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淅川县九重镇的这片麦田里,陈雨薇和她的昆虫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启蒙。
三个月来,这群年轻人从最初连蚜虫和瓢虫都很多人只是在书本了解过昆虫的习性和特征,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生态调查的,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于昆虫做出记录和分析。
这当中的第一个月,简直是所有人的摸索与挫折。
刚开始调查时,昆虫小组组员王若寻因为不会使用吸虫器,一不小心把样本喷得满脸都是,小姑娘不光哭的伤心,由于接受不了虫子喷到了脸上,香胰子被她洗掉了一半,还觉得难受,方稷看到这些也不苛责,这都是将来的农业有生力量,只有这些孩子真正成长起来,才能给农业带来更广阔的未来。
\"教授,我们这样手动计数真的科学吗?\"陈雨薇曾忐忑地问方稷。
方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他们做了一次实验:同一块田,分别用吸虫器法和目测法调查,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数据趋势完全一致。
\"科学不能光唯工具论,\"方稷笑着说,\"关键是方法要科学,而不仅是设备要高级。\"
田野科研首先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使用科技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原始的方式也不能完全舍弃,如果人类完全遗忘了最初的农业形式,将来有一天没有设备以后该怎么办?
随着调查的深入,同学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昆虫小组组员张立新最先注意到,瓢虫特别喜欢在清晨时分聚集在油菜叶背面\"开会\"。小陈则发现,下雨前蚜虫会大量繁殖,\"好像知道雨水会冲刷掉天敌的气味线索\"。
陈雨薇带着组员们连续蹲守田间,终于明确了蚜虫-瓢虫种群动态的关键规律:
\"蚜虫数量在达到每百株200时,瓢虫开始大量聚集;当蚜虫达到500时,瓢虫的捕食效率最高;超过800时,就必须加入人工干预了。\"
这个发现让方稷都感到惊喜:\"这是很有价值的实践数据!\"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陈雨薇决定手绘一幅蚜虫-瓢虫种群动态图。她托她爸爸给她寄来了找来大幅绘图纸,用彩色铅笔,找个同组里几个有绘画功底的小姐妹,细致地绘制起来。
图纸的左上角标注着调查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横坐标是日期,纵坐标是虫口数量。她用红色线条表示蚜虫种群动态,黑色线条表示瓢虫数量变化,还用不同颜色的标注记录下关键现象:
\"4月15日,阴天小雨,19 °,微风,蚜虫数量骤增。\"
\"4月20日,晴天气温回升,22°,无风,瓢虫开始产卵。\"
\"5月5日,阴转晴,23°,上午无风,下午4级风,油菜开花,蚜虫活跃\"
在图纸的空白处,她细心地画上了蚜虫和瓢虫的生态图,标注了各虫态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这里要特别注意,\"她向组员们讲解,\"瓢虫幼虫和蛹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害虫,很多农民会误杀。\"
调查过程中,昆虫组的同学们还记录了很多生态现象:
蚂蚁会\"放牧\"蚜虫,保护它们免受天敌侵害;
蜘蛛网也会捕捉大量蚜虫,是重要的自然控制力量;
大雨后蚜虫数量会急剧下降,但瓢虫受影响较小。
这些发现都被细致地记录在图纸的备注栏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陈雨薇感慨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体平衡。\"
在这次的汇报前,陈雨薇组织全组同学对图纸进行最后一次审核和完善。大家围坐在田埂上,逐项核对数据,补充观察记录。
\"这里应该加上温度变化曲线,\"有人建议,\"我发现气温对蚜虫发育速率影响很大。\"
\"要不要把油菜物候期也标上去?\"也有人指着图纸,\"油菜开花期和蚜虫迁移明显相关。\"
经过整整一天的完善,这幅凝聚着全组心血的种群动态图终于完成。图纸上不仅有着精确的数据曲线,还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三个月的观察心得和发现。
当陈雨薇在结题汇报上展示这幅手绘图时,方稷教授仔细地看着每一个细节,频频点头。
\"这不仅仅是一张数据图,\"他评价道,\"更是一份完整的生态日志,记录了一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也记录了你们的科学成长。\"
李大爷也来参加了汇报会。老人看着图纸,虽然看不懂那些曲线,但听得格外认真。
\"这些娃娃真中!\"他竖起大拇指,\"把我一辈子知道但说不出来的道理都给整明白了!\"
汇报结束后,方稷把图纸小心地收起来:\"这份成果很珍贵,我们要把它扫描存档,原件将作为重要资料保存。\"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份手绘图后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看到后,请求复制了一份,作为农民培训的教材。
\"比任何教科书都直观,\"技术员说,\"农民一看就明白什么时候该防虫,什么时候不用管。\"
\"科学种田,就是得看'天时'啊!\"老人乐呵呵地说。
离别的日子到了,九重镇这边的实地考察时间结束了,同学们要返回三亚开始第二阶段的研究。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收拾行装,陈雨薇最后一次走在田埂上,看着这片给予他们无数启示的麦田。
\"我会想念这里的,\"陈雨薇看着田地喃喃自语。
远处,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仿佛在向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告别。而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个月来,这群年轻人从最初连蚜虫和瓢虫都很多人只是在书本了解过昆虫的习性和特征,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生态调查的,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于昆虫做出记录和分析。
这当中的第一个月,简直是所有人的摸索与挫折。
刚开始调查时,昆虫小组组员王若寻因为不会使用吸虫器,一不小心把样本喷得满脸都是,小姑娘不光哭的伤心,由于接受不了虫子喷到了脸上,香胰子被她洗掉了一半,还觉得难受,方稷看到这些也不苛责,这都是将来的农业有生力量,只有这些孩子真正成长起来,才能给农业带来更广阔的未来。
\"教授,我们这样手动计数真的科学吗?\"陈雨薇曾忐忑地问方稷。
方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他们做了一次实验:同一块田,分别用吸虫器法和目测法调查,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数据趋势完全一致。
\"科学不能光唯工具论,\"方稷笑着说,\"关键是方法要科学,而不仅是设备要高级。\"
田野科研首先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使用科技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原始的方式也不能完全舍弃,如果人类完全遗忘了最初的农业形式,将来有一天没有设备以后该怎么办?
