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山谷间的薄雾尚未散尽,红二、六军团的临时营地已渐渐苏醒。林间的鸟儿还没来得及展开歌喉,战士们的脚步声、枪支的摩擦声便已在营地中此起彼伏。有的战士正蹲在溪边擦拭枪支,冰冷的溪水映出他们专注的脸庞;有的坐在篝火旁修补衣物,指尖灵巧地穿梭在破损的布料间;还有的围在一起,低声交流着近日的训练心得与作战经验。今天,军团政治部要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开展“忆初心”活动,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营地,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
军团政治部所在的帐篷前,几个战士正合力搭建一个简易的讲台。他们用粗壮的树干作为支架,再铺上几块平整的木板,一个朴素却庄重的讲台便初具雏形。讲台下,一排排用树干削成的“长椅”整齐地摆放着,虽然表面粗糙,甚至还带着树皮的痕迹,但在战士们眼中,这却是最珍贵的座位。战士们陆陆续续地从各个帐篷里走出,有序地坐在“长椅”上。不少人手中还拿着用树皮或布条装订而成的“笔记本”,封面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自己的名字,虽然简陋,纸张也泛黄发脆,但大家都视若珍宝,这是他们用来记录革命道理和战斗经验的宝贝。
关向应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军装上的补丁整齐而细密,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讲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为他增添了几分威严。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战士们,那目光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跨过了无数的山川河流。今天,我们开展‘忆初心’活动,就是要让大家静下心来,回想当初为什么踏上这条革命道路,记住我们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战士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台下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首先上台分享的是一位来自红二军团的老战士,他叫李大山。他皮肤黝黑,那是常年在阳光下奔波留下的印记,脸上布满了岁月和战火刻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缓缓地走上讲台,脚步有些蹒跚,却异常坚定。站在讲台上,他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积压的情感都释放出来。他缓缓地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打记事起,就跟着爹娘给地主家干活。那时候,天不亮就得起床,天黑了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可就算这样,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我因为前一天晚上帮家里抢收粮食,实在太累了,第二天干活慢了点,就被地主家的管家打得遍体鳞伤。我躺在地上,浑身是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说到这里,李大山的声音哽咽了,他停顿了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台下的战士们静静地听着,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纷纷低下头,陷入了回忆。那些相似的苦难经历,让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李大山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就在我对生活快要绝望的时候,红军来到了我们村子。他们打倒了地主,把土地分给了我们这些穷苦人。我第一次能吃饱饭,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那一刻,我就发誓,一定要跟着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让天下的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共鸣,有敬佩,更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接着,六军团小战士陈豆子走上了讲台。他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不高,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他有些紧张,双手紧紧地握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小脸涨得通红。但当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的战士们时,眼神却变得坚定而有力。他开口说道:“我永远也忘不了甘溪突围的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场,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子弹像雨点一样嗖嗖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我们被紧紧地包围了,根本找不到突围的缺口。班长带着我们左冲右突,他一直冲在最前面,用身体为我们挡住敌人的子弹。”
陈豆子的声音开始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突然,一颗子弹向我飞来,我吓得愣住了,根本不知道躲闪。就在这时,班长一下子扑了过来,用身体挡住了那颗子弹。我只听到‘噗’的一声,班长倒在了我怀里,鲜血瞬间染红了我的军装。他看着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豆子,一定要活下去,继续为革命战斗’。我抱着班长,眼泪止不住地流,可我知道,我不能哭,我要带着班长的希望活下去。”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泪光,却带着无比的坚定:“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班长的遗愿,为了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穷苦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天下不再有压迫,我要一直跟着红军,革命到底!”
陈豆子的讲述让台下的将士们热泪盈眶,许多人都忍不住擦拭着眼角。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的身影,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坚守,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一位红二军团的战士猛地站起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陈豆子,你放心,我们都会记住班长的话,记住我们的初心,不会让烈士们白白牺牲!”
