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消息迅速扩散,盛世烟花-《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正如邵维鼎所言,窗外维多利亚港璀璨依旧的灯火,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序章。

  金门大厦顶层的震撼与激荡尚未平息,一个密封的、印着“港岛消费者协会&中华总会”联合印章的档案袋,也被送达了港督府。

  那份承载着惊人数字的报告副本,此刻静静躺在港督希利的办公桌上。

  希利爵士,这位素来注重养生的英国绅士,以往九点钟便早早安寝。

  但今夜,时针已悄然滑过凌晨一点,书房的台灯依然亮着,柔和的灯光照在他略显疲惫却异常专注的脸上。

  他的手指,正缓缓拂过那份打开的报告首页。

  那串加粗的黑色数字:1367亿港币。

  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眼前。

  随后是一家家门店的具体总营收。

  海港城、屈臣氏八大总店、九龙百佳旗舰卖场、香奈儿、迪奥、爱马仕、周大福珠宝......

  房间内一片静谧,只有他指尖划过纸张的轻微沙沙声。

  震撼、错愕、难以置信……最终,这些情绪交织沉淀,化为一种极其复杂的五味杂陈。

  作为港英政府的掌舵者,看着在他治下爆发的如此繁荣盛景,本该是政绩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这繁荣的缔造者,却是那个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有警惕的华人青年——邵维鼎。

  一丝庆幸,悄然爬上了他的心头。

  幸好,幸好!

  幸好自己自从中英谈判陷入僵局、邵维鼎如定海神针般稳定港岛金融局势后,便明智地选择了不再与这位在港岛商界和民间拥有无与伦比影响力的年轻人针锋相对。

  没有去推行那些可能激化矛盾、引发市场动荡的强制政策,也没有去动他鼎峰系的蛋糕。

  否则……今日这令人窒息的繁华数据,恐怕会成为打在自己脸上的响亮耳光,彻底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至少在我的任期内……”希利爵士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沙哑,“港岛的繁荣稳固……甚至远超预期。”

  是的,这三天购物节的爆发性增长,不仅稳固,简直是烈火烹油!

  这远比他上任初期构想的“平稳过渡”蓝图要耀眼得多——尽管这蓝图的描绘者已并非殖民政府。

  虽然距离他一开始设想的大英帝国远东明珠的宏图伟志有些差距,但这份实实在在的、可向伦敦交代的耀眼经济数据,足以让他的任期评价冠上“成功”二字。

  想到此处,那份压在胸口的沉重感,竟奇妙地减轻了不少。

  他甚至生出一个微妙的念头:港岛购物节的成功,未尝不是他任期政绩的一块完美拼图。

  “而且……”他凝视着报告后续的分析数据,注意到关键信息,“三日狂欢过后,人流并未迅速散去。”

  许多人依然逗留港岛,或为了抢购那些热门却仍需排队等候的紧俏商品,尤其是屈臣氏和各大奢侈品门店,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那场注定震撼的红磡“巨星之夜”谢幕演唱会。

  这些外来消费力,将持续不断地为港岛注入现金流!

  邵维鼎这盘棋,每一步都精准地落在了“吸金”的节点上。

  与此同时,在港岛弥漫着深夜寂静的各个角落,有关这个惊世骇俗数据的消息,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以惊人的速度,裹挟着滔天水浪,冲击向四面八方!

  消息首先通过消费者协会的正式渠道,传递给了协会的理事成员们。

  紧接着,犹如一块投入蜂巢的石子,惊动了早已枕戈待旦的媒体界。

  《明报》大厦。

  尽管已是深夜,总编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

  总编金雍刚刚放下来自消费者协会理事的电话,脸上的疲惫瞬间被极度震惊所取代。

  他几乎是扑向桌上的稿纸,抓起毛笔,手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饱蘸浓墨,在雪白的稿纸上挥毫写下几个遒劲大字:

  【港岛购物节三日狂揽一千三百六十七亿!】

  【——盛世烟花,照亮时代新章!】

  浓墨在纸上迅速洇开,仿佛燃烧的烈焰,映照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

  他快笔写下早已在心中准备好的腹稿,随后直接让秘书带去重新排版,快马加鞭赶到印刷厂,赶在拂晓之前,将这头版头条给打印出来。

  与此同时,《朝阳日报》总部。

  刚刚放下电话的方莉,对着围拢过来的编辑记者们,没有任何犹豫,斩钉截铁下达指令,声音因激动而拔高:

  “所有人!立刻行动!头版!要最大号的红字!!”

  “‘千亿盛宴’!就用这四个字做标题!”

  “配图用海港城奢侈品区万人空巷、顾客疯狂抢购的照片!”

  “加急排版!增印一倍!不!两倍!明早六点前,我要这份报纸出现在全港每一处报摊最醒目的位置!”

  她的眼中燃烧着一种与有荣焉的炽热。

  《星岛日报》、《南华早报》的值班编辑几乎同时接到了紧急电话。

  睡意瞬间被驱散,换上了呆滞和慌乱。

  “一千三百六十七亿?!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再核实!去消费者协会官方渠道核实!”

