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和秦淮茹看着陈娟身后的街道办同志,下意识地往易中海身边靠了靠。等的这会儿功夫,两人心里早把后果想了个遍——腊肉绳子、棒梗衣服上的黑渍,铁证如山,偷东西是赖不掉了。
几万块的腊肉,在这年代可不是小数目。换作成年人,怕是得掂量掂量蹲大牢的风险。可棒梗才三岁,不懂事,街道办的同志总该网开一面吧?他们愿意道歉,愿意赔钱,只求别把孩子钉在“小偷”的标签上。
“小娟,就是这儿?”街道办来了三个人,两个中年妇女,一个跟陈娟年纪相仿的年轻姑娘,都是陈娟的同事,脸上带着公事公办的严肃。陈娟来之前就说清了,是来处理偷盗案的,这可不是小事。
易中海赶紧迎上去,先亮明身份:“几位同志好,我是院里的一大爷易中海。这事儿……唉,说来也是个误会。”他想抢占先机,把事情往“孩子不懂事”上引——主动说总比被盘问强,多少能占点主动权。
正说着,刘海忠也凑了过来。他刚下班就听说了院里的事,赶紧挤到前面:“同志们好!我是二大爷刘海忠!有啥要问的尽管说,我保证如实汇报!”他如今刚当上二大爷,正想在组织面前表现表现,这种露脸的机会可不能错过。
易中海瞅了他一眼,怕他乱说话,赶紧打岔:“老刘,同志自有章程,咱们先看着。”
刘海忠愣了愣,咂咂嘴没再吭声。
几个街道办同志没理会两位大爷的“热情”,径直走到中院中间。被陈娟称为“牛组长”的中年妇女,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贾张氏身上,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谁是贾家的?说说情况吧。”
贾张氏平时再泼辣,这会儿也怵了。她知道这些人代表着组织,真要较起真来,自己那点撒泼的本事根本不管用。她缩了缩脖子,拉着棒梗往贾东旭身后躲了躲。
易中海见状,赶紧接过话头:“牛组长,是这么回事。何家晒的腊肉,被贾家的孩子棒梗拿去了。孩子才三岁,不懂事,估计是瞧见腊肉香,一时糊涂……”他尽量把话说得轻描淡写,句句不离“孩子小”“不懂事”,想把“偷”说成“拿”,把恶意说成无意。
街坊们听着,心里都暗笑——一大爷这话说的,真是把“春秋笔法”用活了。每句都没瞎编,可连起来一听,倒像是何家小题大做,跟个三岁孩子计较。
何大清站在一旁,冷冷嗤笑一声,没说话,只把目光投向何雨柱。他想看看儿子怎么应对——陈娟在街道办有人脉,不怕易中海颠倒黑白,他更想瞧瞧柱子能不能把这事儿处理得既公道又利落。
贾东旭和秦淮茹听着易中海的话,心里松了口气。师傅这是在帮他们啊!只要不算“偷”,没上纲上线,棒梗这关就算过了。
可牛组长却皱起了眉,她看了眼陈娟,眼神里带着疑惑——这跟陈娟路上说的“偷盗”,怎么听着不太一样?
就在这时,何雨柱往前一步,声音清亮:“牛组长,事情没那么复杂。我们家晒的腊肉,被棒梗偷了,价值大概几万块。证据有两样:一是贾家门槛边的腊肉绳,二是棒梗换下来的衣服,上面沾着腊肉的黑渍。您可以去看看。至于怎么处理,按规矩来就行。”
他没添油加醋,也没绕弯子,直截了当把事实摆了出来。
牛组长点点头,对何雨柱的坦诚多了几分好感。比起易中海那套“软话”,她更信这种简单直接的陈述。“行,先去看看证据。”
陈娟立刻领着几人去看了门槛边的绳子,又让贾东旭把棒梗换下来的脏衣服拿了出来。那衣服的衣角上,果然有块黢黑的油渍,闻着还有淡淡的烟熏味,跟何家腊肉的味道一模一样。
证据确凿,贾张氏再想狡辩也没用了。她耷拉着脑袋,嘴里嘟囔着:“不就一块肉吗……”
“贾东旭,秦淮茹,”牛组长转过身,目光落在两人身上,“何雨柱同志说的情况,你们认不认?”
