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冷战意识形态下的捐款(4)善财童子-《跨过8900亿光年》

  1952年是倭国战后重建的关键节点:

  《旧金山和约》生效,倭国名义上结束被占领状态,恢复主权,但仍受漂亮国“半占领”(美军基地遍布、安保条约约束)麦克阿瑟的“民主改造”解散财阀、推行土地改革,但保留天皇制作为“民主象征”,皇室成为“无实权的文化符号”;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如儿玉誉士夫)试图通过暴力(刺杀、政变)推翻亲美政府,恢复旧秩序;公众情绪的矛盾民众既厌恶军国主义历史,又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对皇室的信任因战争责任尚未完全恢复。

  儿玉誉士夫的“刺杀吉田茂”计划,本质是右翼势力对“亲美路线”的反抗;而俊仁的举报与捐款策略,则是皇室在“无实权”困境下的生存智慧——通过“借力打力”,将个人危机转化为“清廉”人设的政治资本。

  儿玉的行为逻辑根植于战前倭国的“暴力政治”传统:他认为“金钱 武力”可操控政治(向小约瑟夫行贿),却忽视了战后倭国的政治规则已从“暴力主导”转向“规则主导”(美国主导的法律体系、公众舆论监督);他试图通过刺杀吉田茂恢复右翼势力,但低估了漂亮国对“稳定代理人”的需求——吉田茂的“亲美路线”符合漂亮国“低成本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因此美军不会容忍破坏这一格局的刺杀行动;最终,他将俊仁视为“可利用的金主”,却不知俊仁的“高智商”本质是对人类规则的“降维破解”——儿玉的贿赂反而成为俊仁塑造“清廉”形象的工具。

  俊仁的策略本质是用外星文明的“理性逻辑”解构人类政治的“潜规则”:“财富即原罪”的公众认知战后倭国民众对“权贵财富”高度敏感(因战争责任未清算,财阀财富被视为“掠夺所得”)。俊仁深知,若公然接受儿玉的巨额贿赂,会被直接贴上“贪腐”标签,甚至引发“皇室复辟军国主义”的指控;

  “捐款即清白”的符号转换他将儿玉的贿赂拆分为“100万公开捐款 1万私留”,通过“透明化”操作将“受贿”转化为“慈善”。公众看到“皇室亲王为公益捐款”,自然忽略“剩余1万”的存在(或默认其“合理”);

  “借刀杀人”的舆论操控他故意公开“钱是儿玉所赠”,将儿玉推向“贪腐黑幕”的舆论中心。儿玉的“黑帮背景” “刺杀首相”动机,使其成为完美的“战犯替罪羊”,而俊仁则借此巩固“反战清廉”的人设。

  作为驻日美军司令官,小约瑟夫的行为逻辑是大国代理人的“利益平衡”:他接受儿玉的贿赂,是为维持与倭国右翼的联系(确保美军在日的“情报网络”和“地面支持”);但儿玉的刺杀行动超出了美军的容忍范围(可能引发倭国民众反美情绪,威胁美军基地安全),因此默许俊仁的举报(借刀清除不稳定因素);对俊仁的“捐款”,他选择“配合”而非追究,因美军需要皇室作为“亲美象征”稳定倭国社会,俊仁的“清廉”人设对美军有利无害

  战后倭国民众对“权贵财富”的怀疑源于“信息不透明”(财阀财富多来自战争掠夺,未公开清算)。俊仁通过“公开100万捐款”,将“儿玉的贿赂”转化为“可追溯的公益资金”,利用信息透明消解公众的怀疑——既然“大部分钱都捐了”,剩下的1万自然被默认为“合理范围”。

  但俊仁的“高智商”在于,他提前将“受贿”包装为“慈善”,使规则从“禁止受贿”变为“鼓励捐赠”,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贪腐-惩罚”逻辑。

  公众对“善财童子”的期待(希望富豪捐款),转移了对“皇室是否该持有财富”的质疑——人们更关注“他捐了多少”,而非“他拿了多少”。

  儿玉的悲剧在于,他误以为“金钱可以收买一切”,却不知俊仁的“反向操作”将其变为“政治祭品”:公众对“刺杀首相”的愤怒远大于对“贿赂”的关注,儿玉的“黑帮 刺杀”标签使其成为完美的“战犯替罪羊”;

  俊仁通过“公开钱是儿玉所赠”,将儿玉的“贪腐”与“暴力”绑定,彻底摧毁其社会声誉(民众不会追问“儿玉的钱从哪来”,只会记住“他是贪腐的刺客”);

  这种“舆论死刑”比法律审判更具杀伤力——儿玉即使保命,也永远失去政治影响力。

  喜欢跨过8900亿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