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越的疯狂扩张和拥兵自重,终究不是密不透风的墙。
他那支越打越“肥”的部队,在遍地哀鸿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扎眼。
太原的阎总司令和前线指挥的旅长们,并非瞎子。
一封封措辞严厉的电报接踵而至,不再是嘉奖或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命令:
“着令你部即刻脱离现阵地,驰援左翼王旅,限期抵达!”
“命你部为先锋,向东南方向中央军李部侧翼发起突击!”
“敌军某部溃退,着你部全力追击,不得有误!”
每一条命令,都指向更激烈、更残酷的战场,目的显而易见:
把这头不听招呼却又肥得流油的饿狼,赶去最危险的绞肉机里,消耗掉他的爪牙,最好连皮带骨都被碾碎。
池越看着这些电文,只是冷笑。
他好不容易攒下这点家当,可不是为了去给他们当垫脚石和替死鬼的。
硬抗军令肯定不行,那是找死。
但阳奉阴违,他无师自通。
然而,这一次,他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一个让他“无法”顺利完成任务的借口。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地图上那颗钉子——巩镇。
只要秦晔还在对面“威胁”着他的侧翼,他就有理由“无法全力”执行其他方向的命令。
几乎在同一时间,巩镇的秦晔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后方不仅催促他死守,更要求他“积极反击”、“扩大战果”,以缓解其他方向的压力。
但他手里就这点残兵,主动出击等于自杀。
他需要维持防线,更需要保存这最后一点种子。
两个被上峰压力逼到墙角的人,隔着战线,仿佛能感受到对方同样的困境和……无奈。
契机始于一次离谱的“摩擦”。
池越奉命“清剿”侧翼一股“敌军溃兵”(实则是一支无关紧要的小部队),他故意将行动路线贴近了巩镇防区。
秦晔的哨兵自然发现,紧张之下鸣枪示警。
池越立刻“勃然大怒”,指挥部队“猛烈还击”,枪炮声打得震天响,子弹和稀疏的炮弹却大多飞向了无人区,或是精心计算过的巩镇外围废弃工事。
秦晔在指挥部听到这雷声大雨点小的“进攻”,先是一愣,随即从枪炮的密度和落点中,品出了一丝异样。
这不像进攻,更像……演戏?
他沉吟片刻,下令前沿阵地“坚决抵抗”,同样用猛烈的火力“回敬”,弹着点同样巧妙地避开了池越部队的核心区域。
一场听起来激烈的攻防战,打了小半天,双方消耗了部分弹药,战报上可以写得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无一伤亡。
战斗“失利”后,池越立刻一本正经地向旅部发报:
“我军清剿溃兵时,遭巩镇守敌秦部强力阻击,激战数小时,未能达成战术目标,反消耗甚巨,请求补充弹药后再图进展。”
——完美解释了为何没去支援友军。
秦晔也向上峰汇报:“击退晋军池越部一次连级规模试探性进攻,毙伤敌数百,我阵地稳如磐石。”
——既展示了“战果”,又强调了敌情威胁,为自己无法主动出击找到了理由。
第一次心照不宣的“合作”,竟如此默契。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有时是池越需要“惨败”一下,以拒绝某个离谱的进攻命令。
他会派小股部队去秦晔阵地前“挑衅”,然后被秦晔“预设的伏兵”一顿“猛烈火力”打得“丢盔弃甲”,“仓皇败退”。
战报上自然又是“浴血奋战”、“无奈敌众我寡”、“虽败犹荣”。
有时是秦晔需要“击退”一次“大规模进攻”来向上峰证明自己的价值、申请更多物资。
池越便会配合地调动部队,搞出很大声势,枪炮齐鸣一番,然后在“秦部将士英勇抗击下”“被迫撤退”。
两人仿佛隔着战线下起了一盘无声的棋。
他们通过枪炮的密度、进攻的节奏、甚至偶尔故意“被俘”又放回的士兵(带着一些隐晦的信息),来传递意图,协调这场诡异的“表演”。
他们的部下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后来的心领神会,甚至开始有点“期待”和对面“交手”
——毕竟,这种仗打得轻松,还能消耗掉那些快过期的弹药,战报还好写。
池越保住了他的地盘和兵力,甚至还能偷偷继续“打野食”。
秦晔稳住了他的防线,勉强维持着补给,获得了喘息之机。
一种建立在绝对利益算计和相互忌惮基础上的诡异和平,在这片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悄然形成。
