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城,晨雾如轻纱般在街巷间缓缓飘动,似一层薄幕将这座山城温柔包裹。关向应早早地就站在了城隍庙前的老槐树下,这棵古槐已有百年树龄,粗壮的枝干向四周伸展,犹如巨人张开的坚实臂膀,将那略显斑驳的庙墙轻轻揽入怀中。关向应手中紧紧攥着几张糙纸,上面是他连夜创作的《工农道理歌》,字迹工整有力,墨迹还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气,那是他用警卫员的灯油精心调墨写成的。
“关政委,课桌都已经备齐了!”文书小李急匆匆地跑过来,裤腿上沾满了清晨的露水,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走进城隍庙的天井,只见三十多张用土坯搭建而成的桌子整齐地排列着,每张桌上都摆放着半截松明,这是老乡们不辞辛劳,特意从山里砍来的,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支持与期待。关向应抬眼望去,陆续有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大多赤着脚,裤腿高高卷起,露出被田埂磨出厚厚老茧的脚踝,岁月与劳作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龙秀才来了!”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声喊道。关向应闻声望去,只见须发皆白的龙老先生正拄着一根竹杖,步伐稳健地走来。龙秀才曾是前清的秀才,满腹经纶,却因拒绝为县长撰写寿联,触怒了权贵,被抄了家,从此生活陷入困境。关向应赶忙快步迎上前去,双手搀扶着老人,恭敬地说道:“老先生,今日可要劳烦您教导大家认字了。”龙秀才微笑着摆了摆手,虽然眼睛已经浑浊,却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说道:“红军为咱穷苦百姓做主,老朽这点微薄的笔墨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一堂课,教的是“土地”二字。龙秀才手持毛笔,饱蘸浓墨,在青石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两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关向应站在一旁,神情专注,详细地讲解道:“这‘土’字,一横代表着天,一竖象征着地,而两横则恰似咱们农民挺直的脊梁,支撑着生活的希望。”这时,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有些怯生生地问道:“政委,认了这字,能当饭吃吗?”关向应脸上立刻浮现出温和的笑容,他从布袋里拿出一块杂粮饼,耐心地解释道:“大嫂,认字可太重要了。认了字,咱就能看懂分地的文书,清楚自家的收成,将来还能教孩子念书,让他们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
傍晚时分,绚丽的霞光透过庙窗,洒在墙壁上,把“土地是咱命根子”的字样映照得格外醒目。关向应拿出一把竹制的板胡,轻轻调试着琴弦,琴弦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红军的故事。他清了清嗓子,用那带着浓郁陕北口音的腔调,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土地是咱命根子,红军帮咱把根寻,打倒土豪分田地,穷人从此做主人……”妇女们被这悠扬的歌声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手中纳鞋底的线绳也随着歌声的节奏上下起伏,仿佛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都缝进了这密密麻麻的针脚里。
龙家寨的晒谷场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气。苏小红蹲在石臼前,正专心致志地把晒干的艾草、金银花捣成粉末。她的军帽檐下露出几缕细碎的头发,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怀孕五个月的她,身形已经有些笨重,但她依然每天坚持带着“妇女互助队”走村串寨,为乡亲们送医送药,排忧解难。
“苏大姐,盐土都运来了!”几个年轻的姑娘抬着木桶匆匆走来,桶里装着灰白色的硝土,这是她们在河滩上辛苦挖掘而来的,能提炼出粗盐,解决乡亲们吃盐难的问题。苏小红放下手中的木杵,用手指轻轻捻起一点硝土,仔细查看后说道:“今天咱们试试新法子,多加些草木灰进去,这样出盐量能多两成呢。”说着,她便亲自示范起来,把硝土和水倒入木桶中,用力搅拌,浑浊的泥水通过棉布慢慢过滤,一滴滴地滴进陶盆里。
旁边的竹棚下,十几个妇女正围着新搭建的粮仓忙碌着。这个粮仓是苏小红精心设计的,用竹篾编成圆柱形,底部垫着厚实的石板防潮,顶部覆盖着厚厚的茅草遮风挡雨,侧面还留着巴掌大小的窗口,便于通风透气。“这叫‘共享粮仓’,”苏小红指着刻在立柱上的刻度,认真地解释道,“每家拿出两成收成作为公粮存入这里,等遇到饥荒的时候,就按人口领粮,谁家要是有难处,大家都能互相帮衬。”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焦急地喊道:“张婶子晕过去了!”苏小红听到喊声,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迅速提起药箱,快步跑了过去。只见张婶子面色蜡黄,嘴唇干裂,呼吸微弱,显然是连日劳作中暑了。苏小红急忙撬开她的嘴,小心翼翼地灌下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又熟练地用银针在她虎口扎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张婶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苏小红这才松了一口气。她转身对众人说道:“天热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多喝绿豆汤,采摘青蒿泡水喝也能防暑,可别累坏了自己。”
