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年翻到母亲日记里写雁群的那页,纸面边缘已经泛黄,字迹却依旧清秀:“秋分过,雁阵斜,思年爹说雁子南归时,每一声鸣都带着北地的霜。他托人捎来的信里,夹着片呼伦贝尔的狼毒花,红得像团火,说等收完向日葵,就带我们去看草原。”
小向阳凑过来,指着“狼毒花”三个字问:“那是什么花?比虞美人好看吗?”江思年摩挲着纸页上的褶皱,那是母亲反复翻看时留下的痕迹:“听说开在草原上,一片一片的红,像火烧云。”白猫不知何时跳上桌,用爪子轻轻拍了拍日记,喉咙里发出温软的呼噜声,仿佛在安慰。
信使忽然从窗外飞进来,嘴里叼着根干枯的狼尾草,草穗上还沾着几粒沙。江思年认出那是花田尽头沙丘上长的草,往年只有风吹过时,草穗才会滚到暖房附近。“它是听我们说草原,特意去寻来的吗?”小向阳把狼尾草插进玻璃瓶,摆在母亲的木牌旁,“等明年,我们带着信使去看草原好不好?”
霜降后的风一天比一天凉,暖房里的炭火总烧得旺旺的。李爷爷的二胡调子也添了几分暖意,拉的多是《喜洋洋》之类的曲子,引得猫崽们围着他的脚边打盹。有只三花小猫最黏人,总爱蜷在琴盒里,李爷爷拉琴时,琴身的震动让它舒服地眯起眼,尾巴尖随着弦音轻轻晃。
“这崽随过客,通人性。”李爷爷停下弓,用手指挠挠小猫的下巴,“当年你娘学绣花,总把绷子放在膝头,过客就蹲在旁边看,针脚歪了,它就用爪子扒扒线团,比谁都认真。”江思年想起母亲留下的那只绣绷,上面还绷着半朵没绣完的向日葵,针脚细密,像是把阳光都缝了进去。
苏瑶来送新酿的梅子酒,用粗陶瓶装着,瓶身上贴着她写的标签:“花田秋酿”。“前儿个去县城,见文化馆又添了新照片,”她拧开瓶塞,酸甜的酒香混着炭火的暖意漫开来,“就是王大爷拍的猫崽钻鸽笼那张,好多人说想领养呢。”
王大爷刚好举着相机进来,闻言笑眯了眼:“有户人家说,家里姑娘总哭着要只像过客这样的猫,我跟他们说,得先答应常来花田帮忙除草,才肯让猫崽去。”他说着举起相机,对准正偷喝梅子酒的三花小猫——那家伙踩着板凳,爪子扒着陶瓶口,舌头伸得老长,被白猫一爪子按在地上,却还是不甘心地蹬着腿。
处暑收的葵花籽炒好了,张奶奶装了满满一陶罐,分给来看照片的游客。有个扎领带的年轻人尝了颗,忽然掏出手机对着暖房拍:“这地方太治愈了,城里的咖啡馆可没有猫蹲在葵花籽罐上睡觉。”他说的是白猫,此刻正趴在陶罐旁,尾巴圈着罐口,像给罐子盖了层毛盖子。
小向阳捧着葵花籽去找阿黄,那傻狗正趴在花田埂上晒太阳,见孩子来,立刻摇着尾巴凑过来。小向阳抓了把籽放在它嘴里,阿黄嚼得咯吱响,忽然起身往薰衣草丛跑,回来时嘴里叼着只刺猬,刺上还沾着薰衣草的紫花。“它是想让刺猬也尝尝吗?”小向阳刚要伸手,就被江思年拉住,“刺猬怕生,让它自己待着。”
刺猬缩成个刺球,白猫却走过去,用鼻尖轻轻碰了碰,见它没动,便叼来片向日葵花瓣盖在刺球上。信使落在旁边,歪着头看了会儿,忽然飞走,回来时嘴里叼着颗野草莓,放在花瓣旁。刺猬慢慢展开身子,露出粉嫩的鼻尖,先嗅了嗅草莓,又啃起花瓣来。
“你看它们,”张奶奶端着刚蒸好的红薯过来,热气腾腾的甜香让刺猬又缩了缩,“连小动物都知道互相疼惜,人更该这样。”她把红薯掰成小块,放在石桌上,白猫叼了块给刺猬,自己却蹲在旁边,等刺猬吃完了,才去舔桌上的碎屑。
立冬那天,下了场小雨,雨丝裹着寒气,把暖房的玻璃窗打湿了。江思年在修补被风吹松的窗棂,忽然听见信使急促的叫声。他探头一看,见阿黄正站在花田中央,对着远处的树林狂吠,而树林边,几个戴口罩的人正背着喷雾器往花田走。
“你们干什么?”江思年跳下窗台,往花田跑。为首的人转过身,穿着联防队的制服:“接到举报,说你们花田杂草太多,滋生蚊虫,我们来打药。”江思年拦在他们面前:“这花田有蜜蜂蝴蝶,还有鸽子猫狗,不能打药!”