台下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陈豆子的鼓励,也是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宣誓,久久回荡在山谷之间。
随后,又有几位战士陆续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的讲述了家乡人民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支持红军,为他们送粮食、传递情报;有的回忆了在战斗中与敌人殊死拼杀的场景,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生与死的考验;还有的说起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真情实感,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革命的忠诚。
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在战士们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关向应再次走上讲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感动和坚定。他深情地说道:“同志们,今天听到了大家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我们红军是一支有信仰、有担当的队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让我们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奋勇前进,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全天下穷苦人民的幸福,战斗到底!”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战斗到底!”“为了共产主义!”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要将这坚定的信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在“忆初心”活动开展的同时,红二、六军团的合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关乎着两支队伍能否真正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任弼时和贺龙等军团领导深知,合编不仅仅是人员和部队番号的简单合并,更是思想、作风和战斗力的深度融合。他们多次在临时指挥部召开会议,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围坐在地图旁,仔细商讨着合编的每一个细节。任弼时神情严肃地说:“合编工作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让两支队伍的战士们都能感受到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融为一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贺龙也点了点头,补充道:“没错,我们要考虑到两支队伍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
首先提上日程的是军装制式的统一。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缴获了不少布匹,但数量有限,而且颜色也五花八门,有灰色的、蓝色的,还有一些带着花纹的。军需处的同志们为此绞尽脑汁,他们召集了几位有经验的老裁缝,一起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把所有的布匹都染成灰蓝色,这种颜色在山林中不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看起来也更加整齐划一。为了让两支队伍的战士们能更快地相互识别,他们还决定在领口处缝上红布条作为标识。当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战士们看到对方领口的红布条时,心中都多了一份亲切和信任,仿佛那红布条就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裁缝师傅们日夜不停地赶工,虽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缝纫机,只能靠手工一针一线地缝制,但他们毫无怨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裁缝一边缝着军装,一边笑着对旁边帮忙的战士说:“能为红军战士们做军装,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你们在前线打仗,我们在后方做衣服,都是为了革命嘛。”战士们也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忙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大家齐心协力,希望能尽快穿上统一的军装。看着一件件崭新的灰蓝色军装在手中成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除了军装,后勤方面的整合也至关重要。“二军团的铜锅”和“六军团的铁勺”曾经是各自部队后勤的象征,陪伴着战士们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现在,为了象征两支队伍的融合,军需处决定把它们熔铸在一起,打造新的炊具。
战士们围在临时搭建的熔炉旁,看着那口熟悉的铜锅和铁勺被放进熔炉中,慢慢融化。火焰跳动着,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一位二军团的老战士看着逐渐融化的铜锅,眼中满是感慨:“这铜锅跟着我们走了好多地方,爬过雪山,趟过河流,煮过野菜,也煮过缴获的粮食,见证了我们的艰辛和胜利。”另一位六军团的战士接过话茬,声音中带着不舍:“这铁勺也是,我们用它盛过汤,虽然有时候汤里没什么东西,就是清水煮野菜,但大家围在一起喝,也觉得很温暖。”
随着熔炉中的金属逐渐冷却成型,新的炊具诞生了。它的形状算不上完美,表面还有些粗糙,但却承载着两个军团的历史和情谊。当第一锅饭在新炊具中煮熟,香气弥漫在营地中时,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勺我一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顿饭,吃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香甜,因为它代表着两支队伍的融合,代表着红军力量的凝聚。
武器装备的整理和分配也在有序进行。枪支被集中到一起,按照型号和性能进行分类。保养良好、性能优越的枪支优先配备给前线作战部队,那些老旧的枪支则被送到临时修械厂进行维修和改造。修械厂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一支支破旧的枪支修理得焕然一新。弹药也进行了统一登记和分配,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有足够的弹药投入战斗。看着整齐排列的枪支和充足的弹药,战士们的心中充满了底气。
