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特殊任务”四个字,路人像是被按了启动键,猛地往前凑了半步,脚边的碎砖被踢得“咔啦”一响。他眼睛瞪得溜圆,刚才揣银行卡时那点财迷劲儿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子探案似的兴奋,手还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那儿常年别着个装罗盘的小布袋。“特殊任务?”他咂咂嘴,声音里带着点按捺不住的急切,“听着就比抓小偷带劲!雪丐头回跟我提机密时,眼睛亮得跟藏了星星似的,您这任务,莫不是跟那事儿有关?”
李老伯慢悠悠端起桌上的凉茶抿了一口,杯沿在他下巴上蹭出点白印,才放下杯子淡淡道:“别人的任务我管不着,我这儿就一条——把当年在街心口露过面的那些‘非正常人’给揪出来。”
“就这?”路人顿时泄了气,往后一仰差点撞到身后的老槐树,手在半空比划着,一脸不可置信,“找到之后呢?是拉去研究所切片,还是请去军部喝茶?总部总该给个流程图吧?比如遇到会飞的先打信号弹,还是直接扔手榴弹?”
李老伯“啪”地把茶杯往石桌上一墩,茶水溅出两滴在青石板上。他猛地抬眼,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厉色,花白的眉毛竖得像两把小刷子:“没有!”这两个字掷地有声,带着股军营里练出来的硬气,“当军人的,就得守本分!不该问的别瞎打听,不该知道的别瞎琢磨——这点规矩,轮不到你小子来教!”
路人被他这股子严肃劲儿噎得缩了缩脖子,嘴角撇了撇,心里嘀咕“老顽固”,脸上却赶紧堆起笑,伸手挠了挠后脑勺,指缝里还沾着点刚才摸罗盘蹭的铜锈。“得得得,算我多嘴,”他嬉皮笑脸地打圆场,往李老伯身边凑了凑,肩膀都快挨着老人家的胳膊了,“我换个问法还不行?您看啊,张仲是倭国名字,张仕奇听着倒像咱这儿的名儿,您咋就断定他俩是父子?总不能是查了户口本吧?”
他顿了顿,突然压低声音,往左右瞅了瞅,像是怕被墙根的蛐蛐听去:“还有啊,那伙人连团长带一个排都能说掀就掀,您老当年扛着步枪都未必打得过,如今这把年纪,又是咋跟住他们的?总不能是揣着老花镜蹲电线杆子后头,看人家买菜做饭吧?”说着还故意挤了挤眼睛,伸手比了个“偷窥”的姿势,手背的青筋都笑凸起来了。
“哎——”李老伯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声音像是从胸腔深处滚出来的,带着股陈年旧酿般的沉郁。他抬手捶了捶后腰,指节敲在老骨头架子上发出“咚咚”轻响,眼神飘向院墙外那片被夕阳染成金红的天,仿佛隔着几十年的风尘,又望见了当年那片血色战场。
“街心村那一战,把我们这帮刀枪里滚出来的汉子全吓破了胆。”他喉结动了动,声音发哑,“尤其是我们团长,那可是南河少林山出来的俗家弟子,年轻时能徒手劈三块青砖,战场上白刃战从没皱过眉。可自那以后,他天天后半夜往操场上跑,背着手在空地上转圈圈,眼睛里全是血丝,跟丢了魂似的。”
李老伯拿起石桌上的旱烟杆,在掌心磕了磕烟灰,火星子“噼啪”跳了两下:“仗一停,他啥也没说,揣着俩窝头就回了少林山。听说在寺里跪了三天三夜,把那事儿原原本本跟长老们说了——连那道寒光怎么闪的,弟兄们怎么飞起来的,都学了个真切。”
“少林方丈一听就变了脸色,”他往前倾了倾身子,声音压得更低,“当夜就带着三个穿红袈裟的高僧,跟团长一块儿往江城赶。那两天两夜,他们愣是没合眼,骑的马跑毙了两匹,最后是光着脚踩在碎石路上撵过来的。到了街心村,五个人趴在地上一寸寸地摸,连弹坑里的土都捻开看了,可除了几块带血的碎布,啥也没找着。”
