秋天的气息渐渐浓了,清晨的风带上了明显的凉意,吹散了夏日最后一丝黏腻。叶宁熙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在通往学校的林荫路上,脚下踩着干枯脆弱的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她的心思,却不像脚步那样有着明确的方向,而是飘忽着,缠绕着一个名字,一个身影。
自从那天清晰地丈量出与沈时宴之间那令人绝望的“斜率”后,一种不甘又卑微的渴望,像藤蔓一样悄悄缠绕上她的心脏。她开始痴迷于一种名为“巧合”的概率游戏。
这游戏无关数学公式,只关乎心跳和算计。
她开始偷偷记录沈时宴的作息规律。这并不难,只要足够用心。
早晨,他通常会在七点二十左右出现在校门口的那家早餐摊,买一杯豆浆和一个饭团,边走边吃。于是,叶宁熙强迫自己提前十分钟出门,绕一点远路,精准地在那家早餐摊附近徘徊。她会假装系鞋带,或者低头翻找书包里的东西,眼角的余光却死死锁定的校门口的方向。
当那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时,她的心脏会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然后又猛地松开,疯狂地跳动起来。她计算着脚步,调整着速度,在他付完钱转身走向校门的那一刻,恰好“不经意”地走到他前方几步远的地方。
一次,两次……她成功了几天。听着身后不远处传来的、他略显匆忙的脚步声,感受着他存在的气息越来越近,甚至能隐约听到他吞咽豆浆的声音。她的后背变得异常敏感,仿佛能接收到他所有的动静。她不敢回头,屏住呼吸,连走路的姿势都变得有些僵硬,心里却炸开一朵朵微小而璀璨的烟花。
这短暂的、一前一后的同行,哪怕只有从校门口到教学楼下这短短一百多米的距离,也足以让她窃喜一整个上午。
但“巧合”并非总能如愿。
有一天,她照旧在早餐摊附近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始终不见他的人影。她的心情从期待变为焦灼,最后沦为失望。眼看上课铃就要敲响,她只得匆匆跑进校门。直到早读课开始,她才看见沈时宴踩着铃声从前门溜进来,头发还有些湿漉漉的,像是刚洗完脸,带着一丝匆忙和倦意。他径直走向座位,完全没有注意到后排那个一直望着门口、眼神黯淡的她。
原来,他也会起晚。她的“概率计算”出现了无法预知的变量。那一天的课,她都听得有些恍惚,心里空落落的。
课间操是另一个“高危”区域。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是制造“偶遇”的绝佳场所。叶宁熙会磨磨蹭蹭地收拾东西,眼睛却飞快地搜寻着沈时宴的身影。看到他朝着楼梯口走去,她会立刻抱起下一节课要用的书,假装要去办公室问问题,快步跟上。
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像特务追踪目标。他会和身边的男生打闹,步伐时快时慢,她就得紧张地调整速度,生怕跟丢,又怕靠得太近被发现。
有一次,在楼梯转角处,人流拥挤,他突然停下脚步,回头和后面的朋友说话。叶宁熙猝不及防,差点一头撞上他的后背。她猛地刹住脚步,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他似乎感觉到了身后的动静,随意地回头瞥了一眼。
那一瞬间,叶宁熙的大脑一片空白,脸颊爆红,几乎要原地蒸发。她慌忙低下头,假装看手里的书,手指用力得指节发白。
好在,他的目光只是在她身上停留了不足半秒,就像掠过一颗无关紧要的石子,很快又转回去和朋友继续说话了。仿佛她只是人流中一个模糊的背景板。
危机解除,巨大的庆幸感包裹了她,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失落和酸楚。看,即使离得这样近,近到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汗味,他也看不到她。
午餐时间食堂的“概率游戏”难度最高,也最让她心力交瘁。食堂那么大,人那么多,想要“巧合”地坐在他附近,需要精准的预判和十足的“运气”。
她会在打完饭后,端着餐盘,看似茫然地寻找座位,实则目光如雷达般扫描整个食堂。一旦锁定目标——通常是他和几个篮球队的男生坐在一起,喧哗笑闹,格外显眼——她就会状似无意地走向他们相邻的、或者斜后方的空位。
坐下后,她便再也尝不出饭菜的味道。所有的感官都调向了身后或侧方的那一桌。她竖起耳朵,捕捉着他们谈话的碎片,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她会忍不住跟着微微扬起嘴角;听到他们讨论她完全不懂的游戏或球赛,她又会感到一种无法融入的隔阂与沮丧。
她吃得很少,很慢,大部分时间只是用筷子机械地拨弄着餐盘里的食物。她不敢回头,不敢有多余的动作,像一尊凝固的雕像,只有耳朵和心跳在疯狂工作。
