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净土十疑论》

  净界法师讲解

  《净土十疑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净土十疑论》。基本上,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在顺境的因缘来修学佛法,也就是说,有些人过去生有一些布施、持戒的善业,所以他今生有一些安乐的果报,那么从安乐的果报当中,他对三宝生起了信心皈依了三宝。但是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因缘而皈依了三宝,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他过去生当中造了一些罪业,所以他今生有很多的逆境、障碍,这个障碍的刺激,他也皈依了三宝。

  所以我们拢总来说呢,在整个佛弟子的因缘当中,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因缘是有差别,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共同点,就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佛法的修学,使令我们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生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而得到安乐。在这一点的目标上,我们每一个人是相同的。

  那么谈到离苦得乐,我们就必须要先确认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因为我们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我们就不可能把痛苦的根源消灭掉,所以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当然我们从自己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会知道,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我们感到痛苦,或者是有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我们也会有痛苦的感受出现,但是这都不是痛苦的根源。

  从佛法的教授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整个生命当中痛苦的根源在于生死的流转。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生命,每一次的受生就会累积很多很多的痛苦,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生死流转的痛苦,它对我们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久远。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说啊,三界的生命讲一个譬喻,就像是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佛陀的智慧,他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在三界里面得一个生命体,不管你是一个人道的众生,或者你是一个天界的众生,或者是一个畜生道的众生,这个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火宅,它就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虽然我们过去生有一些善业,这个房子当中有一些可乐的资具,但是这个起火燃烧的房子的本质是不能改变,就是你在三界得一个生命体,你就必须要受老病死的这个大火的燃烧。所以受这个老病死痛苦的逼迫,这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在三界的房子当中,可能有一些美好的资具,美好的眷属,但是这个房子是起火的,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无常大火。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当我们想到要离苦得乐的时候,那么解脱三界的生死,就是如何从三界的生死当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因为当我们三界的流转不能够解脱,那离苦得乐,我们永远不能做得彻底。当然这讲到一个修行的根本。在我们离开三界的生死的方法当中,在大乘的经典当中,我们有两个差别的传承:

  第一个,我们选择自力的法门。祖师说的,所谓的圣道门,就是我仰仗我内心戒定慧的观照力、调伏力,来消灭三界的一个因——所谓的无明。那么仰仗自己的戒定慧来断除烦恼,而出离三界,这样子的一个方法,我们叫作“难行道”,因为它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完成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仰仗佛力的方法。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到净土去,那在个清净的环境当中,修习戒定慧,在净土而完成我们内心的戒定慧圣道。因为这个法门是今生能够成就的,所以祖师叫作“易行道”。

  那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解脱生死法门,就是净土的易行道法门。这个《净土十疑论》,它是用一种问答的方式,智者大师以十个问答的方式,把整个净土的因果,一个差别的内容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使令我们能够真实的对弥陀的功德,生起断疑生信的一个目的。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

  《净土十疑论》导读

  这个“导读”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是提出一些扼要的文字来说明,并没有把《净土十疑论》的全部内涵标出来,它是一个删繁取要的一个导读。

  甲一、舍离众生疑

  那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第一个疑问,就是“舍离众生疑”。首先我们看征问的部分:

  乙一、征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消文、消释。

  三世诸佛跟十方的菩萨,他们的内心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事业。在佛法的传承当中,有小乘的佛法跟大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的内心是出离——出离心,当然他对三界,主要是观察三界的苦谛,所以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小乘根本的思想,是以出离为他的一个自体。大乘佛法是以大悲心来怜悯众生作为自体;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应该有大悲心来做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依止大悲心,来救度一切众生。

  换句话说,既然要救度众生,我们就应该要生生世世的留在五浊恶世,陪着众生来流转;因为陪着众生的流转,才能够有机会来救拔苦恼的众生。那么为什么反而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内心当中“自安其身,舍离众生”。我们只顾到自己的安稳、清净,而舍离这些一起在三界流转的苦恼众生。那么这样子讲,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障碍了我们无上菩提的道路?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他所安排的第一个问题,以这个求生净土妨碍了我们整个大悲心的事业,来做一个问难。