在合编过程中,干部的任命和调配也是关键环节。任弼时和贺龙等领导根据每位干部的能力、经验和特长,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他们注重公平公正,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两支队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让红二、六军团的干部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新任命的干部们纷纷表示,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战士们的期望,带领战士们打好每一场仗,为红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红军营地的一角,一片相对开阔的空地上,周球保正带着几位黔东的战士,与二军团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作战战术。地上铺着一张简陋的地图,上面用石子和树枝标注着地形和作战路线。
周球保身穿一件破旧但整洁的军装,衣服上打了好几块补丁,但都缝补得十分整齐。他腰间系着一条用树皮编织的腰带,上面挂着一把缴获的匕首,刀柄被磨得光滑发亮。他目光坚定,神情专注地指着地图上的山林地带说道:“我们黔东地区山多林密,地形复杂,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和茂密的树林。所以我们在游击作战中,常常利用这种地形优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就像当初我们在梵净山一带,敌人人多势众,紧追不舍,我们就钻进山林,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敌人周旋。有时候我们会在树上设伏,有时候会在山洞里隐蔽,然后从另一个地方突然冒出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一位二军团的战士听了,若有所思地说:“你们这种打法确实很灵活,能很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不过我们在湘西也有自己的经验。湘西的地势相对开阔一些,但也有很多山地和丘陵,还有不少河流和稻田。我们经常设伏,利用敌人的骄纵心理,先派一小股部队引诱敌人,让他们以为我们不堪一击,然后把他们诱到我们预设的埋伏圈,再集中兵力将其歼灭。就像上次在茅坪,我们就是设下埋伏,把黔军的一个小队给消灭了,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分享着自己的作战经验。有的说在平原地区如何快速转移,有的讲在河流附近如何利用水势作战,讨论得异常热烈。周球保听了二军团战友的介绍后,眼前一亮,拍了下手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两种打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山地的复杂地形,像麻雀一样,把队伍分散开来,分成多个小股部队,到处袭击敌人的据点、粮道,让他们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关键的路口、山谷设下埋伏,当敌人被我们的‘麻雀战’打乱阵型,兵力分散的时候,再把他们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
大家对周球保的想法表示赞同,纷纷开始讨论具体的实施细节。有的战士提出可以在山林中设置一些陷阱,比如在必经之路上挖深坑,上面铺上树枝和树叶,让敌人掉进去;有的建议安排专人负责侦察敌情,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确保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有的认为要加强战士们之间的配合和通讯,可以用暗号、信号弹等方式传递信息。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种新的战法——“山地麻雀战”逐渐成型。
为了检验“山地麻雀战”的效果,周球保带领着一支由红二、六军团战士组成的小队在永绥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他们选择了一片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的山林作为战场,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开展游击作战。
演练开始前,周球保把战士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作战区域。战士们按照计划,迅速分散隐藏在山林中,有的躲在茂密的灌木丛后,有的藏在大树的树洞里,有的则趴在陡峭的山坡上,屏住呼吸,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当扮演“敌人”的战士们进入山林后,各个小组开始行动。有的小组从高处扔下石块,石块呼啸着砸向“敌人”,让他们惊慌失措;有的小组从侧面开枪射击,枪声在山林中回荡,却看不到射击的人影;还有的小组故意制造声响,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向预设的方向。“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四处寻找红军的踪迹,却总是找不到目标。他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兵力渐渐分散开来。
就在他们慌乱之际,周球保发出了信号,一颗红色的信号弹划破天空。埋伏在远处的战士们迅速出击,从各个方向冲向“敌人”,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被全部“歼灭”。
这次实战演练非常成功,“山地麻雀战”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贺龙得知后,亲自来到营地,对周球保和战士们表示称赞。他拍着周球保的肩膀,笑着说:“这招够敌人喝一壶的!你们这个‘山地麻雀战’很不错,既发挥了我们红军灵活作战的优势,又结合了湘西和黔东的地形特点。以后,我们就用这个战法,多打胜仗,让敌人知道我们红军的厉害!”
战士们听了贺龙的表扬,士气大振,纷纷表示会继续完善“山地麻雀战”,在未来的战斗中让敌人尝到更多的苦头。
随着合编工作的推进,红二、六军团不仅在组织和战术上实现了融合,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逐渐融为一体。战士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情谊越来越深。
军团政治部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增进战士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晚上,当夜幕降临,营地中常常会举办篝火晚会。战士们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二军团的战士们会唱起悠扬的湘西民谣,那歌声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诉说着湘西的风土人情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六军团的战士们则会表演热情奔放的黔东民间舞蹈,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营地中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在一次篝火晚会上,一位六军团的战士拿出了一支精心制作的竹笛。竹笛是用黔东山上特有的竹子做的,表面光滑细腻,还刻着简单的花纹。他把竹笛放在嘴边,轻轻一吹,一首悠扬的曲子便在夜空中响起。那旋律清脆悦耳,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鸟鸣山间,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青山绿水之间的黔东大地。
