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六级工程师 毕业各自要分配了-《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刘宏伟的话一出口,哈工大几位教授的脸色顿时变了——他们倒不是不信何雨柱的能力,只是“从八级跨考六级”这事儿,实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东三省是国内工业重镇,哈工大更是重工领域的“领头羊”,这些年培养的学生里,最拔尖的也只是从九级考到七级,跨两级的例子,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过。

  “孙老,不是我们质疑,”一位戴圆框眼镜的教授忍不住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哈工大固有的傲气,“咱们哈工大去年有个学生,理论功底比李伟还扎实,准备了整整一年才敢考七级,最后还是卡在了实操上。何同学这跨度……是不是太冒进了?”

  孙教授早料到他们会有这反应,不急不慢地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冒不冒进,得看人。柱子在轧钢厂改机床的时候,没谁教他怎么做吧?最后不也把问题解决了?”他放下杯子,眼神扫过众人,“你们要是不放心,这半个月正好可以多跟他聊聊,看看他的底子到底怎么样。”

  这话既给了哈工大教授台阶,也暗暗捧了何雨柱一把。孙教授心里打得明白——哈工大的资源比清华好,尤其是重型机床研发和现场实操这块,要是何雨柱能靠这次考核打动刘宏伟,将来能拿到的支持绝对不一样。他虽是清华的教授,却没那么多“门户之见”,在他看来,何雨柱这样的人才,只要能为国家做事,在哪发展都一样。

  刘宏伟何等精明,瞬间就懂了孙教授的心思,当即笑着拍板:“行!那我们就留下来看看。要是何同学真能过了六级,我回去就跟学校申请,让他去哈工大的试验台多练练手!”

  等校方把哈工大一行人安排到招待楼,办公室里就剩了孙教授、何雨柱和张为民、梅军四人。孙教授看着何雨柱,语气比刚才严肃了些:“柱子,这次考核不只是考你,也是给清华争面子,更是给你自己争机会。哈工大的试验台、老技工资源,都是咱们清华没有的,你明白吗?”

  何雨柱点点头——他早从孙教授的话里听出了端倪,也知道这次考核的分量。他沉思片刻,语气笃定:“孙教授您放心,问题不大。”

  就这四个字,让孙教授彻底放了心。他跟何雨柱相处快两年,知道这孩子从不说大话,敢说“问题不大”,就一定有十足的把握。

  转眼半个月过去,距离考核还有一周,何雨柱特意抽了个下午回四合院。这段时间他忙着备考,回院的次数少了,何大清和陈娟总念叨着让他注意身体,正好趁这机会回去看看。

  刚进前院,就瞧见阎埠贵坐在老槐树下纳凉,手里还拿着本翻得卷边的算术书,阎家几个孩子围在旁边写作业。瞧见何雨柱推着自行车进来,阎埠贵眼睛瞬间亮了,连忙放下书起身:“柱子回来啦!快过来坐,我刚泡了点茉莉花茶。”

  何雨柱停好车,从车筐里的布包里抓出一把苹果——这是学校食堂发的福利,他特意留着带回来。“三大爷,您别忙活,我就是回来看看我爸。”他把苹果递过去,“给孩子们尝尝鲜。”

  阎埠贵嘴上说着“你这孩子,来就来还带东西”,手却飞快地接过来,分出两个给旁边的孩子,剩下的小心地揣进兜里。他看着何雨柱身上崭新的卡其布工装,又瞟了眼那辆擦得锃亮的自行车,心里暗暗盘算——柱子这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了,自行车、新衣服,还有这种平时见不着的苹果,哪像是“混得不行”的样子?

  前阵子院里有人嚼舌根,说何雨柱在鸿宾楼没混出模样,连职业评级都没消息,不如贾东旭、许大茂当工人体面。阎埠贵当时就嗤之以鼻——真要是混得差,能天天穿新衣服?能随手给邻居送苹果?他只是没点破,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免得别人跟他抢着跟何家交好。

  “柱子,你爸最近总跟我念叨,说你在外面忙大事呢。”阎埠贵凑过来,语气带着几分试探,“听说你跟大学里的教授一起做项目?”

  “就是跟着老师学东西,不算什么大事。”何雨柱笑着打哈哈,没多说具体情况——院里人大多不懂机械,说多了反而惹麻烦。他跟阎埠贵又聊了两句,便推着车往后院走。

  刚进家门,陈娟就端着刚蒸好的馒头迎上来:“柱子回来啦!快洗手,我炖了排骨,刚热好。”何大清也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张皱巴巴的纸,脸上带着几分疑惑:“柱子,你上次让我们囤的粮食,我跟你陈姨又买了二十斤细粮,都按你说的,分着在三个粮店买的,没引人注意。就是……咱们家现在吃的够了,怎么还囤这么多啊?”

