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胶质,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粘稠的阻力。
沈默坐在那张冰冷的不锈钢解剖台中央,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面前那份被他自己修改了无数次的尸检报告。
那行字迹——“男性,约40岁,职业不明,死因待查”——像一道魔咒,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了整整十七遍,每一个字都化作尖锐的钢针,刺探着他摇摇欲坠的理智。
连续三日未眠,他的精神已经绷紧到了极限。
也正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他开始察觉到某种诡异的规律。
当他试图用客观、抽离的思维去分析案情,刻意避免使用“我”这个字眼时,走廊外那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便会随之减弱,仿佛一个悄然退去的窥探者。
然而,一旦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过去——那个潮湿的雨夜,母亲温柔的哼唱;第一次拿起解剖刀时,掌心冰冷的触感与抑制不住的颤抖——走廊尽头的黑暗中,便会准时传来那令人头皮发麻的、指甲刮擦水泥墙面的声音。
那声音,像是某种饥饿生物在磨砺爪牙,充满了贪婪的期待。
他试了一次又一次。
“死者……”他低声自语,声音沙哑。走廊安静了。
“我想起了……”念头刚起,尖锐的“刺啦”声便瞬间贴近了门板,仿佛就在他耳边。
恐惧、憎恶、迷茫,这些情绪交织成一张巨网,而他就是网中央那只徒劳挣扎的飞虫。
他终于在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得出了那个让他浑身冰冷的结论:他的恐惧,他的记忆,他关于“沈默”这个身份的一切认知,都是滋养门外那个未知之物的养料。
它在吞噬他的“自我”。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苏晚萤正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一本泛黄的古籍。
书页边缘被虫蛀得残破不堪,散发着陈年纸张与樟脑混合的气味。
这是苏家的传家之物,《铭器志·补遗》,里面记载了无数不为人知的诡异现象与应对之法。
她的指尖停在一处字迹模糊的段落上,借着台灯的光,辨认出那几个关键的字:“伪亡者,不避影,反引之入室,饲以虚名,耗其执念。”
她瞳孔骤然一缩,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重重迷雾。
一直以来,他们的思路都错了。
面对这种名为“残响”的寄生性存在,躲藏和压抑只会让它更加饥渴,从而更疯狂地攫取宿主的存在感。
真正安全的做法,不是让自己变成一片空白,而是主动制造一个更大、更空洞的“假我”,像投放巨量饵料一样,让它吃到撑死!
她立刻抓起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激动:“沈默,听我说,不要再抗拒你的名字和过去了!恰恰相反,你要拥抱它,但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
另一边,被称为“周工”的老匠人正沉默地站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他面前摆着一块厚重的青石板,这块石头跟随他多年,却从未刻上一个字。
此刻,他手持钢凿,没有勾勒任何字形或图案,而是在石板表面凿出无数道极其细微、毫无规律的裂痕。
这些裂痕彼此交错,却又巧妙地互不连接,形成一种繁复而无序的纹理。
“这叫‘无义之纹’。”他头也不抬地对身边的阿彩解释,声音沉稳如山,“就像一个谎言,如果里面掺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真话,反而会变得比真理更可信,也更令人迷惑。它什么都不是,但它又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他提议,将这块石板悄悄置于沈默在解剖室常坐的位置正下方。
它将成为那个“虚假存在”的地基。
当“残响”试图定位沈默这个存在的锚点时,它会被这块充满了混沌信息的石板所吸引,误以为这里就是核心,从而将大部分精力耗费在一个彻头彻尾的空壳上。
得到指令的阿彩则在单位的地下通道里忙碌了一整夜。
她放弃了之前那些带有明确指向性的符号,转而用喷漆罐重绘了整个涂鸦阵列。
这一次,墙壁上所有图像的中心,都被一个巨大而空白的人脸轮廓所取代。
而在轮廓周围,她疯狂地喷涂上大量杂乱无章、彼此冲突的信息:早已过期的超市广告,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农贸市场的菜价清单,甚至还有几段从网络小说里抄来的、毫无关联的打斗描写。
在整个涂鸦墙最中央,她用一种不断涂改、层层叠加的方式写下一行字:“他是谁?——不重要。——也许死了。——反正不是我。”字迹潦草,新旧交叠,仿佛一个精神分裂者在与自己对话。
当晚的监控录像捕捉到了诡异的一幕。
那个一直徘徊在走廊里的人形黑影,第一次长时间地停驻在这面墙前。
它没有再发出刮擦声,也没有再靠近解剖室,只是静静地站着,身体时不时地剧烈抽搐一下,仿佛一台被灌入了亿万字节垃圾代码的电脑,正在强制解析一团无法理解的混沌数据,濒临崩溃。