这种“巧合”的代价是,她经常吃不饱,而且一顿饭下来,精神比跑完八百米还要疲惫。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在水房。她拿着水杯去接水,心里正盘算着下节物理课的实验报告,一抬头,竟看见沈时宴就站在不远处的那个饮水机前!他微微弯着腰,正在接水。水房空间狭小,此刻只有他们两个人。
叶宁熙的脚步瞬间钉在原地,进退维谷。心脏又开始不争气地狂跳。是上前,还是退出去?上前,就意味着要和他并肩站在一起接水,可能会发生对话,也可能只是沉默,但无论哪种,都足以让她紧张到窒息。退出去,又显得太过刻意和奇怪。
就在她犹豫的几秒钟里,沈时宴已经接完了水,直起身。他转过身,似乎没想到门口还站着一个人,目光和她撞了个正着。
叶宁熙呼吸一滞。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轻微的讶异,随即像是认出了她是那个不太说话的同桌,出于礼貌,他极轻微地颔首了一下,算是打招呼。然后,他就侧身从她旁边走了出去,带起一阵微小的风。
整个过程不过三五秒。叶宁熙却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直到他的脚步声消失在走廊尽头,她才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发现自己手心竟然全是汗。她走到他刚才站过的位置,按下热水开关。水流注入杯子的声音咕咚咕咚,像是她失控的心跳。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他身上那点干净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气息。
她接满水,握着温热的杯壁,慢慢地走回教室。心里有一种虚脱般的无力感,却又夹杂着一丝病态的满足。看,她又成功了一次“巧合”。虽然依旧没有对话,但他看到她了,甚至对她点了点头。这微不足道的一点交集,像沙漠中的旅人捡到一颗沙砾,明知无用,却依旧紧紧攥在手心,当做珍宝。
这些刻意制造的“巧合”,像她独自一人上演的默剧,剧本在心里排练了千百遍,舞台上却只有她一个演员,紧张、笨拙、破绽百出。而唯一的观众,却始终置身事外,对剧情一无所知。
她计算着时间去早餐摊,计算着脚步跟上操的人流,计算着食堂座位的最佳角度……她试图用尽所有心思,去提高那名为“遇见他”的概率。可她心里比谁都清楚,真正的巧合,源于自然,源于双向的奔赴。而她这一切处心积虑的“巧合”,概率其实低得可怜,甚至无限接近于零。
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写错了条件,算错了公式。只是一个孤独星球,徒劳地调整着自己的轨道,奢望着能离她的太阳,再近一点,再近一点。哪怕最终的结局,可能是焚身以火,万劫不复。她也心甘情愿,在这名为“暗恋”的概率游戏里,输得彻彻底底。
自从那天清晰地丈量出与沈时宴之间那令人绝望的“斜率”后,一种不甘又卑微的渴望,像藤蔓一样悄悄缠绕上她的心脏。她开始痴迷于一种名为“巧合”的概率游戏。
这游戏无关数学公式,只关乎心跳和算计。
她开始偷偷记录沈时宴的作息规律。这并不难,只要足够用心。
早晨,他通常会在七点二十左右出现在校门口的那家早餐摊,买一杯豆浆和一个饭团,边走边吃。于是,叶宁熙强迫自己提前十分钟出门,绕一点远路,精准地在那家早餐摊附近徘徊。她会假装系鞋带,或者低头翻找书包里的东西,眼角的余光却死死锁定的校门口的方向。
当那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时,她的心脏会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然后又猛地松开,疯狂地跳动起来。她计算着脚步,调整着速度,在他付完钱转身走向校门的那一刻,恰好“不经意”地走到他前方几步远的地方。
一次,两次……她成功了几天。听着身后不远处传来的、他略显匆忙的脚步声,感受着他存在的气息越来越近,甚至能隐约听到他吞咽豆浆的声音。她的后背变得异常敏感,仿佛能接收到他所有的动静。她不敢回头,屏住呼吸,连走路的姿势都变得有些僵硬,心里却炸开一朵朵微小而璀璨的烟花。
这短暂的、一前一后的同行,哪怕只有从校门口到教学楼下这短短一百多米的距离,也足以让她窃喜一整个上午。
但“巧合”并非总能如愿。
有一天,她照旧在早餐摊附近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始终不见他的人影。她的心情从期待变为焦灼,最后沦为失望。眼看上课铃就要敲响,她只得匆匆跑进校门。直到早读课开始,她才看见沈时宴踩着铃声从前门溜进来,头发还有些湿漉漉的,像是刚洗完脸,带着一丝匆忙和倦意。他径直走向座位,完全没有注意到后排那个一直望着门口、眼神黯淡的她。
原来,他也会起晚。她的“概率计算”出现了无法预知的变量。那一天的课,她都听得有些恍惚,心里空落落的。
课间操是另一个“高危”区域。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是制造“偶遇”的绝佳场所。叶宁熙会磨磨蹭蹭地收拾东西,眼睛却飞快地搜寻着沈时宴的身影。看到他朝着楼梯口走去,她会立刻抱起下一节课要用的书,假装要去办公室问问题,快步跟上。
