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备道:“璧城,以太尉先前功绩声望,只须安稳等到大位传承之时,大权必然稳稳落在手中,此是百无一失之计。若现下冒然动手,若败则不必说,你我一班人誓死追随太尉,自与太尉同生共死,然太尉身家九族却也势必无幸。纵然此事能成,太尉也不过独掌大权,与谨守臣节相比并无更多好处,却要落下骂名,后世只怕要将太尉与魏武晋宣相提并论了。璧城科甲出身,饱学之士,岂可不察?”
秦玉道:“无患之言我未尝不曾想过,其间分别我又岂能不知?若不到大郎性命攸关之时,我也不愿为兄长献此计策。然现下洪福洪庆兄弟已欺到我等头上,更丧心病狂欲取陈大郎性命,我等岂能一忍再忍,任人宰割?我自然知晓兄长若能等到新君继位,便可大权独揽,那时再取洪福洪庆性命,便如捏蝼蚁一般。然无患也说,兄长须安稳待时,才能等到新君继位。但如今情势,兄长还能安稳么?大郎若丢了性命,下一个便是你我。我三人虽是禁军大将,朝廷重臣,麾下有千军万马,但那洪福洪庆却是天子近臣,我几个的千军万马只怕不及他的只言片语。倘若明日内廷传出一道诏旨,褫去我三人官爵,收回兵权,将我三人捉拿下狱,我三人是遵旨还是不遵?到那时,兄长还要教我以忠君之论么?”
陈封、程备皆默然。有顷陈封向程备道:“你怎的不答他话?”
程备一笑道:“秦璧城为说客,无人能及,我亦不能不心动。”
陈封哈哈大笑道:“我也被他说动了,何况是你?”
程备道:“璧城说的虽有理,但这等事太过凶险,若不能谋定后动,稳操胜券,万不能轻动。是以我仍以为现下时机未到,不能冒然行事。”
秦玉道:“无患以为何时才是时机?”
程备看看秦玉,忽转身向陈封一揖道:“太尉恕程备妄言,程备以为,倘若当今勾决衙内,便是时机到了。”
陈封身子一震,侧身斜视程备,却不说话。秦玉道:“无患这是何意?我等要救大郎性命,无患却说时机未到,却又说若是当今取了大郎性命才是时机到了,恕秦玉愚钝,着实不解。”
程备道:“璧城,取天下者,民心至重。我说这二者其间分别,便在民心矣。然天下百姓却又多是不明就里,不过盲从众人而已。太尉素来深得民心,每逢车仗出行,百姓无不夹道迎送,争相礼拜。然自衙内逢恶,百姓却又多说衙内权贵之后,仗势行凶,若不严惩,便是徇私枉法。其间究竟谁是谁非已非要紧,更早已忘了太尉声名。太尉若此时起兵清君侧,便失了民心。纵然太尉得势,朝野之中也必有人自诩风骨臣节,不肯屈服。”
秦玉道:“嗯,也有些道理,却也不过道理而已。前朝太宗皇帝也有此例,难道便不能使天下大治,民心归附么?”
程备道:“难易不可同日而语,岂有避易就难之理?”
秦玉道:“也罢,我不与你辩。无患只说下去便是。”
程备道:“倘若当今不肯开恩,勾决衙内,且不论衙内是否行刑,民心必倒向太尉。那时百姓便又记起太尉昔日功德,只说朝廷全不体恤功臣,执法严苛,酷吏横行,却又全忘了衙内所犯之恶了。此时时机已至,太尉若起兵清君侧,虽不能说顺理成章,却也是情理之中。世人便多能体谅,此所谓得人心也。”
秦玉点头道:“洞悉人心,我不及无患也。却只怕当今下旨之时,再起兵已不及了。”
陈封道:“璧城,我知你一心只为救大郎性命,然无患所说却是至理。大郎虽断了死罪,却也未必便无转圜,圣上也未必便要取大郎性命。纵然圣上当真要取大郎性命,我等做臣子的,也只俯首听命而已,不可作他想。嗯,明日是三月三十,仍是左骁卫当值梁都宿卫,四月是哪一卫兵马当值?”
