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与大周的边境交界处,一群人们正穿梭在山间的小路上。
商人们眉开眼笑,边走边议论纷纷。
其中一个多次去过大周贩卖商品的小贩,
肩上搭着粗布褡裳,脚下步子轻快,
忍不住拍着身边人的胳膊感慨:
“哎,这没有战争的日子啊,就是好!
你瞧这山路虽陡,走得却踏实。
这些年兵荒马乱的,哪敢往边境跑?
如今可好了,能安安稳稳去大周那边贩些东西,
赚点银钱养家糊口,日子才有盼头嘛!”
而他身旁一个年轻些的小贩,背着半篓鼓鼓囊囊的竹筐,
筐沿还露着几匹靛蓝、赭石色的粗布,
手里紧紧攥着搭在筐上的麻绳,
满脸担忧地低头瞅着筐里的货,眉头拧成个疙瘩:
“大哥,我这心里还是没底。
你说我这几匹家织的土布,还有娘做的几十双布鞋,
也不知道到了大周那边到底好不好卖?
听说那边气候比咱们这边暖,百姓穿的布料也薄,
我这粗布会不会没人要啊?”
队伍前头一个背着药箱、腰间挂着算盘的老商贩听见了,
回头冲年轻小贩摆了摆手,一脸淡定地笑道:
“后生你就放心吧!现在停战了,
两边百姓往来勤了,啥都缺着呢。
我前阵子去大周的镇上,带的草药、针线、
还有些腌好的腊肉,摆出来没半天就被抢着买光了。
别说你这实用的土布布鞋了,现在大周那边的同胞,
他们的日子过得富裕,日常需要用的东西最抢手,
保管你能卖个好价钱!”
老商贩话音刚落,众人这才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商人们的笑声还没散,身后蜿蜒的山路上,
更多拖家带口的百姓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
老的牵着幼童,年轻的背着行囊,
妇女们怀里揣着缝补到一半的衣物,
男人们肩上扛着沉甸甸的木盆铁锅,
锅沿还沾着没洗干净的米糠,
连最金贵的陶罐都裹上厚布捆在竹篓里,
生怕路上磕碎了。
人群里一阵低低的议论声随着山风飘过来,
一个鬓角斑白的老汉拄着磨得发亮的木杖,
望着前头模糊的边境线,忍不住叹气:
“唉,也不知道这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都说大周朝廷可以收留咱们这些流民,
还可以分荒地,让咱们开荒种田,可这兵荒马乱刚停,
到底有没有这么好的事呀?别是哄着咱们去当苦力吧?”
他身边的老婆子紧紧攥着小孙子的手,
眼神里满是不安:“老头子,
可在大夏这边是真没法过了呀,
地里那点的庄稼,地主租子越催越紧,
还时不时得应付那些山贼恶匪,
留在这里也是饿死,不如赌一把。”
这话刚落,旁边一个背着铺盖卷的壮实汉子接了话,
嗓门亮得很:“大叔大婶你们放心!这事千真万确!
前几天我们村的瘦猴子,
就从那边回来报信了,说他先去探了路,
大周的官府真给搭茅草房——而且不是那种漏风的破棚子,
是用黄泥糊了墙、能挡雨的正经屋子!”
他拍着胸脯,说得真切:
“分的荒地也现成,就在河边,浇水方便得很。
官府还说了,只要是拖家带口去的,
每户先给一斗谷种、两斤菜种,
等秋收了再还官府的种子钱,不收利息!”
汉子的话让周围的议论声渐渐轻了,
几个原本紧锁眉头的妇人悄悄松了手,
怀里的孩子好奇地扒着竹篓缝往外看。
老汉拄着木杖的手稳了些,望着远处山坳里透出的微光,
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泛起点亮:
“要是真这样……那日子就有奔头了。”
山风掠过队伍,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
连锅碗瓢盆碰撞的叮当声,都好像轻快了几分。
流民与商队的身影还未走远,队伍末尾便传来一阵书页翻动的窸窣声。
几个背着书箧的年轻学子正沿着山路缓步随行,
青布长衫上沾了不少尘土,
却依旧小心翼翼地护着怀里的书卷,生怕被山风刮乱了字迹。
其中一个面色清瘦的学子扶了扶歪斜的方巾,
望着前头渐渐模糊的边境界碑,忍不住叹了口气:
“唉,真不知大周朝廷说的‘开放科考’是真是假。
咱们毕竟是大夏学子,到了那边,会不会被考官另眼相看?
万一连考场都进不去,岂不是白跑这一趟?”
