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看着贾张氏手里的东西,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贾张氏回屋捣鼓半天,拿出来的竟是一根萝卜、半颗白菜,外加两个鸡蛋,跟何家丢的那块腊肉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易中海早料到她会这般抠搜,也不意外,只是从自家拎出用油纸包好的腊肉时,心里还是一阵肉疼。
“钱带够了?”他没看那点蔬菜,径直问。
“带了带了,一万五千块!”贾张氏捏着钱票,脸皱得像颗老咸菜,“这可是咱家这个月省下来的口粮钱,全要给那傻柱……”
“不然你以为呢?”易中海打断她,语气里带着不耐,“人家丢的是腊肉,你拿这点东西像话吗?赶紧走,到了治安所,少说话,多认错。”
他这腊肉来得不易。作为轧钢厂的高级工,虽比普通工人宽裕些,可这年头肉票金贵,为了这条腊肉,他托了三个关系才弄到,本想留着过年,现在却要拱手送人。若不是为了贾东旭——他后半辈子的指望,说什么也舍不得。
贾张氏见状,立刻换上谄媚的笑:“还是一大爷您心善!我们家东旭有您这样的师傅,真是烧高香了……”
易中海懒得听这些虚话,转身往外走:“别磨蹭了,去晚了怕是更麻烦。”
治安所里,气氛正僵持着。
牛组长把情况跟治安员说明白了:三岁孩童偷腊肉,数额不小,虽情有可原,却不能轻饶。警司们围着记录簿讨论,眉头都拧着——按规矩,偷盗几万块的财物够得上立案,可作案的是个连话都说不清的三岁娃,这处罚尺度实在难拿捏。
“同志,”何雨柱见他们犹豫,主动开口,“我们不是非要揪着孩子不放,但‘偷’这个行为,不能因为年纪小就不算数。今天不教他规矩,明天他敢偷街坊,后天说不定就敢闯大祸。”
陈娟也跟着点头:“是啊,现在严加管教,是为了他好。”
贾东旭夫妇站在一旁,脸白得像纸。秦淮茹抱着棒梗,手指都掐进了肉里——她太清楚“通报批评”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讲究“根正苗红”的年代,这污点能跟着人一辈子。
就在这时,易中海和贾张氏匆匆赶了进来。
“几位同志,柱子,大清兄弟!”易中海一边擦汗,一边把手里的腊肉递向何雨柱,“这是贾张氏特意从家拿的,还有这些钱和菜,她是真心知道错了。咱们都是一个院的,能不能……就在这儿了了?别再往上报了?”
贾张氏也赶紧把手里的钱和蔬菜往前递,脸上堆着僵硬的笑:“柱子,以前是大娘不对,不该纵容孩子。这东西你收下,就当大娘给你赔罪了,啊?”
何大清和陈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了然——就贾张氏那性子,能拿出这么些东西,八成是易中海在背后张罗。
何雨柱没接东西,只看向易中海:“一大爷,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儿得让他们知道错在哪儿。”
治安员们见有人说和,又看了看易中海——院里的一大爷,按规定,街坊调解也是处理途径之一。为首的老警司清了清嗓子:“何雨柱同志,贾家愿意赔偿,也愿意道歉,你们要是能私下和解,我们也尊重你们的意见。”
“和解可以,”何雨柱语气平静,“但得按规矩来。不能就这么轻飘飘算了。”
牛组长也帮腔:“是啊,规矩不能破。年纪小不是借口,不然以后谁家孩子犯错都拿‘不懂事’当挡箭牌,我们这工作也没法干了。”
老警司琢磨了片刻,敲了敲桌子:“这样吧——第一,贾东旭、秦淮茹,你们单位得通报批评,让厂里、救助站的人都知道这事儿,引以为戒;第二,罚款十五万,赔偿何家损失;第三,贾棒梗,每周来治安所接受一次思想教育,持续一年。这一年内再犯,绝不姑息!”
这话一出,贾家人的脸“唰”地全白了。
通报批评?这意味着贾东旭在轧钢厂的前途基本断了——评优、升职,想都别想。以后厂里人见了他,指不定怎么背后戳脊梁骨。十五万罚款更是雪上加霜,贾家本就不宽裕,这一下几乎要掏空家底。至于棒梗每周来治安所……这要是传出去,孩子这辈子都抬不起头!
“同志,这……这太重了吧?”贾东旭声音发颤,几乎要跪下,“我们赔钱,我们加倍赔,能不能别通报批评?”
贾张氏更是急得跳脚:“就是啊!孩子还小,通报批评了,他以后怎么做人啊!”
“重?”老警司瞥了她一眼,“偷东西的时候,怎么没想过重不重?这还是看在孩子小的份上,换个成年人,直接拘留了!”