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像特务追踪目标。他会和身边的男生打闹,步伐时快时慢,她就得紧张地调整速度,生怕跟丢,又怕靠得太近被发现。
有一次,在楼梯转角处,人流拥挤,他突然停下脚步,回头和后面的朋友说话。叶宁熙猝不及防,差点一头撞上他的后背。她猛地刹住脚步,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他似乎感觉到了身后的动静,随意地回头瞥了一眼。
那一瞬间,叶宁熙的大脑一片空白,脸颊爆红,几乎要原地蒸发。她慌忙低下头,假装看手里的书,手指用力得指节发白。
好在,他的目光只是在她身上停留了不足半秒,就像掠过一颗无关紧要的石子,很快又转回去和朋友继续说话了。仿佛她只是人流中一个模糊的背景板。
危机解除,巨大的庆幸感包裹了她,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失落和酸楚。看,即使离得这样近,近到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汗味,他也看不到她。
午餐时间食堂的“概率游戏”难度最高,也最让她心力交瘁。食堂那么大,人那么多,想要“巧合”地坐在他附近,需要精准的预判和十足的“运气”。
她会在打完饭后,端着餐盘,看似茫然地寻找座位,实则目光如雷达般扫描整个食堂。一旦锁定目标——通常是他和几个篮球队的男生坐在一起,喧哗笑闹,格外显眼——她就会状似无意地走向他们相邻的、或者斜后方的空位。
坐下后,她便再也尝不出饭菜的味道。所有的感官都调向了身后或侧方的那一桌。她竖起耳朵,捕捉着他们谈话的碎片,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她会忍不住跟着微微扬起嘴角;听到他们讨论她完全不懂的游戏或球赛,她又会感到一种无法融入的隔阂与沮丧。
她吃得很少,很慢,大部分时间只是用筷子机械地拨弄着餐盘里的食物。她不敢回头,不敢有多余的动作,像一尊凝固的雕像,只有耳朵和心跳在疯狂工作。
这种“巧合”的代价是,她经常吃不饱,而且一顿饭下来,精神比跑完八百米还要疲惫。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在水房。她拿着水杯去接水,心里正盘算着下节物理课的实验报告,一抬头,竟看见沈时宴就站在不远处的那个饮水机前!他微微弯着腰,正在接水。水房空间狭小,此刻只有他们两个人。
叶宁熙的脚步瞬间钉在原地,进退维谷。心脏又开始不争气地狂跳。是上前,还是退出去?上前,就意味着要和他并肩站在一起接水,可能会发生对话,也可能只是沉默,但无论哪种,都足以让她紧张到窒息。退出去,又显得太过刻意和奇怪。
就在她犹豫的几秒钟里,沈时宴已经接完了水,直起身。他转过身,似乎没想到门口还站着一个人,目光和她撞了个正着。
叶宁熙呼吸一滞。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轻微的讶异,随即像是认出了她是那个不太说话的同桌,出于礼貌,他极轻微地颔首了一下,算是打招呼。然后,他就侧身从她旁边走了出去,带起一阵微小的风。
整个过程不过三五秒。叶宁熙却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直到他的脚步声消失在走廊尽头,她才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发现自己手心竟然全是汗。她走到他刚才站过的位置,按下热水开关。水流注入杯子的声音咕咚咕咚,像是她失控的心跳。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他身上那点干净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气息。
她接满水,握着温热的杯壁,慢慢地走回教室。心里有一种虚脱般的无力感,却又夹杂着一丝病态的满足。看,她又成功了一次“巧合”。虽然依旧没有对话,但他看到她了,甚至对她点了点头。这微不足道的一点交集,像沙漠中的旅人捡到一颗沙砾,明知无用,却依旧紧紧攥在手心,当做珍宝。
这些刻意制造的“巧合”,像她独自一人上演的默剧,剧本在心里排练了千百遍,舞台上却只有她一个演员,紧张、笨拙、破绽百出。而唯一的观众,却始终置身事外,对剧情一无所知。
她计算着时间去早餐摊,计算着脚步跟上操的人流,计算着食堂座位的最佳角度……她试图用尽所有心思,去提高那名为“遇见他”的概率。可她心里比谁都清楚,真正的巧合,源于自然,源于双向的奔赴。而她这一切处心积虑的“巧合”,概率其实低得可怜,甚至无限接近于零。
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写错了条件,算错了公式。只是一个孤独星球,徒劳地调整着自己的轨道,奢望着能离她的太阳,再近一点,再近一点。哪怕最终的结局,可能是焚身以火,万劫不复。她也心甘情愿,在这名为“暗恋”的概率游戏里,输得彻彻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