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石板路上织出细碎的光斑。江思年蹲在向日葵田边,看着林墨父亲用竹片给幼苗搭支架,老人手掌的老茧蹭过竹片,发出沙沙的轻响。
“这苗子长得欢,不搭架子怕是经不住夏末的风雨。”林父把竹片插进泥土时,指关节因为用力泛出青白,“当年在纺织厂种向日葵,就因为没搭支架,一场台风全吹倒了。”
江思年伸手扶住歪倒的幼苗:“林叔对种向日葵很有经验啊。”
“那是,”林父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你婶当年总说我,对花比对她上心。其实她哪知道,我是想等花开了,给车间的姑娘们当背景拍照。”
正说着,林墨抱着个竹编筐跑过来,筐里装着刚摘的樱桃,红得像玛瑙珠子。“爸,思年哥,歇会儿吃点樱桃。”他把筐往石桌上一放,拿起一颗往嘴里丢,“苏瑶说这是她老家寄来的,让大家尝尝鲜。”
苏瑶提着水壶跟在后头,发梢沾着点草叶:“刚给张奶奶他们送了些,李爷爷还说要就着樱桃喝两盅呢。”她把水壶递给江思年时,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被暖阳烫了下,慌忙移开目光。
林父看着俩年轻人的模样,偷偷跟江思年挤了挤眼。江思年假装整理竹片,耳根却悄悄红了。
午后的养老院飘着樱桃的甜香。王大爷举着相机追着蝴蝶拍,忽然被一阵轮椅轱辘声吸引。张奶奶正推着李爷爷往向日葵田走,李爷爷怀里抱着个布包,被太阳晒得眯着眼笑。
“你们这是要干啥?”王大爷举着相机凑过去。
“老李说要给向日葵苗听听二胡,”张奶奶拍了拍布包,“他说植物也通灵性,听着曲子长得旺。”
李爷爷掀开布包,拿出擦得锃亮的二胡,调了调弦。悠扬的《光明行》从琴弦上流淌出来,像淌进泥土里的清泉。江思年看着那些幼苗,仿佛真的在琴声里舒展了叶片,连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傍晚收工时,江思年发现最瘦小的那株幼苗折了茎。他正心疼地捧着幼苗发呆,奶奶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傻孩子,植物的生命力强着呢。”她从口袋里掏出块布条,“来,像这样轻轻绑上,明天说不定就缓过来了。”
月光爬上晾衣绳时,江思年蹲在向日葵田边,看着那株被布条裹住的幼苗。奶奶的话在晚风里飘着,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摔断腿,奶奶也是这样,用棉布一层层给他裹着夹板,讲故事讲到他睡着。
第二天一早,江思年刚推开房门,就看见苏瑶蹲在向日葵田边。她手里拿着小喷壶,正给那株受伤的幼苗浇水,晨光顺着她的发梢滑下来,在叶片上滚成露珠。
“它好像真的挺过来了。”苏瑶指着微微挺起的幼苗,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多亏了你。”江思年递过刚热好的牛奶,“林墨说你凌晨就起来看它了。”
苏瑶接过牛奶时手一抖,奶渍溅在白大褂上:“我、我就是睡不着……”话没说完,脸已经红到了耳根。
两人并肩站着看了会儿幼苗,谁都没说话,却听见彼此的心跳比蝉鸣还响。远处传来林墨的大嗓门:“思年哥!苏瑶姐!王大爷说要拍向日葵成长纪录片,让你俩当主角呢!”
盛夏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暴雨把天空洗得透亮。向日葵已经长到半人高,圆滚滚的花盘开始转向太阳。林墨踩着积水往仓库跑,怀里抱着给老人们抢收的凉席,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的伤疤。
“慢点跑,别摔了!”苏瑶举着伞追在后头,裙角被雨水打湿,贴在脚踝上。
“没事,”林墨回头冲她笑,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往下淌,“小时候在纺织厂的水坑里摔过八百回,这点水算啥。”他忽然停住脚步,指着天边,“你看!彩虹!”