他们都清楚对方是敌人,是危险的猛兽。
但在此刻,互相利用、互相需要,成了他们对抗各自身后更大漩涡的唯一方式。
这种关系脆弱而危险,仿佛走在钢丝之上,但他们别无选择。
在这无声的默契中,更深层次的合作悄然滋生。
池越需要药品、五金零件、甚至是一些书籍报纸,了解外界形势;
秦晔则需要粮食、煤炭,以及其他物资。
通过绝对可靠的心腹和复杂的中转,极小规模的、以物易物的“贸易”在黑暗中进行着。
池越用粮食换来了急需的物资,秦晔用一批报废电台零件换来了能增强防御的爆炸物。
然而,这种小打小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池越的扩张太快,部队规模膨胀,缴获和“打猎”所得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
他的后勤压力与日俱增,池越看着仓库里日渐减少的存粮和空了大半的弹药箱,眉头紧锁。
他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给自足。
他召来了猴子和其他几个心腹军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
1. 整合控制区:加强对已占乡镇的实际控制。
委任官员,治理地方,建立有效的税收和征粮体系。
2. 发展生产:组织士兵和招募流民丁壮,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
利用煤矿,扩大产能,除了自用,还可用于交换。
3. 整顿兵工厂:加大投入,搜罗技术工人和原料,争取能复装更多型号的子弹,甚至尝试修理更复杂的枪械。
4. 规范“贸易”:与秦晔那边的交易,要更隐蔽、更规模化,用煤炭、粮食等硬通货,换取急需的、自己无法生产的物资。
“咱们要做的,不是土匪,是坐地户!是地头蛇!”池越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要把咱们的地盘,经营得铁桶一样!”
部下们虽然对“种地”“做工”有些嘀咕,但看到团长决心已定,而且这确实是长远之计,便纷纷领命而去。
未来的路,光靠兵力已经不够了,还需要更稳固的根基。
而这一切,都要从自力更生开始
他那支越打越“肥”的部队,在遍地哀鸿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扎眼。
太原的阎总司令和前线指挥的旅长们,并非瞎子。
一封封措辞严厉的电报接踵而至,不再是嘉奖或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命令:
“着令你部即刻脱离现阵地,驰援左翼王旅,限期抵达!”
“命你部为先锋,向东南方向中央军李部侧翼发起突击!”
“敌军某部溃退,着你部全力追击,不得有误!”
每一条命令,都指向更激烈、更残酷的战场,目的显而易见:
把这头不听招呼却又肥得流油的饿狼,赶去最危险的绞肉机里,消耗掉他的爪牙,最好连皮带骨都被碾碎。
池越看着这些电文,只是冷笑。
他好不容易攒下这点家当,可不是为了去给他们当垫脚石和替死鬼的。
硬抗军令肯定不行,那是找死。
但阳奉阴违,他无师自通。
然而,这一次,他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一个让他“无法”顺利完成任务的借口。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地图上那颗钉子——巩镇。
只要秦晔还在对面“威胁”着他的侧翼,他就有理由“无法全力”执行其他方向的命令。
几乎在同一时间,巩镇的秦晔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后方不仅催促他死守,更要求他“积极反击”、“扩大战果”,以缓解其他方向的压力。
但他手里就这点残兵,主动出击等于自杀。
他需要维持防线,更需要保存这最后一点种子。
两个被上峰压力逼到墙角的人,隔着战线,仿佛能感受到对方同样的困境和……无奈。
契机始于一次离谱的“摩擦”。
池越奉命“清剿”侧翼一股“敌军溃兵”(实则是一支无关紧要的小部队),他故意将行动路线贴近了巩镇防区。
秦晔的哨兵自然发现,紧张之下鸣枪示警。
池越立刻“勃然大怒”,指挥部队“猛烈还击”,枪炮声打得震天响,子弹和稀疏的炮弹却大多飞向了无人区,或是精心计算过的巩镇外围废弃工事。
秦晔在指挥部听到这雷声大雨点小的“进攻”,先是一愣,随即从枪炮的密度和落点中,品出了一丝异样。
这不像进攻,更像……演戏?