  《南华早报》编辑对着电话咆哮,脸色煞白。

  然而,冰冷的官方数据和消费者协会即将发出的联合声明,将成为他们无法反驳的铁证。

  各大通讯社驻港分社的灯火也纷纷亮起。

  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的记者们,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抓起电话疯狂地拨打着消费者协会、中华总会以及任何可能获得确认或细节的号码。

  “突发新闻!港岛购物节打破纪录!三天狂揽一千三百六十七亿港元!前所未有的繁荣粉碎唱衰预言!

  一个疯狂的数字。

  一场震动全城、注定席卷全球财经版头条的新闻风暴。

  在1983年新年伊始的深夜,悄然成形,并将在黎明破晓之时,如同核爆般席卷整个港岛,震荡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它将以无可辩驳的力量,向世界宣告着一个事实——

  邵维鼎口中那句平静却蕴含万钧之力的话语:

  港岛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

  翌日清晨,港岛。

  蒙蒙细雨如烟似雾,笼罩着这座刚刚经历狂欢的城市。湿漉漉的街道上,行人撑起各色雨伞,脚步匆匆,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轻快。

  报童清脆的叫卖声穿透雨幕,回荡在街头巷尾:

  “号外!号外!购物节三日狂揽一千三百六十七亿!”

  “《明报》头版!盛世烟花,照亮时代新章!”

  “《朝阳日报》!千亿盛宴!港岛奇迹!”

  油墨的香气混合着雨水的清新,弥漫在空气中。

  早茶店里,人声鼎沸,蒸汽氤氲。人们一边享用着热气腾腾的点心,一边争相传阅着今天的报纸头条。那串天文数字般的“1,367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起巨大的涟漪。

  对于绝大多数港岛市民而言,这三天的购物节,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丰收。

  他们很多人忍了一年多想买的大件家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趁着折扣和补贴,一次性搬回了家。

  开了店铺的老板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汹涌的人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营业额,外国游客出手大方,不讲价,掏出鼎峰银行的“oNE卡”潇洒一刷,钱款瞬间到账,在鼎峰系内转账连一分钱手续费都没有,便捷又安心。

  而在鼎峰系公司上班的员工,几乎都领到了不同程度的的购物补贴和优惠券,享受着公司福利进行扫货。

  然而,在铜锣湾一条不算太繁华的街角,一家名为“王记冰室”的铺头里,老板王荣驰的心情却如同窗外的天气,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他万万没想到,昨天因为生意太好忙不过来,一时偷懒,将平日里一人份的肠粉做成了半人份的量,想着多卖几份。更倒霉的是,昨天剩下的一点隔夜肉粥,他想着倒了可惜,今天热了热又端上了桌。

  结果,一位日本游客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直接一个电话举报到了消费者协会。

  祸不单行!

  消协的人一来调查,不仅查实了隔夜粥的问题,连带着肠粉缩水的事情也被翻了出来。

  上午刚出事,下午消协的处罚通知就到了:取消“四星”评级,降回“三星”!

  更要命的是,连“消费者协会会员资格”都被暂时取消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辛辛苦苦经营一年多,好不容易靠着还算地道的味道和相对干净的环境,从三星店爬到了四星店,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本地客。

  现在一夜回到解放前!

  更糟糕的是,消息在老主顾圈子里传开了。

  “芳姐,早晨!来吃早茶啊?”王荣驰看到一位熟客撑着伞路过,连忙挤出笑容招呼。

  那位被称作芳姐的中年妇人,脚步顿了顿,眼神复杂地瞥了他一眼,像是没听见一样,径直走进了隔壁那家同样卖早茶点心的“李记蒸饺”。

  王荣驰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耳边仿佛能听到周围食客和街坊指指点点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老王被消协除名了!”

  “啧啧,肠粉缩水,卖隔夜粥,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嘛!”

  “活该!消协管得好!不然我们这些老客也被当猪宰了!”

  “还是隔壁李记实在,冬冬那姑娘多勤快……”

  隔壁的李记蒸饺,此刻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店面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几张桌子坐满了人,门口还有人排队。

  老板娘李冬冬,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扎着利落的马尾,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手脚麻利地招呼客人、端茶倒水。

  她的丈夫杨海洲则在后厨,锅铲翻飞,一笼笼热气腾腾、皮薄馅大的蒸饺不断出炉。

  芳姐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忙碌的李冬冬,笑着打趣:“冬冬啊,你从大陆茂名农村过来,开了这么家蒸饺店,真是赚到了啊!生意这么好!”

  李冬冬腼腆地笑了笑,用带着粤西口音的粤语回道:“芳姐说笑了,还是邵先生的政策好。他引来了这么多外国客人,没有邵先生办的这个购物节,没有消协的推荐,我这小店哪能有这么好的生意?”

  “是啊,我听说那些日本、韩国的客人,都说你们家的蒸饺味道正呢!”

  芳姐颇为感慨:“不过你也说到点子上了,邵先生真是我们港岛的福星。冬冬,你以后可不能学隔壁老王,那老小子黑心,把老顾客当猪宰,活该倒霉!”

