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寻以不与张毕德相见为辞,悄然潜于宫庄,而宫庄之中,知道楚寻真实身份的唯有张毕乐、八葵与九葵三人。两位圣女负责楚寻的饮食起居,对楚寻恭敬有加,事无巨细。
楚寻一直寻找张兰德的下落,以探自己的身世之谜。而闲暇无事之时,楚寻便于院中练剑。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晃便是七载。
这日,风和日丽,云影徘徊。张毕乐怀揣心事,行至有思堂。
张毕乐至屋前,她轻抬小手,于门上缓缓叩之,一下、两下、三下,每叩一下,皆稍作停顿。
未几,门吱呀一声缓缓而开,楚寻立于门内,目光警觉,左右环顾一周,见四下无人,方伸手将张毕乐轻拉入屋,旋即掩门,似生怕被人窥见。
之前楚寻于张毕乐有约定,张毕乐叩门三下,每下之间,间隔三瞬。如此,楚寻便知是毕乐来了,她方可开门相迎。
张毕乐见楚寻如此谨慎,便嬉笑道:“干娘,莫再张望啦,外面空无一人。毕儿今日实有要事,故而特来寻您。”
楚寻轻抬素手,徐徐摘下面具。微哼一声,佯作嗔怒之态,嗔道:“哼,你这小不点儿,平日里不见踪影。今有事,方念及你干娘了?”
张毕乐仰起小脸,一本正经,拱手肃容而回:“毕儿深知干娘素性娴静,不喜见人,每遇俗客,必心生厌烦。若我常来搅扰,干娘真面目或被他人窥见,恐坏了干娘的大事。且毕儿每至此处,见干娘总说头痛,儿实不忍见干娘如此受苦。”
楚寻噗嗤一笑,伸手轻抚毕乐的小脑袋,柔声道:“你这小孩儿,年纪虽小,说话却一套一套的。干娘何止见你头痛,有时见你二娘,干娘这头也痛哩!”
张毕乐忽而捂着小嘴,满脸惊愕之色,说道:“我生在金秋,金气肃杀,按五行之理,金克木,难道干娘是木相,为我所克吗?”
楚寻忽而大笑起来:“你这小鬼头,想得倒多。干娘这头痛,乃是旧日头疾所致,又与你何干?”
张毕乐却摇了摇头,神色严肃,一本正经地说道:“干娘莫要懈怠,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相克之中,藏成败之机。命理之事,玄妙非常,不可不信呀!”
楚寻徐徐踱步至案旁,缓缓坐下,她微微苦笑了一下:“噫!难道...你这小丫头今日到干娘此处,竟是为了卖弄学问的吗?”
张毕乐嘿嘿一笑,旋即坐在楚寻身旁,双手轻摇楚寻的胳膊,娇声道:“干娘,毕儿有一事不明,特来向您请教。”
楚寻呵呵笑了起来:“小丫头,你平日里读那么多书,竟还有你不懂得的事吗?”
张毕乐撅起小嘴,模样娇憨可爱,说:“干娘未读过‘轮扁论书’的故事么?干娘历经世事,见多识广,毕儿又岂能和长辈攀比呢?”
张毕乐略作思索,问道:“前几日,我从书斋中偶得一本怪书,其上写道‘天选之人’,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干娘可知这是何意?”
楚寻心中一惊,想起当年在地窖之中,张兰德曾向自己提过此类语句,遂敛容正色,问道:“你小小年纪,问这问题,所为何事?”
张毕乐挺直腰板,道:“我好歹是宫庄的少庄主,然对庄中诸多事情一无所知。若干娘知道,请务必告知毕儿。”
楚寻道:“江湖中有传说,若有人怀揣《葵花宝典》的秘籍,并于机缘巧合之下,竟得时空穿梭,以游历诸世,去往另外一个天地,如此之人便被称作天选之人。”
张毕乐满是惊愕与兴奋,旋即急切问道:“那...只要寻得天选之人,便能觅得宝典了吗?”
楚寻心中暗忧,不愿张毕乐小小年纪便陷入江湖纷争之中。故而并未直接答复,只是微微倾身,轻轻抚着她的头发,说道:“小丫头,这些纷繁复杂的江湖之事,等你长大了自会明白。”
张毕乐却未就此罢休,歪着头,眨了眨眼睛,又问道:“干娘,那这些天选之人,又如何能返回前世呢?”