二军团的一位战士听了,眼睛一亮,兴奋地说:“这曲子真好听,像山涧里的流水声,我们湘西可没有这样的乐器。”六军团的战士笑着说:“这是我们黔东的竹笛,用山上的金竹做的,竹节长、竹质硬,吹出来的声音才这么清亮。以前我们在山里游击的时候,有时候休息就会吹上一段,能解乏呢。”说着,他把竹笛递给了二军团的战士,耐心地教他如何按住笛孔、如何运气。那位战士学得很认真,虽然一开始吹得有些走调,断断续续的,引得大家一阵轻笑,但他毫不气馁,反复练习。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技巧,吹出了一段简单的旋律。大家听了,都鼓起了掌,掌声和笑声在夜空中回荡,驱散了战争的阴霾。
除了文化交流,思想教育也在不断深入。军团领导们经常深入到战士中间,和大家一起聊天、吃饭,讲解革命道理,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任弼时总是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他会给战士们讲述国际国内的形势,分析红军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他说:“现在革命形势虽然严峻,但我们要有信心。全国的穷苦人民都在盼着我们胜利,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贺龙则更喜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战士们,他会讲自己早年拉队伍闹革命的故事,讲红军如何打土豪、分田地,鼓励战士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坚定革命信念。
一天傍晚,贺龙穿着一双草鞋,裤腿上还沾着泥土,来到了一个连队的帐篷区。他看到几个战士正围坐在篝火旁讨论问题,便大步走了过去,在他们身边坐下。一位战士看到贺龙,连忙站起来敬礼:“贺老总!”贺龙摆摆手,笑着说:“坐着坐着,别客气,我就是来听听你们在聊什么。”
那位战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在聊合编的事,大家都觉得合编后我们的队伍更强大了,就是不知道以后打仗会不会更厉害。”贺龙哈哈一笑,说:“那是肯定的!我们红二、六军团合编在一起,就像两根绳子拧成了一股,力量肯定更大。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战胜任何敌人。”
另一位战士接着问:“贺老总,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心往一处想呢?有时候我们还是会觉得二军团和六军团有点不一样。”贺龙认真地说:“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为什么打仗。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穷苦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是一致的,不分二军团还是六军团。其次,我们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二军团的战友擅长山地攻坚,六军团的战友擅长游击穿插,大家各有长处,要相互学习。比如你们刚才说的竹笛,二军团的战友可以学,黔东的游击战术,二军团的战友也可以学;同样,湘西的伏击技巧,六军团的战友也要学。我们都是红军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战士们听了贺龙的话,纷纷点头表示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有的说要向对方学习战术,有的说要多交流生活经验。贺龙又和战士们聊了一会儿,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情况,直到夜色渐深,才起身离开。看着贺龙远去的背影,战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通过这些活动和交流,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思想也越来越统一。大家不再区分你我,而是把自己看作是红军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训练场上,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生活中,他们分享干粮,互相关心。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二、六军团的合编工作基本完成。战士们穿上了统一的灰蓝色军装,领口的红布条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他们拿着经过整理和维修的武器,枪支擦得锃亮,弹药袋鼓鼓囊囊。每个人都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士气高昂。
“山地麻雀战”等新战法也在部队中得到了推广,战士们经过反复训练,已经熟练掌握了这种战法的技巧。营地中,每天都能看到战士们进行战术演练的身影。他们在山林中快速奔跑,灵活地躲避着“敌人”的追击;他们精准地射击,每一发子弹都瞄准“目标”;他们巧妙地隐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仿佛一群矫健的山鹰在山林中穿梭。
后勤保障工作也更加完善。新的炊具煮出的饭菜更加香甜,每天的食谱虽然简单,大多是粗粮和野菜,但总能保证战士们吃饱吃好。物资的分配也更加合理,棉衣、草鞋、药品等物资都优先发放到最需要的战士手中。战士们吃得饱、穿得暖,有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战斗中。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连空气中都带着一丝清新的气息。任弼时站在营地最高的一个土坡上,看着下面整齐列队的战士们。战士们排成一个个方阵,军姿挺拔,眼神坚定,像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任弼时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红二、六军团合编已经完成!经过这段时间的内部淬火,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更加强大了!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爬过雪山,趟过冰河,打过无数次恶仗,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革命的初心!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即将迎接新的战斗,新的挑战!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敌人,为了革命的胜利,前进!”
