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青石板路,龙气藏锋-《寻龙校尉》

  暗门后的通道比想象中宽敞,青石板铺就的地面被磨得发亮,显然走的人不少。艾时熄灭矿灯,仅靠怀里虎符透出的微光辨路,指尖划过墙壁的朱砂符咒,粉末簌簌落下——是辰州符,画的是“镇煞符”,朱砂里掺了黑狗血,腥气混着墨香,倒比寻常符咒多了几分霸道。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艾时低声念着,脚步顿在通道转角处,俯身用指尖量着地面的纹路,“这通道走向按‘左旋龙’布局,青石板的接缝正好卡在壬丙线,是明清时期常见的‘藏风局’。”他指尖在第三块石板边缘敲了敲,“听声,下面是空的。”

  王勇立刻用工兵铲撬开石板,底下露出个一尺见方的暗格,铺着层防潮的桐油布。掀开布,里面是个青铜爵,爵身布满绿锈,三足外撇,口沿的云雷纹磨损得厉害,唯独爵柱顶端的饕餮纹还清晰——那饕餮的眼睛是用绿松石嵌的,在微光下泛着幽蓝。

  “西周早期的爵,”艾时拿起爵掂量了下,“胎薄体轻,是典型的‘明器爵’,专为陪葬做的,你看这三足内侧,有‘作册’二字,是当时史官监造的标记。”他用袖口擦了擦爵底,露出细密的范线,“范铸法留下的痕迹很明显,不是仿品。”

  王鑫凑过来,短刀在爵身刮下一点锈迹:“锈色分层,里层是枣皮红,外层带孔雀蓝,是真锈。”她往暗格里看了看,“下面还有东西。”

  暗格底层垫着张发黄的宣纸,画着幅简易地图,墨迹晕染得厉害,勉强能看清标注的“明堂”“案山”字样。艾时指着地图边缘的批注:“‘龙自六盘来,气聚于坎位,穴在壬山丙向’——这是在说主墓室的位置。”他折好地图塞进怀里,“按寻龙诀,左旋龙的气口在东南巽位,前面应该有岔路。”

  果然,转过弯,通道分成两条:左路石壁光滑,隐约有水流声;右路堆满碎石,透着股干燥的土腥味。艾时蹲下身,摸了摸地面的尘土:“左路有湿气,是‘水龙’泄气的方向;右路土色偏黄,带着‘土龙’的燥气。”他抓起一把土,用指尖捻碎,“土粒匀细,含着砂金,是‘聚气’的迹象,走右路。”

  刘胖子拖着伤臂跟在后面,突然“哎哟”一声,踢到块凸起的石头。那石头滚到墙边,竟露出个嵌在石壁里的陶罐。罐子是黑陶的,圆腹尖底,表面刻着螺旋纹,王鑫刚要拿起来,被艾时拦住:“别动,这是‘镇物’。”

  他指着螺旋纹的走向:“纹路顺时针转,是‘收气罐’,用来聚敛地脉之气的。你看罐口的泥封,还带着红泥,是用朱砂混糯米封的,一旦打开,气就泄了。”艾时用工兵铲在罐边划了个圈,“记着位置,回头再来取,这东西对研究风水布局有用。”

  往前没走几步,通道突然开阔,出现个小耳室。耳室中央摆着张案几,案上放着套文房四宝:砚台是端溪的麻子坑,石眼呈“鸲鹆眼”,瞳孔分明;笔杆是湘妃竹,布满紫褐色的“泪斑”,笔头残留着狼毫的硬锋;最特别的是那方镇纸,竟是块和田玉,白中带青,雕成卧虎形,虎爪下踩着枚小印章,刻着“子墨”二字。

  “清代的文人墓常随葬文房,”艾时拿起砚台,对着光看了看,“端砚的石质细腻,呵气能成水,你看这‘火捺纹’,像不像火苗?是天然形成的。”他放下砚台,又掂了掂玉镇纸,“玉质温润,有包浆,是盘玩过的旧物,应该是墓主人生前常用的。”

  刘胖子在角落发现个木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件青铜器:一把匕首,柄部缠着麻绳,刃口还带着寒光;一面铜镜,镜面虽模糊,背面的蟠螭纹却很清晰,边缘刻着“长宜子孙”。

  “匕首是战国的‘吴钩’,你看这弧度,适合近战劈砍,”艾时抽出匕首,刃身隐约有云纹,“铜镜是汉代的,蟠螭纹是典型的‘汉八刀’风格,可惜镜面氧化了,不然能照见人影。”他把东西放回箱里,“这些都是‘随身用器’,说明耳室的主人是墓主亲近的人,可能是个幕僚。”

  耳室尽头的石壁上有处凹陷,艾时用寻龙诀的口诀测了方位:“坎位凹陷,是‘气口’。”他让王勇撬开石壁,后面果然露出条更窄的通道,通道口的砖缝里塞着些铜钱,锈得连成一串。

  “是康熙通宝,”艾时捡起一枚,“背面满文是‘宝泉局’,是当时的中央铸币局铸造的。塞在砖缝里,是‘镇门钱’,用来挡煞的。”他数了数,正好八枚,“八卦数,对应八方煞气,布局很规范。”

  通道深处传来隐约的夯土声,艾时按住怀里的虎符,符光平稳,说明前方气脉顺畅。“主墓室不远了,”他回头叮嘱,“按寻龙诀,壬山丙向的穴,陪葬品应该在东耳室,大家留意左侧石壁,可能有暗格。”

  刘胖子捂着胳膊笑了:“艾哥,你这本事真不是吹的,比那些拿着罗盘瞎转的半吊子强多了!”

  艾时没接话,只是专注地看着地面的纹路——青石板的接缝正在向东南倾斜,按寻龙分金的说法,这是“龙气入穴”的征兆,真正的核心,就在前面了。

  喜欢寻龙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