贾东旭脸涨得通红,咬了咬牙,点头道:“认。是我们没看好孩子,对不住何家……”
秦淮茹也跟着点头,眼圈红红的:“是我们的错,我们赔,怎么罚都行,别委屈了孩子……”
牛组长在本子上记了几笔,又问了几句细节,比如腊肉的重量、平时放在哪、棒梗是怎么拿到的,都一一记清楚了。
末了,她合上本子,看着贾东旭夫妇:“你们跟我去趟治安所吧。”
“去治安所?”贾东旭愣住了,声音都发颤,“同志,孩子还小,这……这有必要吗?”
秦淮茹也急了,拉着牛组长的胳膊:“同志,我们赔钱,我们道歉,能不能不去?孩子太小了,经不起吓啊……”
贾张氏更是“扑通”一声差点跪下,哭喊着:“同志,求求你们了!他还是个娃啊!偷块肉而已,不至于送派出所啊!”
牛组长叹了口气,语气却没松:“不是送派出所就一定抓人。但这事儿性质不一样——几万块的腊肉,搁在这年头,不算小数目。要不是看孩子才三岁,换作成年人,直接就按偷盗论处了。”
她顿了顿,解释道:“去治安所,一是做个记录,让你们长长记性;二是给孩子做个警示教育,虽然他现在不懂,但你们做父母的得知道,偷东西不是小事。以后好好教,别让他长大了学坏。”
这话在理,谁也反驳不了。
易中海还想再劝,却被牛组长一眼瞪了回去:“易大爷,院里的调解是院里的事,但涉及偷盗,就得按规矩来。这不是小事,纵容了今天的小错,明天可能就出大问题。”
易中海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什么。他知道,这是组织的决定,再劝就是跟组织唱反调了。
刘海忠在一旁看得清楚,心里暗忖:还是组织办事公道!偷东西就得受教训,跟一大爷似的和稀泥,早晚出事。
街坊们也没再议论,都觉得这处理还算公道——没苛责孩子,却也没轻饶了家长的失职。
何雨柱看着贾东旭夫妇带着棒梗跟着街道办的人往外走,贾张氏哭哭啼啼地跟在后面,脸上没什么表情。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是为了那块腊肉,是为了让棒梗知道“偷东西要付出代价”,让贾张氏知道“纵容不是爱”。
何大清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带着赞许:“处理得好。”
陈娟也松了口气,走到他身边:“柱子,这样应该能让他们长记性了。”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望向院门口。阳光穿过门楼,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知道,这事儿不算完,但至少,该敲的警钟已经敲了。往后这院里,怕是再没人敢轻易动歪心思了。
几万块的腊肉,在这年代可不是小数目。换作成年人,怕是得掂量掂量蹲大牢的风险。可棒梗才三岁,不懂事,街道办的同志总该网开一面吧?他们愿意道歉,愿意赔钱,只求别把孩子钉在“小偷”的标签上。
“小娟,就是这儿?”街道办来了三个人,两个中年妇女,一个跟陈娟年纪相仿的年轻姑娘,都是陈娟的同事,脸上带着公事公办的严肃。陈娟来之前就说清了,是来处理偷盗案的,这可不是小事。
易中海赶紧迎上去,先亮明身份:“几位同志好,我是院里的一大爷易中海。这事儿……唉,说来也是个误会。”他想抢占先机,把事情往“孩子不懂事”上引——主动说总比被盘问强,多少能占点主动权。
正说着,刘海忠也凑了过来。他刚下班就听说了院里的事,赶紧挤到前面:“同志们好!我是二大爷刘海忠!有啥要问的尽管说,我保证如实汇报!”他如今刚当上二大爷,正想在组织面前表现表现,这种露脸的机会可不能错过。
易中海瞅了他一眼,怕他乱说话,赶紧打岔:“老刘,同志自有章程,咱们先看着。”
刘海忠愣了愣,咂咂嘴没再吭声。
几个街道办同志没理会两位大爷的“热情”,径直走到中院中间。被陈娟称为“牛组长”的中年妇女,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贾张氏身上,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谁是贾家的?说说情况吧。”
贾张氏平时再泼辣,这会儿也怵了。她知道这些人代表着组织,真要较起真来,自己那点撒泼的本事根本不管用。她缩了缩脖子,拉着棒梗往贾东旭身后躲了躲。
易中海见状,赶紧接过话头:“牛组长,是这么回事。何家晒的腊肉,被贾家的孩子棒梗拿去了。孩子才三岁,不懂事,估计是瞧见腊肉香,一时糊涂……”他尽量把话说得轻描淡写,句句不离“孩子小”“不懂事”,想把“偷”说成“拿”,把恶意说成无意。
街坊们听着,心里都暗笑——一大爷这话说的,真是把“春秋笔法”用活了。每句都没瞎编,可连起来一听,倒像是何家小题大做,跟个三岁孩子计较。
何大清站在一旁,冷冷嗤笑一声,没说话,只把目光投向何雨柱。他想看看儿子怎么应对——陈娟在街道办有人脉,不怕易中海颠倒黑白,他更想瞧瞧柱子能不能把这事儿处理得既公道又利落。
贾东旭和秦淮茹听着易中海的话,心里松了口气。师傅这是在帮他们啊!只要不算“偷”,没上纲上线,棒梗这关就算过了。
可牛组长却皱起了眉,她看了眼陈娟,眼神里带着疑惑——这跟陈娟路上说的“偷盗”,怎么听着不太一样?
