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之际,瞎眼老人停在饭店门口朝我拱手作揖。
“老先生您这是干嘛!”我上前一步,急按住他的手。
“惭愧,惭愧呀,后生仔,呃不,这位小友,请恕老汉我眼瞎心拙,学艺不精,未能辨出你这玄妙骨脉,实在是对不住啊!”
瞎眼老人摇动着脑袋,浑浊的眼里表现出十分的沮丧与无奈。
“哎呀,我当是啥事呢,不碍事的!”见他这样,我赶忙轻松一笑,并搀扶着他向外再走走,远离进出之地。
“辩不出更好,况且命数这东西,我认为知道了也未必就是好,毕竟,未知才尚可一搏嘛!”
“嗯,是这个理儿,是这个理儿!”
目送瞎眼老人敲打着盲杖离开,我和兰老爷子乘了辆三轮车继续出发。
由于当地城区不大,加之街道偏窄,所以电动三轮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坐在三轮车上一路前行,尘土在不快也不慢的车轮间被扬起,然后甩在身后。
四处观望,我发现这座城市确实小的明显,没有那种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景象,道路也修建的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仍还是泥土路。
载我们的当地人玩笑说:“俺们这地方啊,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不过,我倒是觉着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韵味。
街道两旁满是“下商上居”的铺子,一间紧挨着一间。
路边随处可见大声叫卖的小吃摊,还有刚吃饱午饭、出来晒太阳、下棋打牌的居民。
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悠闲与从容,并时时处处透着那股自在的意味。
大约行了四十多分钟的路,我揉着被颠的生疼的屁股和兰老爷子下了车。
因乌家村地处偏僻,加之又隐藏于深山中,理发店老板兄妹俩也并不能准确描述出具体位置。
只能是根据曾到过的经验,告诉我说出了城区,需换乘过路农民的牛车,然后再走过一段很长的无人区公路,经渡口坐船过河,才能进入山区,摸索着找到。
可没曾想,这等待牛车的过程,却异常漫长。
直到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我和兰老爷子才终于看到有农户赶着牛车,载着采买的东西缓缓驶来。
急走几步上前,温声和其说了些好话,又塞过去十元钱。
接过钱的农户用他粗粝的手揉了揉,这才笑着将车后载着的东西挪了挪,空出两个下脚的位置。
借着车辕坐上板车,我和兰老爷子伴随着“吱呀”的木轴声与牛铃的轻响,慢悠悠的继续前行。
路上的时候,闲来无事,兰老爷子便和载我们的农户攀谈了起来。
他是一个四十多岁地道的庄户汉子,笑起来呲着一口大黄牙,通过攀谈得知,他所居住的村,名为“丰收村”。
他讲:“丰收村这名儿是我们这儿老辈人传下来的念想,是庄户人把一辈子血汗泼在地里、从土坷垃里扒饭吃的盼头。”
不过他们村还真就村如其名,五谷丰登,年年丰收,不管什么年代,从未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
并且,在历史上发生特大旱灾“丁戊奇荒”的那两年,他们村还曾救助过许多外来逃难的灾民。
当时他们村里人把自家省下来的口粮匀出去,把牛棚、柴房腾出来给灾民住——他们懂,都是靠地吃饭的人,谁也经不住天灾的折腾。
甚至当灾难过去,村里最后留下不走的,都还有近百口。
在清朝光绪元年,华北地区爆发过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分别是一八七七丁丑年和一八七八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在这两年,天旱的像被捅破了窟窿,日头毒得能晒裂石头,河沟干得见底,地里的庄稼苗刚冒头就枯成了干草,一捏就碎。
