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既没应承,也没推辞,只是神色平淡地问道:“府衙里让咱们县里自行招募乡勇,钱粮也由县里自筹。那敢问县丞,这乡勇该定下多少员额?"
周县丞捋着胡须沉思片刻,面露难色:“如今百废待兴,下半年还要上缴秋税。这招募乡勇的饷银,还得找城中各大户协商筹集......”他顿了顿,试探着说道:“不如暂且先定下五百之数?”
林峰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五百就五百吧。”他话锋一转,“那下官去领乡勇,这三班衙役又该如何处置?”
周县丞闻言一怔,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偷眼看了看站在一旁的乔典吏,最后干笑两声道:“这个......不如就由林都头推举一位如何?”
“好。”林峰干脆利落地应下,目光在堂上众人脸上一一扫过。
周县丞擦了擦额头的汗,强笑道:“既如此,那就这么定了。林都头负责招募五百乡勇,三班衙役的人选也由都头举荐。老夫这就去拟个章程,报备府衙。”
林峰微微颔首,却忽然问道:“县丞大人,这五百乡勇的饷银,打算如何筹措?”
周县丞闻言一滞,支吾道:“这个......老夫打算召集城中大户商议......”
“不必了。”林峰打断道,“下官倒是有个主意。”
“哦?”周县丞眼前一亮,“都头请讲。”
林峰淡淡道:“黑虎帮在城中盘踞多年,名下产业不少。如今贼首伏诛,这些产业正好充公,用作军饷。”
堂上众人闻言都是一惊。乔典吏忍不住插嘴道:“这......不合规矩吧?那些产业按理该充入官库......”
“乔典吏说得对。”林峰嘴角微扬,“是该充入官库。不过如今县库空虚,正好用来养兵守城,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周县丞眼珠转了转,说道:“就这么办吧!”
林峰不再多言,拱手道:“若无事,下官就先告退了。”
走出县衙大门,赵小乙早已牵马等候多时。见林峰出来,连忙迎上前:"大人,事情谈得如何?"
林峰翻身上马,冷笑道:“府里允许咱们县自募五百乡勇。”
“这是好事啊!”赵小乙喜道,“那饷银......”
“原先税库和银局封存得银子咱们不动,还给县里,黑虎帮的产业归咱们。”林峰简短答道,“你带人去清点一下,赌坊、当铺、暗窑,一个都别落下。”
赵小乙会意,压低声音道:“我这就去办。”
林峰想了想,对着赵小乙说道,“对了,往后我自领乡勇,这三班衙役便不当了,到时候我推举你来做都头。”
赵小乙一惊,连忙道:“这....我怕我干不好。”
“没什么干不好的,你本也是快班老人,这三班是什么章程你清楚,就这么定了。”林峰上了马,又补充一句,“在说我领乡勇还依旧在城外,到时候你真有拿不动主意的事便来请示我。”
“知道了大人!”赵小乙兴奋地搓着手,“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招兵?”
“明天就贴告示。”林峰一夹马腹,“还是老规矩,只要良家子,那些市井无赖一个都不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北京城中,紫禁城暖阁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彻骨的寒意。
年轻的朱由检伏在案前,烛火将他消瘦的身影投在墙上,摇曳不定。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一举铲除魏忠贤的少年天子,如今眉宇间尽是疲惫,眼下的乌青衬得面色愈发苍白。他已经整整三日未曾合眼了。
“皇爷,您可不能这般熬下去了。”老太监王承恩捧着参汤,声音发颤,“龙体要紧啊......”
朱由检正要发作,抬头见是自幼侍奉自己的老太监,神色稍霁:“国事艰难,建奴破关而入,朕如何安眠?”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塘报,“蓟州告急,遵化失守,如今连京师都......”
王承恩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满朝文武,难道就无一人能为皇爷分忧么?”
“住口!”朱由检猛地拍案,震得茶盏作响,“这等话若是传到外廷,你还要不要性命了?”他喘了口气,语气稍缓,“朕知道你是好心,但......但如今这局面......”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北风呼啸,仿佛带着关外铁骑的嘶鸣。一个月前,老酋之子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军绕道蒙古,破大安口,直扑京师。
如今烽火已燃至京畿,而朝中却还在为战守之策争执不休。
“袁崇焕......”朱由检喃喃自语,手指紧紧攥住窗棂,“朕许他督师蓟辽,赐尚方宝剑,他竟让建奴长驱直入!”