随着调查的深入,同学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昆虫小组组员张立新最先注意到,瓢虫特别喜欢在清晨时分聚集在油菜叶背面\"开会\"。小陈则发现,下雨前蚜虫会大量繁殖,\"好像知道雨水会冲刷掉天敌的气味线索\"。
陈雨薇带着组员们连续蹲守田间,终于明确了蚜虫-瓢虫种群动态的关键规律:
\"蚜虫数量在达到每百株200时,瓢虫开始大量聚集;当蚜虫达到500时,瓢虫的捕食效率最高;超过800时,就必须加入人工干预了。\"
这个发现让方稷都感到惊喜:\"这是很有价值的实践数据!\"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陈雨薇决定手绘一幅蚜虫-瓢虫种群动态图。她托她爸爸给她寄来了找来大幅绘图纸,用彩色铅笔,找个同组里几个有绘画功底的小姐妹,细致地绘制起来。
图纸的左上角标注着调查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横坐标是日期,纵坐标是虫口数量。她用红色线条表示蚜虫种群动态,黑色线条表示瓢虫数量变化,还用不同颜色的标注记录下关键现象:
\"4月15日,阴天小雨,19 °,微风,蚜虫数量骤增。\"
\"4月20日,晴天气温回升,22°,无风,瓢虫开始产卵。\"
\"5月5日,阴转晴,23°,上午无风,下午4级风,油菜开花,蚜虫活跃\"
在图纸的空白处,她细心地画上了蚜虫和瓢虫的生态图,标注了各虫态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这里要特别注意,\"她向组员们讲解,\"瓢虫幼虫和蛹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害虫,很多农民会误杀。\"
调查过程中,昆虫组的同学们还记录了很多生态现象:
蚂蚁会\"放牧\"蚜虫,保护它们免受天敌侵害;
蜘蛛网也会捕捉大量蚜虫,是重要的自然控制力量;
大雨后蚜虫数量会急剧下降,但瓢虫受影响较小。
这些发现都被细致地记录在图纸的备注栏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陈雨薇感慨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体平衡。\"
在这次的汇报前,陈雨薇组织全组同学对图纸进行最后一次审核和完善。大家围坐在田埂上,逐项核对数据,补充观察记录。
\"这里应该加上温度变化曲线,\"有人建议,\"我发现气温对蚜虫发育速率影响很大。\"
\"要不要把油菜物候期也标上去?\"也有人指着图纸,\"油菜开花期和蚜虫迁移明显相关。\"
经过整整一天的完善,这幅凝聚着全组心血的种群动态图终于完成。图纸上不仅有着精确的数据曲线,还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三个月的观察心得和发现。
当陈雨薇在结题汇报上展示这幅手绘图时,方稷教授仔细地看着每一个细节,频频点头。
\"这不仅仅是一张数据图,\"他评价道,\"更是一份完整的生态日志,记录了一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也记录了你们的科学成长。\"
李大爷也来参加了汇报会。老人看着图纸,虽然看不懂那些曲线,但听得格外认真。
\"这些娃娃真中!\"他竖起大拇指,\"把我一辈子知道但说不出来的道理都给整明白了!\"
汇报结束后,方稷把图纸小心地收起来:\"这份成果很珍贵,我们要把它扫描存档,原件将作为重要资料保存。\"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份手绘图后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看到后,请求复制了一份,作为农民培训的教材。
\"比任何教科书都直观,\"技术员说,\"农民一看就明白什么时候该防虫,什么时候不用管。\"
\"科学种田,就是得看'天时'啊!\"老人乐呵呵地说。
离别的日子到了,九重镇这边的实地考察时间结束了,同学们要返回三亚开始第二阶段的研究。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收拾行装,陈雨薇最后一次走在田埂上,看着这片给予他们无数启示的麦田。
\"我会想念这里的,\"陈雨薇看着田地喃喃自语。
远处,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仿佛在向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告别。而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