苏瑶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一道七彩拱桥正架在养老院的屋顶上,向日葵田在彩虹下泛着绿光。王大爷举着相机从屋里冲出来,拖鞋都跑飞了一只:“快!站到花田里去!这画面能上摄影杂志!”
江思年扶着奶奶站在屋檐下,看着林墨和苏瑶在彩虹下奔跑,忽然觉得心里某个角落被填满了。奶奶轻轻拍着他的手背:“你爸昨天打电话了,说下个月能回来。”
江思年猛地回头:“真的?”
“骗你干啥,”奶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他说要带些新茶回来,给王大爷泡着喝。”
入秋时,向日葵全开了,金灿灿的花盘像无数个小太阳。江思年的父亲果然回来了,还带来个大箱子。打开一看,是台投影仪。“厂里淘汰的,还能用,”江父挠着后脑勺笑,“晚上能给老人们放放老电影。”
那天晚上,向日葵田边挂起了白布。王大爷搬来珍藏的老胶片,放起了几十年前的《地道战》。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坐前排,指着屏幕说当年的事。年轻人蹲在后排,听李爷爷讲他打游击的经历。
“那时候哪有电影看,”李爷爷摸了摸张奶奶的手,“想看场皮影戏都得跑十里地。”
张奶奶往他手里塞了块向日葵饼:“现在多好,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
江思年看着父亲给王大爷调试投影仪,忽然发现父亲鬓角的白发和林父很像。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说忙,一年见不了几面。可现在,父亲蹲在地上修机器的样子,和记忆里那个高大的身影重叠在一起,竟有些陌生的温暖。
重阳节那天,养老院来了辆大巴车,下来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原来是林父以前纺织厂的老同事,听说这里的向日葵开得好,特意组团来参观。
“老林,你这日子过得比退休前滋润啊!”一个戴蓝布帽的老人拍着林父的肩膀笑,“当年你总说想种片向日葵,现在真种成了。”
林父拉着老同事往花田走:“走,我带你们看看我的宝贝。对了,我家那口子做了向日葵馒头,管够!”
苏瑶带着老人们做香囊,用晒干的向日葵花瓣填充,再系上彩绳。张奶奶教大家绣菊花,银针在布上翻飞,映着她满是皱纹的手。江思年的父亲帮着煮菊花茶,蒸汽里飘着清苦的香气。
夕阳西下时,老人们在花田里合影。王大爷举着相机喊:“都笑开点!要给咱纺织厂的公众号投稿呢!”
秋风卷起金箔似的花瓣,落在每个人的肩头。江思年看着父亲和林父勾肩搭背的样子,看着林墨悄悄牵起苏瑶的手,看着奶奶把向日葵籽塞进张奶奶的口袋,忽然明白,有些温暖,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寻找。
就像这些向日葵,默默扎根,静静生长,终会在某个清晨,迎着太阳,绽放出最灿烂的模样。而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善意,就像花盘里的籽,一颗一颗,都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秋意渐浓时,向日葵的花盘沉甸甸地低着头,饱满的籽实胀得外壳发亮。林墨拿着竹篮穿梭在花田里,苏瑶跟在后面用剪刀剪下成熟的花盘,两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幅流动的剪影画。
“爸说要留半盘籽做明年的种子,”林墨掂了掂满篮的花盘,“剩下的让张阿姨炒成瓜子,冬天围炉的时候吃。”苏瑶正用手帕擦汗,闻言抬头笑:“炒瓜子时要放把茶叶,这样吃起来有股清香。”她说话时,阳光穿过她的发隙,在鼻尖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墨看得愣了神,手里的花盘“咚”地掉进篮子里。
