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豆无奈之下只能,买了一些针线,又询问着,这个大姐下次出摊的时间。
大姐摆了摆手,“妹子,我这点东西也是偶然得的,哪有什么固定的时间,下回咱俩如果有缘分的话,指不定又能遇上了。”
见这个大姐这么说,许红豆也不好缠着人家问东问西了,但是心里也有点成算了。
许红豆转着口袋里仅剩的那几块钱,看着那卖碎布的大姐收拾摊子走远。
心里那点打探来源的念头也跟着散了。
这年头做买卖的都精着呢,谁会把饭碗里的门道轻易透露给外人。
也是,她今天有点唐突了,她叹了一口气,把买到的针线放进了竹筐里,
竹筐往肩上提了提。
转身就向巷子外面走了出去。
今天在镇上走了这么久,出来也没吃什么东西,现在有些饿了。
她没有去镇上唯一那家国营饭馆,而是走到了它不远处的一家小面馆,外头往里看还是挺亮堂的。
这里头生意也挺好的,平常许红豆可舍不得下馆子,可是现在嘛。
总是要先吃饱饭,才能想想,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现在下馆子可不便宜,一碗普通的阳春面都要两毛钱。
这小馆子离国营饭店不远,国营饭店吃饭还要粮票。
这里挺方便的,也聚集了不少人。
刚到面馆门口,就闻到了一股猪油炒葱花的香味。
许红豆掀开门帘进去,里头已经坐了七八桌人。
不得不说,这种小面馆的态度就是比国营饭店的好。
许红豆进去,还有人笑着问吃点什么,还递了杯开水过来。
虽然忙碌,但该有的态度是没得说的。
“一碗阳春面,再来个凉拌黄瓜。”
许红豆把钱递了过去。
就找个空位坐了下来。
旁边桌坐着两个男人,一个穿着的确良衬衫,袖口挽着。
手腕上戴着块表,另一个穿着的是中山装。
也是一副干部打扮。
两人面前摆着一盘炒肉丝,一碟花生米。
还有两个杯子,看样子也是装的酒。
他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大庭广众之下,许红豆不敢直愣愣的盯着人家。
边等着餐,耳朵却悄悄支棱起来了。
“……你说的那批布料,我托人在上海那边问了,厂里的确有批尾货,但是这个价格没谈拢了。”
穿着的确良的男人夹了口肉丝,含糊不清的说道。
“要是能拿到做成衬衫,往我们这边卖,肯定好走。”
中山装男人抿了口酒,摇了摇头。
“难,现在虽然管控松了些,但毕竟那是国营厂子的尾货,再说,你后台不够硬,难运过来,万一被查了,就得不偿失了。”
“我知道难,可是你看这镇上的人,那些年轻姑娘,谁不想穿件新衣裳,上次我去隔壁镇,见着个姑娘穿了件碎花的确良,一群人围在那问她哪买的。”
穿着的确凉衬衣的男人放下筷子,声音压低了些。
“我听城南那个老李说,他上个月偷偷倒腾了点毛线和布料,本来以为不好卖,可是拿回来没到半个月就卖光了,赚了不少呢。”
中山装的男人皱了皱眉头,“老李是本地人,在这里亲戚多,运气也好,你可别跟他学这个,风险太大了。”
“如果你要做,不如先从小的来,缝缝补补的针线纽扣,这些东西没人管,家家户户都用得上,而且风险小啊。”
穿的确良衬衫的那个男人撇了撇嘴。
“这些小物件能挣多少?而且得费不少心思吧。”
他有些嫌弃挣这个钱慢,显然是不太想愿意挣这个钱的意思。
穿中山装的男人,没在聊这个话题了,俩人聊到了别的地方。
许红豆却是心里一动,针线纽扣。
她想起早上在市场看到的那串红玛瑙,还有自家后院那棵快熟的梨树。
这男的说的不错,纽扣针线家家户户都需要。
就连她自己偶尔也要一点碎布补东西,毕竟现在农忙,而且家里孩子多,衣物消耗也大。
现在这时候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怎么可能给孩子买新的,还不是缝缝补补又穿上。
要是她能弄点便宜的货,在村里或镇上摆个小摊,应该总能卖出去。
还有家里的那些嫩玉米和梨。
往年她老是忙着家里的活,累得很。
自然也没有空琢磨这些事情了,就任由它烂在树上。
要是今年能挑一些好的到镇上卖也总比浪费强。
正琢磨着。
服务员就把阳春面和凉拌黄瓜给端了上来,
面条冒着热气上面撒了点葱花,凉拌黄瓜淋了香油。
远远的就闻到香味了,许红豆拿起筷子有些吃的急,到底是有些饿了。
吃了一半之后,许红豆就放慢速度了,她慢慢的吃着。
隔壁的那俩男人还在聊,话题又转到了家电上。
“…现在城里人开始兴起电视机了,14寸的黑白电视,要三百多块钱,算很贵了,可是城里人还是抢着要。”
穿的确良的男人咂了咂嘴,“有些可惜了,我们没本钱,不然随便倒腾两台也能赚一笔。”
“算了,这个不太实际,电视机凭票供应的,去哪里能弄到票?”