深夜,油灯的火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苏小红坐在桌前,在账本上认真记录着当天的收成。粮仓里已经存放了三十多担谷子,墙角还堆放着腌制好的腊肉和咸菜,这些都是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她轻轻地抚摸着隆起的小腹,轻声说道:“宝宝,你看,咱们的根据地越来越好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窗外,传来妇女们悠扬的歌声,正是关向应编写的《工农道理歌》,那熟悉的旋律在寂静的村寨里飘荡,越传越远。
贺龙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威风凛凛地站在茅坪的山岗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缴获的银元。这枚银元边缘已经被磨得发亮,上面袁世凯的头像也被刺刀划得模糊不清,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硝烟。山下的田野里,老乡们正赶着红军送来的耕牛犁地,他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惊起一群群白鹭,在蓝天的映衬下展翅翱翔。
“军长,‘神兵队’选好了!”警卫员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来,递上一份名册。贺龙接过名册,目光在“田老幺”的名字上停留了片刻——这个苗族青年身手敏捷,能在悬崖峭壁上追逐山羊,枪法更是百步穿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叫他们过来,我要亲自教他们本事。”贺龙把银元揣进怀里,转身大步走向竹林掩映的训练场。
二十多个队员早已在训练场列队等候,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这些队员都是熟悉湘西地形的猎户和药农,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贺龙捡起一根竹枝当作教鞭,在地上认真地画出地形图,说道:“这湘西的山,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条条道路都相互连通。敌人来了,咱们就钻进林子,他们往东追,咱们就往西打,就像麻雀啄食一样,让他们防不胜防。”
正说着,哨兵匆匆跑来报告:“军长,黔军一个营正向茅坪进犯!”贺龙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来得正好,正好给‘神兵队’当实战靶子!”他当机立断,迅速部署作战计划:“田老幺,你带三个人在左侧山腰设伏,等敌人靠近,用土炮轰垮必经之路的石桥;主力部队在右侧竹林隐蔽,等敌人陷入混乱,立刻冲杀出去。”
太阳渐渐偏西,黔军果然浩浩荡荡地来了。领头的团长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哼着小曲,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当先头部队踏上石桥时,田老幺果断地点燃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石桥轰然倒塌,士兵们惊慌失措,尖叫着掉进湍急的溪流中。贺龙见状,挥动手中的大刀,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啊!”红军战士们如神兵天降,呐喊着从竹林中冲了出来,竹制的梭镖、自制的土枪一齐上阵,杀得黔军落花流水。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缴获了不少银元。贺龙把银元一一分给老乡,说道:“大家用这些钱买耕牛、置农具,今年的春耕,咱们一起帮老乡搞好!”田老幺捧着一支崭新的步枪,爱不释手,枪托上还刻着“神兵”二字,这是对他英勇表现的肯定。贺龙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这枪以后就是你的了,往后咱们就靠这‘山地麻雀战’,让敌人有来无回!”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顺的工农夜校越办越红火。关向应又精心编写了《红军纪律歌》,“三大纪律要记牢,八项注意莫忘掉,借物要还损坏赔,买卖公平人心向”的歌声传遍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人心。龙秀才也深受感染,他把红军教的字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红’字左边绞丝旁,右边‘工’字记心上;‘军’字宝盖顶上头,下面‘车’字向前走。”
一天夜里,关向应正在认真批改学员作业,龙秀才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幅字。纸上写着“还我河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笔力雄浑,墨迹中还隐隐掺着几缕白发,饱含着老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期许。“政委,老朽活了七十岁,见过无数的军队,却从没见过像红军这样为百姓着想的队伍。”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这字送给红军,咱们一起把小鬼子赶出去!”