正争执间,白猫忽然带着猫崽们冲过去,围着喷雾器蹭来蹭去,三花小猫甚至跳上了其中一个人的肩头,爪子轻轻扒着他的口罩。信使也飞过来,用翅膀拍打喷雾器的开关,阿黄则叼住领头人的裤腿,尾巴却摇得讨好,像是在求情。
“这……”联防队的人愣住了。王大爷举着相机跑过来:“这些动物都是花田的守护者,蜜蜂采蜜,瓢虫捉虫,鸽子还帮着送信呢!打了药,它们可怎么活?”张奶奶也拄着拐杖赶来,把小向阳拉到身边:“孩子天天在花田玩,打了药,他怎么受得了?”
那几个人看着围着他们的动物,又看看小向阳清澈的眼睛,终于放下了喷雾器:“行吧,我们不打了,但你们得把杂草清一清。”江思年连忙点头:“我们自己清,保证不滋生蚊虫。”等联防队走了,白猫才跳下肩头,蹭了蹭江思年的裤腿,喉咙里发出得胜般的呼噜声。
“多亏了它们。”苏瑶提着篮子赶来,里面装着刚蒸的馒头,“我在村口就听说了,赶紧往这儿跑。”她把馒头分给大家,白猫叼了块给信使,自己则蹲在江思年脚边,看着他用镰刀割杂草,时不时用爪子把长得太高的草扒到他手边。
小雪这天,花田的草已经清得差不多了,露出光秃秃的田埂。老周带着村里的小伙子来帮忙翻地,说要趁着冻前把土松了,明年好下种。阿黄跟在后面,把翻出来的蚯蚓叼到向日葵的根须旁,像是在给花根加餐。
小向阳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翻土,忽然挖到个硬东西。江思年凑过去一看,是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来,里面装着几颗弹珠,还有张泛黄的糖纸,上面印着早已停产的橘子糖图案。“这是谁藏的?”小向阳举着弹珠问,阳光透过糖纸,在他手心里投下片橘色的光。
王大爷忽然一拍大腿:“这准是你爹小时候藏的!当年他总跟我们说,要把最好的东西藏在向日葵底下,等秋天收花时再拿出来,说是给未来的娃娃留着。”江思年摸着铁盒上的凹痕,那是被小铲子反复磕碰过的痕迹,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写的:“他总爱藏些小玩意儿,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告诉他每样东西的故事。”
信使飞过来,用喙尖啄了啄弹珠,又叼起糖纸,往母亲的木牌飞去,把糖纸轻轻放在牌前。白猫也跳上木架,用爪子把弹珠拨到糖纸旁边,像是在帮着整理这份迟来的礼物。小向阳数着弹珠,忽然抬头问:“爸爸藏这些的时候,知道会有我吗?”江思年把他搂进怀里,望着暖房外的花田:“他一定知道。”
大雪纷飞时,暖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玻璃窗上结着冰花,像无数朵绽放的白梅,炭火盆里的红薯烤得滋滋响,香气混着薄荷的清冽,让人忘了屋外的严寒。李爷爷的二胡拉着《寒江雪》,调子虽冷,却带着股韧劲,猫崽们挤在琴盒里,三花小猫的尾巴露在外面,随着节奏轻轻扫着地面。
苏瑶带来了新织的围巾,给小向阳围上条红的,给江思年围上条灰的,连白猫都得了块毛线球,被它扒着玩了一下午。“县城的书店老板说,想把王大爷的照片做成台历,”她喝着姜汤说,“名字都想好了,叫《花田四季》,每一页都配着你娘日记里的话。”
江思年翻到日记里写大雪的那页:“雪落无声,他在院里堆了个雪人,戴着我的红围巾,说这样雪人就不会冷了。过客蹲在雪人肩上,尾巴扫得雪沫子乱飞,像在跟雪人吵架。”他抬头看向窗外,白猫正蹲在窗台上,对着外面的雪人出神,信使落在它旁边,用翅膀替它挡着飘落的雪花。
王大爷举着相机拍了张照,照片里,窗内炭火明灭,窗外雪人静立,白猫和信使依偎在玻璃后,像幅冷暖交织的画。“这张该放在一月,”他念叨着,“配你娘那句‘雪是冬天的信,说春天不远了’。”
