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起喝一杯温水是她的习惯,沈玉姝坐下喝完,拿了个包子吃起来,“非要这么早吗?”
“你以为谁都跟似的心大。”顾氏嗔了她一句,绕到她身后开始梳头。
“娘先在家待着,等太阳出来暖和了我叫爹回来接你。”沈玉姝摸摸头上的发髻叮嘱顾氏。
“我不用你操心,只管把铺子盯好。”
顾氏见她吃好了,也没再多叮嘱,将人送到门口,直到拉满东西的驴车走远才关好大门回了屋。
到铺子里第一件事就是点灶火,这事有沈老太太干,沈玉姝拉上元生去堂屋贴对联。
沈安信和侄子把饸烙床抬进屋固定在靠墙的灶眼上,压面的那头安放在对面砌好的案台上,方便人坐上去压面。
送肉的摊主来的比沈玉姝约定的时间还要早,她把手里没贴完的对联交给元生,拿着荷包去门口结账。
开张第一天不知客人多少她不敢订太多肉,只要了半扇猪肉和五副下水。
半扇猪肉听着多,没有后世的饲料喂养,也不过百十斤的样子,肉价比去年还贵两文,二十四文。
解肉的事教给沈玉兰和沈老太太,带毛的猪蹄、猪尾巴、猪脑袋、猪耳朵这些交给沈安信去烧毛。
何氏和阿草一个和面一个淘米,余下几人包括来帮忙的半夏和李郎中准备配菜。
沈玉姝提着下水到井边清洗,不过一会儿阿花端着盆热水出现在她身边。
两人抓了把草木灰来回搓洗大肠,换过清水后抓把盐进去翻个撕掉上面多余的肥肉和脏东西。
沈安信提上烧的黢黑的猪脑袋蹲到她身侧,“爹,多用丝瓜瓤刷一刷,把边边角角都刷干净了。”
沈安信闷不吭声的干着,手里的丝瓜瓤挥舞的力道又快又用力,“噗通”一声,猪蹄脱手砸进了旁边的盆里,水花四溅。
“爹!!!”沈玉姝擦掉溅到脸上的脏水,“你故意的吧!!!”
“咋了咋了??”元生听见她的叫声第一个从房里跑出来,手上还抓着没摘完的木耳。
“没事,你回屋接着忙。”沈安信挥手把他打发了,转身看向女儿嘿嘿一笑,“胡说,你摸摸是不是猪蹄子太滑手?”边说还捞起猪蹄递到她眼前,笑的明显心虚。
沈玉姝后背挺直,抖了抖手里的猪心,哼笑道:“我会告诉娘的。”说完端起洗好的下水和阿花起身回了厨房。
“嘿,你这孩子,老是来这招,多大的人了还和娘告状。”
沈玉姝扭头对他做鬼脸,“招不在多,管用就行。”
解肉是个力气活,沈玉兰在沈老太太的指导下把各个部位的肉分好,提起胳膊擦掉额头沁出的汗珠。
“我看猪前腿的肉瘦多肥少,用来做丸子不错,昨天的山货里有山药,今天做清蒸山药肉丸吧。”
“除了墙上那几道菜,其他的大姐看着安排吧。”沈玉姝一副完全任她做主的样子。
她早说过厨房只能有一个做主的,她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都听她的安排就是。
三个灶眼同时开火,两个大锅焯猪下水和五花肉,一个熬骨头汤,余下两个小灶炒卤肉调料。
门前一角被沈宁柏清理出来,摆上沈玉姝斥巨资从铁匠铺买来的移动炉子,炒好糖色的肉连锅端出来炖上,过上一个时辰香味直接飘满街巷,妥妥的活招牌,不用招呼必有客人上门。
“这怎么把锅端出来了?”
