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春归安阳-《打造最强边关》

  开春的官道泥泞不堪,叶明的马车缓缓南行。先帝丧仪已毕,新帝坐稳了龙椅,他终于可以回安阳了。

  "大人,前面就是安阳地界了!"陈瑜在车外兴奋地喊道。

  叶明掀开车帘,远处熟悉的城墙轮廓渐渐清晰。忽然,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为首的正是顾慎。

  "老叶!"顾慎勒住马缰,"你可算回来了!"

  叶明注意到他腰间配着御赐金刀:"升官了?"

  顾慎咧嘴一笑:"皇上封我当安阳总兵,专管边务。"压低声音道,"还让我盯着点新任知府..."

  "新任知府是?"

  "你猜不到——周明德!"

  叶明心头一松。周明德是安阳新政的见证者,由他接任再合适不过。

  ####

  城门口,欢迎场面出乎意料。没有锣鼓喧天,只有书院师生和百姓们静静等候。最前面站着个小身影——是那个总送甘薯饼的丫头,手里捧着个热气腾腾的布包。

  "大人,吃饼!"丫头踮着脚递上布包,"我娘新做的,加了蜂蜜!"

  叶明接过饼咬了一口,甜香满溢。抬眼望去,张允、王寡妇、老道、乌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让他心头温热。

  "大人,"陈瑜小声道,"朱知府...不,朱勉那厮还关在大牢里,等您发落。"

  叶明摆摆手:"交给周大人按律处置便是。"

  正说着,一队异域装扮的商人挤到前面:"叶大人!我们,佛郎机,来学瓷器!"

  原来新帝登基后,立即解除了海禁。这些佛郎机人是第一批合法入境的外商!

  "好说。"叶明笑道,"不过得用你们的航海技术来换。"

  ####

  衙门后院,那棵梨树已经冒出新芽。叶明站在树下,听陈瑜汇报这几个月的要务。

  "...书院新增三百学子,其中五十人是番邦来的;玻璃作坊开始量产,订单排到半年后;甘薯粉卖到了江南..."

  正说着,其其格飞奔进来:"大人!皇上派人送匾额来了!"

  众人急忙迎出去,只见四个锦衣卫抬着块鎏金大匾,上书"天下第一府"五个大字,落款是永昌帝御笔!

  "这..."叶明一时语塞。

  为首的锦衣卫千户笑道:"叶大人,皇上说了,安阳虽非京城,却是新政之源。这匾,您当之无愧!"

  匾额挂上府衙大门的那一刻,全城百姓欢呼雷动。叶明却注意到人群中有几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正捧着《安阳商报》激烈讨论。

  "那是..."

  "新成立的'格物社'。"陈瑜解释,"专门研究番邦传来的学问。"

  叶明走近一听,他们竟在讨论佛郎机人说的"地圆说"!

  "荒唐!"一个老秀才吹胡子瞪眼,"天圆地方,自古皆然!"

  "可佛郎机人的海图确实画成圆形..."年轻学子据理力争。

  叶明不禁莞尔。这种争论,在十年前的安阳是不可想象的。

  ####

  三月春耕,叶明照例下乡巡视。周家村的梯田上,新式水车哗啦啦地转着。周小虎如今当了里正,正带着村民试种从江南引进的稻种。

  "大人,这稻子耐寒,说不定能在北境推广!"

  叶明蹲下身查看稻苗长势:"好苗子!等收获后,分些种子给黑狼部试试。"

  正说着,官道上尘土飞扬。一队车马缓缓驶来,打头的马车上插着"泉州海氏"的旗子。

  "海澄?"叶明认出了那个曾写《海贸利弊考》的书生。

  海澄跳下车,激动地行礼:"学生奉旨组建'安阳海贸司',特来向大人请教!"

  原来新帝批准了安阳作为北境首个通商口岸,而海澄因其家学渊源,被破格提拔!

  "好!"叶明拍板,"先在城南设码头,再..."

  话没说完,远处跑来个小丫头:"大人!我娘让我问,海商老爷们吃不吃甘薯饼?"

  众人大笑。海澄认真道:"不但要吃,还要卖到海外去!"

  端午这天,安阳城举办了前所未有的"万货会"。

  中原的丝绸、波斯的玻璃、佛郎机的自鸣钟...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十里长街。

  最热闹的要数书院展区——沈清团队展示了最新改良的"风力水车",草原学子带来了"便携帐篷",连那小丫头都摆了个摊,卖她娘做的各色甘薯点心!

  叶明正在巡视,忽见一队禁军护送着辆朴素马车驶来。车帘掀起,永昌帝李君泽微笑着走下来!

  "陛..."叶明刚要开口,皇帝便迅速地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轻声说道:"嘘。"接着,皇帝摆了摆手,压低声音继续说道:"朕此次乃是微服私访,切莫声张。"

  于是,君臣二人就这样漫步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街市之上。皇帝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来自番邦的新奇物件,更是让他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走着走着,皇帝突然在一架天文望远镜前停住了脚步。他饶有兴致地摆弄着这架望远镜,透过镜头观察着远方的天空,脸上露出惊叹的神情。

  "叶卿啊,"皇帝转头看向叶明,指着望远镜说道,"你看这'地圆说',究竟是否可信呢?"

  叶明略作思考,然后答道:"回陛下,臣以为,对于这些新学问,我们不妨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研究。臣建议,可以在书院中开设一门'寰宇科',专门用于研究这些新的学问和理论。"

  皇帝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嗯,此议甚好。就照你说的办吧。另外,"

  皇帝稍稍压低了声音,"朕还有一个想法,朕打算在安阳设立一所'新政学堂',专门培养地方官吏,以推行朕的新政。你觉得如何?"

  叶明心头猛地一震,他立刻意识到这是皇帝要将安阳模式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这不仅意味着安阳的成功经验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也预示着国家的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臣……"叶明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臣求之不得啊!"

  夕阳渐渐西沉,余晖洒在城楼上,给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叶明独自一人登上城楼,极目远眺。

  远处,新修的码头已经初具规模,一艘艘船只停靠在岸边,装卸着货物;书院的方向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那是莘莘学子们在勤奋学习;街市上,各色口音的人们正兴高采烈地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这座曾经的边城,如今已然成为了联通四海的重要枢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大人!"其其格在城楼下招手,"新来的佛郎机匠人到了,等您安排呢!"

  叶明整了整衣冠,大步走下城楼。安阳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这片土地的未来,正如这春日的原野,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