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委以重任-《后主刘禅:从救关羽开始》

  然而历史上的张苞,死的极为可惜,诸葛亮北伐之时,他因追击敌将郭淮,不慎跌入山涧,导致头部重伤,不久撒手人寰。

  张苞是蜀汉二代将领中领头人物,他的死给诸葛亮的打击极大,可以说张苞逝世之后,蜀国的二代名将几乎断层,直接导致蜀汉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惨淡局面。

  幸好,在这一世,二代最强的武将,实战经验最多的关平还活着,文武双全的张苞还没英年早逝,弥补历史的遗憾都还来得及。

  诸葛亮看向张苞三人,最终目光停留在关索的身上。

  “这位小将军看起来有些面生啊。”诸葛亮含笑说道。

  刘禅缓缓说道:“他叫关索,是二叔的第三子,先前一直在鲍家庄养病,前些日子二叔着人送来书信,意思是安排关兄在军中历练,朕见他武艺不凡,又懂兵法,就推荐给丞相了。”

  闻言,诸葛亮定定地看着眼前这位面带英气的少年,惊讶不已。

  随后刘禅又举荐张嶷,这位仁兄虽表面看起来不大靠谱,但他绝对是平叛的一把好手,南蛮最大的克星。

  “张嶷,相父早就认识了,他是朕非常信任的将军,此行随相父一同南征,相父可委以重任。”刘禅轻声说道。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刘禅之所以没把张嶷安排到长安前线,就是想用他制约南中七郡。

  历史上,这位仁兄在南中平叛的履历,可谓用“漂亮”两字来形容,他对待异族的手腕,更是讲究恩威并施,软硬兼顾,在南蛮百姓的心中有着不小的威望。

  看着眼前三名英武不凡的将军,诸葛亮忽然心生慨叹。

  蜀汉,后继有人!

  刘禅眼角余光一瞥,将道路旁泛黄的垂柳折根取下,插在诸葛亮乘坐马车的车辕上。

  “相父,临别折柳相赠一直便是亲朋好友道别时的习俗,朕与相父虽为父子,但在阿斗心中,相父更似朋友般亲密……”

  随后,刘禅拍了拍手,几名兵士捧着几个木匣走了过来。

  “南中多瘴气,这些是朕特意请方士炼的避毒丹,有驱虫避毒之效,相父都一并带上吧。”

  “愿相父此去南中一路顺遂,早日班师……”

  说完,刘禅往后退了一步,躬身而拜。

  君王朝着朝臣行礼,这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诸葛亮连忙俯身,面色骇然:“陛下不可,陛下欲陷臣于不忠不义乎?”

  “这一礼,相父当得。”刘禅咧嘴一笑,“走吧。”

  两个大男人离别,也没有太多的矫情,刘禅扔下最后两个字后,转身离去。

  “全军听令,开拔!”

  ……

  ……

  诸葛亮率领军队开拔后,令张苞、关索为先锋,大队兵马,往南而去。

  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诸葛亮走后,刘禅继续实行诸葛亮在成都时的仁政,鼓励生产,发展农桑,建设商业,兴修水利,兴办夜市,强兵练军。

  为此,刘禅还提拔了一批文官辅佐,如费祎,郭攸之,陈震,马谡,邓芝,伊籍等,总之不管是刘备遗留下来的大臣,还是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只要有能力,都量才而用,唯才是举。

  一时间,蜀汉之成都,变得空前之繁荣。

  不知不觉间,蜀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悄然来临。

  自科举制度落实后,刘禅便着手筹备科举事宜,此次科举考试,刘禅亲自命题,并亲自坐镇统筹全局,由此可见他对第一次科考的重视。

  不仅如此,蜀中的科考宣传,在全国范围内也相当广泛,本次科考分文试和武试两场,无视出身,无视门第,无视品行,唯才是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尤其是远在魏吴两国的寒门子弟,听说蜀中的科考之后,不少人便有了远赴成都之心。

  未央殿内,刘禅洋洋洒洒地在纸上写下了几个重要的名字。

  邓艾,杜预,文鸯,羊祜。

  “绍先!”

  听到刘禅的喊声,霍弋快步来到他的面前。

  “陛下有何吩咐?”

  刘禅深深注视着霍弋,说道:“有件事需要你去办。”

  说着,刘禅将刚写好的纸递到他手中:“你带着朕的血衣卫,前往魏地寻找这几人与其交好,后面四人都是世家子弟,直接劝降恐怕不易,只要与其交好即可,唯独这邓艾...”

  停顿片刻,刘禅接着道:“此人出身寒门,有些口吃,如今在魏地官职不高,你去找到他,将其说服归降大汉,只要他肯举家迁往成都,朕必许以高官厚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