“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做能做的吧,下个月镇上的供销社要翻新了,到时候应该会来一批新货,我们到时候再去看一下吧。”
许红豆扒拉面条的速度快了一点,她默默的记下了,供销社还有下个月这些事情。
还是要多出来走走,才能打听到消息啊。
吃完面条后,许红豆又在面馆坐了一会儿,见这俩男人没再聊什么了,才起身离开。
出了面馆,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
许红豆走到了镇上那个汇合点,又坐上拖拉机,准备回去了。
刚下了拖拉机,往村口走没两步,就遇到扛着农具的村民回家了。
“红豆啊,从镇上回来了?你买了啥好东西?”
村头的李叔笑着问。
许红豆停下脚步,和他们唠了起来。
“也没买啥东西,就是去镇上转了转,李叔,你们今年地里收成怎么样?”
“还行,就是天太旱了,我们那块地位置不好,玉米长得不好。”
许红豆点了点头,宽慰了他几句。
就打算往家里走了。
大姐摆了摆手,“妹子,我这点东西也是偶然得的,哪有什么固定的时间,下回咱俩如果有缘分的话,指不定又能遇上了。”
见这个大姐这么说,许红豆也不好缠着人家问东问西了,但是心里也有点成算了。
许红豆转着口袋里仅剩的那几块钱,看着那卖碎布的大姐收拾摊子走远。
心里那点打探来源的念头也跟着散了。
这年头做买卖的都精着呢,谁会把饭碗里的门道轻易透露给外人。
也是,她今天有点唐突了,她叹了一口气,把买到的针线放进了竹筐里,
竹筐往肩上提了提。
转身就向巷子外面走了出去。
今天在镇上走了这么久,出来也没吃什么东西,现在有些饿了。
她没有去镇上唯一那家国营饭馆,而是走到了它不远处的一家小面馆,外头往里看还是挺亮堂的。
这里头生意也挺好的,平常许红豆可舍不得下馆子,可是现在嘛。
总是要先吃饱饭,才能想想,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现在下馆子可不便宜,一碗普通的阳春面都要两毛钱。
这小馆子离国营饭店不远,国营饭店吃饭还要粮票。
这里挺方便的,也聚集了不少人。
刚到面馆门口,就闻到了一股猪油炒葱花的香味。
许红豆掀开门帘进去,里头已经坐了七八桌人。
不得不说,这种小面馆的态度就是比国营饭店的好。
许红豆进去,还有人笑着问吃点什么,还递了杯开水过来。
虽然忙碌,但该有的态度是没得说的。
“一碗阳春面,再来个凉拌黄瓜。”
许红豆把钱递了过去。
就找个空位坐了下来。
旁边桌坐着两个男人,一个穿着的确良衬衫,袖口挽着。
手腕上戴着块表,另一个穿着的是中山装。
也是一副干部打扮。
两人面前摆着一盘炒肉丝,一碟花生米。
还有两个杯子,看样子也是装的酒。
他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大庭广众之下,许红豆不敢直愣愣的盯着人家。
边等着餐,耳朵却悄悄支棱起来了。
“……你说的那批布料,我托人在上海那边问了,厂里的确有批尾货,但是这个价格没谈拢了。”
穿着的确良的男人夹了口肉丝,含糊不清的说道。
“要是能拿到做成衬衫,往我们这边卖,肯定好走。”
中山装男人抿了口酒,摇了摇头。
“难,现在虽然管控松了些,但毕竟那是国营厂子的尾货,再说,你后台不够硬,难运过来,万一被查了,就得不偿失了。”
