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息怒,姐姐她只是一时糊涂……”华蓝玉连忙上前扶住肃帝,再次扮演起她善良懂事的角色,眼底却划过一丝慌乱。
她没想到,一向隐忍的华玉安,竟会爆发出如此骇人的气势。
就在这时,一道清冷沉稳的声音,从殿外传来。
“陛下息怒。”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晏少卿一袭月白常服,身姿挺拔如松,正缓步从殿外走入。
他身后,跟着面色惶恐的高公公。
他方才并未离开,而是在宫门外,等着传召。
晏少卿走到殿中,先是对着肃帝行了一礼,而后才不卑不亢地开口,声音平静无波:“晏家宴会发生何事,想必陛下已有所耳闻。晏府招待不周,致使公主殿下受惊。于情于理,臣都应当亲自将公主安全送回宫中。此事,是臣之疏忽,与公主殿下无尤。”
他的话,简单明了,却瞬间击碎了华蓝玉编织的所有谎言。
“安全送回”,而非“私会逗留”。
“臣之疏忽”,而非“公主不检”。
他以晏家家主的身份,将所有责任揽于己身,更是用“公主殿下”这四个字,不轻不重地提醒着肃帝,眼前站着的,是他的女儿,是鲁朝的公主!
肃帝的脸色青白交加。
有晏少卿作证,他再无法用“行为不检”的罪名来惩处华玉安。
可他身为帝王的威严,被亲生女儿当面顶撞,这口恶气,如何能咽得下去?!
他死死地盯着华玉安,那眼神,像是要将她凌迟。
“好,好一个伶牙俐齿!”肃帝怒极反笑,声音冰冷刺骨,“既然你这么不在乎皇家颜面,这么有骨气,那这和亲之事,便再无转圜余地!”
“朕还要让你知道,什么是君父之威!”他猛地一甩袖袍,厉声下令,“传朕旨意!玉安公主,言行无状,顶撞君父,即刻起宗祠罚跪,直至出嫁之日!其贴身宫女绿衣,保护公主不力,拉出去,杖毙!”
“不要——!”
一直被拦在外面的绿衣听到最后一句,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却被内侍死死捂住了嘴。
华玉安的身子猛地一僵,浑身的血液在瞬间冻结成冰。
禁足,她不在乎。
和亲,她早已认命。
绿药那个从五岁起就陪着她,与她相依为命,在这深宫里给了她唯一温暖的绿药……已经被她父皇处死,现在又要将绿药的徒弟绿衣,她在宫中唯一的依靠也处死。
她的父皇,因为无法惩罚她,便将屠刀挥向了她身边最无辜、最重要的人!
这是诛心!
她缓缓转过头,看向肃帝。
那双黑漆漆的眼眸里,所有的情绪——愤怒、悲伤、绝望——在这一刻尽数褪去,只剩下一片死寂的、冰冷的虚无。
她看着他,像是看着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良久,她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臣女。”她缓缓地、清晰地吐出两个字,声音轻得仿佛随时会碎在风里,“……遵旨。”
那一句“臣女……遵旨”,轻飘飘地落下,却比万钧巨石更沉重地砸在养心殿每个人的心上。
那不是认罪,不是屈服,而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宣告。
那不是顺从,而是彻底的、决绝的割裂。
从这一刻起,她与他之间,父女恩情,就此……断绝。
肃帝怔住了,他预想过她的痛哭流涕,预想过她的歇斯底里,甚至预想过她会不顾一切地扑上来求饶。
唯独没有预料到,是这样一片死寂的平静。
平静的……让他这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第一次感到了心慌。
华蓝玉藏在宽大袖袍下的手,也骤然收紧。
她唇边那丝来不及掩饰的得意僵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看穿后的冰冷。
殿外的惨叫声已经被堵住,只剩下沉闷的拖拽声和几不可闻的呜咽,像一把钝刀,在殿内每个人的神经上缓慢地切割。
华玉安没有回头。
她甚至没有再看一眼那个从小与她相依的女孩最后的身影。
不是不痛,是痛到了极致,连感知痛的神经都已经麻木。
她强迫自己站得笔直,像一杆插在冰原上的枯槁旗帜,任凭寒风将她的血肉一寸寸刮去,也绝不倒下。
因为她知道,此刻殿内,有一双淬了毒的眼睛,正欣赏着她的痛苦。
她不能让她得逞。
“好……好!”肃帝终于从那股莫名的心慌中回过神来,恼羞成怒取代了一切。
他觉得自己的权威被这死寂的顺从给狠狠地羞辱了!