说到这儿,李老伯的手开始发颤,烟杆在指间晃悠:“邪门就邪门在这儿——他们回寺的第二天,方丈和三个高僧就坐在禅房里圆寂了。听说表情都没变,就跟睡着了似的,可禅房里的木鱼,愣是自己敲了整整一夜。”
“团长是第三天早上在通宝寺剃的度。”他猛地顿住,眼睛里蒙了层雾,“我们扛着枪找到他时,他正盘腿坐在蒲团上念经,脑袋光溜溜的,僧袍上还沾着路上的泥。我们扯着他胳膊问为啥,他就只是笑,眼角的皱纹堆得像朵菊花,嘴里‘阿弥陀佛’没停过。”
“后来再去,小和尚递给我们张字条,就三个字——‘张仕奇’。”李老伯把烟杆往石桌上一戳,声音陡然清亮,“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就跟踩着地雷似的——这名字绝不是凭空来的!我揣着字条回了营部,把档案室翻了个底朝天,从民国的户籍册查到解放后的登记表,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
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带着点苦尽甘来的得意:“总算没白费功夫!十八年前,在楚荆开发区的招商会上,我一眼就瞅见个年轻人——那眉眼,那鼻梁,跟档案里张仲的照片像得能认错爹!我让文书去查,回来的报告上明明白白写着‘张仕奇’,父亲一栏填着‘张仲’,籍贯还是本地!”李老伯拍着大腿直乐,又猛地收住笑,眼神里闪过一丝锐利,“你说巧不巧?这世上哪有这么多巧合?”
听李老伯这通回忆说得唾沫星子顺着嘴角往下淌,连下巴上的白胡子都沾了些湿意,路人听得腮帮子发僵,忍不住抬手揉了揉,指腹蹭过脸颊时带着点酸胀感。他瞅着老人家端起搪瓷缸子“咕咚咕咚”灌了两口凉茶,喉结滚动的声响在院子里格外清晰,放下杯子时还抹了把嘴,看那架势分明是润完嗓子要接着往下说。
路人赶紧伸直胳膊,掌心对着李老伯用力晃了晃,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手腕上那串廉价的塑料珠子“哗啦”作响:“打住打住,您老先歇口气——”他往后退了半步,一抬屁股坐到石桌上,两条腿荡来荡去,鞋底蹭着青石板发出“沙沙”声,二郎腿晃得带劲,差点踢翻桌角的空茶碗,“前因后果我听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我替您续上?”
他挑了挑眉,嘴角撇出点小得意,眼角的笑纹都透着股“这事我门儿清”的劲儿,伸手拍了拍胸脯,衣襟被带得鼓起个小包——不用看也知道,那是揣着银行卡的地方:“要不是我上个月在金银湖跟姓张的硬碰硬干了一架,拳头对拳头实打实较量过,把他那点底细扒了层皮下来,你们啊——”他故意拖长了调子,眼珠子转了转,“怕是到现在还当他是个揣着计算器的本分商人,天天在办公室里数钱玩,顶多觉得他有点背景罢了。”
说罢,他还故意往李老伯面前凑了凑,鼻尖几乎要碰到老人家的拐杖头,压低声音却又带着点炫耀:“那家伙功夫是不赖,可遇上我,照样得露怯——您猜他出拳时手心里攥着啥?嘿嘿,说出来您都不信……”
李老伯刚把半口凉茶抿进嘴里,一听这话“噗”地差点喷出来,茶水顺着嘴角淌到下巴上,他赶紧放下搪瓷缸子,用袖口胡乱抹了抹嘴角,留下道浅浅的水痕。“嗤——”他从鼻子里发出声冷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眼神斜斜地瞟着路人,明晃晃写着“你还是太嫩”的不以为然。
“你这话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老人家说着,慢悠悠地往怀里探手,摸出个边角磨得发亮的牛皮纸信封——封面上的红印章早就褪成了浅粉色,边角却被摩挲得油光锃亮。他捏着信封底一抖,“哗啦”一声,一沓资料“啪嗒”落在石桌上,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有的还沾着褐色的污渍,一看就是被翻了无数遍。