台下的战士们齐声高呼:“前进!前进!为了革命胜利!”那声音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要把这股强大的力量传递到远方。
随后,各部队开始按照计划进行最后的整装待发。战士们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装备,擦拭着枪支,把子弹一颗颗压进弹夹,确保万无一失。他们整理着军装,把衣角掖得整整齐齐,把背包打得紧紧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军需处的同志们推着独轮车,为战士们分发了足够的干粮和弹药,饼干、炒米、子弹袋被一一送到战士手中。医护人员也准备好了药品和担架,药箱里整齐地摆放着绷带、酒精、草药,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伤员。
营地中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征程做着准备。没有慌乱,没有迷茫,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红二、六军团就像一把经过淬火的钢刀,在烈火中锤炼,在磨砺中锋利,随时准备出鞘,斩断敌人的枷锁,开辟出一条通往革命胜利的道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红军的营地,映红了战士们的脸庞。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远方走去。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在泥土中,也印在黔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红二、六军团内部淬火的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中,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他们在革命的征程中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随着红二、六军团的整装待发,他们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前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充满艰险,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木黄会师的精神也将在他们的行动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如同不灭的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而那些在合编中凝聚的情谊,那些在淬火中锤炼的信念,将永远伴随着他们,走过千山万水,走向最终的胜利。
军团政治部所在的帐篷前,几个战士正合力搭建一个简易的讲台。他们用粗壮的树干作为支架,再铺上几块平整的木板,一个朴素却庄重的讲台便初具雏形。讲台下,一排排用树干削成的“长椅”整齐地摆放着,虽然表面粗糙,甚至还带着树皮的痕迹,但在战士们眼中,这却是最珍贵的座位。战士们陆陆续续地从各个帐篷里走出,有序地坐在“长椅”上。不少人手中还拿着用树皮或布条装订而成的“笔记本”,封面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自己的名字,虽然简陋,纸张也泛黄发脆,但大家都视若珍宝,这是他们用来记录革命道理和战斗经验的宝贝。
关向应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军装上的补丁整齐而细密,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讲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为他增添了几分威严。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战士们,那目光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跨过了无数的山川河流。今天,我们开展‘忆初心’活动,就是要让大家静下心来,回想当初为什么踏上这条革命道路,记住我们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战士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台下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首先上台分享的是一位来自红二军团的老战士,他叫李大山。他皮肤黝黑,那是常年在阳光下奔波留下的印记,脸上布满了岁月和战火刻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缓缓地走上讲台,脚步有些蹒跚,却异常坚定。站在讲台上,他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积压的情感都释放出来。他缓缓地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打记事起,就跟着爹娘给地主家干活。那时候,天不亮就得起床,天黑了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可就算这样,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我因为前一天晚上帮家里抢收粮食,实在太累了,第二天干活慢了点,就被地主家的管家打得遍体鳞伤。我躺在地上,浑身是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说到这里,李大山的声音哽咽了,他停顿了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台下的战士们静静地听着,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纷纷低下头,陷入了回忆。那些相似的苦难经历,让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李大山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就在我对生活快要绝望的时候,红军来到了我们村子。他们打倒了地主,把土地分给了我们这些穷苦人。我第一次能吃饱饭,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那一刻,我就发誓,一定要跟着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让天下的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共鸣,有敬佩,更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接着,六军团小战士陈豆子走上了讲台。他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不高,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他有些紧张,双手紧紧地握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小脸涨得通红。但当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的战士们时,眼神却变得坚定而有力。他开口说道:“我永远也忘不了甘溪突围的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场,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子弹像雨点一样嗖嗖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我们被紧紧地包围了,根本找不到突围的缺口。班长带着我们左冲右突,他一直冲在最前面,用身体为我们挡住敌人的子弹。”
陈豆子的声音开始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突然,一颗子弹向我飞来,我吓得愣住了,根本不知道躲闪。就在这时,班长一下子扑了过来,用身体挡住了那颗子弹。我只听到‘噗’的一声,班长倒在了我怀里,鲜血瞬间染红了我的军装。他看着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豆子,一定要活下去,继续为革命战斗’。我抱着班长,眼泪止不住地流,可我知道,我不能哭,我要带着班长的希望活下去。”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泪光,却带着无比的坚定:“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班长的遗愿,为了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穷苦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天下不再有压迫,我要一直跟着红军,革命到底!”
陈豆子的讲述让台下的将士们热泪盈眶,许多人都忍不住擦拭着眼角。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的身影,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坚守,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一位红二军团的战士猛地站起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陈豆子,你放心,我们都会记住班长的话,记住我们的初心,不会让烈士们白白牺牲!”