“我知道难,可是你看这镇上的人,那些年轻姑娘,谁不想穿件新衣裳,上次我去隔壁镇,见着个姑娘穿了件碎花的确良,一群人围在那问她哪买的。”
穿着的确凉衬衣的男人放下筷子,声音压低了些。
“我听城南那个老李说,他上个月偷偷倒腾了点毛线和布料,本来以为不好卖,可是拿回来没到半个月就卖光了,赚了不少呢。”
中山装的男人皱了皱眉头,“老李是本地人,在这里亲戚多,运气也好,你可别跟他学这个,风险太大了。”
“如果你要做,不如先从小的来,缝缝补补的针线纽扣,这些东西没人管,家家户户都用得上,而且风险小啊。”
穿的确良衬衫的那个男人撇了撇嘴。
“这些小物件能挣多少?而且得费不少心思吧。”
他有些嫌弃挣这个钱慢,显然是不太想愿意挣这个钱的意思。
穿中山装的男人,没在聊这个话题了,俩人聊到了别的地方。
许红豆却是心里一动,针线纽扣。
她想起早上在市场看到的那串红玛瑙,还有自家后院那棵快熟的梨树。
这男的说的不错,纽扣针线家家户户都需要。
就连她自己偶尔也要一点碎布补东西,毕竟现在农忙,而且家里孩子多,衣物消耗也大。
现在这时候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怎么可能给孩子买新的,还不是缝缝补补又穿上。
要是她能弄点便宜的货,在村里或镇上摆个小摊,应该总能卖出去。
还有家里的那些嫩玉米和梨。
往年她老是忙着家里的活,累得很。
自然也没有空琢磨这些事情了,就任由它烂在树上。
要是今年能挑一些好的到镇上卖也总比浪费强。
正琢磨着。
服务员就把阳春面和凉拌黄瓜给端了上来,
面条冒着热气上面撒了点葱花,凉拌黄瓜淋了香油。
远远的就闻到香味了,许红豆拿起筷子有些吃的急,到底是有些饿了。
吃了一半之后,许红豆就放慢速度了,她慢慢的吃着。
隔壁的那俩男人还在聊,话题又转到了家电上。
“…现在城里人开始兴起电视机了,14寸的黑白电视,要三百多块钱,算很贵了,可是城里人还是抢着要。”
穿的确良的男人咂了咂嘴,“有些可惜了,我们没本钱,不然随便倒腾两台也能赚一笔。”
“算了,这个不太实际,电视机凭票供应的,去哪里能弄到票?”
“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做能做的吧,下个月镇上的供销社要翻新了,到时候应该会来一批新货,我们到时候再去看一下吧。”
许红豆扒拉面条的速度快了一点,她默默的记下了,供销社还有下个月这些事情。
还是要多出来走走,才能打听到消息啊。
吃完面条后,许红豆又在面馆坐了一会儿,见这俩男人没再聊什么了,才起身离开。
出了面馆,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
许红豆走到了镇上那个汇合点,又坐上拖拉机,准备回去了。
刚下了拖拉机,往村口走没两步,就遇到扛着农具的村民回家了。
“红豆啊,从镇上回来了?你买了啥好东西?”
村头的李叔笑着问。
许红豆停下脚步,和他们唠了起来。
“也没买啥东西,就是去镇上转了转,李叔,你们今年地里收成怎么样?”
“还行,就是天太旱了,我们那块地位置不好,玉米长得不好。”
许红豆点了点头,宽慰了他几句。
就打算往家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