李老伯从中抽出两张复印件,手指在纸页上捻了捻,突然“啪”地一声拍在路人面前,力道大得让纸张都颤了颤。他屈起指关节,在“黄龙寺俗家弟子”几个字上重重敲了敲,发出“咚咚”的轻响,眉毛一挑,眼尾的皱纹里都透着点揭秘的得意:“这小子哪止会耍刀弄枪?”他压低声音,凑近了些,语气里带着点说不尽的鄙夷,“好色得跟山里的饿狼似的,见了年轻姑娘眼睛都直。听说还练过些见不得人的房术,专门祸害人家闺女。”
他顿了顿,指尖在另一张纸上划过,声音陡然提高半分,带着股“你看我们早查清了”的笃定:“而且在他混商圈之前,是黄龙寺的俗家弟子——这点底细,我们早摸得门儿清了,连他当年在寺里偷偷摸摸练的那套邪功,都记在后面呢。”说罢,他还故意把资料往路人跟前推了推,眼神里满是“别小看我们”的较真。
“哦?”路人挑了挑眉,伸手去接复印件,指尖刚碰到纸边就“咦”地一声低呼,跟被针扎了似的缩回手,又赶紧捞回来。他把纸往石桌上铺平,眼睛“唰”地一下瞪圆了——上面贴着七张姑娘的一寸照,头三张看着格外扎眼,可不就是黄尤那丫头、上次见面时抽风似的羊癫疯姑娘,还有前阵子怒砸他车窗的那个泼辣丫头?
路人的指尖在照片上轻轻戳了戳,指腹碾过相纸表面微微凸起的纹路——那是照片覆膜时留下的细小花纹,混着女孩们笑容里的青涩,连唇角扬起的弧度都带着点倔强的纹路,能清晰摸到十七岁那年独有的、没被世事磨平的棱角。他垂着眼,长睫毛在眼睑下方投出一小片扇形的阴影,随着眼球转动轻轻颤动,像停在半空的蝶翼。
视线像把蘸了水的细密梳子,从照片下方打印的姓名上掠过——“林晓雅”“周曼琪”,字迹是宋体五号字,边角被打印机磨得有些模糊;再滑到年龄栏,“22岁”“24岁”的数字旁边,有人用铅笔轻轻标了个星号,旁边注着“大学刚毕业”;入职日期那一栏,红墨水写的“2019.03.15”旁边,还粘着一小片干枯的花瓣,不知道是夹了多久的标本。
他的目光寸寸挪动,连备注栏里用红笔写的“第3次单独加班至23:00,张仕奇亲自送回”都没放过,字迹娟秀,像是个细心的女文书记录的,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月亮;看到“第17次共进晚餐”时,指腹无意识地在纸面蹭了蹭,那里用括号标着“餐后同返公寓,电梯监控显示00:12进入18楼”,连电梯编号“3号梯”都写得清清楚楚。
眉头却像被谁用无形的线一点点勒紧,渐渐拧成个深不见底的疙瘩,连鼻梁上都挤出了三道竖纹,像是刻上去的沟壑。呼吸也跟着沉了下来,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滞涩,胸腔起伏变得又轻又慢,仿佛空气里飘着什么黏糊糊的东西,堵得人嗓子眼发紧——连院角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像是在耳边喘着粗气。
“嚯,”他低低吹了声口哨,舌尖在牙槽上顶了顶,指尖在“约会次数:27次”那行字上敲了敲,纸页发出轻微的“咚咚”声,“你们这情报网够可以的啊——连人家第三次约会在电影院后排牵了手,第七次送的是豆沙色口红,都记在小本本上了?”他抬眼时,眼角还带着点调侃的笑意,可那笑意没撑到半秒就淡了,“比居委会大妈查流动人口台账还细致。”
喜欢黄泉守夜人
李老伯慢悠悠端起桌上的凉茶抿了一口,杯沿在他下巴上蹭出点白印,才放下杯子淡淡道:“别人的任务我管不着,我这儿就一条——把当年在街心口露过面的那些‘非正常人’给揪出来。”
“就这?”路人顿时泄了气,往后一仰差点撞到身后的老槐树,手在半空比划着,一脸不可置信,“找到之后呢?是拉去研究所切片,还是请去军部喝茶?总部总该给个流程图吧?比如遇到会飞的先打信号弹,还是直接扔手榴弹?”