易中海也想求情,可看着老警司严肃的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已经是从轻发落了。
何雨柱没再说话。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是报复,是立规矩。让全院人都知道,偷东西的代价有多大。
事情就这么定了。
贾东旭颤抖着在处罚单上签了字,秦淮茹抱着棒梗,眼泪无声地往下掉。贾张氏捏着空荡荡的钱袋,心疼得直抽气,看向何雨柱的眼神,怨毒得像要吃人。
走出治安所时,天已经黑透了。
冷风一吹,贾张氏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指着何雨柱的背影就骂:“好你个傻柱!你安的什么心!非要把我们家往死里逼是不是?我们家成了过街老鼠,你们家就得意了?就风生水起了?!”
何雨柱脚步没停,只淡淡丢下一句:“路是你们自己选的。”
何大清回头瞪了贾张氏一眼:“管好你的嘴!再胡说八道,别怪我不客气!”
易中海拽着还想撒泼的贾张氏,压低了声音:“你疯了?在治安所门口闹?嫌不够丢人?”
贾张氏被他一吼,才悻悻闭上嘴,可那股怨气却像毒藤似的,在心里越缠越紧。
回到四合院,消息早就传开了。
街坊们见贾家一行人回来,都赶紧缩回屋里,却又忍不住扒着门缝、窗户缝偷看,议论声嗡嗡的,像一群苍蝇。
“听说了吗?贾家被通报批评,还罚了十五万!”
“活该!让他们纵容孩子偷东西!”
“这下好了,咱们院的优秀大院评选彻底黄了,都怪他们家!”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贾家人心上。贾东旭低着头,几乎要把脸埋进胸口;秦淮茹抱着棒梗,快步往家走,不敢看任何人;贾张氏则像斗败的公鸡,耷拉着脑袋,连平时最爱的跟人计较的劲儿都没了。
易中海看着这副光景,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贾家这名声,怕是好几年都缓不过来。而他寄予厚望的贾东旭,经此一事,怕是也难成大器了。
反观何家,却是另一番景象。
何大清和陈娟忙着给何雨柱热饭,嘴里念叨着:“别往心里去,这种人家,以后少来往就是。”
何雨柱扒了口饭,点点头。他不在乎什么优秀大院的福利——何家的日子,早不是靠那点补贴过活的了。何大清在食堂当组长,平时悄悄留些好菜;他自己在清华有补助,空间里的物资更是吃用不尽;陈娟在街道办人缘好,偶尔还有些便利。
至于名声?何家行得正坐得端,这次又是受害者,谁也挑不出错来。
窗外,贾家屋里传来贾张氏压抑的哭声和贾东旭的叹气声。何雨柱放下筷子,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他知道,经此一事,四合院的格局,怕是要变了。而棒梗这颗“盗圣”的种子,能不能被彻底掐灭,还得看贾家往后怎么教。但至少现在,他已经把该做的都做了——用规矩,给所有人划了一条线。
贾张氏回屋捣鼓半天,拿出来的竟是一根萝卜、半颗白菜,外加两个鸡蛋,跟何家丢的那块腊肉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易中海早料到她会这般抠搜,也不意外,只是从自家拎出用油纸包好的腊肉时,心里还是一阵肉疼。
“钱带够了?”他没看那点蔬菜,径直问。
“带了带了,一万五千块!”贾张氏捏着钱票,脸皱得像颗老咸菜,“这可是咱家这个月省下来的口粮钱,全要给那傻柱……”
“不然你以为呢?”易中海打断她,语气里带着不耐,“人家丢的是腊肉,你拿这点东西像话吗?赶紧走,到了治安所,少说话,多认错。”
他这腊肉来得不易。作为轧钢厂的高级工,虽比普通工人宽裕些,可这年头肉票金贵,为了这条腊肉,他托了三个关系才弄到,本想留着过年,现在却要拱手送人。若不是为了贾东旭——他后半辈子的指望,说什么也舍不得。
贾张氏见状,立刻换上谄媚的笑:“还是一大爷您心善!我们家东旭有您这样的师傅,真是烧高香了……”
易中海懒得听这些虚话,转身往外走:“别磨蹭了,去晚了怕是更麻烦。”
治安所里,气氛正僵持着。
牛组长把情况跟治安员说明白了:三岁孩童偷腊肉,数额不小,虽情有可原,却不能轻饶。警司们围着记录簿讨论,眉头都拧着——按规矩,偷盗几万块的财物够得上立案,可作案的是个连话都说不清的三岁娃,这处罚尺度实在难拿捏。
“同志,”何雨柱见他们犹豫,主动开口,“我们不是非要揪着孩子不放,但‘偷’这个行为,不能因为年纪小就不算数。今天不教他规矩,明天他敢偷街坊,后天说不定就敢闯大祸。”
陈娟也跟着点头:“是啊,现在严加管教,是为了他好。”
贾东旭夫妇站在一旁,脸白得像纸。秦淮茹抱着棒梗,手指都掐进了肉里——她太清楚“通报批评”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讲究“根正苗红”的年代,这污点能跟着人一辈子。
就在这时,易中海和贾张氏匆匆赶了进来。
“几位同志,柱子,大清兄弟!”易中海一边擦汗,一边把手里的腊肉递向何雨柱,“这是贾张氏特意从家拿的,还有这些钱和菜,她是真心知道错了。咱们都是一个院的,能不能……就在这儿了了?别再往上报了?”
