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千古一帝的名声-《农家子闯科举》

  “臭小子,徐行之给你信中写了什么,你笑的都不顾形象了。”陆正田有些好奇的问道。

  闻言,陆承安将几首诗词递给陆正田,说道:

  “爹,看看,徐行之这个好友,他真是明白人。

  三首诗词,每一首中都提到了我的名字。

  徐行之现在在大周的诗人中,名声鹤起。

  他信中说了,这三首诗词,已经在庆安府还有周围几个府城广为流传。

  您儿子我,也算是伴随着这些诗词,开始出名了。”

  说到这,陆承安忍不住乐了。

  他又不是圣人,对金银,因为拥有的太多,他都不是很在意了。

  而权势地位,他现在,在同龄人中完全没人可比。

  以他现在的能耐,除非周启明昏了头,想要解决他,要不然他的未来,肯定是位极人臣。

  现在,因为徐行之,他未来的名声,也有了。

  最起码,千百年后,他陆承安,也是大家口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之一。

  当然,若是哪些学生因为徐行之写的诗词太多,心生怨恨,可跟他陆承安无关。

  这么想着,陆承安快速地提笔给徐行之写信。

  既然徐行之等参加完春闱后,要开始周游大周,他当然要请徐行之来广天府一叙。

  信件寄出去,陆承安就开始忙碌起来。

  陆正田带着羡慕的心情,拿走了徐行之寄来的三首诗词。

  他待会,可要跟同僚们好好分享一下这绝对算得上经典之作的诗词。

  先不提陆正田显摆后,有没有心动的也想让徐行之诗词中添加上他名字的官员。

  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陆承安和陆正田,每天忙的都见不上面。

  不过,在两人还有广天府其他官员的努力下,广天府逐渐开始大变样。

  等到占城稻收获,亩产平均两百六十斤的收获,因为占城稻种植的土地的原因,一下让整个广天府还有周围各府的消息灵通之人,惊得再也坐不住了。

  毕竟,大周的水稻,就算在南方的鱼米之乡,最肥沃的土地上种出来,也就四百多斤的亩产。

  现在,知道占城稻种植条件的人,已经疯狂的找关系,准备试探一下,陆承安能不能将占城稻的稻种,分出一些。

  当然,这个想法,最终在陆承安的拒绝下,作罢。

  京城的周启明收到这个消息时,同时也收到了土豆亩产跟地瓜不相上下的消息。

  看着陆承安寄来的信件上的内容,周启明激动地信纸都快拿不稳了。

  “哈哈,承安真的是朕的福星,是朕最忠心的臣子。

  朕这千古一帝的名声,绝对稳了。”

  随着一阵朗笑声从御书房传出,很快,对陆承安的赏赐,就被送到了他的府中。

  当然,时隔不到半年,陆承安的爵位,已经从开国县公,升为正二品的开国郡公。

  等亲自写完册封的圣旨后,周启明高兴之余,感慨道:

  “陆爱卿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成亲。

  他若成亲,朕也能大肆封赏他家中女眷。

  要不然,等新帝登基,都赏无可赏了。”

  听到周启明的话,郑公公在周启明看过来后,赶紧说道:

  “陛下,陆大人的婚事,虽然还遥遥无期。

  但陆大人家中,还有兄长。

  听闻陆家陆承泽,这次春闱,并未考中。

  但他功夫不错,您可招他入宫,以示恩宠。”

  闻言,周启明明白,郑公公的意思是,让陆承泽入宫成为他的近卫,接下来走武官路线。

  心动了一秒,周启明就否定了郑公公的这个提议。

  “还是算了,朕的那些皇儿,本事没多少,争权夺利倒是在行。

  这几年,朕身边的这些近卫,都快换了一茬了。

  要是让陆承泽入宫,谁知道他会不会被诱惑的跟了朕的哪个不孝子。

  承安那小子重情义,更重亲情。

  朕可不想以后的皇帝,由承安的兄长来决定。”

  说到这,周启明想了下,对着郑公公吩咐道:

  “虽然不能招陆承泽入宫,但他不是参加春闱没中吗?

  让他去国子监,好好地接受名师教导。”

  听到这话的郑公公,马上领命而去。

  等陆承泽收到他要入国子监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懵了。

  这次春闱,他考完了就知道他肯定榜上无名。

  但也因为参加这次春闱,他明白了自己薄弱的地方。

  只要再给他三年,就算在家中自学,他也能保证自己下次春闱榜上有名。

  可他陆承泽,现在被周启明赏赐,要进国子监了。

  待到下次春闱,他考中贡士后,功劳归谁?

  指点他学问的弟弟,肯定要占首功。

  而他,努力读书,也是于己有功的。

  至于国子监,该不会成为蹭功劳的吧?

  带着这个想法,陆承泽入了国子监。

  第一天学下来,陆承泽就羞愧的在心中为自己的想法道了歉。

  他真的没想到,国子监的五经博士,那么会教学。

  “娘,我考中进士后,想去国子监教学。”一回家,陆承泽就对着赵月秀说道。

  闻言,赵月秀看了他一眼,问道:

  “承泽,你想去国子监当武师傅吗?

  你要是真的有这个想法,不用等考中进士,让你弟弟写封信问一下。

  虽然你读书差一点,但你功夫的确不错。

  我前两天还听你小伍叔说,赤血卫不少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了。”

  随着赵月秀这话说完,陆承泽干笑一声,丢下一句:

  “娘,我刚才是乱说的,您别当真。”

  话落,陆承泽就快速离开。

  他能说,他是想去国子监当如五经博士那般的先生吗?

  果然,他还是想多了。

  就在陆承泽去了国子监读书时,陆承安在广天府,终于等到了风尘仆仆的徐行之。

  “徐兄,别来无恙。”陆承安拱手道。

  闻言,徐行之回了一礼,笑道:

  “陆兄,你倒是变化挺大,长高了。”

  陆承安:“……”

  想到自己认识徐行之时,还只到他爹腰部往上一点的个头,陆承安也笑了。

  这时间,在徐行之这样成年的青年身上,倒看不出多少痕迹。

  但在他陆承安身上,明显的很。

  他现在,可是从小孩成长为少年,又即将迈入青年。

  这么想着,陆承安感慨后,马上赋诗一首。

  陆承安都作诗了,徐行之能忍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