台下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陈豆子的鼓励,也是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宣誓,久久回荡在山谷之间。
随后,又有几位战士陆续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的讲述了家乡人民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支持红军,为他们送粮食、传递情报;有的回忆了在战斗中与敌人殊死拼杀的场景,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生与死的考验;还有的说起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真情实感,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革命的忠诚。
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在战士们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关向应再次走上讲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感动和坚定。他深情地说道:“同志们,今天听到了大家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我们红军是一支有信仰、有担当的队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让我们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奋勇前进,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全天下穷苦人民的幸福,战斗到底!”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战斗到底!”“为了共产主义!”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要将这坚定的信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在“忆初心”活动开展的同时,红二、六军团的合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关乎着两支队伍能否真正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任弼时和贺龙等军团领导深知,合编不仅仅是人员和部队番号的简单合并,更是思想、作风和战斗力的深度融合。他们多次在临时指挥部召开会议,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围坐在地图旁,仔细商讨着合编的每一个细节。任弼时神情严肃地说:“合编工作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让两支队伍的战士们都能感受到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融为一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贺龙也点了点头,补充道:“没错,我们要考虑到两支队伍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
首先提上日程的是军装制式的统一。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缴获了不少布匹,但数量有限,而且颜色也五花八门,有灰色的、蓝色的,还有一些带着花纹的。军需处的同志们为此绞尽脑汁,他们召集了几位有经验的老裁缝,一起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把所有的布匹都染成灰蓝色,这种颜色在山林中不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看起来也更加整齐划一。为了让两支队伍的战士们能更快地相互识别,他们还决定在领口处缝上红布条作为标识。当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战士们看到对方领口的红布条时,心中都多了一份亲切和信任,仿佛那红布条就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裁缝师傅们日夜不停地赶工,虽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缝纫机,只能靠手工一针一线地缝制,但他们毫无怨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裁缝一边缝着军装,一边笑着对旁边帮忙的战士说:“能为红军战士们做军装,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你们在前线打仗,我们在后方做衣服,都是为了革命嘛。”战士们也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忙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大家齐心协力,希望能尽快穿上统一的军装。看着一件件崭新的灰蓝色军装在手中成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除了军装,后勤方面的整合也至关重要。“二军团的铜锅”和“六军团的铁勺”曾经是各自部队后勤的象征,陪伴着战士们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现在,为了象征两支队伍的融合,军需处决定把它们熔铸在一起,打造新的炊具。
战士们围在临时搭建的熔炉旁,看着那口熟悉的铜锅和铁勺被放进熔炉中,慢慢融化。火焰跳动着,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一位二军团的老战士看着逐渐融化的铜锅,眼中满是感慨:“这铜锅跟着我们走了好多地方,爬过雪山,趟过河流,煮过野菜,也煮过缴获的粮食,见证了我们的艰辛和胜利。”另一位六军团的战士接过话茬,声音中带着不舍:“这铁勺也是,我们用它盛过汤,虽然有时候汤里没什么东西,就是清水煮野菜,但大家围在一起喝,也觉得很温暖。”
随着熔炉中的金属逐渐冷却成型,新的炊具诞生了。它的形状算不上完美,表面还有些粗糙,但却承载着两个军团的历史和情谊。当第一锅饭在新炊具中煮熟,香气弥漫在营地中时,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勺我一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顿饭,吃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香甜,因为它代表着两支队伍的融合,代表着红军力量的凝聚。
武器装备的整理和分配也在有序进行。枪支被集中到一起,按照型号和性能进行分类。保养良好、性能优越的枪支优先配备给前线作战部队,那些老旧的枪支则被送到临时修械厂进行维修和改造。修械厂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一支支破旧的枪支修理得焕然一新。弹药也进行了统一登记和分配,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有足够的弹药投入战斗。看着整齐排列的枪支和充足的弹药,战士们的心中充满了底气。
在合编过程中,干部的任命和调配也是关键环节。任弼时和贺龙等领导根据每位干部的能力、经验和特长,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他们注重公平公正,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两支队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让红二、六军团的干部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新任命的干部们纷纷表示,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战士们的期望,带领战士们打好每一场仗,为红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红军营地的一角,一片相对开阔的空地上,周球保正带着几位黔东的战士,与二军团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作战战术。地上铺着一张简陋的地图,上面用石子和树枝标注着地形和作战路线。