  何雨柱接过馒头,咬了一口,慢慢说道:“爸,陈姨,我在学校听老教授提过,未来几年可能会有物资紧张的情况。咱们多囤点,心里踏实。我那个同学家里是做粮食储存的,有专门的仓库,放个两三年都坏不了。”他没敢说太透,只找了个“教授消息”的由头——在何大清和陈娟眼里,“大学教授”的话比什么都可信。

  果然,两人一听是教授说的,立刻没了疑虑。陈娟点点头:“行,听你的!下次发了工资,我们再去买些玉米面回来。”

  吃饭的时候,何雨柱从兜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票证,放在桌上:“爸,这是自行车票,学校奖励我的,因为上次轧钢厂的项目做得好。您跟陈姨下周去买辆自行车吧,上班路远,骑车能轻松点。”

  “自行车票?!”何大清手里的筷子“当啷”一声掉在桌上,眼睛瞪得溜圆。这年月,自行车票比钱还金贵,就算是轧钢厂的厂长,也得排队等半年才能分到一张,他一个厨子,这辈子都没敢想过能有自己的自行车。

  陈娟也凑过来看,手指轻轻摸着票面上的字迹,语气里满是激动:“柱子,这……这真是给我们的?”

  “当然是给你们的。”何雨柱笑着点头,“我在学校有自行车,你们上班挤公交太费劲,有辆自行车方便。等我考完试,看看能不能再申请一张,到时候你们俩一人一辆。”

  这话更是让何大清老脸通红——整个南锣巷,有自行车的人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他们家要是有两辆,那得多风光?旁边的何雨水嚼着排骨,突然举起手:“哥!我也要自行车!等我小学毕业,我就能骑了!”

  何雨柱揉了揉她的头发:“等你考上高中,哥就给你买。现在你还小,骑车不安全。”

  何雨水立刻坐直身子,认真点头:“那我一定考上高中!”她现在是小学年级第一,成绩比院里其他孩子都好,有何雨柱帮她辅导功课,考高中对她来说并不算难。

  吃完饭,何雨柱没多留,叮嘱了几句“注意身体”,就带着雨水回了自己的住处——他还得回去再梳理一遍实操题的要点,不能有半点马虎。

  转眼到了考试当天,清华特意把考核安排在机械系最大的实验室,孙教授和刘宏伟坐在主位,两边分别是清华和哈工大的教授,连系主任都特意过来了。何雨柱推着自行车到楼下时,张为民和梅军已经在等他了。

  “紧张不?”张为民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

  何雨柱摇摇头:“还好,跟平时练习差不多。”

  进了实验室,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哈工大的教授们眼神里带着审视,清华的教授则多了几分担忧。何雨柱没受影响,从容地走到指定位置坐下,冲台上的众人微微点头。

  试卷发下来后,何雨柱快速扫了一遍——专业理论题涵盖了材料力学、机床设计,实操题是“诊断龙门铣床主轴抱死故障”,都是他之前练过的类型。他拿起笔,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思路清晰得像是早就把答案刻在了脑子里。

  台上的教授们时不时交头接耳——刘宏伟看着何雨柱笔下的公式,眉头渐渐舒展;那位戴圆框眼镜的教授则拿出笔记本,悄悄记下何雨柱解题的思路;孙教授坐在一旁,嘴角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显然对何雨柱的速度并不意外。

  才过了半个小时,何雨柱突然放下笔,举起了手。

  “这就做完了?”有人忍不住低呼出声。六级工程师考核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得一个小时才能答完,何雨柱居然只用了一半时间?

  孙教授倒是淡定,朝他抬了抬手:“做完了就交上来吧。”

  何雨柱把试卷递过去,工作人员立刻将试卷复印了几份,分发给台上的教授。众人围在一起传阅,刚开始还能听到零星的讨论声,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彻底安静下来。

  “这道‘温度对轴承间隙的影响’,他居然考虑到了环境湿度的因素!”一位教授指着试卷,语气里满是震惊。

  “实操题的故障诊断步骤,比标准答案还详细,连备用方案都写了!”另一位教授附和道。

  最后,试卷传到了孙教授和刘宏伟手里。两人逐题核对,偶尔低声交流两句,过了足足十分钟,刘宏伟才放下笔,抬头看向何雨柱,眼神里的审视变成了毫不掩饰的赞赏。

  “全对,满分。”孙教授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实验室。

  一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满分?还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哈工大的教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可思议;清华的教授们则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刘宏伟站起身,走到何雨柱面前,主动伸出手:“何同学,恭喜你。你这水平,比我们哈工大的年轻教师都不差!”

  何雨柱握住他的手,语气依旧谦逊:“谢谢刘教授,都是孙教授教得好。”

  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落在何雨柱身上,也落在那张满分试卷上。对他来说,这张证书不只是六级工程师的证明,更是打开更高平台的钥匙——他知道,跟着刘宏伟去哈工大交流的机会,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