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虽然西方学者说的话过于极端。】
【但是古代华夏的历史中,隐约地有着某种规律。】
【华夏历代王朝的衰落总逃不过四个现象。】
【第一,土地兼并导致贫富不均。】
【第二,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
【第三,蛮族入侵导致统治崩溃。】
【第四,特权阶层腐化导致行政低效。】
【这四个现象交相辉映,宛若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
【不管多少改革家呕心沥血,却都逃不过这相同原因导致的死亡。】
古往今来的无数帝王将相纷纷点头。
这四个现象。
可以说是大部分王朝毁灭的根源问题。
大清时空位面。
纪晓岚眉头一皱:
“土地兼并,贫富不均以及特权阶层腐化,实质上,都是一个问题,背后必然是有贪腐推波助澜。”
和珅却不服气道:
“这和贪腐没有关系,这是和生老病死一样的自然规律,王朝周期律!”
纪晓岚瞥他一眼,冷哼:
“如果一个王朝是一个健康的人,那么贪腐便是此人身上一个一个大毒疮。”
“本来一个人能活70岁,有这些毒疮,就只能活50岁!”
“这……”,和珅顿时百口莫辩。
【在这四大周期律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富者田园阡陌,粮食堆成山。】
【而贫者无立锥之地,无饱腹之食。】
【这样的结果便是,农民没饭吃。只能造反。】
【汉朝末期的黄巾起义,唐朝后期的黄巢起义。】
【北宋末期的梁山伯和方腊起义,元朝末年的朱元璋。】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张献忠,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
【每一个王朝,到了后期都会面临土地兼并的问题。】
【这种问题往往是经年累月,沉疴旧疾,并无法短时间内解决。】
【农民没地可种,因为政府的收入极其依赖于农民的税收。】
【朝廷没了税收来源,财政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统治力下降。】
【军阀割据和外族入侵的现象,也就相继出现。】
大明时空位面。
听着玄幕上的观点,朱元璋微微颔首。
土地兼并问题,的确是王朝灭亡的一大根源。
“可是咱认为,土地兼并的本质,仍然还是权贵阶层对底层百姓的掠夺。”
他皱着眉头道:
“掌握了权力与资源之后,对资源更少的百姓,不是强取,便是巧夺。”
朱元璋自从当上皇帝之后,针对权贵土地兼并,做了很多预防性措施。
洪武元年便发布诏令:
“百姓的田地都是按照人头来算的,这是百姓的资产,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而让贫民佃种者,罪之。”
洪武五年六月,朱元璋作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洪武二十年,重造鱼鳞图册。
针对江南地主聚族而居的特点,朱元璋下铁令,迁徙富户,削弱地主在当地依仗家族而起势的劲头。
朱元璋想到这,又叹了口气:
“看来这王朝周期律,便是天道循环,非人力所能及啊!”
他只能当好他现世皇帝,插手不了大明后事。
他哪怕是千古一帝,最后也只能是一捧黄土,太庙里的一纸画像。
【唐朝与明朝都是农民起义、军阀割据以及外族入侵,这三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
【农民聚众揭竿而起,推翻统治。】
【建立新的王朝后,却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轮回。】
【又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循环往复。】
【新王朝建立,因为战争消灭大量人口,荒地较多。】
【所以新王朝鼓励农工休养生息,经济繁荣。】
【最后又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循环往复。】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虽然在初期尚能打击土地兼并,维持农民的权益。】
【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政权能力的下降,和新一代官商阶层的形成,以前的轮回又会再次上演。】
如何消除?
各个朝代的皇帝,皆是眉头紧锁。
既然是问题,那就需要解决办法。
可是这是一个长达几百年时间的问题。
即便是再励精图治的皇帝,也只能定下当下的国策。
当朝后世但凡出现一个昏君,一切便会前功尽弃。
立国如针挑土,毁国如水冲沙啊!
【那么,土地兼并为何在华夏古代史上始终无法消除呢?】
【它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呢?】
【通俗地讲,土地兼并就是地主利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
【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帮地主打工。】
【要么就沦为游民,成为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虽然土地兼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用经济手段进行兼并。】
大清时空位面。
雍正神色凝重:
“当年,圣祖仁皇帝废除了多尔衮跑马圈地的政策,将圈地全部归还,并且永不再圈。”
而土地兼并这个问题,确实是令人头疼。
底层百姓的土地和地主的土地。
向来便是一笔糊涂账。
“当年圣祖仁皇帝几次丈量全国土地,结果每次报上来的都是些虚假数字!”
雍正拳头紧握。
说到底,还是地方豪强与官员沆瀣一气。
上欺朝廷,下压百姓。
所谓皇权不下乡,这便被他们用了障眼法。
最终使得底层人民越来越压抑。
富有的越来越富有,贫穷的几辈子都翻不了身。
这样下去,大清的百姓迟早也得起义!
“铲除弊政,推行新政,必须速速落实!”