王大爷举着相机从树后跳出来:“好啊,偷偷撒狗粮!”他快门按得咔咔响,“这张能给我孙子的公众号当封面,标题就叫‘向日葵田里的爱情’。”苏瑶的脸腾地红了,转身去追打王大爷,林墨望着她的背影,摸着后脑勺嘿嘿直笑。
江思年帮着奶奶把晒干的向日葵花瓣收进布袋,奶奶的手指在花瓣间摩挲:“这些能做枕芯,比荞麦壳软和。”她忽然叹了口气,“你爸明天又要走了。”江思年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院子里传来父亲和林父的谈话声,他们正商量着给活动室装台空调。
“爸说厂里最近忙,”江思年轻声道,“等忙完这阵就来陪您。”奶奶拍了拍他的手背:“我懂,男人得有正事做。倒是你,别总惦记着我,该想想自己的事了。”她朝苏瑶的方向努努嘴,江思年的脸热起来,慌忙把花瓣往袋里塞。
父亲走的那天清晨,江思年发现活动室的窗台上多了台崭新的空调。林父搓着手笑:“你爸半夜拉着我去镇上买的,说怕我们舍不得花钱。”空调外机嗡嗡转着,热风从出风口淌出来,像父亲留下的余温。
第一场雪落时,养老院的壁炉里烧着松木,噼啪的火星溅在青砖上。老人们围坐在炉边,手里剥着林墨母亲炒的瓜子,听李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那时候在长津湖,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李爷爷往火堆里添了块木柴,“哪像现在,屋里暖烘烘的,还有瓜子磕。”
张奶奶往他嘴里塞了颗蜜饯:“又说这些陈年旧事。”她转向苏瑶,“小苏啊,听说你爸妈想让你回城里工作?”苏瑶正帮林墨织围巾,毛线针顿了顿:“他们说给我找了家医院的工作,但我还没答应。”林墨的耳朵唰地竖起来,假装看壁炉里的火,手指却紧张地绞着衣角。
江思年端着热茶进来,正好听见这话。他把茶杯递给王大爷,听见苏瑶轻声说:“这里的老人需要我,而且……”她瞟了眼林墨,声音低得像耳语,“这里有舍不得的人。”林墨猛地抬头,撞进她亮晶晶的眼里,两人都笑了,壁炉的火光在他们脸上跳动。
冬至那天,苏瑶的父母突然来了。林墨紧张得手心冒汗,拉着江思年躲在厨房门口偷看。苏母穿着时髦的呢子大衣,皱着眉打量活动室:“这里条件太简陋了,哪比得上城里。”苏父倒很随和,正听王大爷讲向日葵的故事,时不时点头微笑。
“你看你妈那表情,”林墨拽着江思年的袖子,“肯定不同意苏瑶留下。”江思年刚要安慰他,却见苏瑶端着碗汤圆走过去,往苏母手里塞:“妈,尝尝张奶奶做的黑芝麻馅,比城里超市卖的好吃。”苏母尝了口,眉头渐渐舒展,苏瑶趁机挽住她的胳膊:“您看李爷爷他们多可爱,昨天张奶奶还教我绣花呢。”
傍晚送苏瑶父母出门时,苏母拉着女儿的手:“既然你真心喜欢这里,就留下吧。但得答应妈,每周视频一次。”苏瑶惊喜地抱住母亲,林墨在门后比了个胜利的手势,被苏父看得正着,老人家笑着朝他挥了挥手。
除夕夜的烟花在夜空绽放时,江思年的父亲竟回来了。他裹着一身寒气冲进食堂,手里还提着个保温桶:“路上堵车,还好赶上了。”打开桶盖,里面是热腾腾的饺子,“我让食堂大师傅特意包的,酸菜猪肉馅,你奶奶最爱吃。”
奶奶的眼泪掉在饺子碗里:“你这孩子,咋不提前说一声。”父亲挠着头笑:“想给您个惊喜。对了,厂里给养老院捐了台制氧机,明天就能送来,李爷爷冬天喘气就不费劲了。”众人的掌声混着窗外的烟花声,像一锅沸腾的甜汤。
大年初一的清晨,林墨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给它戴上苏瑶织的红围巾。苏瑶举着相机拍照,忽然被林墨拽进怀里。“我有话跟你说,”林墨的声音在雪地里发颤,“等开春了,我想在向日葵田边盖间小房子,你……”话没说完,苏瑶踮起脚尖吻了吻他的下巴:“我愿意。”
王大爷举着相机从冬青树后跳出来:“圆满了!”
