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边那近乎羞辱的忽视,与自习室外那短暂却足以让她心惊肉跳的“对视”,像冰与火的两极,在叶宁熙心里反复交织,煎熬着她。她时而觉得自己卑微如尘,时而又从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甚至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交集”中,汲取到继续仰望的勇气。
这种反复无常的情绪,直接体现在她的草稿纸上。
数学作业的空白处,物理公式的间隙里,甚至英语作文的背面,开始频繁地出现两个无意识的字迹。有时是清晰工整的“SY”,那是她内心谨慎的缩写;有时是凌乱潦草的“沈时宴”,那是她思绪翻涌时的失控;更多的时候,是无数个反复描画、又被重重划掉、几乎要透纸背的“S”,像一个找不到出口的迷宫,困住了她所有的心事。
她总是在写下之后迅速惊醒,像是怕被旁人窥破秘密,用其他演算过程慌乱地覆盖掉,或者干脆把那页纸撕下来,揉成一团,紧紧攥在手心,直到指节发白。但下一次,笔尖又会不受控制地滑向那个名字。
她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对手是她自己日益膨胀的情感。
她痛恨自己的怯懦。在篮球场边,她可以站成一座雕像,却不敢在他目光扫过时抬起眼回应。在自习室外,她可以像个偷窥者般铭记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却不敢叩响那扇门,问一道或许他轻易就能解答的题目。
她渴望一次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不需要多么深入,哪怕只是一句“你好”,或者关于一道题的讨论,只要他能真正地“看见”她一眼,不是掠过,不是无视,而是确确实实地意识到她的存在。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她开始精心策划一场“偶遇”。地点不能是众目睽睽的篮球场,也不能是容易暴露的自习室走廊。最好是在一个安静的、人少的、但又合乎情理的地方。
她选择了教师办公室外的走廊。数学老师是他们的共同任课老师,下课去问问题,再正常不过。她计算着时间,打听了他班这节课也是数学课,并且知道他有课后去办公室问问题的习惯。
那一天,她的心跳从早晨就开始失常。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她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全部心神都用来预演即将到来的“偶遇”。她该说什么?是直接说“你好,沈时宴同学”?还是假装不经意地抬头,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或者,干脆就直接讨论问题?
她的手心一直湿漉漉的,攥着的笔滑得几乎握不住。
下课铃响,她像是被推上了战场的士兵,深吸一口气,拿起早就准备好的、在上面圈出了好几道其实她自己已经会了的题目的练习册,脚步虚浮地走向教师办公室。
走廊里人来人往。她靠在办公室门外不远处的墙边,假装在看题,眼角的余光却死死锁定着楼梯口的方向。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漫长,她的心脏跳得又重又快,几乎要撞破胸膛。
他会出现吗?万一他不来呢?万一他直接从另一边楼梯走了呢?