王承恩小心翼翼道:“袁督师已率关宁铁骑入卫,正在广渠门外与建奴激战......”
“朕知道!”朱由检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可他为何不将建奴阻于关外?为何要放他们入关?朝中已有御史弹劾他通敌!”
暖阁内一时寂静,只闻炭火噼啪作响。王承恩伏在地上,不敢接话。
朱由检长叹一声,回到案前。
奏章堆积如山,多是求饷请兵的文书。他拿起一份兵部急奏,手指微微发抖:“宣府总兵驰援京师,途中遇伏,溃退昌平......大同总兵满桂......"他忽然冷笑,"一个个都说要勤王,却连建奴的边都摸不着!"
“皇爷,喝口参汤吧。”王承恩捧着茶盏,战战兢兢地劝道。
朱由检接过茶盏,却又不饮,只是怔怔地望着跳动的烛火。
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祖父万历皇帝、兄长天启皇帝的身影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这个皇位,从来就不是他想要的。
若不是兄长早逝,魏忠贤专权......
“王承恩,”他突然开口,“你说,朕是不是真的......真的无力回天?”
“皇爷!”王承恩叩首及地,“大明江山永固,皇爷必是中兴之主!只要......只要度过眼前难关......”
朱由检苦笑一声,将参汤一饮而尽:“罢了,传旨内阁,明日卯时平台召对。”他揉了揉眉心,“还有,让锦衣卫盯紧京中动静,若有散播谣言者,立斩不赦。”
“老奴遵旨。”王承恩迟疑片刻,又道:“皇爷,是否要召孙承宗老大人入京?”
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随即又黯淡下去:“孙师傅年事已高,况且远在保定......罢了,且看明日廷议如何。”
他重新坐下,拿起一份来自陕西的奏章,漫不经心地扫过。那是关于某个叫安寨的小县城击溃流寇的捷报,在如今的危局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陕西......”朱由检喃喃道,“听说那边旱灾更严重了?”
王承恩连忙回道:“是,延安府已有饥民聚众作乱......”
朱由检疲惫地摆摆手:“让洪承畴加紧剿抚。告诉他,朕要的是太平,不是更多的首级。”
周县丞捋着胡须沉思片刻,面露难色:“如今百废待兴,下半年还要上缴秋税。这招募乡勇的饷银,还得找城中各大户协商筹集......”他顿了顿,试探着说道:“不如暂且先定下五百之数?”
林峰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五百就五百吧。”他话锋一转,“那下官去领乡勇,这三班衙役又该如何处置?”
周县丞闻言一怔,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偷眼看了看站在一旁的乔典吏,最后干笑两声道:“这个......不如就由林都头推举一位如何?”
“好。”林峰干脆利落地应下,目光在堂上众人脸上一一扫过。
周县丞擦了擦额头的汗,强笑道:“既如此,那就这么定了。林都头负责招募五百乡勇,三班衙役的人选也由都头举荐。老夫这就去拟个章程,报备府衙。”
林峰微微颔首,却忽然问道:“县丞大人,这五百乡勇的饷银,打算如何筹措?”
周县丞闻言一滞,支吾道:“这个......老夫打算召集城中大户商议......”
“不必了。”林峰打断道,“下官倒是有个主意。”
“哦?”周县丞眼前一亮,“都头请讲。”
林峰淡淡道:“黑虎帮在城中盘踞多年,名下产业不少。如今贼首伏诛,这些产业正好充公,用作军饷。”
堂上众人闻言都是一惊。乔典吏忍不住插嘴道:“这......不合规矩吧?那些产业按理该充入官库......”
“乔典吏说得对。”林峰嘴角微扬,“是该充入官库。不过如今县库空虚,正好用来养兵守城,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周县丞眼珠转了转,说道:“就这么办吧!”
林峰不再多言,拱手道:“若无事,下官就先告退了。”
走出县衙大门,赵小乙早已牵马等候多时。见林峰出来,连忙迎上前:"大人,事情谈得如何?"
林峰翻身上马,冷笑道:“府里允许咱们县自募五百乡勇。”
“这是好事啊!”赵小乙喜道,“那饷银......”