“这苗子长得欢,不搭架子怕是经不住夏末的风雨。”林父把竹片插进泥土时,指关节因为用力泛出青白,“当年在纺织厂种向日葵,就因为没搭支架,一场台风全吹倒了。”
江思年伸手扶住歪倒的幼苗:“林叔对种向日葵很有经验啊。”
“那是,”林父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你婶当年总说我,对花比对她上心。其实她哪知道,我是想等花开了,给车间的姑娘们当背景拍照。”
正说着,林墨抱着个竹编筐跑过来,筐里装着刚摘的樱桃,红得像玛瑙珠子。“爸,思年哥,歇会儿吃点樱桃。”他把筐往石桌上一放,拿起一颗往嘴里丢,“苏瑶说这是她老家寄来的,让大家尝尝鲜。”
苏瑶提着水壶跟在后头,发梢沾着点草叶:“刚给张奶奶他们送了些,李爷爷还说要就着樱桃喝两盅呢。”她把水壶递给江思年时,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被暖阳烫了下,慌忙移开目光。
林父看着俩年轻人的模样,偷偷跟江思年挤了挤眼。江思年假装整理竹片,耳根却悄悄红了。
午后的养老院飘着樱桃的甜香。王大爷举着相机追着蝴蝶拍,忽然被一阵轮椅轱辘声吸引。张奶奶正推着李爷爷往向日葵田走,李爷爷怀里抱着个布包,被太阳晒得眯着眼笑。
“你们这是要干啥?”王大爷举着相机凑过去。
“老李说要给向日葵苗听听二胡,”张奶奶拍了拍布包,“他说植物也通灵性,听着曲子长得旺。”
李爷爷掀开布包,拿出擦得锃亮的二胡,调了调弦。悠扬的《光明行》从琴弦上流淌出来,像淌进泥土里的清泉。江思年看着那些幼苗,仿佛真的在琴声里舒展了叶片,连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傍晚收工时,江思年发现最瘦小的那株幼苗折了茎。他正心疼地捧着幼苗发呆,奶奶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傻孩子,植物的生命力强着呢。”她从口袋里掏出块布条,“来,像这样轻轻绑上,明天说不定就缓过来了。”
月光爬上晾衣绳时,江思年蹲在向日葵田边,看着那株被布条裹住的幼苗。奶奶的话在晚风里飘着,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摔断腿,奶奶也是这样,用棉布一层层给他裹着夹板,讲故事讲到他睡着。
第二天一早,江思年刚推开房门,就看见苏瑶蹲在向日葵田边。她手里拿着小喷壶,正给那株受伤的幼苗浇水,晨光顺着她的发梢滑下来,在叶片上滚成露珠。
“它好像真的挺过来了。”苏瑶指着微微挺起的幼苗,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多亏了你。”江思年递过刚热好的牛奶,“林墨说你凌晨就起来看它了。”
苏瑶接过牛奶时手一抖,奶渍溅在白大褂上:“我、我就是睡不着……”话没说完,脸已经红到了耳根。
两人并肩站着看了会儿幼苗,谁都没说话,却听见彼此的心跳比蝉鸣还响。远处传来林墨的大嗓门:“思年哥!苏瑶姐!王大爷说要拍向日葵成长纪录片,让你俩当主角呢!”
盛夏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暴雨把天空洗得透亮。向日葵已经长到半人高,圆滚滚的花盘开始转向太阳。林墨踩着积水往仓库跑,怀里抱着给老人们抢收的凉席,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的伤疤。
“慢点跑,别摔了!”苏瑶举着伞追在后头,裙角被雨水打湿,贴在脚踝上。
“没事,”林墨回头冲她笑,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往下淌,“小时候在纺织厂的水坑里摔过八百回,这点水算啥。”他忽然停住脚步,指着天边,“你看!彩虹!”
