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协商一致-《抗战之新晋绥军》

  杨爱源的动作很快,不久就从山西省内召集了1万新兵,派专人告诉李志坚说明是给第八集团军的补充后,就没有再征求李志坚的意见,将一万新兵直接全部通过石太线运到了石门。

  又得到山西一万新兵的补充,令李志坚非常高兴。

  现在河北和山东,各部势力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很是激烈,虽然他的第八集团军名声不小,但是也无法在争夺人力上占据绝对上风。河南的情况又不同,经过前几年的大饥荒,当地根本没有多少青壮留下。

  并且从山西而来的新兵,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经过预备役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补充到各部之后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这是李志坚现在最喜欢的新兵。

  李志坚立即抽出七千五百人补充给新6师,将剩余的两千五百人补入43军的补充旅中,正式改名为独立旅,级别升格成为正常的旅。

  不过对于阎锡山提出的让他在冀中进行配合作战的要求,李志坚原本想敷衍一下,他还想部队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虽然说部队的人数增加了,但是李志坚知道,这却是最虚弱的时候,当下的战斗力未必比得上扩编之前。

  并且这次将几个友军旅从冀中调离,让他可以掌控的实力更加减弱。

  不过随后就收到从绥远发来的傅作义的电报,阎锡山在收到之后也将该电报又转发给他。电报显示傅作义表示计划出动35军和暂3军队对冀北和察哈尔南部的日军开展行动。

  李志坚明白这次阎锡山和傅作义都是在玩真的,让再不敢掉以轻心。

  阎锡山和傅作义的时机选择的不可谓不准,都是想要趁着日军空虚,尽量扩大自己实控范围。

  现在晋绥军两个大佬都参与进来,主力不再是主要依靠他的第八集团军。

  傅作义部地处绥远边界,出战方向只能是向平、津或者察哈尔、热河,他知道傅作义的嫡系35军本来就有很强的战斗力,这几年发展下来,新成立的暂3军也已经不弱。阎锡山还将派出两个军出战,加上张家口前线的骑兵一军,这就有了五个军的兵力。

  五个军同时出击,一定能将平、津周围搅动的鸡犬不宁。

  这种情况下还不参与,那就不是他李志坚,李志坚明白这与其说是让他参与牵制日军,还不如说是让他去跟着捡便宜,并且还可以获得名分大义。

  还有一点,李志坚也明白,让他参与进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必须要阻挡河南日军渡河北上。

  不过对于这个事情,李志坚早已看透,即使他们不在北线出击,为了石门等地的安全,他也必须将日军12军困在黄河南岸。

  现在有了从他从山西购入的装备,36集团军等一战区部队的装备水平改善不小,战斗力至少有所提升,加上北岸于镇河几万人的阻击,这些日军想要抽身北上,恐怕没那么容易。

  所以他也立即给阎锡山和傅作义回电:同意出兵北上,共同出击日军。

  李志坚派姜玉贞回太原参与商议,傅作义也派了专使到达太原。

  在阎锡山的主持下,三方经过商议,最终定下来:傅作义部35军、暂3军先从北面出击张北,之后向承德方向挺进,从北面包围平津,傅作义亲自指挥;61军和33军、骑兵第一军组成前线兵团出击北平周围,尽量扫平北平以西的所有日军据点,形成在西线包围北平的态势,前线司令陈长捷。

  李志坚所部从石门向北推进,进一步逼近河北省会保定,从南线威逼平、津。并继续坚守黄河北岸防线,尽力阻挡日军12军主力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