就在这时,何雨柱往前一步,声音清亮:“牛组长,事情没那么复杂。我们家晒的腊肉,被棒梗偷了,价值大概几万块。证据有两样:一是贾家门槛边的腊肉绳,二是棒梗换下来的衣服,上面沾着腊肉的黑渍。您可以去看看。至于怎么处理,按规矩来就行。”
他没添油加醋,也没绕弯子,直截了当把事实摆了出来。
牛组长点点头,对何雨柱的坦诚多了几分好感。比起易中海那套“软话”,她更信这种简单直接的陈述。“行,先去看看证据。”
陈娟立刻领着几人去看了门槛边的绳子,又让贾东旭把棒梗换下来的脏衣服拿了出来。那衣服的衣角上,果然有块黢黑的油渍,闻着还有淡淡的烟熏味,跟何家腊肉的味道一模一样。
证据确凿,贾张氏再想狡辩也没用了。她耷拉着脑袋,嘴里嘟囔着:“不就一块肉吗……”
“贾东旭,秦淮茹,”牛组长转过身,目光落在两人身上,“何雨柱同志说的情况,你们认不认?”
贾东旭脸涨得通红,咬了咬牙,点头道:“认。是我们没看好孩子,对不住何家……”
秦淮茹也跟着点头,眼圈红红的:“是我们的错,我们赔,怎么罚都行,别委屈了孩子……”
牛组长在本子上记了几笔,又问了几句细节,比如腊肉的重量、平时放在哪、棒梗是怎么拿到的,都一一记清楚了。
末了,她合上本子,看着贾东旭夫妇:“你们跟我去趟治安所吧。”
“去治安所?”贾东旭愣住了,声音都发颤,“同志,孩子还小,这……这有必要吗?”
秦淮茹也急了,拉着牛组长的胳膊:“同志,我们赔钱,我们道歉,能不能不去?孩子太小了,经不起吓啊……”
贾张氏更是“扑通”一声差点跪下,哭喊着:“同志,求求你们了!他还是个娃啊!偷块肉而已,不至于送派出所啊!”
牛组长叹了口气,语气却没松:“不是送派出所就一定抓人。但这事儿性质不一样——几万块的腊肉,搁在这年头,不算小数目。要不是看孩子才三岁,换作成年人,直接就按偷盗论处了。”
她顿了顿,解释道:“去治安所,一是做个记录,让你们长长记性;二是给孩子做个警示教育,虽然他现在不懂,但你们做父母的得知道,偷东西不是小事。以后好好教,别让他长大了学坏。”
这话在理,谁也反驳不了。
易中海还想再劝,却被牛组长一眼瞪了回去:“易大爷,院里的调解是院里的事,但涉及偷盗,就得按规矩来。这不是小事,纵容了今天的小错,明天可能就出大问题。”
易中海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什么。他知道,这是组织的决定,再劝就是跟组织唱反调了。
刘海忠在一旁看得清楚,心里暗忖:还是组织办事公道!偷东西就得受教训,跟一大爷似的和稀泥,早晚出事。
街坊们也没再议论,都觉得这处理还算公道——没苛责孩子,却也没轻饶了家长的失职。
何雨柱看着贾东旭夫妇带着棒梗跟着街道办的人往外走,贾张氏哭哭啼啼地跟在后面,脸上没什么表情。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是为了那块腊肉,是为了让棒梗知道“偷东西要付出代价”,让贾张氏知道“纵容不是爱”。
何大清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带着赞许:“处理得好。”
陈娟也松了口气,走到他身边:“柱子,这样应该能让他们长记性了。”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望向院门口。阳光穿过门楼,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知道,这事儿不算完,但至少,该敲的警钟已经敲了。往后这院里,怕是再没人敢轻易动歪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