冬至那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张奶奶早早和好了面,调好了馅,是小向阳爱吃的荠菜猪肉馅。白猫蹲在案板旁,看着她擀皮,时不时用爪子扒扒掉在地上的面渣,被张奶奶笑着拍开:“馋猫,等包好了给你留几个素馅的。”
信使忽然从外面飞进来,嘴里叼着根翠绿的荠菜,是从雪地里扒出来的,还沾着冰碴。小向阳高兴地接过:“给奶奶加在馅里!”张奶奶把荠菜切碎拌进馅里,笑着说:“这鸽子比人还会疼人,知道咱们今儿包饺子。”
傍晚时分,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吃饺子,白猫和信使各占了个小碟子,里面放着素馅饺子。三花小猫抢了信使碟里的一个,被白猫一爪子拍在脑门上,却还是叼着饺子跑开了,引得大家直笑。小向阳忽然指着窗外:“雪停了!”
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得雪地一片亮白,花田的轮廓在月光下朦胧可见,像盖着层厚厚的白棉被。江思年抱着小向阳站在窗前,看着白猫和信使追着月光跑,猫爪和鸽爪在雪地上留下串串小脚印,像串歪歪扭扭的诗。
“娘说,雪地里的脚印会被太阳晒化,”小向阳趴在窗玻璃上,呵出的白气模糊了自己的脸,“但故事不会,对吗?”江思年望着母亲的木牌,那里摆着狼尾草、糖纸、薰衣草花瓣,还有片虞美人的干花,每样东西都藏着一段暖事。
“对,”他轻声说,“故事像花田里的种子,冬天藏在土里,春天就会长出来。”
信使忽然飞回来,落在窗台上,嘴里叼着片从雪人围巾上扯下来的红毛线。白猫跟着跳上来,用爪子把毛线缠在自己的尾巴上,铜铃铛在寂静的夜里叮当作响。王大爷举着相机,把这瞬间收进镜头,快门声轻得像雪落,却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了沉甸甸的暖。
窗外的月光淌过花田,淌过暖房的屋顶,淌过每个人的笑纹,仿佛在说,只要心里装着惦念,再冷的冬天,也会藏着春天的消息。而这片花田,这些人与动物,这些慢慢流淌的时光,就是最温柔的信,把日子写成了诗,一页页,都带着阳光的味道。
小寒刚过,花田覆着层薄冰,踩上去咯吱作响。小向阳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攥着块烤红薯,蹲在暖房门口看白猫教崽们捕猎。三花小猫最性急,见着只蹦跳的麻雀就扑过去,却被白猫按住后颈,非得等麻雀离得再近些才松爪。信使落在旁边的篱笆上,歪着头看,忽然扑扇翅膀惊飞了麻雀,引得猫崽们一阵乱追,白猫回头瞪了它一眼,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呼噜声,倒像是在笑。
“这俩活宝,天天逗乐子。”张奶奶端着刚熬好的腊八粥出来,粗瓷碗里浮着红豆、莲子、花生,热气腾腾的甜香漫开来。她给江思年盛了一碗,又往小向阳手里塞了块冰糖:“你娘当年怀你的时候,最爱喝我煮的腊八粥,说喝了心里暖,来年准丰收。”
江思年望着碗里翻滚的米粒,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腊八粥要凑够八样粮,少一样都不圆满。就像过日子,得有笑有闹,有花有草,才算齐全。”
小向阳凑过来,指着“狼毒花”三个字问:“那是什么花?比虞美人好看吗?”江思年摩挲着纸页上的褶皱,那是母亲反复翻看时留下的痕迹:“听说开在草原上,一片一片的红,像火烧云。”白猫不知何时跳上桌,用爪子轻轻拍了拍日记,喉咙里发出温软的呼噜声,仿佛在安慰。
信使忽然从窗外飞进来,嘴里叼着根干枯的狼尾草,草穗上还沾着几粒沙。江思年认出那是花田尽头沙丘上长的草,往年只有风吹过时,草穗才会滚到暖房附近。“它是听我们说草原,特意去寻来的吗?”小向阳把狼尾草插进玻璃瓶,摆在母亲的木牌旁,“等明年,我们带着信使去看草原好不好?”