  乙二、释疑

  我们看乙二的回答。回答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那么菩萨当然是一个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已经透过佛法的修学,有一种光明的智慧来观照生命的真相。那么身为一个菩萨,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菩萨是久修行的菩萨。他在佛法的修行的时间相当的久远,长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意思,就是在无生的真理当中,能够安忍不动;就是对于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够如实安住。当然他内心当中能够跟我空、法空的真理安住,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自然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这种人,当然他应该要负起度化众生的责任。

  第二种是未得已还,属于初发心凡夫。第二种人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菩萨。内心当中有一种要度化众生的慈悲心,但是我们内心并没有安住在真理,还是随顺于我们的欲望在活动——心随境转。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深深的受着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内心是有所住,圣人的心是无所住。有所住呢,这个环境就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相貌;当我们来到了清净的三宝,就容易生起清净心;但是我们回到家以后啊,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容易生起染污的心识。

  换句话说,凡夫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那么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忍力,虽然我们内心,有一种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欲望。这样子,我们应该要先亲近十方诸佛来修学圣道,才能够在杂染的世界里面救度众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宗喀巴大师把菩提心的修学,分成两个主要的次第,就是我们在观修慈悲心的时候,第一个次第就是一种内心的思惟修。就是我们今天刚开始,你必须找一个清净的佛堂,透过止观的修学,在内心当中去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跟你是一个母子的关系,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在流转当中呢,他做我们母亲的时候,对我们有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报答母恩的心情,来救度众生。

  这个凡夫菩萨,他在修慈悲观的时候,他只是一种内心的思惟,并不能采取行动,因为他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自调,也没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众生。所以凡夫菩萨在修慈悲心的时候,应该要偏重在内心的思惟。所以说宗大师的意思在修慈悲观的时候,第一个次第是一种思惟修。

  等到我们入了圣位以后,我们就能够做一种荷负修——以救拔众生为己任,实际的去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菩萨,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的责任是“要常不离佛,忍力成就”,跟这个久修行的菩萨,所做的工作是有差别的。这一段是做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第二段,就是当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继续在三界流转会有什么过失,这段就加以说明。

  首先,先引用《智度论》说,我们是一个具缚凡夫,这个“缚”就是一种烦恼,烦恼它会绑住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这个贪烦恼活动,做什么事,我们就去做了,也不管后果怎么样。那么我们的内心当中是受了烦恼的控制,纵然我们有大悲心想要留在恶世当中来救苦众生,但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有很多的障碍不能调伏,有很多的私欲不能够解脱。

  而且在这个恶劣的世界当中,我们所面对的众生是一种烦恼非常刚强的众生,而菩萨本身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忍力,很容易心随境转,为外在的六尘所系缚。当然内心有烦恼,又遇到染污的境界,就很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即使我们因为布施、持戒的因缘,来生生到人道当中;或者因为布施、持戒的修福,或者做国王大臣,富贵自在,那么在富贵的环境当中,遇到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这也是一个重点。

  从佛法的意思,就是生命是一个水流,这个“恒转如瀑流”。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永远不停止的水流,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在我们的内心的一种很深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够把我们每一生所造作的业力,把它保存下来。换句话说,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有善的功能,但是可也有恶的功能。虽然我们今生因缘很不错,得到人身,遇到佛法的住世,我们参加佛法的一些法会,或者听经,我们能够成就一种善良的功能。但是我们也曾经在一些染污的境缘当中,造作杀盗婬妄的罪业,也成就一些邪恶的功能。

  当我们是在一种好的环境之下,好的环境就会去刺激善的功能,生起现行;但是当我们来生是因为福报现前的时候,福报的境界,这种安乐的环境,很容易刺激我们内心的烦恼活动。就是我们在这个唯识学上说,三界的流转,我们往往是在一个比较困难的环境,我们容易生惭愧心。有惭愧心,就开始去布施、持戒。布施、持戒造了善业以后,来生做一个大国王大富贵的时候,福报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开始放逸、憍慢,就开始造罪业。那么造了罪业以后,到三恶道去受苦恼;苦恼现前的时候,又生惭愧心。