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烂得遮不住身子,有的怀里抱着快饿死的娃,有的拄着棍子一步三晃,嘴唇干裂得渗血,眼里只剩求活的光。
对于“丁戊奇荒”,兰老爷子烟锅子里的烟丝燃了又灭。
他不曾经历过,但因为闹天灾而饿死人的年月,他倒见识过不少。
那时的人们过着极苦的生活,一天忙到头就指着地里的那点粮食糊口。
盼着风调,盼着雨顺,盼着谷穗压弯腰,盼着仓里的粮能接上下一茬。
地里人都说,土是活的,能闻出人的汗味,你对它实诚,它就给你长庄稼,你若敢懈怠,它便让你空着手过冬。
对庄稼人来说,地不是死物,是命根子,是脊梁骨,是扛着一家子活下去的指望。
春种时把种子埋进土里,就像把希望种进了心窝窝,每天天不亮就往地里跑,蹲在田埂上瞅着芽尖冒头,比瞅着自家娃长个子还上心。
年轻时,兰老爷子也曾跟着他父亲一起种过地,深知其中的不易。
“一年到头,天不亮就下地,顶着日头薅草、施肥、浇水,腰累得直不起来,就盼着秋收时能多打两斗粮,站在田埂上闻闻麦香。”
“小时候我爹就对我说过,人啊,只有不亏了地皮,地皮才不亏肚皮!可老天爷的脾气谁摸的准?他哪管你苦不苦?对地再好,一场旱,地里的苗全枯了,一场涝,刚熟的庄稼全泡了,闹起虫灾,一夜之间,叶子就被啃得只剩根杆儿,随便哪一样都能让庄户人一年白干,天不随人愿啊!”
猛吸了一口烟,兰老爷子仰头,吐出一口长长的烟气。
据他回忆,每遇饥荒年月,他所在的村里就空了大半。
除了那些走不动道的老人留在家里等死,剩下的人都得挎着空篮子、破碗出去要饭。
走在路上,随处可见饿死的人横在路边,身上盖着破草席的还算有个盖,有的就那样直挺挺的倒在路中,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啃完的树皮。
野地里的草根被挖光了,树皮被剥得光秃秃的,连土里的虫子都被捉得没了影。
有的爹娘舍不得吃,把仅有的一点吃的喂给娃,自己却饿到睁不开眼。
夫妻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把娃送给能给口饭吃的人家,转身就哭倒在路边。
“老先生您这是干嘛!”我上前一步,急按住他的手。
“惭愧,惭愧呀,后生仔,呃不,这位小友,请恕老汉我眼瞎心拙,学艺不精,未能辨出你这玄妙骨脉,实在是对不住啊!”
瞎眼老人摇动着脑袋,浑浊的眼里表现出十分的沮丧与无奈。
“哎呀,我当是啥事呢,不碍事的!”见他这样,我赶忙轻松一笑,并搀扶着他向外再走走,远离进出之地。
“辩不出更好,况且命数这东西,我认为知道了也未必就是好,毕竟,未知才尚可一搏嘛!”
“嗯,是这个理儿,是这个理儿!”
目送瞎眼老人敲打着盲杖离开,我和兰老爷子乘了辆三轮车继续出发。
由于当地城区不大,加之街道偏窄,所以电动三轮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坐在三轮车上一路前行,尘土在不快也不慢的车轮间被扬起,然后甩在身后。
四处观望,我发现这座城市确实小的明显,没有那种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景象,道路也修建的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仍还是泥土路。
载我们的当地人玩笑说:“俺们这地方啊,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不过,我倒是觉着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韵味。
街道两旁满是“下商上居”的铺子,一间紧挨着一间。
路边随处可见大声叫卖的小吃摊,还有刚吃饱午饭、出来晒太阳、下棋打牌的居民。
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悠闲与从容,并时时处处透着那股自在的意味。
大约行了四十多分钟的路,我揉着被颠的生疼的屁股和兰老爷子下了车。
因乌家村地处偏僻,加之又隐藏于深山中,理发店老板兄妹俩也并不能准确描述出具体位置。