周球保身穿一件破旧但整洁的军装,衣服上打了好几块补丁,但都缝补得十分整齐。他腰间系着一条用树皮编织的腰带,上面挂着一把缴获的匕首,刀柄被磨得光滑发亮。他目光坚定,神情专注地指着地图上的山林地带说道:“我们黔东地区山多林密,地形复杂,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和茂密的树林。所以我们在游击作战中,常常利用这种地形优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就像当初我们在梵净山一带,敌人人多势众,紧追不舍,我们就钻进山林,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敌人周旋。有时候我们会在树上设伏,有时候会在山洞里隐蔽,然后从另一个地方突然冒出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一位二军团的战士听了,若有所思地说:“你们这种打法确实很灵活,能很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不过我们在湘西也有自己的经验。湘西的地势相对开阔一些,但也有很多山地和丘陵,还有不少河流和稻田。我们经常设伏,利用敌人的骄纵心理,先派一小股部队引诱敌人,让他们以为我们不堪一击,然后把他们诱到我们预设的埋伏圈,再集中兵力将其歼灭。就像上次在茅坪,我们就是设下埋伏,把黔军的一个小队给消灭了,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分享着自己的作战经验。有的说在平原地区如何快速转移,有的讲在河流附近如何利用水势作战,讨论得异常热烈。周球保听了二军团战友的介绍后,眼前一亮,拍了下手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两种打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山地的复杂地形,像麻雀一样,把队伍分散开来,分成多个小股部队,到处袭击敌人的据点、粮道,让他们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关键的路口、山谷设下埋伏,当敌人被我们的‘麻雀战’打乱阵型,兵力分散的时候,再把他们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
大家对周球保的想法表示赞同,纷纷开始讨论具体的实施细节。有的战士提出可以在山林中设置一些陷阱,比如在必经之路上挖深坑,上面铺上树枝和树叶,让敌人掉进去;有的建议安排专人负责侦察敌情,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确保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有的认为要加强战士们之间的配合和通讯,可以用暗号、信号弹等方式传递信息。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种新的战法——“山地麻雀战”逐渐成型。
为了检验“山地麻雀战”的效果,周球保带领着一支由红二、六军团战士组成的小队在永绥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他们选择了一片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的山林作为战场,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开展游击作战。
演练开始前,周球保把战士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作战区域。战士们按照计划,迅速分散隐藏在山林中,有的躲在茂密的灌木丛后,有的藏在大树的树洞里,有的则趴在陡峭的山坡上,屏住呼吸,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当扮演“敌人”的战士们进入山林后,各个小组开始行动。有的小组从高处扔下石块,石块呼啸着砸向“敌人”,让他们惊慌失措;有的小组从侧面开枪射击,枪声在山林中回荡,却看不到射击的人影;还有的小组故意制造声响,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向预设的方向。“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四处寻找红军的踪迹,却总是找不到目标。他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兵力渐渐分散开来。
就在他们慌乱之际,周球保发出了信号,一颗红色的信号弹划破天空。埋伏在远处的战士们迅速出击,从各个方向冲向“敌人”,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被全部“歼灭”。
这次实战演练非常成功,“山地麻雀战”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贺龙得知后,亲自来到营地,对周球保和战士们表示称赞。他拍着周球保的肩膀,笑着说:“这招够敌人喝一壶的!你们这个‘山地麻雀战’很不错,既发挥了我们红军灵活作战的优势,又结合了湘西和黔东的地形特点。以后,我们就用这个战法,多打胜仗,让敌人知道我们红军的厉害!”
战士们听了贺龙的表扬,士气大振,纷纷表示会继续完善“山地麻雀战”,在未来的战斗中让敌人尝到更多的苦头。
随着合编工作的推进,红二、六军团不仅在组织和战术上实现了融合,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逐渐融为一体。战士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情谊越来越深。
军团政治部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增进战士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晚上,当夜幕降临,营地中常常会举办篝火晚会。战士们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二军团的战士们会唱起悠扬的湘西民谣,那歌声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诉说着湘西的风土人情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六军团的战士们则会表演热情奔放的黔东民间舞蹈,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营地中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在一次篝火晚会上,一位六军团的战士拿出了一支精心制作的竹笛。竹笛是用黔东山上特有的竹子做的,表面光滑细腻,还刻着简单的花纹。他把竹笛放在嘴边,轻轻一吹,一首悠扬的曲子便在夜空中响起。那旋律清脆悦耳,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鸟鸣山间,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青山绿水之间的黔东大地。
二军团的一位战士听了,眼睛一亮,兴奋地说:“这曲子真好听,像山涧里的流水声,我们湘西可没有这样的乐器。”六军团的战士笑着说:“这是我们黔东的竹笛,用山上的金竹做的,竹节长、竹质硬,吹出来的声音才这么清亮。以前我们在山里游击的时候,有时候休息就会吹上一段,能解乏呢。”说着,他把竹笛递给了二军团的战士,耐心地教他如何按住笛孔、如何运气。那位战士学得很认真,虽然一开始吹得有些走调,断断续续的,引得大家一阵轻笑,但他毫不气馁,反复练习。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技巧,吹出了一段简单的旋律。大家听了,都鼓起了掌,掌声和笑声在夜空中回荡,驱散了战争的阴霾。
除了文化交流,思想教育也在不断深入。军团领导们经常深入到战士中间,和大家一起聊天、吃饭,讲解革命道理,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任弼时总是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他会给战士们讲述国际国内的形势,分析红军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他说:“现在革命形势虽然严峻,但我们要有信心。全国的穷苦人民都在盼着我们胜利,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贺龙则更喜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战士们,他会讲自己早年拉队伍闹革命的故事,讲红军如何打土豪、分田地,鼓励战士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坚定革命信念。