霜降后的风一天比一天凉,暖房里的炭火总烧得旺旺的。李爷爷的二胡调子也添了几分暖意,拉的多是《喜洋洋》之类的曲子,引得猫崽们围着他的脚边打盹。有只三花小猫最黏人,总爱蜷在琴盒里,李爷爷拉琴时,琴身的震动让它舒服地眯起眼,尾巴尖随着弦音轻轻晃。
“这崽随过客,通人性。”李爷爷停下弓,用手指挠挠小猫的下巴,“当年你娘学绣花,总把绷子放在膝头,过客就蹲在旁边看,针脚歪了,它就用爪子扒扒线团,比谁都认真。”江思年想起母亲留下的那只绣绷,上面还绷着半朵没绣完的向日葵,针脚细密,像是把阳光都缝了进去。
苏瑶来送新酿的梅子酒,用粗陶瓶装着,瓶身上贴着她写的标签:“花田秋酿”。“前儿个去县城,见文化馆又添了新照片,”她拧开瓶塞,酸甜的酒香混着炭火的暖意漫开来,“就是王大爷拍的猫崽钻鸽笼那张,好多人说想领养呢。”
王大爷刚好举着相机进来,闻言笑眯了眼:“有户人家说,家里姑娘总哭着要只像过客这样的猫,我跟他们说,得先答应常来花田帮忙除草,才肯让猫崽去。”他说着举起相机,对准正偷喝梅子酒的三花小猫——那家伙踩着板凳,爪子扒着陶瓶口,舌头伸得老长,被白猫一爪子按在地上,却还是不甘心地蹬着腿。
处暑收的葵花籽炒好了,张奶奶装了满满一陶罐,分给来看照片的游客。有个扎领带的年轻人尝了颗,忽然掏出手机对着暖房拍:“这地方太治愈了,城里的咖啡馆可没有猫蹲在葵花籽罐上睡觉。”他说的是白猫,此刻正趴在陶罐旁,尾巴圈着罐口,像给罐子盖了层毛盖子。
小向阳捧着葵花籽去找阿黄,那傻狗正趴在花田埂上晒太阳,见孩子来,立刻摇着尾巴凑过来。小向阳抓了把籽放在它嘴里,阿黄嚼得咯吱响,忽然起身往薰衣草丛跑,回来时嘴里叼着只刺猬,刺上还沾着薰衣草的紫花。“它是想让刺猬也尝尝吗?”小向阳刚要伸手,就被江思年拉住,“刺猬怕生,让它自己待着。”
刺猬缩成个刺球,白猫却走过去,用鼻尖轻轻碰了碰,见它没动,便叼来片向日葵花瓣盖在刺球上。信使落在旁边,歪着头看了会儿,忽然飞走,回来时嘴里叼着颗野草莓,放在花瓣旁。刺猬慢慢展开身子,露出粉嫩的鼻尖,先嗅了嗅草莓,又啃起花瓣来。
“你看它们,”张奶奶端着刚蒸好的红薯过来,热气腾腾的甜香让刺猬又缩了缩,“连小动物都知道互相疼惜,人更该这样。”她把红薯掰成小块,放在石桌上,白猫叼了块给刺猬,自己却蹲在旁边,等刺猬吃完了,才去舔桌上的碎屑。
立冬那天,下了场小雨,雨丝裹着寒气,把暖房的玻璃窗打湿了。江思年在修补被风吹松的窗棂,忽然听见信使急促的叫声。他探头一看,见阿黄正站在花田中央,对着远处的树林狂吠,而树林边,几个戴口罩的人正背着喷雾器往花田走。
“你们干什么?”江思年跳下窗台,往花田跑。为首的人转过身,穿着联防队的制服:“接到举报,说你们花田杂草太多,滋生蚊虫,我们来打药。”江思年拦在他们面前:“这花田有蜜蜂蝴蝶,还有鸽子猫狗,不能打药!”
