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烽火(三十二)-《说好做任务怎么变成谈恋爱了?!》

  时光在烽火连天与艰苦转战中飞逝。

  战争形态从日军的大规模战略进攻转变为长期的战略相持。

  日军因其兵力不足、资源分散、战线过长等问题,其凌厉的战略进攻势头被迫停止。

  虽仍能发动如枣宜、长沙、豫南等大规模战役,但再也无力实现如同战争初期那样的攻城略地、迅速瓦解中国抵抗的战略目标。

  夏国广阔的疆土和军民持续的抵抗,如同一个巨大的泥潭,深深拖住了日本这头战争巨兽。

  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巩固根据地,发动群众,蓬勃发展的抗日力量如星火燎原。

  日军在其占领区也不得安宁,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用于“治安战”,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力量。

  池秦的队伍,只是这巨大洪流中的一滴水珠。

  同样在太行山区活动的129师师部注意到了这股活跃的力量。

  八路军的态度更为务实和积极,通过地下渠道,向他们传递过一些关于日军扫荡的预警情报。

  甚至赠送过几本油印的《论持久战》、《游击战术纲要》和一些治疗疟疾的奎宁药。

  他们有过数次非正式的“协同作战”。

  有时是共享情报,有时是互相策应。

  甚至在一次反扫荡中,秦晔派一个连主动吸引日军主力,为八路军转移伤员和群众赢得了时间。

  不断的胜利和实践,继续重塑着两人。

  秦晔在军事上更加自信,他的战术思想与八路军的“基本游击战原则”不谋而合,甚至从中获得了理论上的印证。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能搞到的书籍和文件,从中寻找更适合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生存和战斗的方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彻底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

  美、英等国对日宣战,中国战场的重要性陡然提升,成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的关键战场。

  虽然这意味着要分出部分资源支援缅甸等地,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孤立无援。

  尽管东南沿海口岸尽失,但滇缅公路的短暂开通、之后的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的筹划修建,

  如同纤细却顽强的血管,开始将国际援助物资一点点输入中国,虽然数量有限且代价巨大,但意义非凡。

  时间进入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折。

  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盟军在北非取胜并在意大利登陆,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转入反攻。

  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其海运线受到严重威胁,国力耗竭的迹象日益明显。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攻势虽仍凶猛,但已显疲态,其兵员素质和装备补充已大不如前。

  尽管池越和秦晔早已脱离主力,扎根于华北山区的游击作战,但他们从未停止对大局的关注。

  通过零星的电台、广播讯号、偶尔获得的国内外报纸、以及与外界并未完全断绝的秘密交通线传来的信息。

  他们如同经验老到的猎人,从细微的迹象中拼凑着世界的模样。

  夜晚的油灯下,两人常常对着简陋地图和零星情报分析良久。

  他们都清晰地感受到了日军的变化:

  扫荡的频率或许依旧,但强度和韧性在下降;武器装备的新旧程度和统一性不如以往;

  甚至拼刺刀时,对方士兵眼神里的那股凶悍和自信也黯淡了不少。

  “国际形势变了。”秦晔总结道,目光锐利,“他们被拖得太久,耗不起了。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我们倾斜。”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种历经漫长黑暗后终于窥见曙光的笃定。

  他们不再是最初那种凭着血勇和信念苦苦支撑的状态,而是基于对国内外局势的冷静分析,得出了一个清晰的战略判断:

  抗战胜利之时,不远了。

  这个判断像一剂强心针,注入到他们以及他们领导的队伍之中。

  未来的战斗依然艰苦,甚至可能更加残酷,但希望已经变得具体而清晰。

  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抵抗而战,更是为了迎接那个即将到来的、确定的胜利而战。

  这股信念,化作了更为主动和积极的战术行动。

  他们出击的次数更加频繁,目标更加明确。

  不断袭扰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加速着其力量的消耗。

  仿佛要在最终胜利的奠基石上,也刻下属于自己的那一道印记。

  在一个难得的休整间隙。

  夜色深沉,篝火在营地中央噼啪作响,远处传来哨兵规律的脚步声。

  池越和秦晔并肩坐在一处避风的土坡后,分享一壶难得的、缴获的清酒。

  长时间的沉默后,池越仰头灌了一口酒,喉结滚动。

  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打破了夜的宁静:

  “等哪天,把这帮小鬼子全撵回东洋,天下太平了……秦晔,你有什么打算?”

  秦晔正看着跳动的篝火出神,闻言侧过头。

  火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

  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没仔细想过。能活到胜利那天,本身就已经是赚了。”

  他的语气很平静,是经历过太多生死后淬炼出的现实和清醒。

  “现在想。”

  池越侧过头看他,目光执着,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执拗。

  非要在这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刨出一个关于未来的念想。

  秦晔被他看得有些无奈,垂下眼想了想,似乎真的在记忆中翻找很久以前的自己。

  半晌,他嘴角牵起一个极淡的、几乎算得上是怀念的弧度:“小的时候……倒是想过。

  觉得书塾里的先生什么都懂,之乎者也,天地玄黄,特别厉害。

  那时候就想,长大了要是也能当个老师,好像也不错。”

  他说着,自己都觉得有些幼稚,失笑地摇了摇头。

  池越却听得认真,嘴角弯起,眼里带着光看他:“你现在也什么都懂啊。

  排兵布阵,谋划算计,甚至人心揣摩,你都懂。

  在我眼里,你比那些老先生厉害多了。”

  他的语气真诚无比,没有丝毫调侃。

  秦晔被他夸得耳根发热,忍不住也笑了出来:“哪有你这么比的。”

  两人看着对方,都笑了起来,夕阳的余晖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柔和。

  这一刻,仿佛所有的厮杀和艰难都被暂时隔绝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