一天傍晚,贺龙穿着一双草鞋,裤腿上还沾着泥土,来到了一个连队的帐篷区。他看到几个战士正围坐在篝火旁讨论问题,便大步走了过去,在他们身边坐下。一位战士看到贺龙,连忙站起来敬礼:“贺老总!”贺龙摆摆手,笑着说:“坐着坐着,别客气,我就是来听听你们在聊什么。”
那位战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在聊合编的事,大家都觉得合编后我们的队伍更强大了,就是不知道以后打仗会不会更厉害。”贺龙哈哈一笑,说:“那是肯定的!我们红二、六军团合编在一起,就像两根绳子拧成了一股,力量肯定更大。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战胜任何敌人。”
另一位战士接着问:“贺老总,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心往一处想呢?有时候我们还是会觉得二军团和六军团有点不一样。”贺龙认真地说:“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为什么打仗。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穷苦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是一致的,不分二军团还是六军团。其次,我们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二军团的战友擅长山地攻坚,六军团的战友擅长游击穿插,大家各有长处,要相互学习。比如你们刚才说的竹笛,二军团的战友可以学,黔东的游击战术,二军团的战友也可以学;同样,湘西的伏击技巧,六军团的战友也要学。我们都是红军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战士们听了贺龙的话,纷纷点头表示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有的说要向对方学习战术,有的说要多交流生活经验。贺龙又和战士们聊了一会儿,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情况,直到夜色渐深,才起身离开。看着贺龙远去的背影,战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通过这些活动和交流,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思想也越来越统一。大家不再区分你我,而是把自己看作是红军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训练场上,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生活中,他们分享干粮,互相关心。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二、六军团的合编工作基本完成。战士们穿上了统一的灰蓝色军装,领口的红布条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他们拿着经过整理和维修的武器,枪支擦得锃亮,弹药袋鼓鼓囊囊。每个人都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士气高昂。
“山地麻雀战”等新战法也在部队中得到了推广,战士们经过反复训练,已经熟练掌握了这种战法的技巧。营地中,每天都能看到战士们进行战术演练的身影。他们在山林中快速奔跑,灵活地躲避着“敌人”的追击;他们精准地射击,每一发子弹都瞄准“目标”;他们巧妙地隐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仿佛一群矫健的山鹰在山林中穿梭。
后勤保障工作也更加完善。新的炊具煮出的饭菜更加香甜,每天的食谱虽然简单,大多是粗粮和野菜,但总能保证战士们吃饱吃好。物资的分配也更加合理,棉衣、草鞋、药品等物资都优先发放到最需要的战士手中。战士们吃得饱、穿得暖,有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战斗中。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连空气中都带着一丝清新的气息。任弼时站在营地最高的一个土坡上,看着下面整齐列队的战士们。战士们排成一个个方阵,军姿挺拔,眼神坚定,像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任弼时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红二、六军团合编已经完成!经过这段时间的内部淬火,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更加强大了!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爬过雪山,趟过冰河,打过无数次恶仗,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革命的初心!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即将迎接新的战斗,新的挑战!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敌人,为了革命的胜利,前进!”
台下的战士们齐声高呼:“前进!前进!为了革命胜利!”那声音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要把这股强大的力量传递到远方。
随后,各部队开始按照计划进行最后的整装待发。战士们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装备,擦拭着枪支,把子弹一颗颗压进弹夹,确保万无一失。他们整理着军装,把衣角掖得整整齐齐,把背包打得紧紧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军需处的同志们推着独轮车,为战士们分发了足够的干粮和弹药,饼干、炒米、子弹袋被一一送到战士手中。医护人员也准备好了药品和担架,药箱里整齐地摆放着绷带、酒精、草药,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伤员。
营地中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征程做着准备。没有慌乱,没有迷茫,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红二、六军团就像一把经过淬火的钢刀,在烈火中锤炼,在磨砺中锋利,随时准备出鞘,斩断敌人的枷锁,开辟出一条通往革命胜利的道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红军的营地,映红了战士们的脸庞。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远方走去。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在泥土中,也印在黔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红二、六军团内部淬火的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中,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他们在革命的征程中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随着红二、六军团的整装待发,他们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前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充满艰险,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木黄会师的精神也将在他们的行动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如同不灭的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而那些在合编中凝聚的情谊,那些在淬火中锤炼的信念,将永远伴随着他们,走过千山万水,走向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