  所以在整个三界流转当中,我们有可能因为今生布施、持戒的修福,来生成就一个非常安乐的果报。但是在这个安乐的果报当中,很容易让我们生起一种迷惑颠倒的心识,而在这整个安乐果报当中呢,“贪迷放逸,广造众罪”。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说,我们今天遇到了佛法,有些佛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来摄持我们自己,我们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但是你来生的时候,你的心态已经不是你现在的心态。当我们生命变化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跟着变化。你来生的时候,已经不是你现在的心情,你很容易会因为安乐的果报,而开始放逸、颠倒,对三宝开始不再相信了,这个是所谓的——退转。因为我们内心的深处也有一些染污的功能,染污的功能被刺激的时候,一活动的时候,我们那些善良的功能就隐没了。

  当然烦恼一活动,就会“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等到这个罪业受尽以后,从地狱出来,还是受一些贫贱的果报,就是一些等流果。假设我们得到人身了以后,没有遇到善知识,继续的广造罪业,继续堕落到地狱去。“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比较困难的环境,而生起道心来积集善业。但是问题是,当这个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的时候,又使令我们迷惑颠倒,又造罪业。就是如此不断的,历史不断的重复,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样子;那么这个就是难行道,难就难在,我们不可能保持我们的道心,从最初的发心到成佛永远不退转。因为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受了环境的刺激,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看第三段: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所以我们今天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应该承认自己内心当中,没有般若的调伏力,我们面对自己的烦恼根本没有调伏的力量;我们应该要把握今生的殊胜因缘,专念阿弥陀佛,使令内心当中产生一心不乱功德。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因素,而求生净土。在净土当中,亲近阿弥陀佛,在那种比较殊胜的环境成就无生法忍。那个时候才回到三界里面,到生死大海当中,去广泛的做我们该做的一些度化众生的佛事。但是你那个时候内心当中是任意自在的。

  在《大智论》上龙树菩萨说,我们成佛之道有两种的选择:

  一种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菩萨有二种,一者悲增上,二者智增上。”那么悲增上的菩萨,当然身为菩萨,他是发了菩提心,他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的生命当中,偏重在“下化众生”。就是你自己的学佛因缘,你很喜欢跟众生结缘;但是要你去做功课,去拜佛诵经,你内心当中的欢喜心不大。但是你修福报,你主动积极的,这种人你就是悲增上菩萨。那么悲增上的菩萨,在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生命的规划,先完成下化众生——广结善缘,成就福报。

  第二种是属于智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偏重在“上求佛道”。他对于清净圣道的追求,是比较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成就圣道。广度众生,他是把这个生命的规划,把它延到以后去再做。

  那么一般来说,悲增上的菩萨,不愿意到净土去。他愿意在三界里面流转陪着众生,生生世世的跟众生陪伴。所以在悲增上菩萨的整个成佛之道,他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那么智增上的菩萨,他是比较愿意到净土去的,先成就无漏的圣道,然后再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再成就福报。所以我们在成佛之道,基本上是两个选择。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当我们选择来生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容易退转。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正念,不可能保持今生的样子。当来生的富贵的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富贵的果报当中产生迷惑颠倒,而广造罪业。

  也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虽然我们今天求生净土,并不是舍离众生,我们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只是把度化众生的整个进度,把它往后挪一挪而已。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众生,我们应该服务社会,服务人群。有些人他的规划,他高中毕业,他就去工作了,也早一点去入社会,早一点赚钱;当然这是他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方法。但是有些人他认为说啊,我是一个高中生,我内心的智慧有限,利益众生的层次也不会广泛,那么我应该要继续的去读到硕士、博士,我有广大的善巧方便、广大的智慧,然后再入社会来度化众生,做一些服务社会的工作。

