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朝廷那些事-《明明是天师,却总以为自己很弱!》

  王守义没有辜负范知行的苦心栽培。

  宣文年间,他曾率领着大周的军队,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

  甚至还将江南一位藩王的叛乱给迅速镇压了。

  使这场叛乱没有成为星火燎原之势。

  可是,就当王守义要大展宏图之际。

  由范知行领导的宣文新政失败了。

  大周积弊日久的三冗问题,仍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此前,王守义早就与范知行讨论过这个问题。

  革新除旧,要由内而外,要润物细无声。

  说白点儿,就是王守义在批判范知行的改革太理想主义,不切实际。

  范知行岂能不懂这个道理?

  只是,大周的财政、军事、经济、民生等各种问题,都到了濒临灭绝的临界点,可谓积重难返。

  如果不激进,不大刀阔斧,抱着能改一点儿是一点儿的心态去做这样一件事。

  岂能有所成?

  也就是说,范知行一早就知道宣文新政会失败,但他依然要那么去做,为的,是给大周王朝续命。

  然后,他再去等一个听话的皇帝上位。

  但有时,一些事,往往不能如人所愿。

  赵长青看起来听话,可一旦坐上那个位置以后,便就彻底变了。

  扶持先皇留给他的政治资源——申九千,让其与范知行打擂台。

  他坐收渔翁之利,将权倾朝野数十载的范知行手中权力一削再削。

  当初宣文新政的失败,虽然也给大周续了命,但是由范知行一手扶持起来的那些寒门贵子们。

  也是因此役死的死、贬的贬。

  那段时日里,民间常言,寒门出不了贵子。

  新政的失败,对高层影响也是极大。

  先帝因忌惮王守义名望太高,又将皇室掌握的最大兵力来源——京师三大营牢牢握在手中。

  猜疑心极重的先帝岂能放过这个打压王守义的机会?

  于是,假借新政误国之名,欲贬王守义离京。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班师回朝的王守义直接把桌子掀了。

  新政失败,要怪罪范知行?那我就把一切罪责都揽过来。

  皇室气数对我有所影响?那我便将自己的所有功名全部革除!

  嗯...

  王守义辞去所有功名,换来了自己的自由与范知行的相权。

  他不是辞官,是把自己的一切功名都给辞了。

  为的,就是不被皇室气数影响到自身。

  范知行很讲义气,认为王守义的辞官,其罪在他。

  毕竟,是他信誓旦旦的将王守义请到了朝中。

  结果,却成为了新政失败的替罪羊。

  早在新政出现要失败的苗头时,范知行为了不殃及到王守义。

  刻意派他去往山东、江南一带平叛。

  可是,山东十数万的匪患,据说还是由太平道牵的头,以及南方藩王拥兵三十万的盘踞。

  结果,就被王守义仅用两三月的时间给打没了。

  新政还未宣布失败,仗打完了。

  王守义必须要班师回朝。

  新政失败的事情,自然也就能牵连到他的头上了。

  ......

  申九千死了以后,在京城这个地方,能够威胁到赵长青的存在,就没了。

  范知行是儒生,儒家的浩然气数对付不了人间帝王。

  所以,身为皇帝的赵长青,能够很容易就将范知行拿捏。

  宣文新政,是先帝支持的事业。

  但是申九千不支持。

  为何?

  若是任由新政继续推行,一旦功成,最终的矛盾,都会指向各地藩王与勋贵,也就是削藩了。

  那些藩王与勋贵是怎么来的?

  开国功臣之后。

  比如云南沐家,便是开国勋贵之后。

  削藩成功以后,范知行还会做什么?

  那就是将申九千赶出朝廷了。

  对于儒生来说,皇道气数属于皇帝,但是国运却属于芸芸众生。

  这是两码事。

  申九千依附国运长生,这事,已经触及到了以范知行为首的儒生底线。

  所以,必须要将他赶出朝廷。

  但先帝为何又要重用申九千,甚至无视他在搜集各地舆图期间,还要吸食国运的行为呢?

  因为他不想让赵家皇帝这几个字成为摆设。

  他需要用范知行这种能人去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也需要申九千这样的异士去制衡能人。

  结果呢?

  先帝玩崩了。

  申九千吸食国运愈发嚣张,致使各地天灾人祸不断。

  先帝以为,申九千想要的不过是长生。

  申九千的确想要在长生路这一境界上更进一步,但他想要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长生。

  而是要以个人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在他看来,只要他不死,大周乱归乱,但亡不了国。

  先帝把申九千想差了,谁能料到,这货不是为了长生啊?

  若是先帝早知此事,或许当年张先布局诱杀申九千这事,就能成了。

  张道之也不至于因为这个,止步于筑基境多年不得寸进。

  张先要人为制造无垢体魄,是因为这个体魄不会受制于皇道气数。

  随着申九千行事愈发嚣张,大周境内的天灾人祸也就接踵而至,这让范知行的新政寸步难行。

  所以,范知行认为,想要让新政顺利推行,得先把申九千搞死。

  后来,范知行以审查南方各地为由,亲自跑到龙虎山与张先密谋诱杀申九千一事。

  直到再后来,才有了张道之被那大蜈蚣精给吓尿的事情发生。

  ......

  如今,申九千死了。

  赵长青也深刻意识到,再不改革,再不重新发起新政,随着四周藩镇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割据势力。

  他这个皇帝,就再也没有实权可言了。

  于是,赵长青让范知行再次发起新政。

  只不过,这一次的新政,不再是宣文新政了,而是承平。

  想要让新政顺利推行,范知行就必须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持。

  当然,新政推行的根本,在于削减世家贵族的利益。

  范知行熟读历史,深知,能够对付世家贵族的猛人,除了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之外。

  就只剩下说出那句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狠人了。

  这也是为何,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之后的几十年,只要不出太大的乱子,人间基本都可得到大治的原因。

  因为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旧贵势力死伤殆尽,新贵势力还未彻底崛起。

  除了上述之外,谁还能对付已经崛起的新贵势力呢?

  答:在民间有着崇高威望的那群人。

  毫无疑问,程朱这位大儒,就有着这样的威望,能够镇着世家大族。

  因为,往往有些时候,享有崇高威望的那些大儒们,代表了民心民愿。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了儒生,也就是读书人的支持,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做不成的呢?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都要依靠儒生治国打天下的原因了。

  于是,范知行就来请程朱了。

  程朱还在书院,就证明,他已经婉拒了范知行的请求。

  主要是被范知行坑惨了,不敢再陪着他主持新政。

  王守义是压根不想与皇室再沾边,于是,也不愿再次前往京中为官,

  “范相要做商公,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要名垂青史。”

  “如今,我想做得,只是让更多的人懂得知行二字。”

  “我与他,终归是道不同。”

  “不过...”

  说到这里,哪怕是他,也不得不对那位身在京城,遥指天下大势的范相爷感到深深钦佩,

  “ 庆如今之天下,还有一位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