李老伯“啪”地把茶杯往石桌上一墩,茶水溅出两滴在青石板上。他猛地抬眼,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厉色,花白的眉毛竖得像两把小刷子:“没有!”这两个字掷地有声,带着股军营里练出来的硬气,“当军人的,就得守本分!不该问的别瞎打听,不该知道的别瞎琢磨——这点规矩,轮不到你小子来教!”
路人被他这股子严肃劲儿噎得缩了缩脖子,嘴角撇了撇,心里嘀咕“老顽固”,脸上却赶紧堆起笑,伸手挠了挠后脑勺,指缝里还沾着点刚才摸罗盘蹭的铜锈。“得得得,算我多嘴,”他嬉皮笑脸地打圆场,往李老伯身边凑了凑,肩膀都快挨着老人家的胳膊了,“我换个问法还不行?您看啊,张仲是倭国名字,张仕奇听着倒像咱这儿的名儿,您咋就断定他俩是父子?总不能是查了户口本吧?”
他顿了顿,突然压低声音,往左右瞅了瞅,像是怕被墙根的蛐蛐听去:“还有啊,那伙人连团长带一个排都能说掀就掀,您老当年扛着步枪都未必打得过,如今这把年纪,又是咋跟住他们的?总不能是揣着老花镜蹲电线杆子后头,看人家买菜做饭吧?”说着还故意挤了挤眼睛,伸手比了个“偷窥”的姿势,手背的青筋都笑凸起来了。
“哎——”李老伯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声音像是从胸腔深处滚出来的,带着股陈年旧酿般的沉郁。他抬手捶了捶后腰,指节敲在老骨头架子上发出“咚咚”轻响,眼神飘向院墙外那片被夕阳染成金红的天,仿佛隔着几十年的风尘,又望见了当年那片血色战场。
“街心村那一战,把我们这帮刀枪里滚出来的汉子全吓破了胆。”他喉结动了动,声音发哑,“尤其是我们团长,那可是南河少林山出来的俗家弟子,年轻时能徒手劈三块青砖,战场上白刃战从没皱过眉。可自那以后,他天天后半夜往操场上跑,背着手在空地上转圈圈,眼睛里全是血丝,跟丢了魂似的。”
李老伯拿起石桌上的旱烟杆,在掌心磕了磕烟灰,火星子“噼啪”跳了两下:“仗一停,他啥也没说,揣着俩窝头就回了少林山。听说在寺里跪了三天三夜,把那事儿原原本本跟长老们说了——连那道寒光怎么闪的,弟兄们怎么飞起来的,都学了个真切。”
“少林方丈一听就变了脸色,”他往前倾了倾身子,声音压得更低,“当夜就带着三个穿红袈裟的高僧,跟团长一块儿往江城赶。那两天两夜,他们愣是没合眼,骑的马跑毙了两匹,最后是光着脚踩在碎石路上撵过来的。到了街心村,五个人趴在地上一寸寸地摸,连弹坑里的土都捻开看了,可除了几块带血的碎布,啥也没找着。”
说到这儿,李老伯的手开始发颤,烟杆在指间晃悠:“邪门就邪门在这儿——他们回寺的第二天,方丈和三个高僧就坐在禅房里圆寂了。听说表情都没变,就跟睡着了似的,可禅房里的木鱼,愣是自己敲了整整一夜。”
“团长是第三天早上在通宝寺剃的度。”他猛地顿住,眼睛里蒙了层雾,“我们扛着枪找到他时,他正盘腿坐在蒲团上念经,脑袋光溜溜的,僧袍上还沾着路上的泥。我们扯着他胳膊问为啥,他就只是笑,眼角的皱纹堆得像朵菊花,嘴里‘阿弥陀佛’没停过。”
“后来再去,小和尚递给我们张字条,就三个字——‘张仕奇’。”李老伯把烟杆往石桌上一戳,声音陡然清亮,“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就跟踩着地雷似的——这名字绝不是凭空来的!我揣着字条回了营部,把档案室翻了个底朝天,从民国的户籍册查到解放后的登记表,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