“陈爷爷。”沈宁柏笑着喊人,“灶上要做别的,这不,顺道也做个招牌。”
他前些日子天天守在店里,和隔壁左右几家都混了个脸熟,铺子里有些什么事也能问的上话。
隔壁是间卖早食的夫妻店,老两口年纪有个四五十左右,家中一双儿女,女儿嫁到县下一个镇子上做针线生意,儿子常年在外跑着,不知做什么买卖,从沈玉姝买下铺子到现在还没见过面。
陈老头瞟一眼生火的炉子,感叹这家人的财大气粗,一个小铺子居然舍得下这么大的血本,一个炉子都抵得上一年的房租了。
“刺啦”切好的大肉块滑入油锅。
魔芋切块。
炒好的糯米配上调料碾成粉。
剁好的肉沫调好味团成丸子。
人人手里都有活,唯独沈玉姝窝在门口的小凳子上,眯眼瞅着屋里忙忙碌碌的人。
沈老太太见不得她闲着,挥手赶人,“你回去把你娘和两个孩子接过来吧。”
也不是我想闲着的,这不是沈玉兰没给她派活嘛,她撇撇嘴站起身,“那我走了啊。”
“走吧走吧。”沈老太太赶紧撵她。
小院里顾氏估摸着时辰已经给两个孩子穿好了衣裳,圆滚滚的里三层外三层,还戴着她亲自钩的小红帽,帽檐边上一圈白毛,只露了两只大眼睛在外头。
天气冷他俩又是第一次出门,两只眼睛都不够看的,往日趁着暖和到院子里转悠那都不算,小丫头看烦了这边还嚷嚷看那边。
沈玉姝抱着孩子走在街上,引得不少人回头,古代养活个孩子不容易,谁家不是捂得紧紧的不敢见风,像他俩这么小的孩子大冬天少有上街的。
到底孩子还小,沈玉姝不敢在外面多晃荡,不用顾氏催促脚下的步子越迈越快,恨不得立马就到铺子里。
拐过第二个街口就隐隐闻到一股卤肉香味,从大门穿堂而过,她把孩子放到在院子里闲坐的李郎中手里,“师父,给你玩儿。”
“你这孩子!”顾氏嗔了她一句,转头紧着朝屋里喊人。
“无妨,他们都在忙,我抱着吧。”李郎中颠了颠怀里颇有分量的小娃娃,早产还能养的这么好着实招人疼。
厨房几个灶眼都在冒着气,沈玉姝依次看过去,肉炖上,汤熬着,蒸菜也按时间长短入了蒸屉,大米蒸上锅,配菜也准备的差不多,就等着炒菜和打卤面的浇头。
她冲众人竖起大拇指,“辛苦大家了,吃饭时间还早,都歇会儿吧。”
古人一日吃几餐除了习惯还要看腰包里的钱袋子鼓不鼓,乡下人一般是一天两顿,城里人大部分还是习惯一日三餐的。
喜欢穿越农女之神兽朏朏的工具人
“你以为谁都跟似的心大。”顾氏嗔了她一句,绕到她身后开始梳头。
“娘先在家待着,等太阳出来暖和了我叫爹回来接你。”沈玉姝摸摸头上的发髻叮嘱顾氏。
“我不用你操心,只管把铺子盯好。”
顾氏见她吃好了,也没再多叮嘱,将人送到门口,直到拉满东西的驴车走远才关好大门回了屋。
到铺子里第一件事就是点灶火,这事有沈老太太干,沈玉姝拉上元生去堂屋贴对联。
沈安信和侄子把饸烙床抬进屋固定在靠墙的灶眼上,压面的那头安放在对面砌好的案台上,方便人坐上去压面。
送肉的摊主来的比沈玉姝约定的时间还要早,她把手里没贴完的对联交给元生,拿着荷包去门口结账。
开张第一天不知客人多少她不敢订太多肉,只要了半扇猪肉和五副下水。
半扇猪肉听着多,没有后世的饲料喂养,也不过百十斤的样子,肉价比去年还贵两文,二十四文。
解肉的事教给沈玉兰和沈老太太,带毛的猪蹄、猪尾巴、猪脑袋、猪耳朵这些交给沈安信去烧毛。
何氏和阿草一个和面一个淘米,余下几人包括来帮忙的半夏和李郎中准备配菜。
沈玉姝提着下水到井边清洗,不过一会儿阿花端着盆热水出现在她身边。
两人抓了把草木灰来回搓洗大肠,换过清水后抓把盐进去翻个撕掉上面多余的肥肉和脏东西。
沈安信提上烧的黢黑的猪脑袋蹲到她身侧,“爹,多用丝瓜瓤刷一刷,把边边角角都刷干净了。”
沈安信闷不吭声的干着,手里的丝瓜瓤挥舞的力道又快又用力,“噗通”一声,猪蹄脱手砸进了旁边的盆里,水花四溅。
“爹!!!”沈玉姝擦掉溅到脸上的脏水,“你故意的吧!!!”