他身旁的同窗也皱着眉点头:
“是啊,听说大周文风鼎盛,学子众多,
咱们这些外来的,怕是连名次都排不上,
更别提被录用了……”
话音刚落,队伍里一个年纪稍长的学子停下脚步,
将书箧往肩上紧了紧,语气带着几分自嘲却格外坚定:
“诸位师弟,事到如今,咱们还有退路吗?”
他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声音清亮起来:
“留在大夏又如何?
这些年朝堂一直被那几大世家的人把持,
除了勾心斗角、搜刮民财,何曾正经开过科考?
咱们寒窗苦读十余年,笔墨都快生了锈,
空有满腹经纶,连个施展抱负的机会都没有!”
这番话让周围的学子都沉默了。
是啊,谁不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才背井离乡?
有人低头摸着书箧上磨旧的木纹,
喃喃道:“师兄,说得对!……听说大周科举向来公正,
咱们都走到这里了,岂能半途而废,总比在大夏这边埋没了强。”
“正是!”
年长的学子一拍手,眼里燃起光来,
“兄弟们,咱们加油,争取今天能早点到达大周边境县里的客栈落脚。”
“好嘞!加油!”
众学子们都看了看对方,满脸喜悦地互相鼓励。
山腰关卡的青石台上,
几名大夏军官正望着远处蜿蜒的人流,眉头越皱越紧。
为首的队正放下手中的了望筒,
沉声道:“不对劲,这几日过界的人怎么突然多了?”
旁边的亲兵探头望去,挠了挠头:
“是啊!队正,您瞧——有挑着货担的小贩,
背着锅碗瓢盆的老乡,还有几个背着书箧的读书人,
乱糟糟的挤成一团。”
“往年这时候哪有这景象?”
另一名军官也摸了摸腰间的刀鞘,
眼神警惕,“莫不是有什么异动?还是……”
他话没说完,忽然提高了声调,
顿时发出急促的命令:“不行不行,得戒备!
这要是出了什么乱子,咱们可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赶紧戒备赶紧戒备!”
那名为首的队本来就眉头紧锁,听闻旁边的同同僚的话后,
马上重重点了点头,抬手对士兵们扬声道:
“都打起精神来!加强戒备!
让他们在关外列队,逐一登记身份,
不许乱闯!仔细盘查,别出了岔子!”
商人们眉开眼笑,边走边议论纷纷。
其中一个多次去过大周贩卖商品的小贩,
肩上搭着粗布褡裳,脚下步子轻快,
忍不住拍着身边人的胳膊感慨:
“哎,这没有战争的日子啊,就是好!
你瞧这山路虽陡,走得却踏实。
这些年兵荒马乱的,哪敢往边境跑?
如今可好了,能安安稳稳去大周那边贩些东西,
赚点银钱养家糊口,日子才有盼头嘛!”
而他身旁一个年轻些的小贩,背着半篓鼓鼓囊囊的竹筐,
筐沿还露着几匹靛蓝、赭石色的粗布,
手里紧紧攥着搭在筐上的麻绳,
满脸担忧地低头瞅着筐里的货,眉头拧成个疙瘩:
“大哥,我这心里还是没底。
你说我这几匹家织的土布,还有娘做的几十双布鞋,
也不知道到了大周那边到底好不好卖?
听说那边气候比咱们这边暖,百姓穿的布料也薄,
我这粗布会不会没人要啊?”
队伍前头一个背着药箱、腰间挂着算盘的老商贩听见了,
回头冲年轻小贩摆了摆手,一脸淡定地笑道:
“后生你就放心吧!现在停战了,
两边百姓往来勤了,啥都缺着呢。
我前阵子去大周的镇上,带的草药、针线、
还有些腌好的腊肉,摆出来没半天就被抢着买光了。
别说你这实用的土布布鞋了,现在大周那边的同胞,
他们的日子过得富裕,日常需要用的东西最抢手,
保管你能卖个好价钱!”
老商贩话音刚落,众人这才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商人们的笑声还没散,身后蜿蜒的山路上,
更多拖家带口的百姓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
老的牵着幼童,年轻的背着行囊,
妇女们怀里揣着缝补到一半的衣物,
男人们肩上扛着沉甸甸的木盆铁锅,
锅沿还沾着没洗干净的米糠,
连最金贵的陶罐都裹上厚布捆在竹篓里,
生怕路上磕碎了。
人群里一阵低低的议论声随着山风飘过来,
一个鬓角斑白的老汉拄着磨得发亮的木杖,
望着前头模糊的边境线,忍不住叹气:
“唉,也不知道这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都说大周朝廷可以收留咱们这些流民,
还可以分荒地,让咱们开荒种田,可这兵荒马乱刚停,
到底有没有这么好的事呀?别是哄着咱们去当苦力吧?”