楚寻微微蹙眉,沉思片晌,回道:“生死之际,百世交替,舍生取义,万物归一。”
张毕乐歪着头,小手托腮,认真思索片刻,忽而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微笑,道:“干娘,我懂了。”
楚寻满脸诧异,急忙问道:“小丫头,这话连干娘我都不甚明了,你懂什么了?”
张毕乐复又启唇问道:“欲练此功,挥刀自宫,这自宫又是何意呀?”
楚寻脸庞骤然涨红,尴尬说道:“小丫头,你年且尚幼,还不速速找你二娘要糖吃去。”
张毕乐嬉笑起来,她盈盈下拜,道:“谢谢干娘解疑,下次我保证领你去城里玩。”
说罢,她小手一摆,活蹦乱跳地出了屋子。
楚寻望着张毕乐离去的方向,心中暗哼道:“这小家伙,聪慧伶俐却又古灵精怪,再过几年,我恐就收拾不了她啦。”
这日张毕德一家围坐在桌前用餐。他面带微笑,从怀中缓缓取出一本书,将其递给张毕乐,温言道:“上次毕儿说喜欢读书,为父特意从外面买来一本,你看可合你的意么?”
张毕乐双手捧书,轻轻翻了几页,她眉头微微一皱,小嘴轻嘟,旋即摇了摇头,却仍将其揣入怀中。
乐书虽嫁入宫庄,但平素里身着极为朴素,她坐在一旁,唇角微扬,问道:“既然毕儿不喜欢此书,何故藏起来呢?”
张毕乐起身离席,向张毕德一躬:“爹爹为女儿购书,女儿铭记于心,自当珍视如宝,岂敢轻弃于旁呢?况且这书中有画,每页一张,字却浮在画上,着实有趣,若是平素里无事,拿来闲读岂不是乐事一件吗!”
张毕德不禁开怀大笑,遂挟了块肉,放在毕乐碗中,笑道:“毕儿聪慧明理,又如此孝顺,他日若嫁,我必然不舍。不如留在我身旁,随我习武练功,岂不美哉?”
乐书忽而蹙眉嗔道:“夫君何出此言?夫天地阴阳,乾坤定序,岂有女子不嫁之理?”
张毕乐双颊泛起桃色,忽而作娇状,扯着张毕德的袖子,说道:“不过...爹爹新买的书,女儿确实不甚合心意,若爹爹能解女儿胸中一惑,则买书一事,女儿便不再追究。”
张毕德大笑:“女儿博闻强记,纵是夫子再生,亦当自愧弗如。昔者孔文子尚能不耻下问,今毕儿青出于蓝,实乃家门之幸!”
张毕乐忽启唇轻问道:“爹爹博古通今,可知‘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中‘自宫’二字,究竟何解?”
张毕德手中茶盏“当啷”坠地,他面色骤变,厉声喝道:“这话...你从何处得见?”
张毕乐扬起小脸,樱唇微翘,笑道:“爹爹既答不出,可是女儿白问啦?”
张毕德忽地暴起,五指如铁钳般攥住毕乐的衣领,竟将其悬空提起,怒道:“我再问一遍!这句话你究竟从何处窥得?”
张毕乐先是一怔,继而‘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呼:“爹爹欺负人!我要去找那个大哥哥!”
她双手乱挥,双脚乱摆,如受惊的雏鸟。
乐书急步上前,掰开张毕德的手指,将女儿抢入怀中,怒目而视:“你这莽夫!岂有如此对待女儿的么?”
张毕德余怒未消,自今日起,我禁足你七日,不得出闺阁半步!”
他语声未落,已拂袖而去。
这夜,张毕德负手踱步,俄顷,行至百世书斋前。但见书斋院门紧闭,铁锁横陈。张毕德神色未动,他微闭双目,运气于足,陡然发力,踏垣而上,轻巧翻过,稳落院内。
入得书斋,室内昏暗,张毕德一眼便望见深处那面斑驳之墙,而墙旁的暗门,竟已洞开,似有他人先至。
张毕德心中又怒又喜:“我家小女素日聪慧,竟寻得此道暗门?”