“咋了咋了??”元生听见她的叫声第一个从房里跑出来,手上还抓着没摘完的木耳。
“没事,你回屋接着忙。”沈安信挥手把他打发了,转身看向女儿嘿嘿一笑,“胡说,你摸摸是不是猪蹄子太滑手?”边说还捞起猪蹄递到她眼前,笑的明显心虚。
沈玉姝后背挺直,抖了抖手里的猪心,哼笑道:“我会告诉娘的。”说完端起洗好的下水和阿花起身回了厨房。
“嘿,你这孩子,老是来这招,多大的人了还和娘告状。”
沈玉姝扭头对他做鬼脸,“招不在多,管用就行。”
解肉是个力气活,沈玉兰在沈老太太的指导下把各个部位的肉分好,提起胳膊擦掉额头沁出的汗珠。
“我看猪前腿的肉瘦多肥少,用来做丸子不错,昨天的山货里有山药,今天做清蒸山药肉丸吧。”
“除了墙上那几道菜,其他的大姐看着安排吧。”沈玉姝一副完全任她做主的样子。
她早说过厨房只能有一个做主的,她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都听她的安排就是。
三个灶眼同时开火,两个大锅焯猪下水和五花肉,一个熬骨头汤,余下两个小灶炒卤肉调料。
门前一角被沈宁柏清理出来,摆上沈玉姝斥巨资从铁匠铺买来的移动炉子,炒好糖色的肉连锅端出来炖上,过上一个时辰香味直接飘满街巷,妥妥的活招牌,不用招呼必有客人上门。
“这怎么把锅端出来了?”
“陈爷爷。”沈宁柏笑着喊人,“灶上要做别的,这不,顺道也做个招牌。”
他前些日子天天守在店里,和隔壁左右几家都混了个脸熟,铺子里有些什么事也能问的上话。
隔壁是间卖早食的夫妻店,老两口年纪有个四五十左右,家中一双儿女,女儿嫁到县下一个镇子上做针线生意,儿子常年在外跑着,不知做什么买卖,从沈玉姝买下铺子到现在还没见过面。
陈老头瞟一眼生火的炉子,感叹这家人的财大气粗,一个小铺子居然舍得下这么大的血本,一个炉子都抵得上一年的房租了。
“刺啦”切好的大肉块滑入油锅。
魔芋切块。
炒好的糯米配上调料碾成粉。
剁好的肉沫调好味团成丸子。
人人手里都有活,唯独沈玉姝窝在门口的小凳子上,眯眼瞅着屋里忙忙碌碌的人。
沈老太太见不得她闲着,挥手赶人,“你回去把你娘和两个孩子接过来吧。”
也不是我想闲着的,这不是沈玉兰没给她派活嘛,她撇撇嘴站起身,“那我走了啊。”
“走吧走吧。”沈老太太赶紧撵她。
小院里顾氏估摸着时辰已经给两个孩子穿好了衣裳,圆滚滚的里三层外三层,还戴着她亲自钩的小红帽,帽檐边上一圈白毛,只露了两只大眼睛在外头。
天气冷他俩又是第一次出门,两只眼睛都不够看的,往日趁着暖和到院子里转悠那都不算,小丫头看烦了这边还嚷嚷看那边。
沈玉姝抱着孩子走在街上,引得不少人回头,古代养活个孩子不容易,谁家不是捂得紧紧的不敢见风,像他俩这么小的孩子大冬天少有上街的。
到底孩子还小,沈玉姝不敢在外面多晃荡,不用顾氏催促脚下的步子越迈越快,恨不得立马就到铺子里。
拐过第二个街口就隐隐闻到一股卤肉香味,从大门穿堂而过,她把孩子放到在院子里闲坐的李郎中手里,“师父,给你玩儿。”
“你这孩子!”顾氏嗔了她一句,转头紧着朝屋里喊人。
“无妨,他们都在忙,我抱着吧。”李郎中颠了颠怀里颇有分量的小娃娃,早产还能养的这么好着实招人疼。
厨房几个灶眼都在冒着气,沈玉姝依次看过去,肉炖上,汤熬着,蒸菜也按时间长短入了蒸屉,大米蒸上锅,配菜也准备的差不多,就等着炒菜和打卤面的浇头。
她冲众人竖起大拇指,“辛苦大家了,吃饭时间还早,都歇会儿吧。”
古人一日吃几餐除了习惯还要看腰包里的钱袋子鼓不鼓,乡下人一般是一天两顿,城里人大部分还是习惯一日三餐的。
喜欢穿越农女之神兽朏朏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