正争执间,白猫忽然带着猫崽们冲过去,围着喷雾器蹭来蹭去,三花小猫甚至跳上了其中一个人的肩头,爪子轻轻扒着他的口罩。信使也飞过来,用翅膀拍打喷雾器的开关,阿黄则叼住领头人的裤腿,尾巴却摇得讨好,像是在求情。
“这……”联防队的人愣住了。王大爷举着相机跑过来:“这些动物都是花田的守护者,蜜蜂采蜜,瓢虫捉虫,鸽子还帮着送信呢!打了药,它们可怎么活?”张奶奶也拄着拐杖赶来,把小向阳拉到身边:“孩子天天在花田玩,打了药,他怎么受得了?”
那几个人看着围着他们的动物,又看看小向阳清澈的眼睛,终于放下了喷雾器:“行吧,我们不打了,但你们得把杂草清一清。”江思年连忙点头:“我们自己清,保证不滋生蚊虫。”等联防队走了,白猫才跳下肩头,蹭了蹭江思年的裤腿,喉咙里发出得胜般的呼噜声。
“多亏了它们。”苏瑶提着篮子赶来,里面装着刚蒸的馒头,“我在村口就听说了,赶紧往这儿跑。”她把馒头分给大家,白猫叼了块给信使,自己则蹲在江思年脚边,看着他用镰刀割杂草,时不时用爪子把长得太高的草扒到他手边。
小雪这天,花田的草已经清得差不多了,露出光秃秃的田埂。老周带着村里的小伙子来帮忙翻地,说要趁着冻前把土松了,明年好下种。阿黄跟在后面,把翻出来的蚯蚓叼到向日葵的根须旁,像是在给花根加餐。
小向阳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翻土,忽然挖到个硬东西。江思年凑过去一看,是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来,里面装着几颗弹珠,还有张泛黄的糖纸,上面印着早已停产的橘子糖图案。“这是谁藏的?”小向阳举着弹珠问,阳光透过糖纸,在他手心里投下片橘色的光。
王大爷忽然一拍大腿:“这准是你爹小时候藏的!当年他总跟我们说,要把最好的东西藏在向日葵底下,等秋天收花时再拿出来,说是给未来的娃娃留着。”江思年摸着铁盒上的凹痕,那是被小铲子反复磕碰过的痕迹,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写的:“他总爱藏些小玩意儿,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告诉他每样东西的故事。”
信使飞过来,用喙尖啄了啄弹珠,又叼起糖纸,往母亲的木牌飞去,把糖纸轻轻放在牌前。白猫也跳上木架,用爪子把弹珠拨到糖纸旁边,像是在帮着整理这份迟来的礼物。小向阳数着弹珠,忽然抬头问:“爸爸藏这些的时候,知道会有我吗?”江思年把他搂进怀里,望着暖房外的花田:“他一定知道。”
大雪纷飞时,暖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玻璃窗上结着冰花,像无数朵绽放的白梅,炭火盆里的红薯烤得滋滋响,香气混着薄荷的清冽,让人忘了屋外的严寒。李爷爷的二胡拉着《寒江雪》,调子虽冷,却带着股韧劲,猫崽们挤在琴盒里,三花小猫的尾巴露在外面,随着节奏轻轻扫着地面。
苏瑶带来了新织的围巾,给小向阳围上条红的,给江思年围上条灰的,连白猫都得了块毛线球,被它扒着玩了一下午。“县城的书店老板说,想把王大爷的照片做成台历,”她喝着姜汤说,“名字都想好了,叫《花田四季》,每一页都配着你娘日记里的话。”
江思年翻到日记里写大雪的那页:“雪落无声,他在院里堆了个雪人,戴着我的红围巾,说这样雪人就不会冷了。过客蹲在雪人肩上,尾巴扫得雪沫子乱飞,像在跟雪人吵架。”他抬头看向窗外,白猫正蹲在窗台上,对着外面的雪人出神,信使落在它旁边,用翅膀替它挡着飘落的雪花。