他身边的老婆子紧紧攥着小孙子的手,
眼神里满是不安:“老头子,
可在大夏这边是真没法过了呀,
地里那点的庄稼,地主租子越催越紧,
还时不时得应付那些山贼恶匪,
留在这里也是饿死,不如赌一把。”
这话刚落,旁边一个背着铺盖卷的壮实汉子接了话,
嗓门亮得很:“大叔大婶你们放心!这事千真万确!
前几天我们村的瘦猴子,
就从那边回来报信了,说他先去探了路,
大周的官府真给搭茅草房——而且不是那种漏风的破棚子,
是用黄泥糊了墙、能挡雨的正经屋子!”
他拍着胸脯,说得真切:
“分的荒地也现成,就在河边,浇水方便得很。
官府还说了,只要是拖家带口去的,
每户先给一斗谷种、两斤菜种,
等秋收了再还官府的种子钱,不收利息!”
汉子的话让周围的议论声渐渐轻了,
几个原本紧锁眉头的妇人悄悄松了手,
怀里的孩子好奇地扒着竹篓缝往外看。
老汉拄着木杖的手稳了些,望着远处山坳里透出的微光,
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泛起点亮:
“要是真这样……那日子就有奔头了。”
山风掠过队伍,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
连锅碗瓢盆碰撞的叮当声,都好像轻快了几分。
流民与商队的身影还未走远,队伍末尾便传来一阵书页翻动的窸窣声。
几个背着书箧的年轻学子正沿着山路缓步随行,
青布长衫上沾了不少尘土,
却依旧小心翼翼地护着怀里的书卷,生怕被山风刮乱了字迹。
其中一个面色清瘦的学子扶了扶歪斜的方巾,
望着前头渐渐模糊的边境界碑,忍不住叹了口气:
“唉,真不知大周朝廷说的‘开放科考’是真是假。
咱们毕竟是大夏学子,到了那边,会不会被考官另眼相看?
万一连考场都进不去,岂不是白跑这一趟?”
他身旁的同窗也皱着眉点头:
“是啊,听说大周文风鼎盛,学子众多,
咱们这些外来的,怕是连名次都排不上,
更别提被录用了……”
话音刚落,队伍里一个年纪稍长的学子停下脚步,
将书箧往肩上紧了紧,语气带着几分自嘲却格外坚定:
“诸位师弟,事到如今,咱们还有退路吗?”
他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声音清亮起来:
“留在大夏又如何?
这些年朝堂一直被那几大世家的人把持,
除了勾心斗角、搜刮民财,何曾正经开过科考?
咱们寒窗苦读十余年,笔墨都快生了锈,
空有满腹经纶,连个施展抱负的机会都没有!”
这番话让周围的学子都沉默了。
是啊,谁不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才背井离乡?
有人低头摸着书箧上磨旧的木纹,
喃喃道:“师兄,说得对!……听说大周科举向来公正,
咱们都走到这里了,岂能半途而废,总比在大夏这边埋没了强。”
“正是!”
年长的学子一拍手,眼里燃起光来,
“兄弟们,咱们加油,争取今天能早点到达大周边境县里的客栈落脚。”
“好嘞!加油!”
众学子们都看了看对方,满脸喜悦地互相鼓励。
山腰关卡的青石台上,
几名大夏军官正望着远处蜿蜒的人流,眉头越皱越紧。
为首的队正放下手中的了望筒,
沉声道:“不对劲,这几日过界的人怎么突然多了?”
旁边的亲兵探头望去,挠了挠头:
“是啊!队正,您瞧——有挑着货担的小贩,
背着锅碗瓢盆的老乡,还有几个背着书箧的读书人,
乱糟糟的挤成一团。”
“往年这时候哪有这景象?”
另一名军官也摸了摸腰间的刀鞘,
眼神警惕,“莫不是有什么异动?还是……”
他话没说完,忽然提高了声调,
顿时发出急促的命令:“不行不行,得戒备!
这要是出了什么乱子,咱们可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赶紧戒备赶紧戒备!”
那名为首的队本来就眉头紧锁,听闻旁边的同同僚的话后,
马上重重点了点头,抬手对士兵们扬声道:
“都打起精神来!加强戒备!
让他们在关外列队,逐一登记身份,
不许乱闯!仔细盘查,别出了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