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翠的指尖还沾着刚才买的花糕碎屑,米白的碎屑黏在嫩红的指腹上,像落了粒细雪。她原本正盯着街角的糖画摊出神,那只刚出锅的兔子糖画通体晶莹,琥珀色的糖衣在夕阳下泛着暖光,长耳朵翘得俏皮,连眼睛都是用黑芝麻点的,瞬间勾得她眼睛发亮,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喉结悄悄滚动了一下。可下一秒,她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小眉头轻轻蹙起,悄悄拽了拽我的衣袖,声音压得低低的,像怕被人听见似的:“姐姐,咱们……还是别买了吧?”
我愣了愣,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糖画摊后的小贩——他穿一件灰布短褐,袖口破了个不小的洞,边缘的布丝被风吹得飘起来,早已磨得起毛卷边,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粗麻衬里,风一吹就紧紧贴在干瘦的胳膊上,能隐约看见胳膊上凸起的骨节。小贩手里的紫铜糖勺还在青石板上灵活地转着,熬得金黄的糖稀顺着勺尖缓缓流下,丝线般的糖丝落在石板上,转眼间就勾勒出兔子圆滚滚的身子和尖尖的长耳朵。他浑然不觉我们的犹豫,脸上还带着憨厚的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小姑娘要是喜欢,我再给你多加个小尾巴,不收你钱。”
玄机子不知何时从旁边的书摊走了过来,他指尖夹着三枚铜板,铜绿的边缘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轻轻放在摊上时发出“叮”的一声轻响:“要两个,一个兔子,一个老虎。”他转头指了指小翠,嘴角勾着点笑意:“老虎给这丫头,镇得住她这跳脱性子。”小翠立马忘了刚才的纠结,眼睛亮得像淬了星光,松开我的衣袖就凑到摊前,鼻尖几乎要碰到石板上的糖画,连袖口蹭到石板边缘的糖稀都没察觉,只盯着那只刚要成型的老虎糖画,小声嘟囔:“老虎的爪子要画得尖尖的才威风!”
小贩接过铜板,指尖的老茧蹭过铜板边缘,发出细微的摩擦声——那是常年握勺、熬糖磨出来的厚茧,指腹上还沾着些没擦干净的糖渍。他动作麻利地转了转糖勺,金黄的糖稀又开始流动,这次画出的老虎比兔子更有神采,额头的“王”字笔锋凌厉,四肢遒劲,连尾巴都翘得有气势。递过来时,他又从摊下的木盒里摸出块用牛皮糖纸包着的麦芽糖,塞到小翠手里:“这是自家熬的,比糖画更耐嚼,甜,给孩子当零嘴。”我接过老虎糖画,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只觉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再看他的手指关节,几处都裂着细细的小口,有的还沾着结痂的血痕——想必是常年守着熬糖的热锅,被热气熏着,又在寒风里握勺,反复折腾才落下的伤。
“您这手艺真好,”沈明轩从袖中取出折扇,轻轻扇了两下,笑着搭话,“在苏州城摆了多久的摊了?”小贩擦了擦额头的汗,汗珠落在石板上,瞬间就被晒干,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又有几分对眼下生活的踏实:“快三年了。以前在南唐老家种庄稼,地里的稻子长得比人高,每年秋收能囤满两缸米。后来打仗,炮弹把地炸得坑坑洼洼,连屋梁都塌了,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到苏州,凭着小时候跟爹学的这点糖画手艺糊口。”他说着,抬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卖花的小摊,语气软了些:“我家那口子在那儿卖桃花,早上天不亮就去城郊摘的新鲜花,到傍晚就便宜卖,凑着能给孩子买块软布料做衣裳,孩子去年的袄子都短了一截。”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一个穿灰布裙的妇人,正坐在小马扎上,把剩下的桃花仔细地扎成小束。她腰间系着的围裙洗得发白,边角都磨出了毛边,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没有半点污渍。她手里的麻绳绕了一圈又一圈,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生怕碰坏了花瓣。见我们望过去,她停下手里的活,笑着点了点头,眼角的细纹里满是温和,还朝我们挥了挥手里的桃花,像是在打招呼。
小翠举着老虎糖画,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甜香瞬间在嘴里散开,带着焦糖的暖意,她眼睛弯成了月牙,却突然想起什么,仰起头看向小贩,声音脆生生的:“小贩叔叔,您的衣裳破了,我让林欢哥给您补吧?他缝补丁可好看了,能把补丁缝成小云朵的样子!”小贩愣了愣,随即笑出声,笑声爽朗得像风吹过竹林:“不用啦,丫头。我家老婆子晚上就给我补,她针线活比你林欢哥还好呢!”他拍了拍胸前的灰布补丁,那补丁边缘缝得整整齐齐,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这补丁是去年冬天补的,我穿着熬了一冬的糖,都没破。等明年春天,要是生意好,说不定就能攒钱买件新短褐了,到时候让老婆子给我做件藏青色的,耐脏!”
