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新的征程与实习日常1-《全球追凶,天才少女她杀疯了》

  “南天门”与“宙斯”的双重辉煌成就,如同给华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将沈清寒荣誉院士和首席战略科学家的个人声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她已不仅仅是航天领域的首席荣誉院士,与科学家,更被视为国家未来战略性发展的关键支柱和精神象征。

  不久后,一纸调令下来。

  沈清寒被授予了更重要的职责,进入了国家核心决策层进行锻炼学习,并开始有计划地轮流到各大部委熟悉工作,旨在培养沈清寒的全局视野和综合决策能力。

  老爷子特意将她请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深谈。

  老人看着她,目光中充满了期许与信任,语重心长道。

  “清寒啊,你的能力、你的视野、你的思维模式,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航天科技这一个领域,无论它多么重要和前沿。未来的挑战是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经济、民生、外交、教育、国防……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

  你需要跳出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是如何精密运行的,了解每一个决策背后需要考虑的千丝万缕。

  不要有压力,这不是考试,是学习,是积累。

  放手去听、去看、去问、甚至去尝试。我们这些老家伙会站在你身后,给你支持,为你把关。”

  沈清寒认真聆听着,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和老爷子深切的期望。

  她习惯于面对明确的技术指标和物理规律,那些难题虽然复杂,但总有逻辑和公式可循。

  而如今要面对的,是经济运行规律、社会复杂心态、国际博弈态势、历史遗留问题,国际外交发展趋向等等庞大而模糊的领域,每一个变量都充满不确定性,这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她仿佛从一个得心应手的专业领域,一下子被抛入了一个浩瀚无边的陌生海洋,像个需要从头学起的初学者。

  第一天。

  她作为一个新手小白,参加了发改委宏观经济研讨会

  巨大的会议室里,长桌两旁坐满了资深的经济学家、司局长和政策研究员。

  屏幕上展示着各种复杂的曲线图、模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指标。

  GDP增速、CPI、PPI、PMI、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

  专家们侃侃而谈,讨论着当前经济形势、潜在风险、宏观调控工具的运用以及未来走势预测。

  沈清寒坐在一旁,听得极其认真,面前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大量要点,但秀气的眉头却微微蹙起,似乎在努力理解这些抽象经济概念背后的逻辑。

  好在有系统在,她也能够很快得心应手,将其领会。

  只是或许是之前研究武器和航天科研方面的职业习惯,让她一时间脑子里冒出来许多问题。

  会议中途休息,她叫住了一位以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著称的宏观经济司副司长,非常诚恳地请教。

  “王司长,打扰一下。我刚才一直在思考,您提到的这个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模型,是否有可能引入一些更长期的、外部性的变量来进行修正和预测?

  比如……未来十年基于太空采矿可能带来的稀有金属供给冲击和成本下降预期?或者大规模地月运输系统建成后对全球物流成本的颠覆性影响?这些是否应该纳入我们的超长期战略经济模型考量?”

  听着都是华语,怎么合在一起就听不懂干了,王副司长绷不住了,端着茶杯的手猛地一顿,茶水差点洒出来。

  他推了推眼镜,看着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却已是传奇人物的沈主任,表情极其复杂,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又不敢轻易否定大神。

  他张了张嘴,半晌才找到自己的声音:“呃……沈主任,您这个思路……非常……非常具有前瞻性!极具想象力!不过……呃……我们目前的宏观经济模型和调控手段,主要还是基于地球表面的现有经济活动和可预见的技术迭代。

  您说的这些……

  星际经济学范畴的因素,恐怕……

  暂时还无法纳入常规模型的变量体系……”

  (王副司长擦擦冷汗,内心OS:沈主任您这思维已经飞出柯伊伯带了吧!咱们目前的重点还是先稳住地上的大盘子啊!)

  沈清寒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哦,是这样啊。谢谢王司长,我明白了。”

  她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看不出丝毫气馁,反而像是在认真消化这个地球局限的现实。

  第二天。

  农业农村部,粮食安全专题汇报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发改委的农业务实气息。

  汇报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红线、华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子库建设与育种技术突破、农机补贴政策效果评估、生猪生产波动调控等等。

  沈清寒同样听得全神贯注,特别是在听到关于盐碱地改良和垂直农业试验时,眼睛瞪得溜圆溜圆,显得尤为关注。

  汇报结束后,部长见沈大佬,仍旧坐在那里眉头不展,顿时冷汗连连,客气地请沈主任提提意见。

  沈清寒沉吟片刻,开口道:“刚才听到各位同志关于确保粮食自给率、应对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风险的举措,很受启发。我这里有一个或许可以彻底摆脱对地球耕地和气候绝对依赖的远期思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其可行性。”

  众人立刻喜笑颜开,竖起耳朵,期待这位天才科学家能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解决方案。

  “或许我们可以双管齐下,”沈清寒冷静地阐述,“一方面,充分利用‘南天门’空间站的微重力和特殊环境,开展超高产、抗逆性极强的作物新品种育种实验,其效率可能远高于地面。

  另一方面,是否可以正式立项论证,在未来五年内,于月球基地建立一个小规模的、完全密闭的、高效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验证模块?

  如果成功,它不仅可以供应月球基地,其技术反馈回地球,对于极端环境下的农业也有巨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应对最极端情况的粮食安全路径。”

  一众农业部大佬全部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