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章 招兵买马,队伍扩编-《我百战成诗,从湘江血战到上甘岭》

  之所以没在晚上行动,一是视线不好,担心有漏网之鱼,二是害怕耽误当地老乡睡觉。

  剑河县没有城墙,部队可以直接进入,但是进城之前龙文成特地强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准打扰当地老乡睡觉,打土豪也要等到天亮了再说。

  龙文成倒是不担心这些地主土豪还有贪官污吏逃跑,因为在这些人的府邸外围,他会特地部署了人员,进入县城的只有三百多精锐。

  这天深夜,红18团的士兵们便悄无声息地进入剑河县县城内。

  一部分士兵,就围堵在那些地主土豪府邸的外围,这些都是彭洪森提前踩好点,已经确定好要收拾的目标。

  还有一部分士兵,则是控制好县政府,以及维持好街道上的治安,防止打地主的时候引起当地百姓恐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冬日的雾气裹挟着水汽,在红18战士们的发丝之间凝结成清晨的晶莹露珠。

  出门的百姓们,看到街道上,屋檐下,大批红军战士们都靠在墙壁上。

  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红军战士们,什么时候进入的剑河县城。

  龙文成揉揉腰,这在野外露宿睡不舒坦,在城里露宿睡得更不舒坦。

  这时代的百姓们起床很早,甚至天还没亮起来就出门劳作了。

  可龙文成注意到,不管是那些清晨进入县城的百姓们,还是在剑河县城生活的百姓们,大多是瘦骨嶙峋,身上衣物更是打满补丁。

  多数人都穿着草鞋,甚至还有赤着脚行走的。

  这些勤劳的百姓们,本不该如此赤贫才是。

  还有一些百姓,一大清早地就在街头,带着只有六七岁的小女孩儿,蹲坐在那里。

  在女孩儿的脑袋上,还插着一根稻草,那是在卖孩子。

  有的不止是小女孩儿,甚至是一些成年的女性也成为贩卖的对象。

  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当地的上位者,无止尽的剥削。

  有一个老伯,佝偻着身躯,拄着一根竹杖走到龙文成面前。

  “长官,你们是、、、、是红军吗?”

  “没错,我们是红军,老伯见过红军?”

  龙文成有些诧异,心想难道中央纵队也从剑河县经过了?

  “没见过,听说过,他们说红军来了,天就亮了。”

  老伯说着,开始老泪纵横起来,似乎有无尽的冤屈要诉说。

  有冤屈要诉说的又何止是这个老伯,剑河县数万被剥削压迫的百姓们,哪一家没有血泪要诉说?

  队伍很快集合,龙文成下达命令,按照昨晚计划开始行动。

  一整个上午的时间,红军战士们便冲入到这剑河县城的地主,豪绅,官员的家中,没收家产,脖子上套上牌子,开始游街。

  至于这些豪绅吞并的田产,地产等等,则物归原主,返还给那些穷苦的百姓们。

  除此之外,龙文成还让人设置粥棚,发放粮食。

  这些粮食是从豪绅的粮仓里面搜集到的,他们留下一部分自用,剩下的则都发给穷苦百姓们。

  可怜这些骨瘦如柴的百姓们,一辈子辛勤劳作,将整个生命都耗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最终却连饭都吃不饱。

  在粥棚旁边,就是募兵处。

  负责募兵的是田立心,他戴着黑框眼镜,看上去就像个文化人,此时正用钢笔写着一个个名字。

  那些穷苦百姓家的子弟,报名参加红军的积极性前所未见,很快募兵处那排起长龙。

  很多人甚至是刚领完粮食,还有返还给他们家里的田契,就迫不及待地到募兵处报名。

  原本龙文成还有些担心,在这陌生的地方募兵,工作会不会不好开展。

  毕竟打仗可是要送命的活儿,而且红军还不发军饷,而是每个月根据部队的财政情况发点儿零花钱。

  当然,现在的红18团很有钱。

  在龙文成带领士兵们勤恳努力地打土豪之下,现在他们简直富得流油。

  于是龙文成心情一好,大手一挥,又给18团士兵们发了不少零花钱。

  红军战士们,可以用这些零花钱去剑河县集市上,自行采购物资,这又反过来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至于那些打土豪弄来的物资,则是被文颂带着炮兵连的人,去往集市上贩卖。

  这人不愧是商人世家出身,耳濡目染之下,对于经商之道倒是相当有一手。

  这些物资他们带上也是累赘,都被兑换成金条,银元等可以在其它地区流通的硬通货。

  至于彭洪森,龙文成让他去隔壁台江县城也去一趟,看看那里是什么情况。

  这两个县城离得很近,也就是一天脚程就能抵达。

  没多久,彭洪森也带人回来了,汇报那里的情况和剑河县大差不差。

  龙文成二话不说,就让杨刚带着人,直接去往台江县城如法炮制。

  打土豪,分田地,发给穷苦百姓粮食,再招募良家子弟入伍。

  这次龙文成打算将队伍规模,扩充到两千人左右。

  当然,他整个队伍的武器装备,足够让他将队伍规模再扩充到四千人上下。

  可那样对于部队整体战斗力影响很大。

  扩充到两千人左右,一个红军老兵可以带两个新兵,传授他们战斗技巧和作战经验。

  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星期,长途行军而疲惫的队伍总算得到休整,士兵的招募也相当顺利,甚至已经有些超员了。

  目前整个红18团,已经扩充到了两千一百多人,四个营的兵力。

  每个营编制在四百多人。

  新增的四营营长是彭洪森,他以原红34师的士兵为基底,整个四营规模扩充到四百余人。

  除了四个营之外,还有警卫连,连长由小石头担任,炮兵连,连长由文颂担任,以及一个骑兵侦察连,连长是经验丰富的老骑兵林通担任,最后是辎重连,负责辎重运输,暂时由黄克诚带领。

  士兵招募自然是要训练,留给龙文成他们训练新兵的时间有限,而且需要教授的东西也很多。

  首先是军事学习,让士兵们能理解基本的口令,队列,强调纪律性,组织性,还有基本的枪械知识。

  其次是政治学习,让士兵们能够明白,为什么要加入红军,加入红军要做什么,以及会遇到的困难等等。

  最后是文化课学习,让这些士兵们能够看书识字,提高文化水平,对于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相当重要。

  长征时期的红军,也会在路上教授士兵文化课,开办识字班。

  应该说当时的红军队伍,是整个中国文化素养最高的一支队伍,几乎所有的士兵都能认字。

  像是《亮剑》李云龙这种老红军,连字都认不全,绝对是红军扫盲教育的漏网之鱼。

  在龙文成招兵买马,整编部队的时候,另外一边,在距离两座县城百里的凯里市,驻扎在这里的黔军保安第五旅营地来了几个客人。

  这几人都是剑河县,以及台江县城的土豪们派出的人,或是家仆,或是管家。

  来到第五保安旅,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请求第五保安旅旅长白家生“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