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像泼了一碗温热的蜜,云朵被染得层层叠叠,连街边的青石板都泛着暖光。街上的行人渐渐散去,卖花笺的小贩开始收摊,他从木架上取下剩下的花笺,一张一张理得整整齐齐,再小心地放进铺了软布的木盒里,生怕折了笺纸的边角——那是他今早刚进的新笺,上面印着浅淡的兰草纹,还没卖掉的几张,他都宝贝得很。穿襕衫的书生捧着刚买的草纸笺,纸笺用细麻绳捆着,贴在他胸前,他脚步匆匆地往街角的客栈走,大概是要回去赶写文章,袖口被风吹得飘起来,还不忘低头护着怀里的纸笺,生怕被风吹乱了墨迹。守城的士兵换岗时,甲胄碰撞的声音在暮色里格外清晰,他们互相帮着整理铠甲,粗糙的手指拂去甲片上的尘土,虽然铠甲上沾着不少灰,边缘也有些磨损,可他们的脊背依旧挺得笔直,像街边的老槐树,稳稳地守着这暮色里的苏州城。
小翠又咬了一口老虎糖画,糖渣落在衣襟上,她也不在意,只举着糖画朝卖花的妇人挥了挥手。妇人笑着回应,手里还拿着一束刚扎好的桃花,粉嫩嫩的花瓣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男孩从巷口跑出来,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手里攥着半块麦饼,直奔糖画摊:“爹!娘说让你收摊啦,今晚煮了红薯粥!”
小贩听见声音,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他麻利地把糖锅盖好,用粗布擦了擦青石板上的糖渍,又将糖勺、铜板仔细收进布包:“哎,这就来!”他转头对我们笑了笑,语气里满是满足:“这是我家小子,叫小石头,每天这个时候都来催我回家。”小石头好奇地盯着小翠手里的老虎糖画,咽了咽口水,却没伸手要,只拽了拽父亲的衣角:“爹,娘说剩下的桃花都卖完了,今天能给我买块饴糖吗?”
小贩摸了摸儿子的头,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裹着两块麦芽糖,塞给小石头一块:“咱自家就有甜的,不比饴糖差!”小石头眼睛一亮,接过糖就啃了起来,甜得眯起了眼。这时,卖花的妇人也收拾好了摊子,提着空竹篮走过来,手里还剩最后一束桃花,她把花递到小翠面前,笑着说:“小姑娘,这束花送你,沾沾甜气。”
小翠惊喜地接过,桃花的清香混着糖画的甜香,萦绕在鼻尖。玄机子见状,从袖中又取出两枚铜板,递到妇人手里:“既是新鲜的花,哪有白要的道理。”妇人推辞了两下,见玄机子态度坚决,才收下,又从篮底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桃花瓣:“这是我晒的桃花干,泡茶水喝清甜,给姑娘们带着吧。”
我们谢过夫妇俩,看着他们牵着小石头的手往巷子里走——小贩走在左边,把儿子护在中间,妇人走在右边,手里提着空竹篮,三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渐渐融进巷口的暮色里。小翠举着老虎糖画,又闻了闻手里的桃花,突然说:“姐姐,今天的糖画好像比以前的更甜。”
我笑着揉了揉她的头,抬头看向天边——橘红色的晚霞渐渐淡去,星星开始悄悄冒头,街边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青石板路,也映着来往行人脸上的温和。卖花笺的小贩已经收好摊子,扛着木架往家走;书生大概已经回到客栈,此刻或许正就着油灯研磨;守城的士兵站在城门下,甲片在灯笼光下泛着冷光,却守着这满街的烟火气。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桃花的香、糖画的甜,还有远处飘来的红薯粥香。我忽然觉得,这暮色里的苏州城,没有金戈铁马的喧嚣,只有寻常人家的踏实与温暖,像小贩熬的糖稀,虽平凡,却熬出了最绵长的甜。
我们站在原地,看着那一家三口的身影拐进巷口,才转身往客栈的方向走。小翠一手举着老虎糖画,一手捧着那束桃花,走两步就低头闻闻花香,再小心翼翼咬一口糖画,甜得小脸上满是笑意,连蹦带跳的模样,让裙摆都跟着轻轻晃。
路过街角的馄饨摊时,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混着骨头汤的香气飘过来,摊主正弯腰往滚沸的锅里下馄饨,白胖的馄饨在汤里浮浮沉沉,像一群小元宝。见我们路过,摊主抬头笑问:“姑娘们要不要来碗馄饨?最后一锅了,汤鲜得很!”沈明轩看了看小翠眼巴巴的模样,笑着应下:“来三碗,多放些虾皮。”
我们在摊前的小桌旁坐下,玄机子把兔子糖画递到我手里,糖衣已经凉透,咬下去脆生生的,甜意顺着舌尖漫到心里。小翠把桃花放在桌角,凑到锅边看摊主舀汤,眼睛瞪得圆圆的:“阿婆,您的馄饨皮好薄呀,都能看见里面的肉馅了!”摊主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手里的汤勺不停:“这皮是我今早现擀的,薄是薄,却不容易破,你尝尝就知道。”
很快,三碗馄饨端了上来,青瓷碗里飘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虾皮,馄饨皮半透明,咬开时肉馅的鲜汁溢出来,混着骨头汤的醇厚,暖得胃里熨帖。小翠吃得急,烫得轻轻吸气,却还是舍不得放下勺子,嘴里含着馄饨,含糊地说:“比客栈里的好吃!”