贾张氏也赶紧把手里的钱和蔬菜往前递,脸上堆着僵硬的笑:“柱子,以前是大娘不对,不该纵容孩子。这东西你收下,就当大娘给你赔罪了,啊?”
何大清和陈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了然——就贾张氏那性子,能拿出这么些东西,八成是易中海在背后张罗。
何雨柱没接东西,只看向易中海:“一大爷,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儿得让他们知道错在哪儿。”
治安员们见有人说和,又看了看易中海——院里的一大爷,按规定,街坊调解也是处理途径之一。为首的老警司清了清嗓子:“何雨柱同志,贾家愿意赔偿,也愿意道歉,你们要是能私下和解,我们也尊重你们的意见。”
“和解可以,”何雨柱语气平静,“但得按规矩来。不能就这么轻飘飘算了。”
牛组长也帮腔:“是啊,规矩不能破。年纪小不是借口,不然以后谁家孩子犯错都拿‘不懂事’当挡箭牌,我们这工作也没法干了。”
老警司琢磨了片刻,敲了敲桌子:“这样吧——第一,贾东旭、秦淮茹,你们单位得通报批评,让厂里、救助站的人都知道这事儿,引以为戒;第二,罚款十五万,赔偿何家损失;第三,贾棒梗,每周来治安所接受一次思想教育,持续一年。这一年内再犯,绝不姑息!”
这话一出,贾家人的脸“唰”地全白了。
通报批评?这意味着贾东旭在轧钢厂的前途基本断了——评优、升职,想都别想。以后厂里人见了他,指不定怎么背后戳脊梁骨。十五万罚款更是雪上加霜,贾家本就不宽裕,这一下几乎要掏空家底。至于棒梗每周来治安所……这要是传出去,孩子这辈子都抬不起头!
“同志,这……这太重了吧?”贾东旭声音发颤,几乎要跪下,“我们赔钱,我们加倍赔,能不能别通报批评?”
贾张氏更是急得跳脚:“就是啊!孩子还小,通报批评了,他以后怎么做人啊!”
“重?”老警司瞥了她一眼,“偷东西的时候,怎么没想过重不重?这还是看在孩子小的份上,换个成年人,直接拘留了!”
易中海也想求情,可看着老警司严肃的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已经是从轻发落了。
何雨柱没再说话。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是报复,是立规矩。让全院人都知道,偷东西的代价有多大。
事情就这么定了。
贾东旭颤抖着在处罚单上签了字,秦淮茹抱着棒梗,眼泪无声地往下掉。贾张氏捏着空荡荡的钱袋,心疼得直抽气,看向何雨柱的眼神,怨毒得像要吃人。
走出治安所时,天已经黑透了。
冷风一吹,贾张氏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指着何雨柱的背影就骂:“好你个傻柱!你安的什么心!非要把我们家往死里逼是不是?我们家成了过街老鼠,你们家就得意了?就风生水起了?!”
何雨柱脚步没停,只淡淡丢下一句:“路是你们自己选的。”
何大清回头瞪了贾张氏一眼:“管好你的嘴!再胡说八道,别怪我不客气!”
易中海拽着还想撒泼的贾张氏,压低了声音:“你疯了?在治安所门口闹?嫌不够丢人?”
贾张氏被他一吼,才悻悻闭上嘴,可那股怨气却像毒藤似的,在心里越缠越紧。
回到四合院,消息早就传开了。
街坊们见贾家一行人回来,都赶紧缩回屋里,却又忍不住扒着门缝、窗户缝偷看,议论声嗡嗡的,像一群苍蝇。
“听说了吗?贾家被通报批评,还罚了十五万!”
“活该!让他们纵容孩子偷东西!”
“这下好了,咱们院的优秀大院评选彻底黄了,都怪他们家!”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贾家人心上。贾东旭低着头,几乎要把脸埋进胸口;秦淮茹抱着棒梗,快步往家走,不敢看任何人;贾张氏则像斗败的公鸡,耷拉着脑袋,连平时最爱的跟人计较的劲儿都没了。
易中海看着这副光景,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贾家这名声,怕是好几年都缓不过来。而他寄予厚望的贾东旭,经此一事,怕是也难成大器了。
反观何家,却是另一番景象。
何大清和陈娟忙着给何雨柱热饭,嘴里念叨着:“别往心里去,这种人家,以后少来往就是。”
何雨柱扒了口饭,点点头。他不在乎什么优秀大院的福利——何家的日子,早不是靠那点补贴过活的了。何大清在食堂当组长,平时悄悄留些好菜;他自己在清华有补助,空间里的物资更是吃用不尽;陈娟在街道办人缘好,偶尔还有些便利。
至于名声?何家行得正坐得端,这次又是受害者,谁也挑不出错来。
窗外,贾家屋里传来贾张氏压抑的哭声和贾东旭的叹气声。何雨柱放下筷子,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他知道,经此一事,四合院的格局,怕是要变了。而棒梗这颗“盗圣”的种子,能不能被彻底掐灭,还得看贾家往后怎么教。但至少现在,他已经把该做的都做了——用规矩,给所有人划了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