秦玉道:“四月是青鸾卫当值。”
陈封道:“你即刻安排天枢卫顶替青鸾卫宿卫四月,只说...只说青鸾卫将领兵员告假缺额者甚多,排布不便,待到五月再值宿卫。高功肃那里,你去与他说,教他不可声张。至于政事堂与兵部,我自应对。”
秦玉道:“是。太尉放心,定无差错。”
陈封道:“罢了,明日我去政事堂,看政事堂如何处置再作道理。”
次日一早,陈封辰时便到了政事堂。其时政事堂还未见外官办事,四个中书舍人正整理通政司刚送来的奏疏,见陈封进屋,纷纷起身见礼。陈封只颔首示意,脚步却不停,直入里间。
里屋内裴绪正向袁端、宋质两位相公禀事,见陈封进屋,急起身见礼,两位相公也起身相迎。陈封施礼问安,四人也不寒暄,各自落座。陈封坐了东窗下首席,却见椅旁几上有一盏茶。
宋质道:“早知崇恩今日定是要来,早为你预备下茶了,崇恩慢用。”
陈封道:“多谢相公。”便闭口不言。
宋质道:“适才桑鼎说的便是令郎陈子望的事,恰刚说完,你便到了。”
陈封道:“我也不瞒相公,今日陈封确是为此事而来。相公们执掌朝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只看相公如何处置了。”袁端道:“崇恩年岁渐长,火气却丝毫不减。这般气势汹汹,是来兴师问罪么?老夫倚老卖老,告诫崇恩一句,气需沉住,方得泰然。”
陈封道:“多谢袁相公,陈封原是武将,若没了火气,如何统得兵,上得阵?自然比不得相公宰相肚量。”
裴绪道:“陈太尉,相公的意思,是要太尉莫急,梁州府的案结尚未送到政事堂。只因此事要紧,我才先向二位相公禀告。”
话音未落,里间门忽地开了,崔言大步进屋。先向两位相公施了一礼,又回身向陈封施礼道:“陈太尉到了。”
秦玉道:“无患之言我未尝不曾想过,其间分别我又岂能不知?若不到大郎性命攸关之时,我也不愿为兄长献此计策。然现下洪福洪庆兄弟已欺到我等头上,更丧心病狂欲取陈大郎性命,我等岂能一忍再忍,任人宰割?我自然知晓兄长若能等到新君继位,便可大权独揽,那时再取洪福洪庆性命,便如捏蝼蚁一般。然无患也说,兄长须安稳待时,才能等到新君继位。但如今情势,兄长还能安稳么?大郎若丢了性命,下一个便是你我。我三人虽是禁军大将,朝廷重臣,麾下有千军万马,但那洪福洪庆却是天子近臣,我几个的千军万马只怕不及他的只言片语。倘若明日内廷传出一道诏旨,褫去我三人官爵,收回兵权,将我三人捉拿下狱,我三人是遵旨还是不遵?到那时,兄长还要教我以忠君之论么?”
陈封、程备皆默然。有顷陈封向程备道:“你怎的不答他话?”
程备一笑道:“秦璧城为说客,无人能及,我亦不能不心动。”
陈封哈哈大笑道:“我也被他说动了,何况是你?”
程备道:“璧城说的虽有理,但这等事太过凶险,若不能谋定后动,稳操胜券,万不能轻动。是以我仍以为现下时机未到,不能冒然行事。”
秦玉道:“无患以为何时才是时机?”