计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由沈默亲自执行。
他换上了那件溅有早已干涸血迹的旧解剖服,那是他刚入职时穿过的,承载了他最多的职业记忆。
他没有躲在解剖室,而是昂首走进了单位人来人往的大厅。
时间是上午九点,同事们正忙碌地穿行。
他故意在大厅中央的公告栏前停留了整整十分钟,让足够多的人看到他。
然后,他走到前台,拿起一份空白的器械交接单,当着多名同事的面,开始填写。
表格内容完全是伪造的,但他写得一丝不苟。
最后,在签名栏,他握着笔,一笔一划,清晰而用力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沈默。
在他落笔的瞬间,一种熟悉的、被恶毒目光注视的灼热感陡然暴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烈。
那感觉如同一条剧毒的藤蔓,顺着他的脊椎飞速缠绕而上,要将他的骨头一寸寸勒断。
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
但他没有逃,甚至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恐惧。
他缓缓放下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直直地对上了大厅角落里那个闪着红点的监控摄像头。
他知道,“它”正在看着。
他对着镜头,用一种不大不小,却足以让周围几个人都听清的音量,清晰地说道:“我回来了。”
话音落下的刹那,整栋法医大楼的灯光开始疯狂地忽明忽暗,电流发出“滋滋”的哀鸣。
所有人的电脑屏幕同时黑屏,又在下一秒亮起,闪烁着无意义的乱码。
一股阴冷的风从紧闭的门窗缝隙中灌入,吹得纸张哗哗作响。
而在那条刚刚被阿彩画满涂鸦的地下通道深处,冰冷的水泥墙面上,一行新的字迹凭空出现,仿佛是用指甲混着血泪刻上去的,笔迹狂乱扭曲,充满了不解与暴怒:
“你说你是你……那你为什么不怕我?”
这行字迹浮现之后,大楼里所有异常的现象瞬间平息了。
灯光恢复了稳定,电脑屏幕也变回了正常的桌面。
那股阴冷的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沈默依旧站在原地,但那条缠绕在他脊椎上的毒藤,那股如影随形的灼热视线,也随之消失了。
并非减弱,而是彻底地、干净地消失了。
持续了七十二小时的巨大压力骤然抽离,留下的是一片前所未有的、近乎令人眩晕的空旷与宁静。
周围同事们的惊呼和议论声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变得模糊不清。
整个世界,在他的感知里,第一次安静了下来。
沈默坐在那张冰冷的不锈钢解剖台中央,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面前那份被他自己修改了无数次的尸检报告。
那行字迹——“男性,约40岁,职业不明,死因待查”——像一道魔咒,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了整整十七遍,每一个字都化作尖锐的钢针,刺探着他摇摇欲坠的理智。
连续三日未眠,他的精神已经绷紧到了极限。
也正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他开始察觉到某种诡异的规律。
当他试图用客观、抽离的思维去分析案情,刻意避免使用“我”这个字眼时,走廊外那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便会随之减弱,仿佛一个悄然退去的窥探者。
然而,一旦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过去——那个潮湿的雨夜,母亲温柔的哼唱;第一次拿起解剖刀时,掌心冰冷的触感与抑制不住的颤抖——走廊尽头的黑暗中,便会准时传来那令人头皮发麻的、指甲刮擦水泥墙面的声音。
那声音,像是某种饥饿生物在磨砺爪牙,充满了贪婪的期待。
他试了一次又一次。
“死者……”他低声自语,声音沙哑。走廊安静了。
“我想起了……”念头刚起,尖锐的“刺啦”声便瞬间贴近了门板,仿佛就在他耳边。
恐惧、憎恶、迷茫,这些情绪交织成一张巨网,而他就是网中央那只徒劳挣扎的飞虫。
他终于在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得出了那个让他浑身冰冷的结论:他的恐惧,他的记忆,他关于“沈默”这个身份的一切认知,都是滋养门外那个未知之物的养料。
它在吞噬他的“自我”。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苏晚萤正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一本泛黄的古籍。
书页边缘被虫蛀得残破不堪,散发着陈年纸张与樟脑混合的气味。
这是苏家的传家之物,《铭器志·补遗》,里面记载了无数不为人知的诡异现象与应对之法。
她的指尖停在一处字迹模糊的段落上,借着台灯的光,辨认出那几个关键的字:“伪亡者,不避影,反引之入室,饲以虚名,耗其执念。”
她瞳孔骤然一缩,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重重迷雾。
一直以来,他们的思路都错了。
面对这种名为“残响”的寄生性存在,躲藏和压抑只会让它更加饥渴,从而更疯狂地攫取宿主的存在感。
真正安全的做法,不是让自己变成一片空白,而是主动制造一个更大、更空洞的“假我”,像投放巨量饵料一样,让它吃到撑死!
