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黄昏,大明的前锋部队抵达距建奴营地不足十里的地方。探骑在高处点燃了三股狼烟,巨大的烟柱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格外醒目。得到信号后,庞大的明军主力随之在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地上停止前进,开始就地列阵,安营扎寨。
山风呼啸,无数杆大旗在风中卷动,发出“哗哗”的巨响。数千面战鼓被同时擂响,沉闷的鼓点跨越原野,带着死亡的预兆,直直地敲进对面清军的营地里。
朱由检登上了一座由工兵营临时搭建的高大了望台,他手扶着冰冷的栏杆,用千里镜看着不远处那被匆忙挖掘的战壕、简易的木栅与鹿角所围绕的敌营。那营地不大,像一只绝望的困兽,蜷缩在旷野之上。
“传朕旨意!”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被凛冽的山风送入每一名传令兵的耳中,“各军就地整顿营垒,生火造饭,修理兵器。今夜不战,养精蓄锐,待明晨天光大亮,一举踏平敌营!”
侍立在旁的曹变蛟,看着敌营严整的防御工事,不无担忧地低声道:“陛下,敌军虽是残兵,但其营垒坚固,外有陷马坑与鹿角,内有弓弩手,若贸然强攻,恐伤我军锐气。”
朱由检颔首,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曹爱卿所言甚是。所以今夜,朕要让他们自己崩溃。朕要让他们看见,我们来送死的决心,比他们求生的欲望更重。传令下去,全军营地,灯火通明,彻夜不熄!战鼓每个时辰擂响一次,号角不绝!让建奴一夜不得安眠!”
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于是,整条绵延数里的明军战线上,成千上万的火把与篝火被点燃,亮如白昼,刺眼的光芒将南方的天空都映成了一片诡异的橘红色。
雄浑的号角声间歇吹响,穿透夜幕,仿佛有无数只巨兽在黑暗中环伺,发出低沉的咆哮。更有精锐的轻骑兵,不时借着夜色逼近敌营外围百步之内,射出几轮带着火箭的响箭,箭矢拖着火光划破夜空,虽不求杀敌,却足以搅得对方上下如坐针毡,草木皆兵。
敌营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八旗的士兵们枯坐在火堆旁,火光映着他们麻木而疲惫的脸。有人在用磨刀石,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着卷了刃的战刀,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人则默不声地咀嚼着手中最后一点干硬的肉干,仿佛要将毕生的力气都从那点食物中汲取出来。
寒风吹得营门上的兽皮帘子猎猎作响,火星被卷向高空,在黑暗中一闪而逝,像一曲无声的悲歌。
多尔衮披着一件厚重的熊皮大氅,在营中缓缓巡视。他看到的,是一双双血丝密布,却依旧在黑暗中灼灼发亮的眼睛。尽管疲惫、饥饿、负伤,但这支军队骨子里的骄傲和凶悍仍在。他知道,这就是他最后的倚仗。
他驻足在一堆篝火旁,对着围坐的巴牙喇沉声道:“明日,就是决死之日。忘了逃跑,忘了饥饿,忘了寒冷。记住你们是谁!记住我们在辽东如何痛击明军,记住我们如何饮马黄河!我们要让南朝的皇帝看看,这里倒下的,是大清的巴图鲁,而不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这句话在压抑的营内迅速流传开来,带着一种绝望而悲壮的力量。没有人再谈论逃跑,也没有人卸下身上残破的盔甲。战马被集中拴在壕沟后方,披上了仅有的残破护甲,一如它们即将共赴死地的主人。
深沉的夜色笼罩着对峙的两军,相隔不足十里的营火在黑暗中互相凝视,一如两位绝世剑客在决战前夜,用目光进行着无声的交锋。风声中,混杂着远处明军营地里偶尔传来的喊杀与号角,像是在为明日那场注定血流成河的大战,提前奏响了序曲。
朱由检在他的帅帐内,面对着一幅巨大的军事地图。地图上,代表敌军的那个小小的红色标记,已经被代表着明军的蓝色箭头团团围住。他的目光冷冽如冰:“他们已是强弩之末,再无退路。此战,既是复仇之战,也是立国之战。此战必死,正好一次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帐下诸将,无论是孙传庭、卢向升这样的宿将,还是新晋的青年将领,无不拱手应诺,眼中燃烧着同样炽烈的火焰。帐内只剩下火烛轻跳的“噼啪”声,与每个人胸中那团压抑不住的烈焰。
而在另一边,多尔衮走出了自己的营帐,独自一人站立在寒风中。他仰望着那片被明军营火映亮的、没有月亮的夜空,似乎试图在那无尽的黑暗中,寻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但他自己也明白,那条路,早在他踏入山海关的那一刻,就已经断了。
黎明一到,迎接他们的,只有血与火。
喜欢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
山风呼啸,无数杆大旗在风中卷动,发出“哗哗”的巨响。数千面战鼓被同时擂响,沉闷的鼓点跨越原野,带着死亡的预兆,直直地敲进对面清军的营地里。
朱由检登上了一座由工兵营临时搭建的高大了望台,他手扶着冰冷的栏杆,用千里镜看着不远处那被匆忙挖掘的战壕、简易的木栅与鹿角所围绕的敌营。那营地不大,像一只绝望的困兽,蜷缩在旷野之上。
“传朕旨意!”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被凛冽的山风送入每一名传令兵的耳中,“各军就地整顿营垒,生火造饭,修理兵器。今夜不战,养精蓄锐,待明晨天光大亮,一举踏平敌营!”