苏小红的“妇女互助队”不断发展壮大,队员已经增加到了五十多人。她们不仅教会群众制盐、防疫,还组织了纺织组,利用缴获的棉纱织布,解决了大家的穿衣问题。共享粮仓里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苏小红在粮仓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互助共济”四个大字,这是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的象征。有一天夜里,苏小红发现有人偷偷往粮仓里送红薯,经过查问,才知道是张婶子。张婶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红军帮了咱太多,这点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不算啥。”
贺龙的“神兵队”在湘西一带声名远扬,他们打了好几次漂亮的胜仗,缴获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根据地。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田老幺用弓箭精准地射穿了敌营长的喉咙,那支箭上还绑着一块布条,写着“还我土地”四个大字,表达了战士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贺龙对田老幺的英勇表现赞不绝口,把缴获的一匹矫健的战马送给了他,说道:“咱们的神兵不仅要能爬山,还要能骑马,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春耕时节,阳光明媚,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红军和老乡们一起在田里辛勤劳作,贺龙亲自扶着犁杖,步伐沉稳,每一步都充满力量;关向应挑着秧苗,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苏小红则带着妇女们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大家送茶水,她们的欢声笑语为这片田野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田埂上,孩子们唱着红军教的歌谣,清脆的童声在空气中回荡;老人们抽着旱烟,看着绿油油的稻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关向应感慨地说:“这才是咱们的根据地,军民一心,团结协作,比铁打的城墙还要坚固。”
一天傍晚,关向应收到了任弼时的来信。信中说中央红军已顺利转移,目前形势严峻,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将成为中央红军稳固的后方。关向应看完信后,立刻把信拿给贺龙看。贺龙看完后,一拳砸在桌上,坚定地说:“咱们一定得把根据地建设好,给中央红军当好这个稳固的大后方!”两人走到窗前,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斗,仿佛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工农夜校的学员们开始学习写家信。一个叫狗剩的青年,坐在桌前,认真地在信里给远方的爹娘写道:“爹娘,我在红军的夜校认字了,现在能看懂分地的文书了。红军都是好人,他们帮咱们分了田地,还教咱们念书。等打跑了反动派,我就回家接你们来享福……”龙秀才在一旁看着,欣慰地捋着胡须,眼中满是对新一代的期望。
苏小红的肚子越来越大,但她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有一天,她去给伤员换药,发现一个小战士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她走上前去,轻声询问,才知道小战士想家了。苏小红心疼地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小战士,耐心地给他讲革命道理:“咱们现在吃苦受累,就是为了将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安心上学,让所有的爹娘都能过上好日子。”小战士听了,抹掉眼泪,坚定地说:“苏大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打仗,让天下的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贺龙带着“神兵队”又打了一场大胜仗。这次他们缴获了敌军的粮仓,里面储存着上万斤粮食。贺龙决定开仓放粮,让老乡们都能领取到粮食,度过难关。领粮的队伍排了几里地,老乡们捧着粮食,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个老人当场就要跪下磕头,贺龙赶紧把他扶起,说道:“老人家,使不得,咱们红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红军精神的感召,踊跃参加红军。永顺县一次就有三百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满怀热血,渴望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关向应亲自给他们戴上红星帽,在誓师大会上,新战士们高高举起拳头,庄严宣誓:“打倒土豪劣绅,解放全中国!”他们的声音响彻山谷,久久回荡,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不久后,苏小红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贺龙得知后,高兴地给孩子取名“红根”,寓意红军的根深深地扎在湘西的土地上,必将茁壮成长。关向应送来一件小棉衣,上面绣着一颗鲜艳的五角星,饱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苏小红抱着孩子,看着窗外飘扬的红旗,轻声说:“红根啊,你要记住,你是红军的孩子,长大了要为人民服务,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秋收时节,湘鄂川黔根据地一片丰收的景象。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共享粮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老乡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给红军送粮,表达着他们对红军的感激和拥护。关向应、贺龙和老乡们一起在晒谷场打谷,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村寨,处处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氛围。龙秀才兴致勃勃地提笔写下“军民鱼水情”五个大字,贴在工农夜校的墙上,这是对根据地军民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
一天,任弼时来到永顺视察工作。他看着繁荣发展的根据地,心中十分高兴,感慨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咱们的根据地建设得非常好!”在工农夜校,他认真听了学员们的汇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又参观了妇女互助队的纺织成果,对她们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只要军民一心,团结奋斗,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夜幕降临,永顺县城灯火通明。工农夜校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妇女互助队的纺车吱呀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勤劳的赞歌;“神兵队”的战士们在月光下刻苦操练,他们的身影坚毅而挺拔,为保卫根据地时刻准备着。关向应、贺龙站在山岗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老关,你看,”贺龙指着远处的灯火,感慨地说,“咱们的根据地就像这星星之火,虽然现在还很微弱,但迟早会成燎原之势,照亮整个中国!”