既已探明暗门开启,张毕德亦不多留,他转身而出,至院中,轻拍双手,其声清脆,在静夜中回荡。霎时间,墙头黑影一闪,十六葵如灵猿般跃下,稳稳落于张毕德身旁,屈身拜道:“参见主人,不知主人唤属下前来有何吩咐?”
张毕德道:“今夜你且辛苦一番,将那暗门之中所有书籍,皆运至我的房间。还有,今日小女说要找什么大哥哥,怕是有人已经潜入宫庄,你务必要保护好小女的安全,不得有误。”
十六葵领命,身形一闪,入书斋而去。
翌日辰时,阳光初照,十六葵匆匆赶至张毕德屋外,屈身一拜。张毕德端坐屋内,闻声喝道:“我昨夜命你将密室的书搬至我房,为何至今仍未动手?若小女再去书斋看书,你可知该当何罪?”
十六葵心中一惊,赶忙跪地,道:“庄主息怒,非是属下无能,实乃密室之中仅有一本书。莫非少庄主已先行将其他书尽数取走?”
张毕德摆了摆手:“我家小女素行端方,从不做那偷窃之事。此书斋乃祖上所传,家父在世时,从未允我踏入半步,我亦从未进入暗室。也许那里确实仅有一书,你且呈上来便是。”
十六葵起身入屋,双手捧书,恭敬呈于张毕德面前,继而抱拳道:“庄主,书已在此,属下告退。”
张毕德接过书来,但见此书封面素朴,并无一字题于其上,心中好奇顿生,遂缓缓翻开书页,细细品读起来。
书中记到这么一事。
百世之前,五台有僧,法号智德,道行高深,具宿命通之能,可观过去未来之事。
一日,有京城贵客,联袂来访。一乃朝中官员,一为富商巨贾,二人相交莫逆,至五台山,与智德禅师相晤,围坐而论佛,谈玄说妙,析理探微,欢洽非常,浑然忘却尘世纷扰。
然天有不测之风云,山下忽来一伙强徒,为首者年约四旬,面带凶煞,目露贪婪。此贼知晓智德禅师有预知未来的异能,遂率众直闯山寺,将寺中僧众尽皆擒获,挟持于前,威胁智德老僧,道出寻葵花神功的下落。
手持葵花,奈何桥下;怀中宝典,阴阳互蚀。此宝典实乃天选之人童贯所持。所谓道光之年,金水之缘,宝典自现。
岂料此贼心狠手辣,得悉转世秘密之后,竟翻脸无情,下令屠杀庙中僧众。智德禅师悲愤交加,无奈之下,将禅位让于来参禅的官员。
而那官员的挚友见贼头凶残,为救好友,挺身而出,与贼头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惨死于贼头掌下。贼头为掩人耳目,竟将此血债嫁祸于官员。
贼头将富商的独子收养,且命商人后代守护其返世归来,以为日后图谋之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贼头果然现世清末。其于江湖中,偶遇一个少年人,此少年英姿飒爽,气宇不凡。二人起初兄弟相称,情谊日笃。所谓道光之年,金水之缘,金生水,金即指那少年人。
然贼头妄图以少年人助其复辟旧恶,再兴风浪。少年人英勇大义,识破贼头阴谋,遂与之反目成仇。二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斗,贼头虽老谋深算,然少年人奋勇无畏,终使贼头未能得逞。
葵花神功,阴阳互通,欲练此功,拔刀自宫。葵花宝典,秘卷藏凶,江湖纷扰,皆为它疯。
西北宫庄,妖人霍乱,张家百年,寻子练功,自宫自宫,宫庄称霸天下,亦是为笑天下。
而在书的最后一页下角,有个‘林’字。
张毕德面色渐变,由惊至骇,由骇转恐,俄而,他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但见他猛然起身,口中发出一声凄厉长啸,双手疯狂挥舞,竟如癫似狂地夺门而出。
恰在此时,雷声轰鸣,未几,大雨倾盆,如天河决堤,张毕德却浑然不觉,他一手紧握那本无名之书,另一手则在空中胡乱挥舞,他在风雨中狂奔,口中不时狂笑,忽然他脚步踉跄,跌倒在地上,立时不省人事。
楚寻一直寻找张兰德的下落,以探自己的身世之谜。而闲暇无事之时,楚寻便于院中练剑。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晃便是七载。
这日,风和日丽,云影徘徊。张毕乐怀揣心事,行至有思堂。
张毕乐至屋前,她轻抬小手,于门上缓缓叩之,一下、两下、三下,每叩一下,皆稍作停顿。
未几,门吱呀一声缓缓而开,楚寻立于门内,目光警觉,左右环顾一周,见四下无人,方伸手将张毕乐轻拉入屋,旋即掩门,似生怕被人窥见。
之前楚寻于张毕乐有约定,张毕乐叩门三下,每下之间,间隔三瞬。如此,楚寻便知是毕乐来了,她方可开门相迎。
张毕乐见楚寻如此谨慎,便嬉笑道:“干娘,莫再张望啦,外面空无一人。毕儿今日实有要事,故而特来寻您。”
楚寻轻抬素手,徐徐摘下面具。微哼一声,佯作嗔怒之态,嗔道:“哼,你这小不点儿,平日里不见踪影。今有事,方念及你干娘了?”