王大爷举着相机拍了张照,照片里,窗内炭火明灭,窗外雪人静立,白猫和信使依偎在玻璃后,像幅冷暖交织的画。“这张该放在一月,”他念叨着,“配你娘那句‘雪是冬天的信,说春天不远了’。”
冬至那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张奶奶早早和好了面,调好了馅,是小向阳爱吃的荠菜猪肉馅。白猫蹲在案板旁,看着她擀皮,时不时用爪子扒扒掉在地上的面渣,被张奶奶笑着拍开:“馋猫,等包好了给你留几个素馅的。”
信使忽然从外面飞进来,嘴里叼着根翠绿的荠菜,是从雪地里扒出来的,还沾着冰碴。小向阳高兴地接过:“给奶奶加在馅里!”张奶奶把荠菜切碎拌进馅里,笑着说:“这鸽子比人还会疼人,知道咱们今儿包饺子。”
傍晚时分,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吃饺子,白猫和信使各占了个小碟子,里面放着素馅饺子。三花小猫抢了信使碟里的一个,被白猫一爪子拍在脑门上,却还是叼着饺子跑开了,引得大家直笑。小向阳忽然指着窗外:“雪停了!”
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得雪地一片亮白,花田的轮廓在月光下朦胧可见,像盖着层厚厚的白棉被。江思年抱着小向阳站在窗前,看着白猫和信使追着月光跑,猫爪和鸽爪在雪地上留下串串小脚印,像串歪歪扭扭的诗。
“娘说,雪地里的脚印会被太阳晒化,”小向阳趴在窗玻璃上,呵出的白气模糊了自己的脸,“但故事不会,对吗?”江思年望着母亲的木牌,那里摆着狼尾草、糖纸、薰衣草花瓣,还有片虞美人的干花,每样东西都藏着一段暖事。
“对,”他轻声说,“故事像花田里的种子,冬天藏在土里,春天就会长出来。”
信使忽然飞回来,落在窗台上,嘴里叼着片从雪人围巾上扯下来的红毛线。白猫跟着跳上来,用爪子把毛线缠在自己的尾巴上,铜铃铛在寂静的夜里叮当作响。王大爷举着相机,把这瞬间收进镜头,快门声轻得像雪落,却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了沉甸甸的暖。
窗外的月光淌过花田,淌过暖房的屋顶,淌过每个人的笑纹,仿佛在说,只要心里装着惦念,再冷的冬天,也会藏着春天的消息。而这片花田,这些人与动物,这些慢慢流淌的时光,就是最温柔的信,把日子写成了诗,一页页,都带着阳光的味道。
小寒刚过,花田覆着层薄冰,踩上去咯吱作响。小向阳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攥着块烤红薯,蹲在暖房门口看白猫教崽们捕猎。三花小猫最性急,见着只蹦跳的麻雀就扑过去,却被白猫按住后颈,非得等麻雀离得再近些才松爪。信使落在旁边的篱笆上,歪着头看,忽然扑扇翅膀惊飞了麻雀,引得猫崽们一阵乱追,白猫回头瞪了它一眼,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呼噜声,倒像是在笑。
“这俩活宝,天天逗乐子。”张奶奶端着刚熬好的腊八粥出来,粗瓷碗里浮着红豆、莲子、花生,热气腾腾的甜香漫开来。她给江思年盛了一碗,又往小向阳手里塞了块冰糖:“你娘当年怀你的时候,最爱喝我煮的腊八粥,说喝了心里暖,来年准丰收。”
江思年望着碗里翻滚的米粒,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腊八粥要凑够八样粮,少一样都不圆满。就像过日子,得有笑有闹,有花有草,才算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