就在她快要被自己的紧张压垮时,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他单肩背着书包,手里也拿着一本数学练习册,正和身边的一个男生说着什么,脸上带着轻松随意的表情。
叶宁熙瞬间屏住了呼吸,猛地低下头,死死盯着练习册上的题目,那些数字和符号扭曲成一团,根本无法进入大脑。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在以惊人的速度升温。
脚步声越来越近。她的心脏快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了。
机会只有一次。等他走到身边,她就自然地抬起头,打个招呼……
他越来越近,已经能听到他和同伴说话的具体内容,是关于刚才课上的一道难题。
五步,四步,三步……
他走到了她的面前。
叶宁熙的心脏骤然缩紧,全身的血液似乎都涌向了头部。她猛地抬起头,嘴唇颤抖着,那个排练了无数次的、简单的“你好”就堵在喉咙口——
然而,就在她抬头的瞬间,他的目光极其自然地、没有任何停顿地,从她头顶上方掠了过去,仿佛她只是一团空气。他继续和同伴说着话,脚步甚至没有放慢一丝一毫,直接从她面前走了过去。
“……所以那个辅助线应该那么添,不然根本证不出来。”他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带着讨论学术问题时的专注。
“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他的同伴恍然大悟地附和。
两人说着,一前一后地推开了教师办公室的门,走了进去。门“咔哒”一声轻响,在她面前关上。
整个过程,可能不到两秒钟。
叶宁熙僵硬地站在原地,保持着那个微微抬头、嘴唇微张的姿势,像一尊瞬间被石化的雕塑。方才涌向头部的血液仿佛瞬间冻结,留下冰窖般的寒冷和一片空白的麻木。
走廊里的喧闹声、脚步声,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变得模糊而不真切。唯一清晰的是那扇紧闭的门,和她脑海里反复回放的、他毫无波澜地掠过她的眼神。
没有停顿,没有疑惑,甚至没有一丝一毫“这个人好像有点眼熟”的迹象。
彻底的、完全的忽视。
原来,就连一句“你好”,都是她无法企及的奢侈。她的存在,于他而言,透明到连一丝涟漪都无法激起。
她所有的精心计算,所有的紧张期待,所有在内心反复排演的对话,都成了一个巨大而无声的笑话,嘲笑着她的自作多情。
她慢慢地低下头,看着练习册上那几道被她圈出的、试图用作借口的题目。它们此刻也像是在嘲笑她。看啊,你连鼓起勇气,都需要伪装。
手指无力地松开,练习册“啪”地一声掉在地上。她没有去捡,只是失魂落魄地转过身,一步一步,沉重地往回走。脚步虚浮,像是踩在棉花上,又像是拖着千斤重的镣铐。
回到教室,午后的阳光正好洒在她的课桌上,暖洋洋的,却温暖不了她半分。同桌好奇地问:“宁熙,问题问完了?这么快?”
她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声音干涩:“嗯,老师……没空。”
她坐回座位,机械地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摊开在桌上的草稿纸,不经意地映入眼帘。那上面,还有她无意识写下的、未来得及划掉的“S”。
一股强烈的酸涩猛地冲上鼻尖,视线迅速模糊。
她猛地伸出手,抓起橡皮,发疯似的擦着那个字母,用力之大,几乎要将纸擦破。橡皮屑沾满了她的指尖,也落在了她的裤子上,灰扑扑的一片,如同她此刻的心情。
擦掉了,字迹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粗糙的痕迹。
但那个字母,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怎么擦,也擦不掉了。
接下来的整整一天,叶宁熙都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老师讲了什么,她完全不知道。只是呆呆地看着黑板,眼神空洞。同桌跟她说了几次话,她都反应慢了半拍。
放学铃响,她随着人流麻木地走出教学楼。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更显得形单影只。
她没有再去篮球场,也没有再去实验楼。她直接回了家。
晚上,她坐在书桌前,试图用作业麻痹自己。但摊开数学卷子,眼前的字母S又仿佛变成了那个缩写。她烦躁地合上卷子,拿出了日记本。
她已经很久没有写日记了。翻开本子,上一篇日记还停留在运动会之前,字里行间还带着对新班级的新奇和一点点迷茫。
她握着笔,笔尖悬在空白的纸页上方,久久无法落下。
写什么呢?写今天多么可笑?写自己多么卑微?写那份注定无望的注视?
