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缺了点什么呢?-《盛世案》

  从那天起,靖如玉觉得殿内的空气似乎不那么凝滞了。她依旧安静地坐在角落,但李生缘偶尔会在她放下茶水时,极简略地说一句“放着吧”,或者在他下来调一大盘颜色时,会忽然开口,声音依旧沙哑,却不再那么冰冷:“把那碟石绿递过来。”

  只是很简单的话语,却让靖如玉心中雀跃不已。她开始更仔细地观察他需要的颜料,在他目光扫向某个色碟时,便能提前一步将他需要的颜色递过去。她甚至能分辨出他研磨不同矿物时力道和时间的细微差别。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她成了一个沉默而默契的小助手。

  有时,她也会大着胆子问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

  “真如,为什么菩萨的眼睛要画成这样的?”

  “真如,青狮的毛色为什么要加一点赭石?”

  “真如,贴金箔的时候,你的手不会抖吗?”

  李生缘心情尚可时,会简短地回答一二。

  “低眉,是垂怜众生。”

  “加赭石,显其威猛而非凶恶。”

  “心静,手自稳。”

  每一个简单的答案,都像为她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让她窥见一个从未接触过的、用线条和色彩构建的、庄严而美妙的世界。她开始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笔墨背后,藏着怎样的匠心与深意。

  她去看他画画的次数越发频繁,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时甚至忘了去斋堂用饭,还是叶知卜配完药路过,看到她痴痴坐在殿内,才会皱着眉头将她拎出去。

  叶知卜的伤势在药物和他自身高明的医术调理下,好了大半。他依旧沉默寡言,但身上的死寂之气淡了许多。他偶尔也会踱步到画殿外,负手看上一会儿,目光扫过墙上日益栩栩如生的菩萨宝相,又看看脚手架上那个沉浸其中的身影和角落里那个仰着头、眼神发亮的小姑娘,然后便会一声不吭地转身离开,继续去忙他的药草和僧众的疾患。

  这一日,李生缘正在绘制菩萨身周的背光。他用极细的笔尖,蘸着调和了金粉的浓稠颜料,勾勒着繁复无比的火焰纹和卷草纹。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不能有一丝错漏。

  靖如玉照例坐在角落的蒲团上,看得目不转睛。她看到李生缘的手臂因为长时间高举精细作业而微微颤抖,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她犹豫了一下,悄悄起身,倒了一杯清水,又拿起一旁干净的布巾,小心翼翼地走到脚手架下。

  她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仰头望着。

  李生缘画完一段极其复杂的纹样,长吁一口气,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脖颈,目光向下瞥时,正好对上了她仰视的目光。

  四目相对。

  他看到她眼中清晰的担忧和一丝怯生生的关切。她看到他眼底深藏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

  她鼓起勇气,将清水和布巾轻轻举起。

  李生缘沉默地看着她,看了几息。然后,他放下了画笔,从脚手架上缓步下来。

  他接过布巾,擦了擦额角的汗,又拿起水杯,一饮而尽。动作自然,没有之前的僵硬和隔阂。

  殿内很安静,只有窗外风吹松涛的呜咽声。

  “你............”李生缘忽然开口,声音依旧沙哑,却似乎没那么干涩了,“整日来看,不觉得无趣么?”

  靖如玉没想到他会主动问话,愣了一下,连忙摇头:“不无趣!很有意思!看着菩萨一点点出现,好像......好像心里也慢慢变得安静了......”她小声说着,脸颊微红。

  李生缘目光深邃地看了她一眼,又转向墙上那已完成大半、宝相庄严、智慧慈悲的文殊菩萨像,淡淡道:“画画,其实是画心。心不静,画不出真慈悲。”

  他像是在对她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靖如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李生缘不再多言,将空杯递还给她,重新爬上了脚手架,拿起了画笔。

  沙沙声再次响起。

  靖如玉握着那只还残留着他掌心温度的杯子,站在原地,仰头望着那个重新沉浸到色彩世界里的背影,心中一片宁静。殿外,五台山的钟声悠悠响起,穿透殿宇,与殿内的画笔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声声慈悲而智慧的叩问,敲在每个人的心扉上。

  时光在画笔的沙沙声与松涛钟鸣的交响中悄然流逝。偏殿墙壁上文殊菩萨的法相日益圆满,青狮威猛灵动,背光璀璨辉煌,衣袂飘逸如真。色彩的浓郁、线条的精准、构图的庄严,无一不臻至完美,足以令任何见到的人屏息凝神,心生敬畏。

  李生缘从高高的脚手架上下来,退后数步,站在殿心,目光如同最苛刻的鉴赏家,一寸寸扫过自己的作品。连日的呕心沥血,几乎不眠不休,让他清瘦的面容更加憔悴,眼窝深陷,唯有那双眼睛,因为极致的专注而依旧亮得灼人。

  靖如玉屏住呼吸,站在他身侧稍后的地方,也跟着他一起看。在她眼中,这壁画已然是神迹,每一笔都蕴含着难以言喻的力量和美,让她看得心醉神迷,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惊扰了这份庄严。

  然而,李生缘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他看得很慢,很仔细。从青狮怒张的鬃毛,到菩萨层叠的衣褶,从身后巍峨的山峦,到头顶绚烂的宝盖……所有的一切,技法无可指摘,形制完美无瑕。

  可是……

  他的目光最终凝固在了壁画的核心——文殊菩萨的面容之上。

  菩萨低眉垂目,嘴角含着慈悲的笑意,法相无比庄严、无比完美。可就是这份“完美”,让李生缘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不对。

  不是这样。

  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一尊没有灵魂的塑像,完美得像工匠严格按照粉本描摹的复制品。慈悲有了,智慧有了,庄严有了,唯独少了那最关键的一丝——神韵。

  那是一种无法用笔墨精确描绘,却能让观者灵魂为之震颤、瞬间领悟何为“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鲜活气息。那是一种超越了形似、直抵神髓的灵光。当年一空方丈称赞他笔下佛韵,赞的便是这份超脱技法的“灵性”。

  而此刻,这面耗尽了他所有心血、承载了无数牺牲与期望的壁画,却偏偏缺失了这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神”。

  它足够好,足以惊艳世人,足以成为任何一座寺庙的镇殿之宝。

  但它不够“真”。不足以告慰一灯大师在天之灵,不足以匹配那枚以鲜血守护而来的佛舍利,更不足以……平复他内心深处那依旧翻涌的血海与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