正吃着,忽然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笑声——是刚才的小贩夫妇,他们竟也提着竹篮走了过来,小石头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麦芽糖,看见我们,立马挣开父亲的手跑过来:“姐姐!你们也在这儿吃馄饨呀!”小贩笑着解释:“老婆子说今晚熬的红薯粥不够,正好过来买两碗馄饨回去,给小石头加个餐。”
妇人把竹篮放在旁边的空桌上,我才发现里面除了空的花篓,还放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块叠得整齐的碎布,颜色虽旧,却洗得干净。“这是白天在布庄捡的碎布,”妇人见我好奇,笑着说,“攒多了能给小石头拼个布偶,他一直想要个老虎玩偶,说跟今天的糖画一样威风。”
摊主很快端来两碗馄饨,小贩接过时,特意多舀了两勺汤,递到妻子和儿子面前:“你们先吃,我去买包盐就回来。”说着就转身往旁边的杂货铺走,脚步轻快,大概是想着回家就能喝上红薯粥,还能给孩子拼布偶。
小翠吃完馄饨,摸了摸圆滚滚的肚子,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那块没拆的麦芽糖,塞到小石头手里:“这个给你,比你的糖更甜!”小石头愣了愣,抬头看了看母亲,妇人笑着点头,他才接过糖,小声说了句“谢谢姐姐”,脸颊红扑扑的。
我们付了钱准备离开,妇人从
我愣了愣,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糖画摊后的小贩——他穿一件灰布短褐,袖口破了个不小的洞,边缘的布丝被风吹得飘起来,早已磨得起毛卷边,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粗麻衬里,风一吹就紧紧贴在干瘦的胳膊上,能隐约看见胳膊上凸起的骨节。小贩手里的紫铜糖勺还在青石板上灵活地转着,熬得金黄的糖稀顺着勺尖缓缓流下,丝线般的糖丝落在石板上,转眼间就勾勒出兔子圆滚滚的身子和尖尖的长耳朵。他浑然不觉我们的犹豫,脸上还带着憨厚的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小姑娘要是喜欢,我再给你多加个小尾巴,不收你钱。”
玄机子不知何时从旁边的书摊走了过来,他指尖夹着三枚铜板,铜绿的边缘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轻轻放在摊上时发出“叮”的一声轻响:“要两个,一个兔子,一个老虎。”他转头指了指小翠,嘴角勾着点笑意:“老虎给这丫头,镇得住她这跳脱性子。”小翠立马忘了刚才的纠结,眼睛亮得像淬了星光,松开我的衣袖就凑到摊前,鼻尖几乎要碰到石板上的糖画,连袖口蹭到石板边缘的糖稀都没察觉,只盯着那只刚要成型的老虎糖画,小声嘟囔:“老虎的爪子要画得尖尖的才威风!”
