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顺之者昌-《儒道我有一诗可镇山河》

  陆书方话音落下,厅内一时寂静。

  几位陆家大儒屏息凝神,目光在王清流与家主之间流转。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背后将是席卷大夏乃至整个人族疆域的巨大风暴。

  “有劳师父。只是此番非比寻常,或触及根本,恐非言语能尽功。若有冥顽不灵者……”

  他未再说下去,但眸中一闪而过的淡金光芒,已让在场所有人心中一凛,圣意如渊,不言自明。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老夫省得。”陆书方重重点头,新生的左手下意识握紧,感受着其中澎湃的力量。

  “我这便修书,邀各家家主三日后议事。清流,届时还需你亲临,想必那些家伙也早就等着了。”

  “这是自然。”王清流颔首。

  正事议定,厅内气氛稍缓。

  訾伯亚圣对于王清流师徒,眼中则只有满意之色,不时轻捋胡须。

  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他教导有方。

  自己徒弟是亚圣,自己徒孙是圣人,自己徒孙孙是大儒,而且亚圣有望,一旦小丫头成为亚圣。

  他这一门一圣三亚,那真是要被天下人称赞的。

  “师父,师祖,若有意冲破圣关,徒儿也可襄助一二”王清流说道。

  这话就比较重了,要知道圣人和亚圣可完全不一样。

  恰听此言,陆氏诸多大儒心跳如鼓。

  陆书方和訾伯对视一眼却是苦笑。

  圣人又如何?

  “老夫年岁将近,成圣几率恐十不存一,书方却还年轻,而且根基深厚,如今躯体补全,当勉力冲之”訾伯说道。

  訾伯亚圣话音落下,厅内落针可闻。

  陆家几位大儒的目光瞬间聚焦于家主陆书方身上,炽热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期盼。

  陆家若出一圣,与王清流师徒相承,那将是何等光耀门楣、稳固根基的盛事!

  陆书方感受着那一道道目光,以及左臂传来的、前所未有的圆满力量感,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师父,我的积累哪有你深厚,清流在此,自会护你左右,而且徒儿如今根基刚刚补全,尚需一段时间稳固自身状态”想了想,陆书方还是拒绝道。

  成圣之事,非同小可。

  虽然他为这一天准备了不知多少年,但是事到临头,他却犹豫起来。

  訾伯心中一暖。

  “师父、师祖放心,你们二人一块进阶便是。若是以往,徒儿或不敢夸此海口。

  但如今徒儿对鸿蒙紫气略有感悟,此气乃造化本源,最擅补益根基、调和法则,助您二位冲击圣关,于徒儿而言,不过是耗些水磨工夫。”

  他言语平和,却透着绝对的自信。

  鸿蒙紫气的玄妙,他虽未尽数掌握,但指引方向、弥合关键,已足够。

  訾伯与陆书方闻言,皆是身躯微震,难以置信地看向王清流。

  助人成圣,这是何等逆天的手段?

  自古以来,若无万古诗文,圣境皆是修士自身感悟天地、文气积累到极致后,机缘巧合下方能突破的奇迹。

  从未听闻有外力可助其功成!

  厅内几位陆家大儒更是呼吸粗重,目光灼灼,几乎要燃烧起来。

  他们见证的,或许是比人族一统更为震撼的历史。

  “清流,此言……当真?”訾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困于亚圣巅峰太久太久,寿元将尽,本以为前路已绝,此刻却仿佛看到一丝微光,不,是煌煌大日!

  “师父、师祖若是有意,最好准备几日再行突破,徒儿自全力相助”王清流说道。

  “暂且不急,还是人族之事更为重要”訾伯忍住内心的激动,没想到活了一大把岁数,此时却仍旧破功了。

  陆书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心潮,沉声道:“师父所言极是。人族一统乃千秋大业,远重于我等私愿。此事关乎大夏乃至人族未来走向,必须先行妥善处置。”

  他转向訾伯,“师父,您德高望重,届时还需您坐镇,以安诸家之心。”

  訾伯颔首,眼中精光内敛,已恢复往日沉静:“放心,老夫这把老骨头,还能镇得住场子。倒要看看,谁敢逆势而为!”