  李冬冬认真地说:“芳姐您放心,店里的每个蒸饺都是我和海洲天不亮就起来亲手包的,用的肉和菜都是当天新鲜的。”

  “我们还打算下个月回趟茂名老家,把我爸妈接过来帮忙。我的蒸饺手艺就是跟我爸学的,他的手艺比我好多了,到时候你们一定要来尝尝!”

  “那感情好,我一定来捧场!”芳姐笑得开怀。

  周围的熟客也纷纷起哄:

  “冬冬勤快,海洲踏实,这小两口真是绝配!”

  “海洲啊,你小子娶到冬冬,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祖坟冒青烟喽!”

  杨海洲从后厨探出头,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挠了挠头。他是个老实人,不然也不会愿意用妻子的姓氏来命名这家小店——“李记蒸饺”。

  就在这时,几位穿着消费者协会制服的工作人员往这边走来。

  隔壁的王荣驰看到,还以为冲自己来的,心中一喜,连忙迎上去,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几位阿Sir,是不是搞错了?我……”

  为首的消协负责人张溪凌只是淡淡地扫了他一眼,便径直走向李记,朗声道:“李记蒸饺的负责人李冬冬女士在吗?”

  李冬冬连忙上前:“在,在!张主任您好!”

  张溪凌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拿出一份盖着红章的证书:“经过消费者协会综合评估,以及大量游客和本地顾客的积极反馈,确认李记蒸饺在过去一年经营规范,食材新鲜,服务优良,鲜有投诉。其蒸饺产品极具港岛本地特色与广府风味,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现决定:将李记蒸饺的星级评定,由三星提升至四星!并正式纳入‘港岛食肆二档推荐名录’!”

  这话让王荣驰听的咬牙切齿,他十年老店,去年四星的时候,都没进入这个推荐目录,没想到这个“李记”才开一年多就进了。

  然而,小小的李记蒸饺店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恭喜冬冬!”

  “实至名归!”

  “李记好样的!”

  李冬冬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接过证书,连连鞠躬:“谢谢!谢谢消协!谢谢张主任!谢谢各位街坊老顾客一直以来的支持!更要谢谢我老公海洲!最最要感谢的,是邵先生!是邵先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在港岛过上好日子!”

  然而芳姐坐在窗边,听着李冬冬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看着眼前这充满烟火气的热闹场景,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她是老港岛人了。

  五十年代初,她才十岁,跟着父母从内地过来。

  她亲眼见证了港岛最黑暗的岁月。

  五六十年代,黑警横行,收保护费如同家常便饭。

  七十年代,黑帮割据,街头火并时有发生。

  洋人趾高气扬,华人中的有钱有势者也常常骑在普通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在港岛讨生活,尊严是奢侈品,大多数人只能谨小慎微,自扫门前雪。

  可是,从八十年代初,那个叫邵维鼎的年轻人回到港岛之后,一切好像真的开始变了。

  港岛拥有了自己的、响当当的品牌!

  “dE IN hoNG KoNG”不再是廉价代工的标签,斯沃琪手表、屈臣氏美妆、非常可乐……这些牌子开始出现在国际市场上,连日本人似乎都斗不过邵先生。

  屈臣氏的绿色招牌出现在港岛各个街口,大家能买到好用又实惠的药品,以前只有去老字号中药堂才能配到的方子药,现在屈臣氏也能买到品质保证的成品。

  她儿媳妇生了孩子,喝的就是屈臣氏的奶粉,健健康康的。

  她那个儿子,从小喜欢鼓捣机械,有一手修表的好手艺。

  前两年,鼎峰建的那个巨大的宝成钟表工业园,儿子去应聘,现在成了一名体面的制表师,薪水高,福利好,听说园区里还给分了房子,三室一厅,每个月都想接她过去住。

  可她舍不得这老街坊,觉得现在的生活就挺好。

  儿媳妇也是个能干人,怀孕前在屈臣氏美妆做事,很受重用。

  怀孕后,公司也给了足够的假期。

  担心她夏天热,小两口用积蓄给她买了台屈臣氏牌的空调,操作简单,冷气足,一点都不比日本货差,她这个四十多岁的人用起来也毫无障碍。

  而且现在电费、煤气费也降了,生活成本实实在在降低了。

  最让她感触的是,街上的洋人,似乎也没那么趾高气扬了。

  前阵子太古洋行那么大的集团,不也被邵先生斗倒了吗?

  现在街坊邻居聊天都说,以后港岛就是我们港岛人自己的港岛,等回到祖国怀抱,大家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芳姐觉得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她看着窗外渐渐停歇的细雨,天空似乎亮堂了一些。

  她心里只剩下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自己那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未来能好好读书,考进港大或者港科大,学一身真本事。

  然后……要是能进鼎峰集团就更好了!

  听说鼎峰在造汽车?

  希望孙子将来能帮邵先生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雨停了。阳光努力地穿透云层,洒在湿漉漉的街道上,也洒在李记蒸饺门口那块崭新的、闪耀着四颗星的“消费者协会推荐”铜牌上,熠熠生辉。

  (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