关向应点点头,轻声唱起了《工农道理歌》。那熟悉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传到了每一个村寨,传到了每一个红军战士和老乡的心里。在这悠扬的歌声中,湘鄂川黔根据地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湘西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为革命的胜利积蓄着强大的力量。
冬天悄然来临,寒风凛冽,根据地的军民开始积极准备过冬。苏小红带着妇女们日夜赶工,缝制棉衣,她们的手指在针线间飞舞,希望能让战士们和乡亲们都能穿上温暖的棉衣;关向应组织群众储存粮食,他仔细检查每一处粮仓,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贺龙则指挥部队加强防御,他亲自巡查每一个哨卡,制定周密的防御计划。在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里,工农夜校的学员们用自己种的棉花,为红军战士缝制了棉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敬爱之情。龙秀才有感而发,写下“众志成城”四个大字,贴在县城的城墙上,激励着大家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这天,关向应收到了中央的电报。电报中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意志和团结精神,并明确指示他们要继续巩固根据地建设,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关向应看完电报,激动地将电报递给贺龙:“老贺,你看!中央肯定了咱们的工作!”贺龙接过电报,逐字逐句地读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他猛地一拍大腿:“好!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这封电报就是对咱们最大的鼓舞!”两人当即决定召开一次军民大会,把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每一个人。
大会当天,虽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但会场里早已挤满了人。老乡们裹着厚厚的棉衣,红军战士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神情。关向应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宣读了中央的电报,每念到一句赞扬的话语,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掌声里满是自豪与激动。贺龙走上台,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高声说道:“同志们,老乡们!中央肯定了咱们的工作!这说明咱们的路走对了,咱们的付出值得!只要咱们军民一心,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台下的军民齐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胜利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散会后,老乡们纷纷行动起来,给红军送来了御寒的衣物和食物。有个老大娘颤巍巍地抱着一床棉被,找到红军伤员的住处,把棉被轻轻放在床上,心疼地说:“孩子们,你们为咱们打仗,可不能冻着。这床棉被虽然旧,但暖和,你们盖上。”红军战士们看着老大娘冻得通红的手,听着她朴实的话语,眼眶都湿润了,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战斗,保卫根据地,保卫老乡们的幸福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鄂川黔根据地越来越巩固。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许多翻身的农民踊跃参军,他们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农夜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骨干,他们不仅能认字写字,还懂得了革命道理,成为了联系红军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妇女互助队成为了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她们在纺织、制盐、防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用勤劳的双手改善着根据地的生活;“神兵队”则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屡立奇功,他们熟悉地形,作战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
关向应、贺龙等领导人深知,根据地的建设离不开军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始终坚持军民一家亲的原则,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有一次,关向应听说有户老乡家里的耕牛病了,立刻带着兽医赶过去,亲自守在牛棚外,直到耕牛脱离危险才离开。贺龙则常常和老乡们一起下地干活,一边犁地一边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在他们的带领下,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天夜里,关向应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星空,思绪万千。他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父母的嘱托和期盼;想起了在革命道路上牺牲的战友,他们的笑容仿佛还在眼前;想起了根据地军民的一张张笑脸,那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奋斗,革命一定能够胜利,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崭新中国一定会到来。
贺龙则在灯下研究着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山脉、河流和道路。他知道,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一定会对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有坚强的红军队伍,有支持红军的人民群众。他仔细规划着下一步的战斗部署,思考着如何利用湘西的地形优势,发挥红军灵活机动的特点,粉碎敌人的进攻。灯光下,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苏小红抱着红根,坐在灯下给丈夫周球保写信。红根已经会咿咿呀呀地叫“娘”了,小脸蛋红扑扑的,十分可爱。苏小红一边写,一边轻声念给红根听:“球保,根据地现在越来越好啦,工农夜校的学员越来越多,共享粮仓的粮食堆成了山,‘神兵队’又打了胜仗。红根也长本事了,会笑会叫娘了,等你回来,他肯定会叫爹了。你在前线要保重身体,好好打仗,不用惦记我们娘俩。我们在根据地等着你凯旋归来,等着你和我们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喜悦……”写完信,她小心翼翼地把信折好,放进信封,仿佛把满满的思念和期盼都装了进去。
在这湘西的土地上,红军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着革命的种子。他们一起开荒种地,一起纺线织布,一起站岗放哨,一起打击敌人。湘鄂川黔根据地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屹立在祖国的西南大地。它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稳固的后方,让红军能够养精蓄锐,不断发展壮大,也为革命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孩子们盼望着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不用再像父辈一样目不识丁;农民们盼望着能永远拥有自己的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妇女们盼望着能和男人一样平等地劳动、生活,不再受压迫和歧视;红军战士们盼望着能早日打跑敌人,让全国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春天又悄悄地来到了湘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田野里,农民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耕作,他们哼着红军教的歌谣,干劲十足;工农夜校里,新的学员加入进来,读书声琅琅;妇女互助队的纺车又开始转动,织出了一匹匹崭新的棉布;“神兵队”的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刻苦操练,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关向应、贺龙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关向应说道:“老贺,你看这根据地,就像这春天的草木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贺龙点点头,豪迈地说:“是啊,只要咱们军民一心,坚持下去,革命的春天也一定会到来!”