雍正目光炯炯。
【或许有人问,农民怎么会傻到将土地全部卖给地主呢?】
【毕竟钱是死的,土地是活的嘛。】
【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财富,地主要是按照市场价收购地,要花多少钱?】
【没错,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往往不会大规模发生。】
【但是一旦遇到天灾,那就不一样了。】
【一旦天灾来临,地主由于家大业大。】
【自己生产的粮食虽然减产,但养活自己一家子完全没有问题。】
【就算不够,还可以从未受灾的地区购买粮食。】
【而普通的农民,由于土地和钱比较少,一旦收成不好,就很快陷入饥饿的境地。】
【那么面对窘境的农民,要想生存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作为流民逃到外省乞讨为生,二就是向地主借钱借粮。】
【只要是正常思维的农民,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借钱,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
……
【但是古代华夏的历史中,隐约地有着某种规律。】
【华夏历代王朝的衰落总逃不过四个现象。】
【第一,土地兼并导致贫富不均。】
【第二,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
【第三,蛮族入侵导致统治崩溃。】
【第四,特权阶层腐化导致行政低效。】
【这四个现象交相辉映,宛若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
【不管多少改革家呕心沥血,却都逃不过这相同原因导致的死亡。】
古往今来的无数帝王将相纷纷点头。
这四个现象。
可以说是大部分王朝毁灭的根源问题。
大清时空位面。
纪晓岚眉头一皱:
“土地兼并,贫富不均以及特权阶层腐化,实质上,都是一个问题,背后必然是有贪腐推波助澜。”
和珅却不服气道:
“这和贪腐没有关系,这是和生老病死一样的自然规律,王朝周期律!”
纪晓岚瞥他一眼,冷哼:
“如果一个王朝是一个健康的人,那么贪腐便是此人身上一个一个大毒疮。”
“本来一个人能活70岁,有这些毒疮,就只能活50岁!”
“这……”,和珅顿时百口莫辩。
【在这四大周期律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富者田园阡陌,粮食堆成山。】
【而贫者无立锥之地,无饱腹之食。】
【这样的结果便是,农民没饭吃。只能造反。】
【汉朝末期的黄巾起义,唐朝后期的黄巢起义。】
【北宋末期的梁山伯和方腊起义,元朝末年的朱元璋。】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张献忠,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
【每一个王朝,到了后期都会面临土地兼并的问题。】
【这种问题往往是经年累月,沉疴旧疾,并无法短时间内解决。】
【农民没地可种,因为政府的收入极其依赖于农民的税收。】
【朝廷没了税收来源,财政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统治力下降。】
【军阀割据和外族入侵的现象,也就相继出现。】
大明时空位面。
听着玄幕上的观点,朱元璋微微颔首。
土地兼并问题,的确是王朝灭亡的一大根源。
“可是咱认为,土地兼并的本质,仍然还是权贵阶层对底层百姓的掠夺。”
他皱着眉头道:
“掌握了权力与资源之后,对资源更少的百姓,不是强取,便是巧夺。”
朱元璋自从当上皇帝之后,针对权贵土地兼并,做了很多预防性措施。
洪武元年便发布诏令:
“百姓的田地都是按照人头来算的,这是百姓的资产,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而让贫民佃种者,罪之。”
洪武五年六月,朱元璋作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洪武二十年,重造鱼鳞图册。
针对江南地主聚族而居的特点,朱元璋下铁令,迁徙富户,削弱地主在当地依仗家族而起势的劲头。
朱元璋想到这,又叹了口气:
“看来这王朝周期律,便是天道循环,非人力所能及啊!”
他只能当好他现世皇帝,插手不了大明后事。
他哪怕是千古一帝,最后也只能是一捧黄土,太庙里的一纸画像。
【唐朝与明朝都是农民起义、军阀割据以及外族入侵,这三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
【农民聚众揭竿而起,推翻统治。】
【建立新的王朝后,却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轮回。】
【又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循环往复。】
【新王朝建立,因为战争消灭大量人口,荒地较多。】
【所以新王朝鼓励农工休养生息,经济繁荣。】
【最后又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循环往复。】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虽然在初期尚能打击土地兼并,维持农民的权益。】
【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政权能力的下降,和新一代官商阶层的形成,以前的轮回又会再次上演。】
如何消除?
各个朝代的皇帝,皆是眉头紧锁。
既然是问题,那就需要解决办法。
可是这是一个长达几百年时间的问题。
即便是再励精图治的皇帝,也只能定下当下的国策。
当朝后世但凡出现一个昏君,一切便会前功尽弃。
立国如针挑土,毁国如水冲沙啊!
【那么,土地兼并为何在华夏古代史上始终无法消除呢?】
【它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呢?】
【通俗地讲,土地兼并就是地主利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
【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帮地主打工。】
【要么就沦为游民,成为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虽然土地兼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用经济手段进行兼并。】
大清时空位面。
雍正神色凝重:
“当年,圣祖仁皇帝废除了多尔衮跑马圈地的政策,将圈地全部归还,并且永不再圈。”
而土地兼并这个问题,确实是令人头疼。
底层百姓的土地和地主的土地。
向来便是一笔糊涂账。
“当年圣祖仁皇帝几次丈量全国土地,结果每次报上来的都是些虚假数字!”
雍正拳头紧握。
说到底,还是地方豪强与官员沆瀣一气。
上欺朝廷,下压百姓。
所谓皇权不下乡,这便被他们用了障眼法。
最终使得底层人民越来越压抑。
富有的越来越富有,贫穷的几辈子都翻不了身。
这样下去,大清的百姓迟早也得起义!
“铲除弊政,推行新政,必须速速落实!”
雍正目光炯炯。
【或许有人问,农民怎么会傻到将土地全部卖给地主呢?】
【毕竟钱是死的,土地是活的嘛。】
【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财富,地主要是按照市场价收购地,要花多少钱?】
【没错,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往往不会大规模发生。】
【但是一旦遇到天灾,那就不一样了。】
【一旦天灾来临,地主由于家大业大。】
【自己生产的粮食虽然减产,但养活自己一家子完全没有问题。】
【就算不够,还可以从未受灾的地区购买粮食。】
【而普通的农民,由于土地和钱比较少,一旦收成不好,就很快陷入饥饿的境地。】
【那么面对窘境的农民,要想生存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作为流民逃到外省乞讨为生,二就是向地主借钱借粮。】
【只要是正常思维的农民,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借钱,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