他沉吟片刻,下令前沿阵地“坚决抵抗”,同样用猛烈的火力“回敬”,弹着点同样巧妙地避开了池越部队的核心区域。
一场听起来激烈的攻防战,打了小半天,双方消耗了部分弹药,战报上可以写得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无一伤亡。
战斗“失利”后,池越立刻一本正经地向旅部发报:
“我军清剿溃兵时,遭巩镇守敌秦部强力阻击,激战数小时,未能达成战术目标,反消耗甚巨,请求补充弹药后再图进展。”
——完美解释了为何没去支援友军。
秦晔也向上峰汇报:“击退晋军池越部一次连级规模试探性进攻,毙伤敌数百,我阵地稳如磐石。”
——既展示了“战果”,又强调了敌情威胁,为自己无法主动出击找到了理由。
第一次心照不宣的“合作”,竟如此默契。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有时是池越需要“惨败”一下,以拒绝某个离谱的进攻命令。
他会派小股部队去秦晔阵地前“挑衅”,然后被秦晔“预设的伏兵”一顿“猛烈火力”打得“丢盔弃甲”,“仓皇败退”。
战报上自然又是“浴血奋战”、“无奈敌众我寡”、“虽败犹荣”。
有时是秦晔需要“击退”一次“大规模进攻”来向上峰证明自己的价值、申请更多物资。
池越便会配合地调动部队,搞出很大声势,枪炮齐鸣一番,然后在“秦部将士英勇抗击下”“被迫撤退”。
两人仿佛隔着战线下起了一盘无声的棋。
他们通过枪炮的密度、进攻的节奏、甚至偶尔故意“被俘”又放回的士兵(带着一些隐晦的信息),来传递意图,协调这场诡异的“表演”。
他们的部下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后来的心领神会,甚至开始有点“期待”和对面“交手”
——毕竟,这种仗打得轻松,还能消耗掉那些快过期的弹药,战报还好写。
池越保住了他的地盘和兵力,甚至还能偷偷继续“打野食”。
秦晔稳住了他的防线,勉强维持着补给,获得了喘息之机。
一种建立在绝对利益算计和相互忌惮基础上的诡异和平,在这片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悄然形成。
他们都清楚对方是敌人,是危险的猛兽。
但在此刻,互相利用、互相需要,成了他们对抗各自身后更大漩涡的唯一方式。
这种关系脆弱而危险,仿佛走在钢丝之上,但他们别无选择。
在这无声的默契中,更深层次的合作悄然滋生。
池越需要药品、五金零件、甚至是一些书籍报纸,了解外界形势;
秦晔则需要粮食、煤炭,以及其他物资。
通过绝对可靠的心腹和复杂的中转,极小规模的、以物易物的“贸易”在黑暗中进行着。
池越用粮食换来了急需的物资,秦晔用一批报废电台零件换来了能增强防御的爆炸物。
然而,这种小打小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池越的扩张太快,部队规模膨胀,缴获和“打猎”所得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
他的后勤压力与日俱增,池越看着仓库里日渐减少的存粮和空了大半的弹药箱,眉头紧锁。
他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给自足。
他召来了猴子和其他几个心腹军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
1. 整合控制区:加强对已占乡镇的实际控制。
委任官员,治理地方,建立有效的税收和征粮体系。
2. 发展生产:组织士兵和招募流民丁壮,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
利用煤矿,扩大产能,除了自用,还可用于交换。
3. 整顿兵工厂:加大投入,搜罗技术工人和原料,争取能复装更多型号的子弹,甚至尝试修理更复杂的枪械。
4. 规范“贸易”:与秦晔那边的交易,要更隐蔽、更规模化,用煤炭、粮食等硬通货,换取急需的、自己无法生产的物资。
“咱们要做的,不是土匪,是坐地户!是地头蛇!”池越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要把咱们的地盘,经营得铁桶一样!”
部下们虽然对“种地”“做工”有些嘀咕,但看到团长决心已定,而且这确实是长远之计,便纷纷领命而去。
未来的路,光靠兵力已经不够了,还需要更稳固的根基。
而这一切,都要从自力更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