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也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温暖而明亮。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故事还在继续,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情谊还在加深,革命的火种正在这里熊熊燃烧,照亮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革命的胜利一定会到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定会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关政委,课桌都已经备齐了!”文书小李急匆匆地跑过来,裤腿上沾满了清晨的露水,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走进城隍庙的天井,只见三十多张用土坯搭建而成的桌子整齐地排列着,每张桌上都摆放着半截松明,这是老乡们不辞辛劳,特意从山里砍来的,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支持与期待。关向应抬眼望去,陆续有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大多赤着脚,裤腿高高卷起,露出被田埂磨出厚厚老茧的脚踝,岁月与劳作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龙秀才来了!”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声喊道。关向应闻声望去,只见须发皆白的龙老先生正拄着一根竹杖,步伐稳健地走来。龙秀才曾是前清的秀才,满腹经纶,却因拒绝为县长撰写寿联,触怒了权贵,被抄了家,从此生活陷入困境。关向应赶忙快步迎上前去,双手搀扶着老人,恭敬地说道:“老先生,今日可要劳烦您教导大家认字了。”龙秀才微笑着摆了摆手,虽然眼睛已经浑浊,却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说道:“红军为咱穷苦百姓做主,老朽这点微薄的笔墨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一堂课,教的是“土地”二字。龙秀才手持毛笔,饱蘸浓墨,在青石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两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关向应站在一旁,神情专注,详细地讲解道:“这‘土’字,一横代表着天,一竖象征着地,而两横则恰似咱们农民挺直的脊梁,支撑着生活的希望。”这时,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有些怯生生地问道:“政委,认了这字,能当饭吃吗?”关向应脸上立刻浮现出温和的笑容,他从布袋里拿出一块杂粮饼,耐心地解释道:“大嫂,认字可太重要了。认了字,咱就能看懂分地的文书,清楚自家的收成,将来还能教孩子念书,让他们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
傍晚时分,绚丽的霞光透过庙窗,洒在墙壁上,把“土地是咱命根子”的字样映照得格外醒目。关向应拿出一把竹制的板胡,轻轻调试着琴弦,琴弦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红军的故事。他清了清嗓子,用那带着浓郁陕北口音的腔调,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土地是咱命根子,红军帮咱把根寻,打倒土豪分田地,穷人从此做主人……”妇女们被这悠扬的歌声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手中纳鞋底的线绳也随着歌声的节奏上下起伏,仿佛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都缝进了这密密麻麻的针脚里。
龙家寨的晒谷场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气。苏小红蹲在石臼前,正专心致志地把晒干的艾草、金银花捣成粉末。她的军帽檐下露出几缕细碎的头发,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怀孕五个月的她,身形已经有些笨重,但她依然每天坚持带着“妇女互助队”走村串寨,为乡亲们送医送药,排忧解难。
“苏大姐,盐土都运来了!”几个年轻的姑娘抬着木桶匆匆走来,桶里装着灰白色的硝土,这是她们在河滩上辛苦挖掘而来的,能提炼出粗盐,解决乡亲们吃盐难的问题。苏小红放下手中的木杵,用手指轻轻捻起一点硝土,仔细查看后说道:“今天咱们试试新法子,多加些草木灰进去,这样出盐量能多两成呢。”说着,她便亲自示范起来,把硝土和水倒入木桶中,用力搅拌,浑浊的泥水通过棉布慢慢过滤,一滴滴地滴进陶盆里。
旁边的竹棚下,十几个妇女正围着新搭建的粮仓忙碌着。这个粮仓是苏小红精心设计的,用竹篾编成圆柱形,底部垫着厚实的石板防潮,顶部覆盖着厚厚的茅草遮风挡雨,侧面还留着巴掌大小的窗口,便于通风透气。“这叫‘共享粮仓’,”苏小红指着刻在立柱上的刻度,认真地解释道,“每家拿出两成收成作为公粮存入这里,等遇到饥荒的时候,就按人口领粮,谁家要是有难处,大家都能互相帮衬。”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焦急地喊道:“张婶子晕过去了!”苏小红听到喊声,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迅速提起药箱,快步跑了过去。只见张婶子面色蜡黄,嘴唇干裂,呼吸微弱,显然是连日劳作中暑了。苏小红急忙撬开她的嘴,小心翼翼地灌下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又熟练地用银针在她虎口扎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张婶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苏小红这才松了一口气。她转身对众人说道:“天热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多喝绿豆汤,采摘青蒿泡水喝也能防暑,可别累坏了自己。”