小贩接过铜板,指尖的老茧蹭过铜板边缘,发出细微的摩擦声——那是常年握勺、熬糖磨出来的厚茧,指腹上还沾着些没擦干净的糖渍。他动作麻利地转了转糖勺,金黄的糖稀又开始流动,这次画出的老虎比兔子更有神采,额头的“王”字笔锋凌厉,四肢遒劲,连尾巴都翘得有气势。递过来时,他又从摊下的木盒里摸出块用牛皮糖纸包着的麦芽糖,塞到小翠手里:“这是自家熬的,比糖画更耐嚼,甜,给孩子当零嘴。”我接过老虎糖画,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只觉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再看他的手指关节,几处都裂着细细的小口,有的还沾着结痂的血痕——想必是常年守着熬糖的热锅,被热气熏着,又在寒风里握勺,反复折腾才落下的伤。
“您这手艺真好,”沈明轩从袖中取出折扇,轻轻扇了两下,笑着搭话,“在苏州城摆了多久的摊了?”小贩擦了擦额头的汗,汗珠落在石板上,瞬间就被晒干,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又有几分对眼下生活的踏实:“快三年了。以前在南唐老家种庄稼,地里的稻子长得比人高,每年秋收能囤满两缸米。后来打仗,炮弹把地炸得坑坑洼洼,连屋梁都塌了,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到苏州,凭着小时候跟爹学的这点糖画手艺糊口。”他说着,抬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卖花的小摊,语气软了些:“我家那口子在那儿卖桃花,早上天不亮就去城郊摘的新鲜花,到傍晚就便宜卖,凑着能给孩子买块软布料做衣裳,孩子去年的袄子都短了一截。”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一个穿灰布裙的妇人,正坐在小马扎上,把剩下的桃花仔细地扎成小束。她腰间系着的围裙洗得发白,边角都磨出了毛边,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没有半点污渍。她手里的麻绳绕了一圈又一圈,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生怕碰坏了花瓣。见我们望过去,她停下手里的活,笑着点了点头,眼角的细纹里满是温和,还朝我们挥了挥手里的桃花,像是在打招呼。
小翠举着老虎糖画,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甜香瞬间在嘴里散开,带着焦糖的暖意,她眼睛弯成了月牙,却突然想起什么,仰起头看向小贩,声音脆生生的:“小贩叔叔,您的衣裳破了,我让林欢哥给您补吧?他缝补丁可好看了,能把补丁缝成小云朵的样子!”小贩愣了愣,随即笑出声,笑声爽朗得像风吹过竹林:“不用啦,丫头。我家老婆子晚上就给我补,她针线活比你林欢哥还好呢!”他拍了拍胸前的灰布补丁,那补丁边缘缝得整整齐齐,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这补丁是去年冬天补的,我穿着熬了一冬的糖,都没破。等明年春天,要是生意好,说不定就能攒钱买件新短褐了,到时候让老婆子给我做件藏青色的,耐脏!”
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像泼了一碗温热的蜜,云朵被染得层层叠叠,连街边的青石板都泛着暖光。街上的行人渐渐散去,卖花笺的小贩开始收摊,他从木架上取下剩下的花笺,一张一张理得整整齐齐,再小心地放进铺了软布的木盒里,生怕折了笺纸的边角——那是他今早刚进的新笺,上面印着浅淡的兰草纹,还没卖掉的几张,他都宝贝得很。穿襕衫的书生捧着刚买的草纸笺,纸笺用细麻绳捆着,贴在他胸前,他脚步匆匆地往街角的客栈走,大概是要回去赶写文章,袖口被风吹得飘起来,还不忘低头护着怀里的纸笺,生怕被风吹乱了墨迹。守城的士兵换岗时,甲胄碰撞的声音在暮色里格外清晰,他们互相帮着整理铠甲,粗糙的手指拂去甲片上的尘土,虽然铠甲上沾着不少灰,边缘也有些磨损,可他们的脊背依旧挺得笔直,像街边的老槐树,稳稳地守着这暮色里的苏州城。
小翠又咬了一口老虎糖画,糖渣落在衣襟上,她也不在意,只举着糖画朝卖花的妇人挥了挥手。妇人笑着回应,手里还拿着一束刚扎好的桃花,粉嫩嫩的花瓣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男孩从巷口跑出来,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手里攥着半块麦饼,直奔糖画摊:“爹!娘说让你收摊啦,今晚煮了红薯粥!”
小贩听见声音,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他麻利地把糖锅盖好,用粗布擦了擦青石板上的糖渍,又将糖勺、铜板仔细收进布包:“哎,这就来!”他转头对我们笑了笑,语气里满是满足:“这是我家小子,叫小石头,每天这个时候都来催我回家。”小石头好奇地盯着小翠手里的老虎糖画,咽了咽口水,却没伸手要,只拽了拽父亲的衣角:“爹,娘说剩下的桃花都卖完了,今天能给我买块饴糖吗?”