只能是根据曾到过的经验,告诉我说出了城区,需换乘过路农民的牛车,然后再走过一段很长的无人区公路,经渡口坐船过河,才能进入山区,摸索着找到。
可没曾想,这等待牛车的过程,却异常漫长。
直到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我和兰老爷子才终于看到有农户赶着牛车,载着采买的东西缓缓驶来。
急走几步上前,温声和其说了些好话,又塞过去十元钱。
接过钱的农户用他粗粝的手揉了揉,这才笑着将车后载着的东西挪了挪,空出两个下脚的位置。
借着车辕坐上板车,我和兰老爷子伴随着“吱呀”的木轴声与牛铃的轻响,慢悠悠的继续前行。
路上的时候,闲来无事,兰老爷子便和载我们的农户攀谈了起来。
他是一个四十多岁地道的庄户汉子,笑起来呲着一口大黄牙,通过攀谈得知,他所居住的村,名为“丰收村”。
他讲:“丰收村这名儿是我们这儿老辈人传下来的念想,是庄户人把一辈子血汗泼在地里、从土坷垃里扒饭吃的盼头。”
不过他们村还真就村如其名,五谷丰登,年年丰收,不管什么年代,从未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
并且,在历史上发生特大旱灾“丁戊奇荒”的那两年,他们村还曾救助过许多外来逃难的灾民。
当时他们村里人把自家省下来的口粮匀出去,把牛棚、柴房腾出来给灾民住——他们懂,都是靠地吃饭的人,谁也经不住天灾的折腾。
甚至当灾难过去,村里最后留下不走的,都还有近百口。
在清朝光绪元年,华北地区爆发过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分别是一八七七丁丑年和一八七八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在这两年,天旱的像被捅破了窟窿,日头毒得能晒裂石头,河沟干得见底,地里的庄稼苗刚冒头就枯成了干草,一捏就碎。
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烂得遮不住身子,有的怀里抱着快饿死的娃,有的拄着棍子一步三晃,嘴唇干裂得渗血,眼里只剩求活的光。
对于“丁戊奇荒”,兰老爷子烟锅子里的烟丝燃了又灭。
他不曾经历过,但因为闹天灾而饿死人的年月,他倒见识过不少。
那时的人们过着极苦的生活,一天忙到头就指着地里的那点粮食糊口。
盼着风调,盼着雨顺,盼着谷穗压弯腰,盼着仓里的粮能接上下一茬。
地里人都说,土是活的,能闻出人的汗味,你对它实诚,它就给你长庄稼,你若敢懈怠,它便让你空着手过冬。
对庄稼人来说,地不是死物,是命根子,是脊梁骨,是扛着一家子活下去的指望。
春种时把种子埋进土里,就像把希望种进了心窝窝,每天天不亮就往地里跑,蹲在田埂上瞅着芽尖冒头,比瞅着自家娃长个子还上心。
年轻时,兰老爷子也曾跟着他父亲一起种过地,深知其中的不易。
“一年到头,天不亮就下地,顶着日头薅草、施肥、浇水,腰累得直不起来,就盼着秋收时能多打两斗粮,站在田埂上闻闻麦香。”
“小时候我爹就对我说过,人啊,只有不亏了地皮,地皮才不亏肚皮!可老天爷的脾气谁摸的准?他哪管你苦不苦?对地再好,一场旱,地里的苗全枯了,一场涝,刚熟的庄稼全泡了,闹起虫灾,一夜之间,叶子就被啃得只剩根杆儿,随便哪一样都能让庄户人一年白干,天不随人愿啊!”
猛吸了一口烟,兰老爷子仰头,吐出一口长长的烟气。
据他回忆,每遇饥荒年月,他所在的村里就空了大半。
除了那些走不动道的老人留在家里等死,剩下的人都得挎着空篮子、破碗出去要饭。
走在路上,随处可见饿死的人横在路边,身上盖着破草席的还算有个盖,有的就那样直挺挺的倒在路中,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啃完的树皮。
野地里的草根被挖光了,树皮被剥得光秃秃的,连土里的虫子都被捉得没了影。
有的爹娘舍不得吃,把仅有的一点吃的喂给娃,自己却饿到睁不开眼。
夫妻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把娃送给能给口饭吃的人家,转身就哭倒在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