深夜,油灯的火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苏小红坐在桌前,在账本上认真记录着当天的收成。粮仓里已经存放了三十多担谷子,墙角还堆放着腌制好的腊肉和咸菜,这些都是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她轻轻地抚摸着隆起的小腹,轻声说道:“宝宝,你看,咱们的根据地越来越好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窗外,传来妇女们悠扬的歌声,正是关向应编写的《工农道理歌》,那熟悉的旋律在寂静的村寨里飘荡,越传越远。
贺龙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威风凛凛地站在茅坪的山岗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缴获的银元。这枚银元边缘已经被磨得发亮,上面袁世凯的头像也被刺刀划得模糊不清,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硝烟。山下的田野里,老乡们正赶着红军送来的耕牛犁地,他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惊起一群群白鹭,在蓝天的映衬下展翅翱翔。
“军长,‘神兵队’选好了!”警卫员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来,递上一份名册。贺龙接过名册,目光在“田老幺”的名字上停留了片刻——这个苗族青年身手敏捷,能在悬崖峭壁上追逐山羊,枪法更是百步穿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叫他们过来,我要亲自教他们本事。”贺龙把银元揣进怀里,转身大步走向竹林掩映的训练场。
二十多个队员早已在训练场列队等候,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这些队员都是熟悉湘西地形的猎户和药农,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贺龙捡起一根竹枝当作教鞭,在地上认真地画出地形图,说道:“这湘西的山,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条条道路都相互连通。敌人来了,咱们就钻进林子,他们往东追,咱们就往西打,就像麻雀啄食一样,让他们防不胜防。”
正说着,哨兵匆匆跑来报告:“军长,黔军一个营正向茅坪进犯!”贺龙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来得正好,正好给‘神兵队’当实战靶子!”他当机立断,迅速部署作战计划:“田老幺,你带三个人在左侧山腰设伏,等敌人靠近,用土炮轰垮必经之路的石桥;主力部队在右侧竹林隐蔽,等敌人陷入混乱,立刻冲杀出去。”
太阳渐渐偏西,黔军果然浩浩荡荡地来了。领头的团长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哼着小曲,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当先头部队踏上石桥时,田老幺果断地点燃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石桥轰然倒塌,士兵们惊慌失措,尖叫着掉进湍急的溪流中。贺龙见状,挥动手中的大刀,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啊!”红军战士们如神兵天降,呐喊着从竹林中冲了出来,竹制的梭镖、自制的土枪一齐上阵,杀得黔军落花流水。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缴获了不少银元。贺龙把银元一一分给老乡,说道:“大家用这些钱买耕牛、置农具,今年的春耕,咱们一起帮老乡搞好!”田老幺捧着一支崭新的步枪,爱不释手,枪托上还刻着“神兵”二字,这是对他英勇表现的肯定。贺龙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这枪以后就是你的了,往后咱们就靠这‘山地麻雀战’,让敌人有来无回!”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顺的工农夜校越办越红火。关向应又精心编写了《红军纪律歌》,“三大纪律要记牢,八项注意莫忘掉,借物要还损坏赔,买卖公平人心向”的歌声传遍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人心。龙秀才也深受感染,他把红军教的字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红’字左边绞丝旁,右边‘工’字记心上;‘军’字宝盖顶上头,下面‘车’字向前走。”
一天夜里,关向应正在认真批改学员作业,龙秀才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幅字。纸上写着“还我河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笔力雄浑,墨迹中还隐隐掺着几缕白发,饱含着老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期许。“政委,老朽活了七十岁,见过无数的军队,却从没见过像红军这样为百姓着想的队伍。”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这字送给红军,咱们一起把小鬼子赶出去!”