小贩摸了摸儿子的头,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裹着两块麦芽糖,塞给小石头一块:“咱自家就有甜的,不比饴糖差!”小石头眼睛一亮,接过糖就啃了起来,甜得眯起了眼。这时,卖花的妇人也收拾好了摊子,提着空竹篮走过来,手里还剩最后一束桃花,她把花递到小翠面前,笑着说:“小姑娘,这束花送你,沾沾甜气。”
小翠惊喜地接过,桃花的清香混着糖画的甜香,萦绕在鼻尖。玄机子见状,从袖中又取出两枚铜板,递到妇人手里:“既是新鲜的花,哪有白要的道理。”妇人推辞了两下,见玄机子态度坚决,才收下,又从篮底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桃花瓣:“这是我晒的桃花干,泡茶水喝清甜,给姑娘们带着吧。”
我们谢过夫妇俩,看着他们牵着小石头的手往巷子里走——小贩走在左边,把儿子护在中间,妇人走在右边,手里提着空竹篮,三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渐渐融进巷口的暮色里。小翠举着老虎糖画,又闻了闻手里的桃花,突然说:“姐姐,今天的糖画好像比以前的更甜。”
我笑着揉了揉她的头,抬头看向天边——橘红色的晚霞渐渐淡去,星星开始悄悄冒头,街边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青石板路,也映着来往行人脸上的温和。卖花笺的小贩已经收好摊子,扛着木架往家走;书生大概已经回到客栈,此刻或许正就着油灯研磨;守城的士兵站在城门下,甲片在灯笼光下泛着冷光,却守着这满街的烟火气。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桃花的香、糖画的甜,还有远处飘来的红薯粥香。我忽然觉得,这暮色里的苏州城,没有金戈铁马的喧嚣,只有寻常人家的踏实与温暖,像小贩熬的糖稀,虽平凡,却熬出了最绵长的甜。
我们站在原地,看着那一家三口的身影拐进巷口,才转身往客栈的方向走。小翠一手举着老虎糖画,一手捧着那束桃花,走两步就低头闻闻花香,再小心翼翼咬一口糖画,甜得小脸上满是笑意,连蹦带跳的模样,让裙摆都跟着轻轻晃。
路过街角的馄饨摊时,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混着骨头汤的香气飘过来,摊主正弯腰往滚沸的锅里下馄饨,白胖的馄饨在汤里浮浮沉沉,像一群小元宝。见我们路过,摊主抬头笑问:“姑娘们要不要来碗馄饨?最后一锅了,汤鲜得很!”沈明轩看了看小翠眼巴巴的模样,笑着应下:“来三碗,多放些虾皮。”
我们在摊前的小桌旁坐下,玄机子把兔子糖画递到我手里,糖衣已经凉透,咬下去脆生生的,甜意顺着舌尖漫到心里。小翠把桃花放在桌角,凑到锅边看摊主舀汤,眼睛瞪得圆圆的:“阿婆,您的馄饨皮好薄呀,都能看见里面的肉馅了!”摊主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手里的汤勺不停:“这皮是我今早现擀的,薄是薄,却不容易破,你尝尝就知道。”
很快,三碗馄饨端了上来,青瓷碗里飘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虾皮,馄饨皮半透明,咬开时肉馅的鲜汁溢出来,混着骨头汤的醇厚,暖得胃里熨帖。小翠吃得急,烫得轻轻吸气,却还是舍不得放下勺子,嘴里含着馄饨,含糊地说:“比客栈里的好吃!”
正吃着,忽然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笑声——是刚才的小贩夫妇,他们竟也提着竹篮走了过来,小石头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麦芽糖,看见我们,立马挣开父亲的手跑过来:“姐姐!你们也在这儿吃馄饨呀!”小贩笑着解释:“老婆子说今晚熬的红薯粥不够,正好过来买两碗馄饨回去,给小石头加个餐。”
妇人把竹篮放在旁边的空桌上,我才发现里面除了空的花篓,还放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块叠得整齐的碎布,颜色虽旧,却洗得干净。“这是白天在布庄捡的碎布,”妇人见我好奇,笑着说,“攒多了能给小石头拼个布偶,他一直想要个老虎玩偶,说跟今天的糖画一样威风。”
摊主很快端来两碗馄饨,小贩接过时,特意多舀了两勺汤,递到妻子和儿子面前:“你们先吃,我去买包盐就回来。”说着就转身往旁边的杂货铺走,脚步轻快,大概是想着回家就能喝上红薯粥,还能给孩子拼布偶。
小翠吃完馄饨,摸了摸圆滚滚的肚子,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那块没拆的麦芽糖,塞到小石头手里:“这个给你,比你的糖更甜!”小石头愣了愣,抬头看了看母亲,妇人笑着点头,他才接过糖,小声说了句“谢谢姐姐”,脸颊红扑扑的。
我们付了钱准备离开,妇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