张毕乐仰起小脸,一本正经,拱手肃容而回:“毕儿深知干娘素性娴静,不喜见人,每遇俗客,必心生厌烦。若我常来搅扰,干娘真面目或被他人窥见,恐坏了干娘的大事。且毕儿每至此处,见干娘总说头痛,儿实不忍见干娘如此受苦。”
楚寻噗嗤一笑,伸手轻抚毕乐的小脑袋,柔声道:“你这小孩儿,年纪虽小,说话却一套一套的。干娘何止见你头痛,有时见你二娘,干娘这头也痛哩!”
张毕乐忽而捂着小嘴,满脸惊愕之色,说道:“我生在金秋,金气肃杀,按五行之理,金克木,难道干娘是木相,为我所克吗?”
楚寻忽而大笑起来:“你这小鬼头,想得倒多。干娘这头痛,乃是旧日头疾所致,又与你何干?”
张毕乐却摇了摇头,神色严肃,一本正经地说道:“干娘莫要懈怠,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相克之中,藏成败之机。命理之事,玄妙非常,不可不信呀!”
楚寻徐徐踱步至案旁,缓缓坐下,她微微苦笑了一下:“噫!难道...你这小丫头今日到干娘此处,竟是为了卖弄学问的吗?”
张毕乐嘿嘿一笑,旋即坐在楚寻身旁,双手轻摇楚寻的胳膊,娇声道:“干娘,毕儿有一事不明,特来向您请教。”
楚寻呵呵笑了起来:“小丫头,你平日里读那么多书,竟还有你不懂得的事吗?”
张毕乐撅起小嘴,模样娇憨可爱,说:“干娘未读过‘轮扁论书’的故事么?干娘历经世事,见多识广,毕儿又岂能和长辈攀比呢?”
张毕乐略作思索,问道:“前几日,我从书斋中偶得一本怪书,其上写道‘天选之人’,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干娘可知这是何意?”
楚寻心中一惊,想起当年在地窖之中,张兰德曾向自己提过此类语句,遂敛容正色,问道:“你小小年纪,问这问题,所为何事?”
张毕乐挺直腰板,道:“我好歹是宫庄的少庄主,然对庄中诸多事情一无所知。若干娘知道,请务必告知毕儿。”
楚寻道:“江湖中有传说,若有人怀揣《葵花宝典》的秘籍,并于机缘巧合之下,竟得时空穿梭,以游历诸世,去往另外一个天地,如此之人便被称作天选之人。”
张毕乐满是惊愕与兴奋,旋即急切问道:“那...只要寻得天选之人,便能觅得宝典了吗?”
楚寻心中暗忧,不愿张毕乐小小年纪便陷入江湖纷争之中。故而并未直接答复,只是微微倾身,轻轻抚着她的头发,说道:“小丫头,这些纷繁复杂的江湖之事,等你长大了自会明白。”
张毕乐却未就此罢休,歪着头,眨了眨眼睛,又问道:“干娘,那这些天选之人,又如何能返回前世呢?”