程备看看秦玉,忽转身向陈封一揖道:“太尉恕程备妄言,程备以为,倘若当今勾决衙内,便是时机到了。”
陈封身子一震,侧身斜视程备,却不说话。秦玉道:“无患这是何意?我等要救大郎性命,无患却说时机未到,却又说若是当今取了大郎性命才是时机到了,恕秦玉愚钝,着实不解。”
程备道:“璧城,取天下者,民心至重。我说这二者其间分别,便在民心矣。然天下百姓却又多是不明就里,不过盲从众人而已。太尉素来深得民心,每逢车仗出行,百姓无不夹道迎送,争相礼拜。然自衙内逢恶,百姓却又多说衙内权贵之后,仗势行凶,若不严惩,便是徇私枉法。其间究竟谁是谁非已非要紧,更早已忘了太尉声名。太尉若此时起兵清君侧,便失了民心。纵然太尉得势,朝野之中也必有人自诩风骨臣节,不肯屈服。”
秦玉道:“嗯,也有些道理,却也不过道理而已。前朝太宗皇帝也有此例,难道便不能使天下大治,民心归附么?”
程备道:“难易不可同日而语,岂有避易就难之理?”
秦玉道:“也罢,我不与你辩。无患只说下去便是。”
程备道:“倘若当今不肯开恩,勾决衙内,且不论衙内是否行刑,民心必倒向太尉。那时百姓便又记起太尉昔日功德,只说朝廷全不体恤功臣,执法严苛,酷吏横行,却又全忘了衙内所犯之恶了。此时时机已至,太尉若起兵清君侧,虽不能说顺理成章,却也是情理之中。世人便多能体谅,此所谓得人心也。”
秦玉点头道:“洞悉人心,我不及无患也。却只怕当今下旨之时,再起兵已不及了。”
陈封道:“璧城,我知你一心只为救大郎性命,然无患所说却是至理。大郎虽断了死罪,却也未必便无转圜,圣上也未必便要取大郎性命。纵然圣上当真要取大郎性命,我等做臣子的,也只俯首听命而已,不可作他想。嗯,明日是三月三十,仍是左骁卫当值梁都宿卫,四月是哪一卫兵马当值?”
秦玉道:“四月是青鸾卫当值。”
陈封道:“你即刻安排天枢卫顶替青鸾卫宿卫四月,只说...只说青鸾卫将领兵员告假缺额者甚多,排布不便,待到五月再值宿卫。高功肃那里,你去与他说,教他不可声张。至于政事堂与兵部,我自应对。”
秦玉道:“是。太尉放心,定无差错。”
陈封道:“罢了,明日我去政事堂,看政事堂如何处置再作道理。”
次日一早,陈封辰时便到了政事堂。其时政事堂还未见外官办事,四个中书舍人正整理通政司刚送来的奏疏,见陈封进屋,纷纷起身见礼。陈封只颔首示意,脚步却不停,直入里间。
里屋内裴绪正向袁端、宋质两位相公禀事,见陈封进屋,急起身见礼,两位相公也起身相迎。陈封施礼问安,四人也不寒暄,各自落座。陈封坐了东窗下首席,却见椅旁几上有一盏茶。
宋质道:“早知崇恩今日定是要来,早为你预备下茶了,崇恩慢用。”
陈封道:“多谢相公。”便闭口不言。
宋质道:“适才桑鼎说的便是令郎陈子望的事,恰刚说完,你便到了。”
陈封道:“我也不瞒相公,今日陈封确是为此事而来。相公们执掌朝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只看相公如何处置了。”袁端道:“崇恩年岁渐长,火气却丝毫不减。这般气势汹汹,是来兴师问罪么?老夫倚老卖老,告诫崇恩一句,气需沉住,方得泰然。”
陈封道:“多谢袁相公,陈封原是武将,若没了火气,如何统得兵,上得阵?自然比不得相公宰相肚量。”
裴绪道:“陈太尉,相公的意思,是要太尉莫急,梁州府的案结尚未送到政事堂。只因此事要紧,我才先向二位相公禀告。”
话音未落,里间门忽地开了,崔言大步进屋。先向两位相公施了一礼,又回身向陈封施礼道:“陈太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