  话语虽平缓,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既如此,徒儿便先行告退,徒儿还需去圣庙和圣人们相商。”王清流起身。

  陆书方与訾伯亦起身相送。

  王清流与灼灼离开陆府时,日头已近中天。

  他没有直接返回道口巷,而是带着灼灼,一步踏出,身形已出现在圣庙。

  圣庙朱红的大门紧闭,门前石阶光洁如镜,映照着天空流云。

  他对这里并不陌生,虽然没有入住,但是却在山中书院求学日久,对这里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

  王清流没有叩门,显然,圣庙早已感知到他的到来。

  王清流周身并无文气涌动,但那自然而然的圣境威仪,已让这片天地都为之肃穆。

  灼灼安静地站在他身侧,能清晰地感受到,圣庙深处有数道强大的气息正微微波动,似紧张,似敬畏,又似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抗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连灼灼都能感受到一股气势上的相持。

  不过自家师父没有一丝气势流露,她却感觉自家师父完全占据上风。

  直至圣庙大门缓缓洞开,王清流才缓步而入。

  圣庙钟声随之响起,响彻天地。

  圣庙之内,并非想象中森严壁垒、戒备重重的景象。

  庭院深深,古柏参天,阳光透过层叠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静谧中透着庄严肃穆。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是暗流涌动的文气与无数道或明或暗、复杂难言的目光。

  王清流缓步而行,灼灼紧随其后。

  所过之处,廊下、殿前、甚至虚空之中,隐有文气波动,那是圣庙内部潜修的强者,此刻无不将注意力投注在这位新晋圣人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有敬畏,亦有难以掩饰的忌惮与疏离。

  直到一位身着深紫儒袍、须发皆白的老者自正殿迎出,身后跟着数十位同样气息渊深、全都是亚圣境界的大儒。

  老者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鹰,周身文气圆融内敛,却又与整个圣庙的气运隐隐相连,显然地位尊崇。

  “老朽圣庙掌院,荀谕,恭迎王圣驾临。”老者率先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依礼微微躬身,但其姿态却并非全然恭顺,更像是一种对等身份的试探。

  “恭迎王圣驾临!”他身后众人亦随之行礼,目光却都落在王清流身上。

  王清流坦然受礼,淡淡道:“荀掌院不必多礼。清流今日前来,只为一事。”

  荀谕直起身,目光与王清流平静对视:“王圣请讲。圣庙乃人族文运根基之地,若有吩咐,力所能及之内,自当配合。”

  他言语谨慎,将“圣庙”与人族文运捆绑,又将“配合”限于“力所能及”,分寸拿捏得极准。

  王清流岂会听不出其中意味,他微微一笑,目光却扫过整个圣庙建筑群,仿佛能穿透重重殿宇,看到其核心所在。

  “并非吩咐,而是告知。自今日起,圣庙需整合各国文庙文气,统合规制,重定祭祀,为人族一统、九州重定先行铺垫。”

  此言一出,荀谕身后几位大儒面色微变,气息都出现了瞬间的紊乱。

  就连荀谕本人,眼角也几不可查地抽搐了一下。

  “王圣!”荀谕声音沉了几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抗拒。

  “圣庙体系,关乎各国文脉传承与士子之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数百年来虽各有疆域,然同气连枝,共尊先圣。

  骤然整合,恐引天下文人心绪动荡,于大局不利。

  且各国文庙皆有其源流规制,强行统合,是否……操之过急?此事,是否与几位圣人相商一二?”

  王清流神色未变,对于荀谕的反应似乎早有预料。

  “圣庙之责,在于守护和传承文脉,而非画地为牢,成为割裂文脉的壁垒。

  如今妖族之患将平,人族内耗不休、文气分散之局,亦当终结。

  整合圣庙,非为夺权,实为汇聚散逸文运,使人族文脉更为昌盛,使天下寒士皆有更通畅的晋身之阶,使先圣之道能更普惠于众生。此乃大势,顺之者昌。”

  他目光再次落回荀谕身上,那目光平静,却让荀谕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仿佛整个天地的意志都凝聚在其身后。

  “圣庙若真超然,便该超然于各国私利之上,着眼于整个人族文道兴衰。

  荀掌院以为,是维持旧日藩篱,让人族文气继续内耗分散为好;还是打破隔阂,融汇一炉,使人族文运昌隆如大日悬空为好?”

  荀谕张了张嘴,却发现一时难以反驳。

  毕竟当年圣庙的建立便是为此,如今却是各自为政,圣人监管各国,与分封无异。

  喜欢儒道我有一诗可镇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