他指着华玉安,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发颤:“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你这般不自爱,私会外男,毫无皇家公主的体统,朕若不重罚,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他像是终于为自己的暴行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声调陡然拔高:
“来人!立刻将这个孽障,押去宗祠!给朕跪着!没有朕的旨意,不许起身!让她好好对着列祖列宗,反省反省自己错在了哪里!”
宗祠罚跪。
这是对皇室子女最严厉的惩罚之一,意味着她犯下的错,已经到了需要向祖先请罪的地步。
此言一出,晏少卿那双古井无波的眸子里,终于掀起了真正的波澜。
他向前一步,沉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响彻大殿:“陛下,三思。”
肃帝猛地转头,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他:“晏少卿!你也要替她说话?!”
“臣不敢。但是公主之事确实与臣有关。臣以全族担保公主没有私会外男。”
晏少卿躬身行礼,姿态谦卑,言辞却寸步不让,“臣只是以为,公主殿下即将远嫁图鲁邦,代表的是我鲁朝国体。若此刻因‘不自爱’之名重罚公主,消息一旦传出,不仅图鲁邦会对我朝心生轻视,天下百姓亦会对我皇室颜面有所议论。为君者,当以大局为重。”
他句句不离“国体”、“颜面”、“大局”,巧妙地将此事从“家事”上升到了“国事”的高度。
这是在提醒肃帝,为了你一时之气,赔上整个鲁朝的脸面,值得吗?
然而,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帝王,哪里还听得进这些。
“够了!”肃帝一掌拍在御案上,震得茶盏都跳了起来,“这是朕的家事!还轮不到你一个外臣来指手画脚!晏少卿,你今日一再插手,是何居心?!”
她没想到,一向隐忍的华玉安,竟会爆发出如此骇人的气势。
就在这时,一道清冷沉稳的声音,从殿外传来。
“陛下息怒。”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晏少卿一袭月白常服,身姿挺拔如松,正缓步从殿外走入。
他身后,跟着面色惶恐的高公公。
他方才并未离开,而是在宫门外,等着传召。
晏少卿走到殿中,先是对着肃帝行了一礼,而后才不卑不亢地开口,声音平静无波:“晏家宴会发生何事,想必陛下已有所耳闻。晏府招待不周,致使公主殿下受惊。于情于理,臣都应当亲自将公主安全送回宫中。此事,是臣之疏忽,与公主殿下无尤。”
他的话,简单明了,却瞬间击碎了华蓝玉编织的所有谎言。
“安全送回”,而非“私会逗留”。
“臣之疏忽”,而非“公主不检”。
他以晏家家主的身份,将所有责任揽于己身,更是用“公主殿下”这四个字,不轻不重地提醒着肃帝,眼前站着的,是他的女儿,是鲁朝的公主!
肃帝的脸色青白交加。
有晏少卿作证,他再无法用“行为不检”的罪名来惩处华玉安。
可他身为帝王的威严,被亲生女儿当面顶撞,这口恶气,如何能咽得下去?!
他死死地盯着华玉安,那眼神,像是要将她凌迟。
“好,好一个伶牙俐齿!”肃帝怒极反笑,声音冰冷刺骨,“既然你这么不在乎皇家颜面,这么有骨气,那这和亲之事,便再无转圜余地!”
“朕还要让你知道,什么是君父之威!”他猛地一甩袖袍,厉声下令,“传朕旨意!玉安公主,言行无状,顶撞君父,即刻起宗祠罚跪,直至出嫁之日!其贴身宫女绿衣,保护公主不力,拉出去,杖毙!”
“不要——!”