  就是说我们的成佛之道,有些人会先偏重在自利,有些人偏重在利他。那么站在净土的角度,是先成就圣道。就是:你是一个凡夫,你先成就圣道,然后以圣道的阶位,以圣道的功德来度化众生;你内心有圣道的力量,那个时候再来度化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往生净土就障碍菩提心,不是这样讲,这是他的一种规划,他的选择。他今天到净土去,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也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到净土去。所以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求生净土,事实上内心当中没有舍离众生的,这个是我们先破除这个疑惑。

  甲二、舍此求彼疑

  好,我们看甲二的“舍此求彼疑”。首先我们看这个征问:

  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这个疑惑是“舍此求彼”。就是我们既然求生净土,内心当中就有取舍;我们厌恶娑婆世界的苦,我们好乐极乐世界的乐,内心当中对娑婆跟极乐,就有一个取,一个追求,有一个放弃。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法体空,从一个本体的观察呢,十法界的这些果报,它的本体是毕竟空的。当然从现象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这个果报体有杂染的果报,有清净的果报;但是从一个本体来观察,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就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有从本体上的观察,有从外在的现象界的观察。那么当我们从本体的观察的时候呢,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就是杂染也不可得,清净也不可得。

  那么今天我们舍此求彼,我们身为净土的一个学者,我们弃舍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那这样子讲,岂不是乖违了大乘的实相。因为大乘的实相,是不能有所谓的取舍的,它必须合乎中道——不取不舍,非空非有。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修净土的学者,我们从取舍当中,是不是违背了大乘实相的道理,那么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好,我们看乙二的释疑:

  乙二、释疑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我们先看总答的地方。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这个回答,是一个总答,一个简略的回答。说我们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取跟舍。那你说这样子取舍就不符合中道的实相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执著,我们绝对不去净土而留在娑婆世界,这样子也是取舍。因为你选择秽土,选择秽土也是取舍。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今天来修学佛法,我们一定要把目标跟我们的过程要分清楚。

  我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是——不生不灭,是一种无为的真理。那么既然讲无为,当然是没有所谓的造作。当我们有造作的时候,那表示我们还是在因地,还是在过程。所以目标绝对是不能有取舍,成佛的心,佛的心是不能有所谓的生灭相的。佛陀昨天的心跟今天的心是一样,他几千年的心跟几万年的心,是完全没有改变,他的心是不能动摇的,不能变化的。那么这样的一种不生不灭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但是在因地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一种有为的造作,一定是有所取舍。就好像说,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当然这个彼岸是一个目标。但是我们从此岸到彼岸要坐船,这个船本身不是目标,船是一种动态的东西,它是一个有为造作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经过船的因缘,你就不可能到达目标。所以我们的修行一定有所取舍。只有佛陀的目标达到以后,他才达到不取不舍,所谓的无为。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我们取善业,我们厌恶罪业。我们告诉自己,这件事该做,这件事不该做,这也是取舍。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使令自己的生命——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也是取舍。所以说,既然我们一定要取舍,那自然是去清净的国土,而放弃杂染的国土。这是正确的。

  我76年读佛学院,79年毕业。佛学院里面有一个老师是修禅宗的。他有一次在他的道场讲《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快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问那个老和尚,说老法师你们禅宗都不持戒。老法师说,你怎么知道我们禅宗不持戒?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嘛。那么老法师说,那你的心平了没有?我的心没有平,我的心起起伏伏的。老法师说,你赶快去持戒。

  因为六祖大师说,当你心平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持戒;就好像说,你已经到了彼岸,你就不需要船了。因为持戒的目的,是在调伏自己的烦恼;那么你烦恼消灭了,那当然不要持戒了,你任运持戒。所以我们在修行:

  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跟过程弄清楚,你不能用目标来问难你的过程。

  身为一个有所得的凡夫,我们要求自己不断的修行,不断的进步,不断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个就是取舍,这个是一种正常的取舍。那么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当我们求生净土,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取舍,这样的取舍是随顺于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啊,如果说我们今天执著要留在娑婆世界,那么这样子也是取舍,这样也不合乎道理。

  我们休息十分钟好了。时间也到了,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