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带着点苦尽甘来的得意:“总算没白费功夫!十八年前,在楚荆开发区的招商会上,我一眼就瞅见个年轻人——那眉眼,那鼻梁,跟档案里张仲的照片像得能认错爹!我让文书去查,回来的报告上明明白白写着‘张仕奇’,父亲一栏填着‘张仲’,籍贯还是本地!”李老伯拍着大腿直乐,又猛地收住笑,眼神里闪过一丝锐利,“你说巧不巧?这世上哪有这么多巧合?”
听李老伯这通回忆说得唾沫星子顺着嘴角往下淌,连下巴上的白胡子都沾了些湿意,路人听得腮帮子发僵,忍不住抬手揉了揉,指腹蹭过脸颊时带着点酸胀感。他瞅着老人家端起搪瓷缸子“咕咚咕咚”灌了两口凉茶,喉结滚动的声响在院子里格外清晰,放下杯子时还抹了把嘴,看那架势分明是润完嗓子要接着往下说。
路人赶紧伸直胳膊,掌心对着李老伯用力晃了晃,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手腕上那串廉价的塑料珠子“哗啦”作响:“打住打住,您老先歇口气——”他往后退了半步,一抬屁股坐到石桌上,两条腿荡来荡去,鞋底蹭着青石板发出“沙沙”声,二郎腿晃得带劲,差点踢翻桌角的空茶碗,“前因后果我听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我替您续上?”
他挑了挑眉,嘴角撇出点小得意,眼角的笑纹都透着股“这事我门儿清”的劲儿,伸手拍了拍胸脯,衣襟被带得鼓起个小包——不用看也知道,那是揣着银行卡的地方:“要不是我上个月在金银湖跟姓张的硬碰硬干了一架,拳头对拳头实打实较量过,把他那点底细扒了层皮下来,你们啊——”他故意拖长了调子,眼珠子转了转,“怕是到现在还当他是个揣着计算器的本分商人,天天在办公室里数钱玩,顶多觉得他有点背景罢了。”
说罢,他还故意往李老伯面前凑了凑,鼻尖几乎要碰到老人家的拐杖头,压低声音却又带着点炫耀:“那家伙功夫是不赖,可遇上我,照样得露怯——您猜他出拳时手心里攥着啥?嘿嘿,说出来您都不信……”
李老伯刚把半口凉茶抿进嘴里,一听这话“噗”地差点喷出来,茶水顺着嘴角淌到下巴上,他赶紧放下搪瓷缸子,用袖口胡乱抹了抹嘴角,留下道浅浅的水痕。“嗤——”他从鼻子里发出声冷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眼神斜斜地瞟着路人,明晃晃写着“你还是太嫩”的不以为然。
“你这话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老人家说着,慢悠悠地往怀里探手,摸出个边角磨得发亮的牛皮纸信封——封面上的红印章早就褪成了浅粉色,边角却被摩挲得油光锃亮。他捏着信封底一抖,“哗啦”一声,一沓资料“啪嗒”落在石桌上,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有的还沾着褐色的污渍,一看就是被翻了无数遍。