一直被拦在外面的绿衣听到最后一句,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却被内侍死死捂住了嘴。
华玉安的身子猛地一僵,浑身的血液在瞬间冻结成冰。
禁足,她不在乎。
和亲,她早已认命。
绿药那个从五岁起就陪着她,与她相依为命,在这深宫里给了她唯一温暖的绿药……已经被她父皇处死,现在又要将绿药的徒弟绿衣,她在宫中唯一的依靠也处死。
她的父皇,因为无法惩罚她,便将屠刀挥向了她身边最无辜、最重要的人!
这是诛心!
她缓缓转过头,看向肃帝。
那双黑漆漆的眼眸里,所有的情绪——愤怒、悲伤、绝望——在这一刻尽数褪去,只剩下一片死寂的、冰冷的虚无。
她看着他,像是看着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良久,她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臣女。”她缓缓地、清晰地吐出两个字,声音轻得仿佛随时会碎在风里,“……遵旨。”
那一句“臣女……遵旨”,轻飘飘地落下,却比万钧巨石更沉重地砸在养心殿每个人的心上。
那不是认罪,不是屈服,而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宣告。
那不是顺从,而是彻底的、决绝的割裂。
从这一刻起,她与他之间,父女恩情,就此……断绝。
肃帝怔住了,他预想过她的痛哭流涕,预想过她的歇斯底里,甚至预想过她会不顾一切地扑上来求饶。
唯独没有预料到,是这样一片死寂的平静。
平静的……让他这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第一次感到了心慌。
华蓝玉藏在宽大袖袍下的手,也骤然收紧。
她唇边那丝来不及掩饰的得意僵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看穿后的冰冷。
殿外的惨叫声已经被堵住,只剩下沉闷的拖拽声和几不可闻的呜咽,像一把钝刀,在殿内每个人的神经上缓慢地切割。
华玉安没有回头。
她甚至没有再看一眼那个从小与她相依的女孩最后的身影。
不是不痛,是痛到了极致,连感知痛的神经都已经麻木。
她强迫自己站得笔直,像一杆插在冰原上的枯槁旗帜,任凭寒风将她的血肉一寸寸刮去,也绝不倒下。
因为她知道,此刻殿内,有一双淬了毒的眼睛,正欣赏着她的痛苦。
她不能让她得逞。
“好……好!”肃帝终于从那股莫名的心慌中回过神来,恼羞成怒取代了一切。
他觉得自己的权威被这死寂的顺从给狠狠地羞辱了!
他指着华玉安,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发颤:“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你这般不自爱,私会外男,毫无皇家公主的体统,朕若不重罚,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他像是终于为自己的暴行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声调陡然拔高:
“来人!立刻将这个孽障,押去宗祠!给朕跪着!没有朕的旨意,不许起身!让她好好对着列祖列宗,反省反省自己错在了哪里!”
宗祠罚跪。
这是对皇室子女最严厉的惩罚之一,意味着她犯下的错,已经到了需要向祖先请罪的地步。
此言一出,晏少卿那双古井无波的眸子里,终于掀起了真正的波澜。
他向前一步,沉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响彻大殿:“陛下,三思。”
肃帝猛地转头,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他:“晏少卿!你也要替她说话?!”
“臣不敢。但是公主之事确实与臣有关。臣以全族担保公主没有私会外男。”
晏少卿躬身行礼,姿态谦卑,言辞却寸步不让,“臣只是以为,公主殿下即将远嫁图鲁邦,代表的是我鲁朝国体。若此刻因‘不自爱’之名重罚公主,消息一旦传出,不仅图鲁邦会对我朝心生轻视,天下百姓亦会对我皇室颜面有所议论。为君者,当以大局为重。”
他句句不离“国体”、“颜面”、“大局”,巧妙地将此事从“家事”上升到了“国事”的高度。
这是在提醒肃帝,为了你一时之气,赔上整个鲁朝的脸面,值得吗?
然而,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帝王,哪里还听得进这些。
“够了!”肃帝一掌拍在御案上,震得茶盏都跳了起来,“这是朕的家事!还轮不到你一个外臣来指手画脚!晏少卿,你今日一再插手,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