侍立在旁的曹变蛟,看着敌营严整的防御工事,不无担忧地低声道:“陛下,敌军虽是残兵,但其营垒坚固,外有陷马坑与鹿角,内有弓弩手,若贸然强攻,恐伤我军锐气。”
朱由检颔首,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曹爱卿所言甚是。所以今夜,朕要让他们自己崩溃。朕要让他们看见,我们来送死的决心,比他们求生的欲望更重。传令下去,全军营地,灯火通明,彻夜不熄!战鼓每个时辰擂响一次,号角不绝!让建奴一夜不得安眠!”
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于是,整条绵延数里的明军战线上,成千上万的火把与篝火被点燃,亮如白昼,刺眼的光芒将南方的天空都映成了一片诡异的橘红色。
雄浑的号角声间歇吹响,穿透夜幕,仿佛有无数只巨兽在黑暗中环伺,发出低沉的咆哮。更有精锐的轻骑兵,不时借着夜色逼近敌营外围百步之内,射出几轮带着火箭的响箭,箭矢拖着火光划破夜空,虽不求杀敌,却足以搅得对方上下如坐针毡,草木皆兵。
敌营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八旗的士兵们枯坐在火堆旁,火光映着他们麻木而疲惫的脸。有人在用磨刀石,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着卷了刃的战刀,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人则默不声地咀嚼着手中最后一点干硬的肉干,仿佛要将毕生的力气都从那点食物中汲取出来。
寒风吹得营门上的兽皮帘子猎猎作响,火星被卷向高空,在黑暗中一闪而逝,像一曲无声的悲歌。
多尔衮披着一件厚重的熊皮大氅,在营中缓缓巡视。他看到的,是一双双血丝密布,却依旧在黑暗中灼灼发亮的眼睛。尽管疲惫、饥饿、负伤,但这支军队骨子里的骄傲和凶悍仍在。他知道,这就是他最后的倚仗。
他驻足在一堆篝火旁,对着围坐的巴牙喇沉声道:“明日,就是决死之日。忘了逃跑,忘了饥饿,忘了寒冷。记住你们是谁!记住我们在辽东如何痛击明军,记住我们如何饮马黄河!我们要让南朝的皇帝看看,这里倒下的,是大清的巴图鲁,而不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这句话在压抑的营内迅速流传开来,带着一种绝望而悲壮的力量。没有人再谈论逃跑,也没有人卸下身上残破的盔甲。战马被集中拴在壕沟后方,披上了仅有的残破护甲,一如它们即将共赴死地的主人。
深沉的夜色笼罩着对峙的两军,相隔不足十里的营火在黑暗中互相凝视,一如两位绝世剑客在决战前夜,用目光进行着无声的交锋。风声中,混杂着远处明军营地里偶尔传来的喊杀与号角,像是在为明日那场注定血流成河的大战,提前奏响了序曲。
朱由检在他的帅帐内,面对着一幅巨大的军事地图。地图上,代表敌军的那个小小的红色标记,已经被代表着明军的蓝色箭头团团围住。他的目光冷冽如冰:“他们已是强弩之末,再无退路。此战,既是复仇之战,也是立国之战。此战必死,正好一次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帐下诸将,无论是孙传庭、卢向升这样的宿将,还是新晋的青年将领,无不拱手应诺,眼中燃烧着同样炽烈的火焰。帐内只剩下火烛轻跳的“噼啪”声,与每个人胸中那团压抑不住的烈焰。
而在另一边,多尔衮走出了自己的营帐,独自一人站立在寒风中。他仰望着那片被明军营火映亮的、没有月亮的夜空,似乎试图在那无尽的黑暗中,寻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但他自己也明白,那条路,早在他踏入山海关的那一刻,就已经断了。
黎明一到,迎接他们的,只有血与火。
喜欢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