她立刻抓起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激动:“沈默,听我说,不要再抗拒你的名字和过去了!恰恰相反,你要拥抱它,但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
另一边,被称为“周工”的老匠人正沉默地站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他面前摆着一块厚重的青石板,这块石头跟随他多年,却从未刻上一个字。
此刻,他手持钢凿,没有勾勒任何字形或图案,而是在石板表面凿出无数道极其细微、毫无规律的裂痕。
这些裂痕彼此交错,却又巧妙地互不连接,形成一种繁复而无序的纹理。
“这叫‘无义之纹’。”他头也不抬地对身边的阿彩解释,声音沉稳如山,“就像一个谎言,如果里面掺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真话,反而会变得比真理更可信,也更令人迷惑。它什么都不是,但它又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他提议,将这块石板悄悄置于沈默在解剖室常坐的位置正下方。
它将成为那个“虚假存在”的地基。
当“残响”试图定位沈默这个存在的锚点时,它会被这块充满了混沌信息的石板所吸引,误以为这里就是核心,从而将大部分精力耗费在一个彻头彻尾的空壳上。
得到指令的阿彩则在单位的地下通道里忙碌了一整夜。
她放弃了之前那些带有明确指向性的符号,转而用喷漆罐重绘了整个涂鸦阵列。
这一次,墙壁上所有图像的中心,都被一个巨大而空白的人脸轮廓所取代。
而在轮廓周围,她疯狂地喷涂上大量杂乱无章、彼此冲突的信息:早已过期的超市广告,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农贸市场的菜价清单,甚至还有几段从网络小说里抄来的、毫无关联的打斗描写。
在整个涂鸦墙最中央,她用一种不断涂改、层层叠加的方式写下一行字:“他是谁?——不重要。——也许死了。——反正不是我。”字迹潦草,新旧交叠,仿佛一个精神分裂者在与自己对话。
当晚的监控录像捕捉到了诡异的一幕。
那个一直徘徊在走廊里的人形黑影,第一次长时间地停驻在这面墙前。
它没有再发出刮擦声,也没有再靠近解剖室,只是静静地站着,身体时不时地剧烈抽搐一下,仿佛一台被灌入了亿万字节垃圾代码的电脑,正在强制解析一团无法理解的混沌数据,濒临崩溃。
计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由沈默亲自执行。
他换上了那件溅有早已干涸血迹的旧解剖服,那是他刚入职时穿过的,承载了他最多的职业记忆。
他没有躲在解剖室,而是昂首走进了单位人来人往的大厅。
时间是上午九点,同事们正忙碌地穿行。
他故意在大厅中央的公告栏前停留了整整十分钟,让足够多的人看到他。
然后,他走到前台,拿起一份空白的器械交接单,当着多名同事的面,开始填写。
表格内容完全是伪造的,但他写得一丝不苟。
最后,在签名栏,他握着笔,一笔一划,清晰而用力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沈默。
在他落笔的瞬间,一种熟悉的、被恶毒目光注视的灼热感陡然暴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烈。
那感觉如同一条剧毒的藤蔓,顺着他的脊椎飞速缠绕而上,要将他的骨头一寸寸勒断。
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
但他没有逃,甚至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恐惧。
他缓缓放下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直直地对上了大厅角落里那个闪着红点的监控摄像头。
他知道,“它”正在看着。
他对着镜头,用一种不大不小,却足以让周围几个人都听清的音量,清晰地说道:“我回来了。”
话音落下的刹那,整栋法医大楼的灯光开始疯狂地忽明忽暗,电流发出“滋滋”的哀鸣。
所有人的电脑屏幕同时黑屏,又在下一秒亮起,闪烁着无意义的乱码。
一股阴冷的风从紧闭的门窗缝隙中灌入,吹得纸张哗哗作响。
而在那条刚刚被阿彩画满涂鸦的地下通道深处,冰冷的水泥墙面上,一行新的字迹凭空出现,仿佛是用指甲混着血泪刻上去的,笔迹狂乱扭曲,充满了不解与暴怒:
“你说你是你……那你为什么不怕我?”
这行字迹浮现之后,大楼里所有异常的现象瞬间平息了。
灯光恢复了稳定,电脑屏幕也变回了正常的桌面。
那股阴冷的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沈默依旧站在原地,但那条缠绕在他脊椎上的毒藤,那股如影随形的灼热视线,也随之消失了。
并非减弱,而是彻底地、干净地消失了。
持续了七十二小时的巨大压力骤然抽离,留下的是一片前所未有的、近乎令人眩晕的空旷与宁静。
周围同事们的惊呼和议论声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变得模糊不清。
整个世界,在他的感知里,第一次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