苏瑶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一道七彩拱桥正架在养老院的屋顶上,向日葵田在彩虹下泛着绿光。王大爷举着相机从屋里冲出来,拖鞋都跑飞了一只:“快!站到花田里去!这画面能上摄影杂志!”
江思年扶着奶奶站在屋檐下,看着林墨和苏瑶在彩虹下奔跑,忽然觉得心里某个角落被填满了。奶奶轻轻拍着他的手背:“你爸昨天打电话了,说下个月能回来。”
江思年猛地回头:“真的?”
“骗你干啥,”奶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他说要带些新茶回来,给王大爷泡着喝。”
入秋时,向日葵全开了,金灿灿的花盘像无数个小太阳。江思年的父亲果然回来了,还带来个大箱子。打开一看,是台投影仪。“厂里淘汰的,还能用,”江父挠着后脑勺笑,“晚上能给老人们放放老电影。”
那天晚上,向日葵田边挂起了白布。王大爷搬来珍藏的老胶片,放起了几十年前的《地道战》。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坐前排,指着屏幕说当年的事。年轻人蹲在后排,听李爷爷讲他打游击的经历。
“那时候哪有电影看,”李爷爷摸了摸张奶奶的手,“想看场皮影戏都得跑十里地。”
张奶奶往他手里塞了块向日葵饼:“现在多好,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
江思年看着父亲给王大爷调试投影仪,忽然发现父亲鬓角的白发和林父很像。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说忙,一年见不了几面。可现在,父亲蹲在地上修机器的样子,和记忆里那个高大的身影重叠在一起,竟有些陌生的温暖。
重阳节那天,养老院来了辆大巴车,下来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原来是林父以前纺织厂的老同事,听说这里的向日葵开得好,特意组团来参观。
“老林,你这日子过得比退休前滋润啊!”一个戴蓝布帽的老人拍着林父的肩膀笑,“当年你总说想种片向日葵,现在真种成了。”
林父拉着老同事往花田走:“走,我带你们看看我的宝贝。对了,我家那口子做了向日葵馒头,管够!”
苏瑶带着老人们做香囊,用晒干的向日葵花瓣填充,再系上彩绳。张奶奶教大家绣菊花,银针在布上翻飞,映着她满是皱纹的手。江思年的父亲帮着煮菊花茶,蒸汽里飘着清苦的香气。
夕阳西下时,老人们在花田里合影。王大爷举着相机喊:“都笑开点!要给咱纺织厂的公众号投稿呢!”
秋风卷起金箔似的花瓣,落在每个人的肩头。江思年看着父亲和林父勾肩搭背的样子,看着林墨悄悄牵起苏瑶的手,看着奶奶把向日葵籽塞进张奶奶的口袋,忽然明白,有些温暖,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寻找。
就像这些向日葵,默默扎根,静静生长,终会在某个清晨,迎着太阳,绽放出最灿烂的模样。而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善意,就像花盘里的籽,一颗一颗,都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秋意渐浓时,向日葵的花盘沉甸甸地低着头,饱满的籽实胀得外壳发亮。林墨拿着竹篮穿梭在花田里,苏瑶跟在后面用剪刀剪下成熟的花盘,两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幅流动的剪影画。
“爸说要留半盘籽做明年的种子,”林墨掂了掂满篮的花盘,“剩下的让张阿姨炒成瓜子,冬天围炉的时候吃。”苏瑶正用手帕擦汗,闻言抬头笑:“炒瓜子时要放把茶叶,这样吃起来有股清香。”她说话时,阳光穿过她的发隙,在鼻尖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墨看得愣了神,手里的花盘“咚”地掉进篮子里。