最终,她只写下了一句话,笔迹因为压抑的情绪而显得有些扭曲:
“今天,我试图说出一句‘你好’,但最终,它和我的心事一样,沉默地烂在了心里。”
合上日记本,她把它塞进了书架最底层,仿佛这样就能把今天那份难堪和失落也一并封存。
但她知道,不能。那份渴望被“看见”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挫败而消失,反而因为压抑而变得更加酸涩,更加无处安放。
它化作更频繁地出现在草稿纸上的无意识笔迹,化作更深的沉默,化作每一次偶然遇见他时,更快低下头、更快加快的脚步——仿佛这样,就能掩盖那份几乎要溢出来的慌乱和失落。
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围绕着一个坐标旋转。他的世界很大,大到足以忽略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无效的“你好”,和写满又划掉的草稿纸,成了她青春里,最沉默、也最心酸的独白。
这种反复无常的情绪,直接体现在她的草稿纸上。
数学作业的空白处,物理公式的间隙里,甚至英语作文的背面,开始频繁地出现两个无意识的字迹。有时是清晰工整的“SY”,那是她内心谨慎的缩写;有时是凌乱潦草的“沈时宴”,那是她思绪翻涌时的失控;更多的时候,是无数个反复描画、又被重重划掉、几乎要透纸背的“S”,像一个找不到出口的迷宫,困住了她所有的心事。
她总是在写下之后迅速惊醒,像是怕被旁人窥破秘密,用其他演算过程慌乱地覆盖掉,或者干脆把那页纸撕下来,揉成一团,紧紧攥在手心,直到指节发白。但下一次,笔尖又会不受控制地滑向那个名字。
她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对手是她自己日益膨胀的情感。
她痛恨自己的怯懦。在篮球场边,她可以站成一座雕像,却不敢在他目光扫过时抬起眼回应。在自习室外,她可以像个偷窥者般铭记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却不敢叩响那扇门,问一道或许他轻易就能解答的题目。
她渴望一次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不需要多么深入,哪怕只是一句“你好”,或者关于一道题的讨论,只要他能真正地“看见”她一眼,不是掠过,不是无视,而是确确实实地意识到她的存在。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她开始精心策划一场“偶遇”。地点不能是众目睽睽的篮球场,也不能是容易暴露的自习室走廊。最好是在一个安静的、人少的、但又合乎情理的地方。
她选择了教师办公室外的走廊。数学老师是他们的共同任课老师,下课去问问题,再正常不过。她计算着时间,打听了他班这节课也是数学课,并且知道他有课后去办公室问问题的习惯。
那一天,她的心跳从早晨就开始失常。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她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全部心神都用来预演即将到来的“偶遇”。她该说什么?是直接说“你好,沈时宴同学”?还是假装不经意地抬头,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或者,干脆就直接讨论问题?
她的手心一直湿漉漉的,攥着的笔滑得几乎握不住。
下课铃响,她像是被推上了战场的士兵,深吸一口气,拿起早就准备好的、在上面圈出了好几道其实她自己已经会了的题目的练习册,脚步虚浮地走向教师办公室。
走廊里人来人往。她靠在办公室门外不远处的墙边,假装在看题,眼角的余光却死死锁定着楼梯口的方向。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漫长,她的心脏跳得又重又快,几乎要撞破胸膛。
他会出现吗?万一他不来呢?万一他直接从另一边楼梯走了呢?
就在她快要被自己的紧张压垮时,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他单肩背着书包,手里也拿着一本数学练习册,正和身边的一个男生说着什么,脸上带着轻松随意的表情。
叶宁熙瞬间屏住了呼吸,猛地低下头,死死盯着练习册上的题目,那些数字和符号扭曲成一团,根本无法进入大脑。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在以惊人的速度升温。
脚步声越来越近。她的心脏快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了。
机会只有一次。等他走到身边,她就自然地抬起头,打个招呼……
他越来越近,已经能听到他和同伴说话的具体内容,是关于刚才课上的一道难题。
五步,四步,三步……
他走到了她的面前。
叶宁熙的心脏骤然缩紧,全身的血液似乎都涌向了头部。她猛地抬起头,嘴唇颤抖着,那个排练了无数次的、简单的“你好”就堵在喉咙口——