李老伯从中抽出两张复印件,手指在纸页上捻了捻,突然“啪”地一声拍在路人面前,力道大得让纸张都颤了颤。他屈起指关节,在“黄龙寺俗家弟子”几个字上重重敲了敲,发出“咚咚”的轻响,眉毛一挑,眼尾的皱纹里都透着点揭秘的得意:“这小子哪止会耍刀弄枪?”他压低声音,凑近了些,语气里带着点说不尽的鄙夷,“好色得跟山里的饿狼似的,见了年轻姑娘眼睛都直。听说还练过些见不得人的房术,专门祸害人家闺女。”
他顿了顿,指尖在另一张纸上划过,声音陡然提高半分,带着股“你看我们早查清了”的笃定:“而且在他混商圈之前,是黄龙寺的俗家弟子——这点底细,我们早摸得门儿清了,连他当年在寺里偷偷摸摸练的那套邪功,都记在后面呢。”说罢,他还故意把资料往路人跟前推了推,眼神里满是“别小看我们”的较真。
“哦?”路人挑了挑眉,伸手去接复印件,指尖刚碰到纸边就“咦”地一声低呼,跟被针扎了似的缩回手,又赶紧捞回来。他把纸往石桌上铺平,眼睛“唰”地一下瞪圆了——上面贴着七张姑娘的一寸照,头三张看着格外扎眼,可不就是黄尤那丫头、上次见面时抽风似的羊癫疯姑娘,还有前阵子怒砸他车窗的那个泼辣丫头?
路人的指尖在照片上轻轻戳了戳,指腹碾过相纸表面微微凸起的纹路——那是照片覆膜时留下的细小花纹,混着女孩们笑容里的青涩,连唇角扬起的弧度都带着点倔强的纹路,能清晰摸到十七岁那年独有的、没被世事磨平的棱角。他垂着眼,长睫毛在眼睑下方投出一小片扇形的阴影,随着眼球转动轻轻颤动,像停在半空的蝶翼。
视线像把蘸了水的细密梳子,从照片下方打印的姓名上掠过——“林晓雅”“周曼琪”,字迹是宋体五号字,边角被打印机磨得有些模糊;再滑到年龄栏,“22岁”“24岁”的数字旁边,有人用铅笔轻轻标了个星号,旁边注着“大学刚毕业”;入职日期那一栏,红墨水写的“2019.03.15”旁边,还粘着一小片干枯的花瓣,不知道是夹了多久的标本。
他的目光寸寸挪动,连备注栏里用红笔写的“第3次单独加班至23:00,张仕奇亲自送回”都没放过,字迹娟秀,像是个细心的女文书记录的,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月亮;看到“第17次共进晚餐”时,指腹无意识地在纸面蹭了蹭,那里用括号标着“餐后同返公寓,电梯监控显示00:12进入18楼”,连电梯编号“3号梯”都写得清清楚楚。
眉头却像被谁用无形的线一点点勒紧,渐渐拧成个深不见底的疙瘩,连鼻梁上都挤出了三道竖纹,像是刻上去的沟壑。呼吸也跟着沉了下来,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滞涩,胸腔起伏变得又轻又慢,仿佛空气里飘着什么黏糊糊的东西,堵得人嗓子眼发紧——连院角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像是在耳边喘着粗气。
“嚯,”他低低吹了声口哨,舌尖在牙槽上顶了顶,指尖在“约会次数:27次”那行字上敲了敲,纸页发出轻微的“咚咚”声,“你们这情报网够可以的啊——连人家第三次约会在电影院后排牵了手,第七次送的是豆沙色口红,都记在小本本上了?”他抬眼时,眼角还带着点调侃的笑意,可那笑意没撑到半秒就淡了,“比居委会大妈查流动人口台账还细致。”
喜欢黄泉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