苏小红的“妇女互助队”不断发展壮大,队员已经增加到了五十多人。她们不仅教会群众制盐、防疫,还组织了纺织组,利用缴获的棉纱织布,解决了大家的穿衣问题。共享粮仓里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苏小红在粮仓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互助共济”四个大字,这是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的象征。有一天夜里,苏小红发现有人偷偷往粮仓里送红薯,经过查问,才知道是张婶子。张婶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红军帮了咱太多,这点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不算啥。”
贺龙的“神兵队”在湘西一带声名远扬,他们打了好几次漂亮的胜仗,缴获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根据地。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田老幺用弓箭精准地射穿了敌营长的喉咙,那支箭上还绑着一块布条,写着“还我土地”四个大字,表达了战士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贺龙对田老幺的英勇表现赞不绝口,把缴获的一匹矫健的战马送给了他,说道:“咱们的神兵不仅要能爬山,还要能骑马,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春耕时节,阳光明媚,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红军和老乡们一起在田里辛勤劳作,贺龙亲自扶着犁杖,步伐沉稳,每一步都充满力量;关向应挑着秧苗,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苏小红则带着妇女们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大家送茶水,她们的欢声笑语为这片田野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田埂上,孩子们唱着红军教的歌谣,清脆的童声在空气中回荡;老人们抽着旱烟,看着绿油油的稻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关向应感慨地说:“这才是咱们的根据地,军民一心,团结协作,比铁打的城墙还要坚固。”
一天傍晚,关向应收到了任弼时的来信。信中说中央红军已顺利转移,目前形势严峻,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将成为中央红军稳固的后方。关向应看完信后,立刻把信拿给贺龙看。贺龙看完后,一拳砸在桌上,坚定地说:“咱们一定得把根据地建设好,给中央红军当好这个稳固的大后方!”两人走到窗前,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斗,仿佛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工农夜校的学员们开始学习写家信。一个叫狗剩的青年,坐在桌前,认真地在信里给远方的爹娘写道:“爹娘,我在红军的夜校认字了,现在能看懂分地的文书了。红军都是好人,他们帮咱们分了田地,还教咱们念书。等打跑了反动派,我就回家接你们来享福……”龙秀才在一旁看着,欣慰地捋着胡须,眼中满是对新一代的期望。
苏小红的肚子越来越大,但她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有一天,她去给伤员换药,发现一个小战士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她走上前去,轻声询问,才知道小战士想家了。苏小红心疼地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小战士,耐心地给他讲革命道理:“咱们现在吃苦受累,就是为了将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安心上学,让所有的爹娘都能过上好日子。”小战士听了,抹掉眼泪,坚定地说:“苏大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打仗,让天下的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贺龙带着“神兵队”又打了一场大胜仗。这次他们缴获了敌军的粮仓,里面储存着上万斤粮食。贺龙决定开仓放粮,让老乡们都能领取到粮食,度过难关。领粮的队伍排了几里地,老乡们捧着粮食,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个老人当场就要跪下磕头,贺龙赶紧把他扶起,说道:“老人家,使不得,咱们红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红军精神的感召,踊跃参加红军。永顺县一次就有三百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满怀热血,渴望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关向应亲自给他们戴上红星帽,在誓师大会上,新战士们高高举起拳头,庄严宣誓:“打倒土豪劣绅,解放全中国!”他们的声音响彻山谷,久久回荡,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不久后,苏小红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贺龙得知后,高兴地给孩子取名“红根”,寓意红军的根深深地扎在湘西的土地上,必将茁壮成长。关向应送来一件小棉衣,上面绣着一颗鲜艳的五角星,饱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苏小红抱着孩子,看着窗外飘扬的红旗,轻声说:“红根啊,你要记住,你是红军的孩子,长大了要为人民服务,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秋收时节,湘鄂川黔根据地一片丰收的景象。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共享粮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老乡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给红军送粮,表达着他们对红军的感激和拥护。关向应、贺龙和老乡们一起在晒谷场打谷,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村寨,处处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氛围。龙秀才兴致勃勃地提笔写下“军民鱼水情”五个大字,贴在工农夜校的墙上,这是对根据地军民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
一天,任弼时来到永顺视察工作。他看着繁荣发展的根据地,心中十分高兴,感慨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咱们的根据地建设得非常好!”在工农夜校,他认真听了学员们的汇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又参观了妇女互助队的纺织成果,对她们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只要军民一心,团结奋斗,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夜幕降临,永顺县城灯火通明。工农夜校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妇女互助队的纺车吱呀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勤劳的赞歌;“神兵队”的战士们在月光下刻苦操练,他们的身影坚毅而挺拔,为保卫根据地时刻准备着。关向应、贺龙站在山岗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老关,你看,”贺龙指着远处的灯火,感慨地说,“咱们的根据地就像这星星之火,虽然现在还很微弱,但迟早会成燎原之势,照亮整个中国!”