然而,就在她抬头的瞬间,他的目光极其自然地、没有任何停顿地,从她头顶上方掠了过去,仿佛她只是一团空气。他继续和同伴说着话,脚步甚至没有放慢一丝一毫,直接从她面前走了过去。
“……所以那个辅助线应该那么添,不然根本证不出来。”他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带着讨论学术问题时的专注。
“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他的同伴恍然大悟地附和。
两人说着,一前一后地推开了教师办公室的门,走了进去。门“咔哒”一声轻响,在她面前关上。
整个过程,可能不到两秒钟。
叶宁熙僵硬地站在原地,保持着那个微微抬头、嘴唇微张的姿势,像一尊瞬间被石化的雕塑。方才涌向头部的血液仿佛瞬间冻结,留下冰窖般的寒冷和一片空白的麻木。
走廊里的喧闹声、脚步声,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变得模糊而不真切。唯一清晰的是那扇紧闭的门,和她脑海里反复回放的、他毫无波澜地掠过她的眼神。
没有停顿,没有疑惑,甚至没有一丝一毫“这个人好像有点眼熟”的迹象。
彻底的、完全的忽视。
原来,就连一句“你好”,都是她无法企及的奢侈。她的存在,于他而言,透明到连一丝涟漪都无法激起。
她所有的精心计算,所有的紧张期待,所有在内心反复排演的对话,都成了一个巨大而无声的笑话,嘲笑着她的自作多情。
她慢慢地低下头,看着练习册上那几道被她圈出的、试图用作借口的题目。它们此刻也像是在嘲笑她。看啊,你连鼓起勇气,都需要伪装。
手指无力地松开,练习册“啪”地一声掉在地上。她没有去捡,只是失魂落魄地转过身,一步一步,沉重地往回走。脚步虚浮,像是踩在棉花上,又像是拖着千斤重的镣铐。
回到教室,午后的阳光正好洒在她的课桌上,暖洋洋的,却温暖不了她半分。同桌好奇地问:“宁熙,问题问完了?这么快?”
她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声音干涩:“嗯,老师……没空。”
她坐回座位,机械地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摊开在桌上的草稿纸,不经意地映入眼帘。那上面,还有她无意识写下的、未来得及划掉的“S”。
一股强烈的酸涩猛地冲上鼻尖,视线迅速模糊。
她猛地伸出手,抓起橡皮,发疯似的擦着那个字母,用力之大,几乎要将纸擦破。橡皮屑沾满了她的指尖,也落在了她的裤子上,灰扑扑的一片,如同她此刻的心情。
擦掉了,字迹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粗糙的痕迹。
但那个字母,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怎么擦,也擦不掉了。
接下来的整整一天,叶宁熙都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老师讲了什么,她完全不知道。只是呆呆地看着黑板,眼神空洞。同桌跟她说了几次话,她都反应慢了半拍。
放学铃响,她随着人流麻木地走出教学楼。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更显得形单影只。
她没有再去篮球场,也没有再去实验楼。她直接回了家。
晚上,她坐在书桌前,试图用作业麻痹自己。但摊开数学卷子,眼前的字母S又仿佛变成了那个缩写。她烦躁地合上卷子,拿出了日记本。
她已经很久没有写日记了。翻开本子,上一篇日记还停留在运动会之前,字里行间还带着对新班级的新奇和一点点迷茫。
她握着笔,笔尖悬在空白的纸页上方,久久无法落下。
写什么呢?写今天多么可笑?写自己多么卑微?写那份注定无望的注视?
最终,她只写下了一句话,笔迹因为压抑的情绪而显得有些扭曲:
“今天,我试图说出一句‘你好’,但最终,它和我的心事一样,沉默地烂在了心里。”
合上日记本,她把它塞进了书架最底层,仿佛这样就能把今天那份难堪和失落也一并封存。
但她知道,不能。那份渴望被“看见”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挫败而消失,反而因为压抑而变得更加酸涩,更加无处安放。
它化作更频繁地出现在草稿纸上的无意识笔迹,化作更深的沉默,化作每一次偶然遇见他时,更快低下头、更快加快的脚步——仿佛这样,就能掩盖那份几乎要溢出来的慌乱和失落。
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围绕着一个坐标旋转。他的世界很大,大到足以忽略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无效的“你好”,和写满又划掉的草稿纸,成了她青春里,最沉默、也最心酸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