楚寻微微蹙眉,沉思片晌,回道:“生死之际,百世交替,舍生取义,万物归一。”
张毕乐歪着头,小手托腮,认真思索片刻,忽而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微笑,道:“干娘,我懂了。”
楚寻满脸诧异,急忙问道:“小丫头,这话连干娘我都不甚明了,你懂什么了?”
张毕乐复又启唇问道:“欲练此功,挥刀自宫,这自宫又是何意呀?”
楚寻脸庞骤然涨红,尴尬说道:“小丫头,你年且尚幼,还不速速找你二娘要糖吃去。”
张毕乐嬉笑起来,她盈盈下拜,道:“谢谢干娘解疑,下次我保证领你去城里玩。”
说罢,她小手一摆,活蹦乱跳地出了屋子。
楚寻望着张毕乐离去的方向,心中暗哼道:“这小家伙,聪慧伶俐却又古灵精怪,再过几年,我恐就收拾不了她啦。”
这日张毕德一家围坐在桌前用餐。他面带微笑,从怀中缓缓取出一本书,将其递给张毕乐,温言道:“上次毕儿说喜欢读书,为父特意从外面买来一本,你看可合你的意么?”
张毕乐双手捧书,轻轻翻了几页,她眉头微微一皱,小嘴轻嘟,旋即摇了摇头,却仍将其揣入怀中。
乐书虽嫁入宫庄,但平素里身着极为朴素,她坐在一旁,唇角微扬,问道:“既然毕儿不喜欢此书,何故藏起来呢?”
张毕乐起身离席,向张毕德一躬:“爹爹为女儿购书,女儿铭记于心,自当珍视如宝,岂敢轻弃于旁呢?况且这书中有画,每页一张,字却浮在画上,着实有趣,若是平素里无事,拿来闲读岂不是乐事一件吗!”
张毕德不禁开怀大笑,遂挟了块肉,放在毕乐碗中,笑道:“毕儿聪慧明理,又如此孝顺,他日若嫁,我必然不舍。不如留在我身旁,随我习武练功,岂不美哉?”
乐书忽而蹙眉嗔道:“夫君何出此言?夫天地阴阳,乾坤定序,岂有女子不嫁之理?”
张毕乐双颊泛起桃色,忽而作娇状,扯着张毕德的袖子,说道:“不过...爹爹新买的书,女儿确实不甚合心意,若爹爹能解女儿胸中一惑,则买书一事,女儿便不再追究。”
张毕德大笑:“女儿博闻强记,纵是夫子再生,亦当自愧弗如。昔者孔文子尚能不耻下问,今毕儿青出于蓝,实乃家门之幸!”
张毕乐忽启唇轻问道:“爹爹博古通今,可知‘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中‘自宫’二字,究竟何解?”
张毕德手中茶盏“当啷”坠地,他面色骤变,厉声喝道:“这话...你从何处得见?”
张毕乐扬起小脸,樱唇微翘,笑道:“爹爹既答不出,可是女儿白问啦?”
张毕德忽地暴起,五指如铁钳般攥住毕乐的衣领,竟将其悬空提起,怒道:“我再问一遍!这句话你究竟从何处窥得?”
张毕乐先是一怔,继而‘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呼:“爹爹欺负人!我要去找那个大哥哥!”
她双手乱挥,双脚乱摆,如受惊的雏鸟。
乐书急步上前,掰开张毕德的手指,将女儿抢入怀中,怒目而视:“你这莽夫!岂有如此对待女儿的么?”
张毕德余怒未消,自今日起,我禁足你七日,不得出闺阁半步!”
他语声未落,已拂袖而去。
这夜,张毕德负手踱步,俄顷,行至百世书斋前。但见书斋院门紧闭,铁锁横陈。张毕德神色未动,他微闭双目,运气于足,陡然发力,踏垣而上,轻巧翻过,稳落院内。
入得书斋,室内昏暗,张毕德一眼便望见深处那面斑驳之墙,而墙旁的暗门,竟已洞开,似有他人先至。
张毕德心中又怒又喜:“我家小女素日聪慧,竟寻得此道暗门?”