关向应点点头,轻声唱起了《工农道理歌》。那熟悉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传到了每一个村寨,传到了每一个红军战士和老乡的心里。在这悠扬的歌声中,湘鄂川黔根据地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湘西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为革命的胜利积蓄着强大的力量。
冬天悄然来临,寒风凛冽,根据地的军民开始积极准备过冬。苏小红带着妇女们日夜赶工,缝制棉衣,她们的手指在针线间飞舞,希望能让战士们和乡亲们都能穿上温暖的棉衣;关向应组织群众储存粮食,他仔细检查每一处粮仓,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贺龙则指挥部队加强防御,他亲自巡查每一个哨卡,制定周密的防御计划。在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里,工农夜校的学员们用自己种的棉花,为红军战士缝制了棉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敬爱之情。龙秀才有感而发,写下“众志成城”四个大字,贴在县城的城墙上,激励着大家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这天,关向应收到了中央的电报。电报中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意志和团结精神,并明确指示他们要继续巩固根据地建设,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关向应看完电报,激动地将电报递给贺龙:“老贺,你看!中央肯定了咱们的工作!”贺龙接过电报,逐字逐句地读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他猛地一拍大腿:“好!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这封电报就是对咱们最大的鼓舞!”两人当即决定召开一次军民大会,把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每一个人。
大会当天,虽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但会场里早已挤满了人。老乡们裹着厚厚的棉衣,红军战士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神情。关向应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宣读了中央的电报,每念到一句赞扬的话语,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掌声里满是自豪与激动。贺龙走上台,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高声说道:“同志们,老乡们!中央肯定了咱们的工作!这说明咱们的路走对了,咱们的付出值得!只要咱们军民一心,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台下的军民齐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胜利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散会后,老乡们纷纷行动起来,给红军送来了御寒的衣物和食物。有个老大娘颤巍巍地抱着一床棉被,找到红军伤员的住处,把棉被轻轻放在床上,心疼地说:“孩子们,你们为咱们打仗,可不能冻着。这床棉被虽然旧,但暖和,你们盖上。”红军战士们看着老大娘冻得通红的手,听着她朴实的话语,眼眶都湿润了,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战斗,保卫根据地,保卫老乡们的幸福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鄂川黔根据地越来越巩固。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许多翻身的农民踊跃参军,他们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农夜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骨干,他们不仅能认字写字,还懂得了革命道理,成为了联系红军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妇女互助队成为了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她们在纺织、制盐、防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用勤劳的双手改善着根据地的生活;“神兵队”则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屡立奇功,他们熟悉地形,作战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
关向应、贺龙等领导人深知,根据地的建设离不开军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始终坚持军民一家亲的原则,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有一次,关向应听说有户老乡家里的耕牛病了,立刻带着兽医赶过去,亲自守在牛棚外,直到耕牛脱离危险才离开。贺龙则常常和老乡们一起下地干活,一边犁地一边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在他们的带领下,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天夜里,关向应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星空,思绪万千。他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父母的嘱托和期盼;想起了在革命道路上牺牲的战友,他们的笑容仿佛还在眼前;想起了根据地军民的一张张笑脸,那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奋斗,革命一定能够胜利,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崭新中国一定会到来。
贺龙则在灯下研究着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山脉、河流和道路。他知道,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一定会对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有坚强的红军队伍,有支持红军的人民群众。他仔细规划着下一步的战斗部署,思考着如何利用湘西的地形优势,发挥红军灵活机动的特点,粉碎敌人的进攻。灯光下,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苏小红抱着红根,坐在灯下给丈夫周球保写信。红根已经会咿咿呀呀地叫“娘”了,小脸蛋红扑扑的,十分可爱。苏小红一边写,一边轻声念给红根听:“球保,根据地现在越来越好啦,工农夜校的学员越来越多,共享粮仓的粮食堆成了山,‘神兵队’又打了胜仗。红根也长本事了,会笑会叫娘了,等你回来,他肯定会叫爹了。你在前线要保重身体,好好打仗,不用惦记我们娘俩。我们在根据地等着你凯旋归来,等着你和我们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喜悦……”写完信,她小心翼翼地把信折好,放进信封,仿佛把满满的思念和期盼都装了进去。
在这湘西的土地上,红军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着革命的种子。他们一起开荒种地,一起纺线织布,一起站岗放哨,一起打击敌人。湘鄂川黔根据地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屹立在祖国的西南大地。它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稳固的后方,让红军能够养精蓄锐,不断发展壮大,也为革命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孩子们盼望着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不用再像父辈一样目不识丁;农民们盼望着能永远拥有自己的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妇女们盼望着能和男人一样平等地劳动、生活,不再受压迫和歧视;红军战士们盼望着能早日打跑敌人,让全国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春天又悄悄地来到了湘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田野里,农民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耕作,他们哼着红军教的歌谣,干劲十足;工农夜校里,新的学员加入进来,读书声琅琅;妇女互助队的纺车又开始转动,织出了一匹匹崭新的棉布;“神兵队”的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刻苦操练,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关向应、贺龙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关向应说道:“老贺,你看这根据地,就像这春天的草木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贺龙点点头,豪迈地说:“是啊,只要咱们军民一心,坚持下去,革命的春天也一定会到来!”
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也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温暖而明亮。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故事还在继续,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情谊还在加深,革命的火种正在这里熊熊燃烧,照亮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革命的胜利一定会到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定会在他们的手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