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包粽子过新年-《吧唧亲一口,糙汉疯了诱哄我回家》

  还有五天,就是盛朝的新年了。

  这是林宝初穿越到这里之后,过的第一个新年。

  也是她跟沈戟在一块儿过的第一个新年。

  一大早的,她就换好衣服,拿着背篓、镰刀和锄头,跟沈戟一块出门。

  “阿宝,我们要去何处?砍甘蔗吗?”

  沈戟是早上洗脸的时候,突然被林宝初告知一会儿要出门的。

  冬日农闲,这几天他们除了去池塘喂虾之外,很少出门。

  基本上都是在后院忙菜园和鸡舍的事儿。

  哦对了,还有给葡萄园的幼苗裹稻草保温。

  除此之外,便是在家中剥玉米。

  昨夜气温骤降,林宝初微微有些着凉。

  她裹紧身上的衣裳,吸了吸鼻子,“我们去山里采些竹叶回来包粽子,顺便看看有没有冬笋可以挖。”

  明天是扶贫小队年前的最后一天上工,上完就放假了。

  她去割些竹子叶回来包粽子,给扶贫小队当做年货。

  至于冬笋,少的就当做冬日尝鲜,给年夜饭增加一道菜。

  要是多的,她就用缸腌起来,做成酸笋。

  无论是酸笋炒田螺,还是酸笋炒肉都可以。

  对了,煮玉米粥的时候配一盘炒酸笋,那才叫过瘾。

  “包粽子?”沈戟疑惑,“粽子是什么?”

  “粽子是一种过年过节常常都会做的吃食。”林宝初走在田埂上。

  田里的油菜花长得很快,已经快到她膝盖了。

  从县衙门口到不远处的山脚,在这寒风萧瑟的冬日里,仍是一片郁郁葱葱。

  这个时候的油菜花非常嫩,可以掐顶回去炒菜、打火锅,是清甜无比的当季时蔬。

  沈戟牵着马,路过黑甘蔗地的时候,他们到地里挑了几根长得好的甘蔗。

  把甘蔗砍了,顶端的绿叶就丢给马儿吃。

  “把马拴在这儿吃草吧,咱们自己去山里就行。”

  林宝初和沈戟一人拿着一根甘蔗,一边啃一边往山里去。

  黑甘蔗脆软多汁,因为种在田里,土质比山里好,它长得也就比山里的紫皮甘蔗好。

  甜度虽不如前世,但也是令人震惊的存在。

  看沈戟的反应就知道了。

  种甘蔗的时候,沈戟是吃过甘蔗的。

  但那个时候的甘蔗,没有现在的甜,现在的甘蔗清爽、鲜甜、汁水足。

  吃起来还有一种混合了田野、山川、河流的,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的震撼感觉。

  它用它的甘甜,充分的向世人展示了土地的力量。

  沈戟终于理解,为什么林宝初说甘蔗是农事的甜蜜源泉了。

  “阿宝,我们明年还要种甘蔗,种很多很多甘蔗!”他突然对林宝初说。

  只是前方那一座山的甘蔗,根本满足不了他。

  开春后,他还要去开别的荒山,让整个丰耕县的山都种上甘蔗!

  他甜死他们!

  “那是当然要种的。”林宝初挽着他的手,展望未来,“我还要开糖厂挣大钱呢。”

  “那里的竹叶大,我们去那边!”

  山涧旁的竹林枝繁叶茂,林宝初一眼就相中了。

  比巴掌还宽的竹子叶,真是天选的粽叶。

  她用镰刀去勾,怎么也够不着,沈戟只是轻松一个抬手,就摸到叶子了。

  他把没吃完的甘蔗卡在腰带里,唰唰唰给她砍了一堆竹叶,丢在地上,让她挑选。

  “这些够用了。”

  林宝初打断他,“你去山里看看有没有冬笋吧,我在这儿剥叶子。”

  两人分工,一个在山里挖笋,一个在石头上剥竹叶。

  阵阵寒风吹来,山里沙沙沙的声音从未间断。

  没一会儿,就陆续有人进山来。

  “小夫人,你们也来挖笋啊?”

  是附近村子的村民。

  林宝初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看来竹笋在古代还挺受欢迎,大家都会吃了。

  沈戟还在挖笋,林宝初挑好竹叶,放到背篓里后,她就去把山脚的枯木拖到山涧水坑里,打湿后又拖回去。

  泡过的枯木扎堆堆放好。

  “阿宝,你在做什么?”

  沈戟挖了半背篓竹笋,看到村民们进山来挖,他就没有再挖了。

  下山时正好看到林宝初在泡木头,他很是不解。

  “用水泡木头,可以加快木头腐烂,明年能长出更多木耳。”林宝初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你挖了多少?”

  沈戟转身,让她看背篓里的笋,“够吃了吗?”

  “够了,反正冬日还长,咱们还可以再来,从冬笋挖到春笋。”

  林宝初也背起她的背篓,她的背篓里是竹叶,轻的,沈戟的背篓里是竹笋,重的。

  两人打道回府,她牵着马,他扛了捆甘蔗。

  糯米和粳米按照比例混合,泡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林宝初就去猪肉铺割了几斤五花肉回来,切成二指长宽的肉条,和芝麻花生碎一起,腌制。

  又把泡好的绿豆揉搓、脱皮,备用。

  沈戟在厨房里,按照林宝初的指示,把粽叶煮一煮。

  他煮粽叶用的全都是田里的干稻草,稻草灰一会儿得收集起来泡碱水,留着煮粽子用。

  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米、肉、绿豆、粽叶、稻草绳。

  一切准备就绪,林宝初就开始包粽子。

  要是前世,她包粽子顶多拳头大小,但现在,她要包大的。

  既然是要当做年货来送人的,自然是越大看着越喜人。

  而且这个朝代缺吃的,不讲究浅尝辄止,要吃就得吃饱、吃够。

  小粽子偏精致,精致还不太适合当下的丰耕县现状。

  林宝初在掌心上,把几片大竹叶错叠在一起,用汤勺舀了一大勺湿米铺在粽叶上。

  铺开后,在中间的位置放上三块肉,又把绿豆铺满在上面。

  最后再加一层湿米,包成拱形的长条粽子。

  浸湿的稻草绳将粽子缠绕,一个大粽子缠五根稻草,怎么折腾也不怕散掉。

  一个像胳膊粗细,料足又好看的粽子就包好了。

  粽叶是深颜色的翠绿,缠着嫩黄的稻草绳,包好的粽子白白胖胖…哦不,是绿绿胖胖的,十分喜人。

  包粽子是技术活儿,林宝初不让沈戟插手,怕他笨手笨脚的给她帮倒忙。

  她一个人从上午包到下午,三十斤的米,包了五十多个粽子。

  每一个都有七八两左右的大小。

  包好之后,三口灶全开,直接上锅煮,否则今晚来不及分给扶贫小队了。

  喜欢吧唧亲一口,糙汉疯了诱哄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