王大爷举着相机从树后跳出来:“好啊,偷偷撒狗粮!”他快门按得咔咔响,“这张能给我孙子的公众号当封面,标题就叫‘向日葵田里的爱情’。”苏瑶的脸腾地红了,转身去追打王大爷,林墨望着她的背影,摸着后脑勺嘿嘿直笑。
江思年帮着奶奶把晒干的向日葵花瓣收进布袋,奶奶的手指在花瓣间摩挲:“这些能做枕芯,比荞麦壳软和。”她忽然叹了口气,“你爸明天又要走了。”江思年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院子里传来父亲和林父的谈话声,他们正商量着给活动室装台空调。
“爸说厂里最近忙,”江思年轻声道,“等忙完这阵就来陪您。”奶奶拍了拍他的手背:“我懂,男人得有正事做。倒是你,别总惦记着我,该想想自己的事了。”她朝苏瑶的方向努努嘴,江思年的脸热起来,慌忙把花瓣往袋里塞。
父亲走的那天清晨,江思年发现活动室的窗台上多了台崭新的空调。林父搓着手笑:“你爸半夜拉着我去镇上买的,说怕我们舍不得花钱。”空调外机嗡嗡转着,热风从出风口淌出来,像父亲留下的余温。
第一场雪落时,养老院的壁炉里烧着松木,噼啪的火星溅在青砖上。老人们围坐在炉边,手里剥着林墨母亲炒的瓜子,听李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那时候在长津湖,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李爷爷往火堆里添了块木柴,“哪像现在,屋里暖烘烘的,还有瓜子磕。”
张奶奶往他嘴里塞了颗蜜饯:“又说这些陈年旧事。”她转向苏瑶,“小苏啊,听说你爸妈想让你回城里工作?”苏瑶正帮林墨织围巾,毛线针顿了顿:“他们说给我找了家医院的工作,但我还没答应。”林墨的耳朵唰地竖起来,假装看壁炉里的火,手指却紧张地绞着衣角。
江思年端着热茶进来,正好听见这话。他把茶杯递给王大爷,听见苏瑶轻声说:“这里的老人需要我,而且……”她瞟了眼林墨,声音低得像耳语,“这里有舍不得的人。”林墨猛地抬头,撞进她亮晶晶的眼里,两人都笑了,壁炉的火光在他们脸上跳动。
冬至那天,苏瑶的父母突然来了。林墨紧张得手心冒汗,拉着江思年躲在厨房门口偷看。苏母穿着时髦的呢子大衣,皱着眉打量活动室:“这里条件太简陋了,哪比得上城里。”苏父倒很随和,正听王大爷讲向日葵的故事,时不时点头微笑。
“你看你妈那表情,”林墨拽着江思年的袖子,“肯定不同意苏瑶留下。”江思年刚要安慰他,却见苏瑶端着碗汤圆走过去,往苏母手里塞:“妈,尝尝张奶奶做的黑芝麻馅,比城里超市卖的好吃。”苏母尝了口,眉头渐渐舒展,苏瑶趁机挽住她的胳膊:“您看李爷爷他们多可爱,昨天张奶奶还教我绣花呢。”
傍晚送苏瑶父母出门时,苏母拉着女儿的手:“既然你真心喜欢这里,就留下吧。但得答应妈,每周视频一次。”苏瑶惊喜地抱住母亲,林墨在门后比了个胜利的手势,被苏父看得正着,老人家笑着朝他挥了挥手。
除夕夜的烟花在夜空绽放时,江思年的父亲竟回来了。他裹着一身寒气冲进食堂,手里还提着个保温桶:“路上堵车,还好赶上了。”打开桶盖,里面是热腾腾的饺子,“我让食堂大师傅特意包的,酸菜猪肉馅,你奶奶最爱吃。”
奶奶的眼泪掉在饺子碗里:“你这孩子,咋不提前说一声。”父亲挠着头笑:“想给您个惊喜。对了,厂里给养老院捐了台制氧机,明天就能送来,李爷爷冬天喘气就不费劲了。”众人的掌声混着窗外的烟花声,像一锅沸腾的甜汤。
大年初一的清晨,林墨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给它戴上苏瑶织的红围巾。苏瑶举着相机拍照,忽然被林墨拽进怀里。“我有话跟你说,”林墨的声音在雪地里发颤,“等开春了,我想在向日葵田边盖间小房子,你……”话没说完,苏瑶踮起脚尖吻了吻他的下巴:“我愿意。”
王大爷举着相机从冬青树后跳出来:“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