“原先税库和银局封存得银子咱们不动,还给县里,黑虎帮的产业归咱们。”林峰简短答道,“你带人去清点一下,赌坊、当铺、暗窑,一个都别落下。”
赵小乙会意,压低声音道:“我这就去办。”
林峰想了想,对着赵小乙说道,“对了,往后我自领乡勇,这三班衙役便不当了,到时候我推举你来做都头。”
赵小乙一惊,连忙道:“这....我怕我干不好。”
“没什么干不好的,你本也是快班老人,这三班是什么章程你清楚,就这么定了。”林峰上了马,又补充一句,“在说我领乡勇还依旧在城外,到时候你真有拿不动主意的事便来请示我。”
“知道了大人!”赵小乙兴奋地搓着手,“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招兵?”
“明天就贴告示。”林峰一夹马腹,“还是老规矩,只要良家子,那些市井无赖一个都不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北京城中,紫禁城暖阁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彻骨的寒意。
年轻的朱由检伏在案前,烛火将他消瘦的身影投在墙上,摇曳不定。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一举铲除魏忠贤的少年天子,如今眉宇间尽是疲惫,眼下的乌青衬得面色愈发苍白。他已经整整三日未曾合眼了。
“皇爷,您可不能这般熬下去了。”老太监王承恩捧着参汤,声音发颤,“龙体要紧啊......”
朱由检正要发作,抬头见是自幼侍奉自己的老太监,神色稍霁:“国事艰难,建奴破关而入,朕如何安眠?”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塘报,“蓟州告急,遵化失守,如今连京师都......”
王承恩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满朝文武,难道就无一人能为皇爷分忧么?”
“住口!”朱由检猛地拍案,震得茶盏作响,“这等话若是传到外廷,你还要不要性命了?”他喘了口气,语气稍缓,“朕知道你是好心,但......但如今这局面......”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北风呼啸,仿佛带着关外铁骑的嘶鸣。一个月前,老酋之子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军绕道蒙古,破大安口,直扑京师。
如今烽火已燃至京畿,而朝中却还在为战守之策争执不休。
“袁崇焕......”朱由检喃喃自语,手指紧紧攥住窗棂,“朕许他督师蓟辽,赐尚方宝剑,他竟让建奴长驱直入!”
王承恩小心翼翼道:“袁督师已率关宁铁骑入卫,正在广渠门外与建奴激战......”
“朕知道!”朱由检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可他为何不将建奴阻于关外?为何要放他们入关?朝中已有御史弹劾他通敌!”
暖阁内一时寂静,只闻炭火噼啪作响。王承恩伏在地上,不敢接话。
朱由检长叹一声,回到案前。
奏章堆积如山,多是求饷请兵的文书。他拿起一份兵部急奏,手指微微发抖:“宣府总兵驰援京师,途中遇伏,溃退昌平......大同总兵满桂......"他忽然冷笑,"一个个都说要勤王,却连建奴的边都摸不着!"
“皇爷,喝口参汤吧。”王承恩捧着茶盏,战战兢兢地劝道。
朱由检接过茶盏,却又不饮,只是怔怔地望着跳动的烛火。
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祖父万历皇帝、兄长天启皇帝的身影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这个皇位,从来就不是他想要的。
若不是兄长早逝,魏忠贤专权......
“王承恩,”他突然开口,“你说,朕是不是真的......真的无力回天?”
“皇爷!”王承恩叩首及地,“大明江山永固,皇爷必是中兴之主!只要......只要度过眼前难关......”
朱由检苦笑一声,将参汤一饮而尽:“罢了,传旨内阁,明日卯时平台召对。”他揉了揉眉心,“还有,让锦衣卫盯紧京中动静,若有散播谣言者,立斩不赦。”
“老奴遵旨。”王承恩迟疑片刻,又道:“皇爷,是否要召孙承宗老大人入京?”
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随即又黯淡下去:“孙师傅年事已高,况且远在保定......罢了,且看明日廷议如何。”
他重新坐下,拿起一份来自陕西的奏章,漫不经心地扫过。那是关于某个叫安寨的小县城击溃流寇的捷报,在如今的危局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陕西......”朱由检喃喃道,“听说那边旱灾更严重了?”
王承恩连忙回道:“是,延安府已有饥民聚众作乱......”
朱由检疲惫地摆摆手:“让洪承畴加紧剿抚。告诉他,朕要的是太平,不是更多的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