既已探明暗门开启,张毕德亦不多留,他转身而出,至院中,轻拍双手,其声清脆,在静夜中回荡。霎时间,墙头黑影一闪,十六葵如灵猿般跃下,稳稳落于张毕德身旁,屈身拜道:“参见主人,不知主人唤属下前来有何吩咐?”
张毕德道:“今夜你且辛苦一番,将那暗门之中所有书籍,皆运至我的房间。还有,今日小女说要找什么大哥哥,怕是有人已经潜入宫庄,你务必要保护好小女的安全,不得有误。”
十六葵领命,身形一闪,入书斋而去。
翌日辰时,阳光初照,十六葵匆匆赶至张毕德屋外,屈身一拜。张毕德端坐屋内,闻声喝道:“我昨夜命你将密室的书搬至我房,为何至今仍未动手?若小女再去书斋看书,你可知该当何罪?”
十六葵心中一惊,赶忙跪地,道:“庄主息怒,非是属下无能,实乃密室之中仅有一本书。莫非少庄主已先行将其他书尽数取走?”
张毕德摆了摆手:“我家小女素行端方,从不做那偷窃之事。此书斋乃祖上所传,家父在世时,从未允我踏入半步,我亦从未进入暗室。也许那里确实仅有一书,你且呈上来便是。”
十六葵起身入屋,双手捧书,恭敬呈于张毕德面前,继而抱拳道:“庄主,书已在此,属下告退。”
张毕德接过书来,但见此书封面素朴,并无一字题于其上,心中好奇顿生,遂缓缓翻开书页,细细品读起来。
书中记到这么一事。
百世之前,五台有僧,法号智德,道行高深,具宿命通之能,可观过去未来之事。
一日,有京城贵客,联袂来访。一乃朝中官员,一为富商巨贾,二人相交莫逆,至五台山,与智德禅师相晤,围坐而论佛,谈玄说妙,析理探微,欢洽非常,浑然忘却尘世纷扰。
然天有不测之风云,山下忽来一伙强徒,为首者年约四旬,面带凶煞,目露贪婪。此贼知晓智德禅师有预知未来的异能,遂率众直闯山寺,将寺中僧众尽皆擒获,挟持于前,威胁智德老僧,道出寻葵花神功的下落。
手持葵花,奈何桥下;怀中宝典,阴阳互蚀。此宝典实乃天选之人童贯所持。所谓道光之年,金水之缘,宝典自现。
岂料此贼心狠手辣,得悉转世秘密之后,竟翻脸无情,下令屠杀庙中僧众。智德禅师悲愤交加,无奈之下,将禅位让于来参禅的官员。
而那官员的挚友见贼头凶残,为救好友,挺身而出,与贼头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惨死于贼头掌下。贼头为掩人耳目,竟将此血债嫁祸于官员。
贼头将富商的独子收养,且命商人后代守护其返世归来,以为日后图谋之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贼头果然现世清末。其于江湖中,偶遇一个少年人,此少年英姿飒爽,气宇不凡。二人起初兄弟相称,情谊日笃。所谓道光之年,金水之缘,金生水,金即指那少年人。
然贼头妄图以少年人助其复辟旧恶,再兴风浪。少年人英勇大义,识破贼头阴谋,遂与之反目成仇。二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斗,贼头虽老谋深算,然少年人奋勇无畏,终使贼头未能得逞。
葵花神功,阴阳互通,欲练此功,拔刀自宫。葵花宝典,秘卷藏凶,江湖纷扰,皆为它疯。
西北宫庄,妖人霍乱,张家百年,寻子练功,自宫自宫,宫庄称霸天下,亦是为笑天下。
而在书的最后一页下角,有个‘林’字。
张毕德面色渐变,由惊至骇,由骇转恐,俄而,他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但见他猛然起身,口中发出一声凄厉长啸,双手疯狂挥舞,竟如癫似狂地夺门而出。
恰在此时,雷声轰鸣,未几,大雨倾盆,如天河决堤,张毕德却浑然不觉,他一手紧握那本无名之书,另一手则在空中胡乱挥舞,他在风雨中狂奔,口中不时狂笑,忽然他脚步踉跄,跌倒在地上,立时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