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张奎高-《四十年再回首》

  这是:

  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作者洪刘华是一个“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对读书著书痴迷。”信奉“这个世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故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的箴言来激励自己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我们相识时间不长,见面也是寥寥可数。但从他的历史小说《五代十国演义》及最新完成的现代小说《四十年再回首》中,我相信他只热爱他的爱好。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尽管他的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流传后世,还待时间验证。但遵从内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上,洪刘华无疑是勇敢践行者,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也许只有您才认真、完整地看完了我的这本书。”

  2020年国庆节,洪刘华在寂寥无人的新书签售现场,看到我走过来,他感慨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五代十国演义》是洪刘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很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这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我当时确实不知道。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纸媒式微的时代。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也不是想要凭着一本书在文学圈里打响名气,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坚持小小的、哪怕不被看好的文学梦。我认为洪刘华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就如孕育一个婴孩,个中辛苦冷暖自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就很了不起。

  《四十年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三十多个人物的故事都装了进去。作者以同学聚会回忆过往为主线,用调侃、自嘲的手法,刻画了众多教师、农民、打工者的形象。

  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如皋的故事交织自然、历史与人性,既有神话传说的浪漫想象,也有现实社会的残酷写实。龙游河的流水、磨头镇的巨石、桃园中学的书声,共同构成一幅乡土中国的浮世绘。在现代化进程中,如皋人坚守传统的同时直面挑战,其文化韧性值得深思。这些故事不仅是地域记忆的载体,更是对人性、爱情与命运的永恒叩问。

  洪刘华是个孝子。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能在老家孝养老母。在世俗成功者眼中,他是一个叧类,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生活质量不高。但洪刘华认为: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唯一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世俗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要忘了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你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你的生活质量就达到了标准。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真实得触手可及,真实得感同身受,真实得让人震颤。他不是用笔在写故事,只是在记录,用最真的心在记录。记录那些琐碎的凡人小事,记录生活的本质,记录生命的本真。

  《四十年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这正是《四十年再回首》小说的魅力所在。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桃园往事》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作者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比如:郭文明举报小偷被打残废,自觉提出与女友分手;杨海兵考上大学事业有成后,不顾一切追求继母的女儿;刘霞得了尿毒症,陈广建主动为她捐肾......

  这些爱情故事读来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圣洁高尚,那么铭心难忘。我相信,凡是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此引起心灵共振,激荡起爱的浪花,喚发起爱的灵魂,散发出爱的光华,引诱起爱的无限遐想……

  这是作者对爱的由衷讴歌,对美的虔诚赞扬,对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最最热烈的歌颂和渴望、向往!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这种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文字,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全书,让整部小说光闪闪、亮晶晶,散发出沁人心脾、润泽灵魂的绚丽光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洪刘华的作品扎根于故乡如皋,他用最赤诚、最真挚、最优美深情的文字叙述着故乡的悠久历史、长寿秘诀、独特风情。字里行间溢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校情、爱情,读来心潮起伏、共鸣阵阵。

  我认为在写作中,‘有趣’是最重要的,它让作品更灵活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洪刘华自谓“边缘”人,其实他并不“边缘”,他时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将笔触伸向普通人群。

  作为50后的我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阅读的是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轻慢。看了洪刘华的作品,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并不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只是什么玄幻、霸总、穿越。即便是穿越,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比如当下热播的《庆余年》,是有可能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穿越、玄幻,脑洞大开的年轻人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赛道,我也希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不再固步自封,不被时代的列车过早地抛下。

  《四十年再回首》是物欲橫流中的一股清流;是浮躁世界的静心之道;是虚慕人生的宝贵镜鉴,更是励志追梦的圭臬指南!

  《四十年再回首》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下面这首诗与作者共勉:

  “晚秋入山看青松,

  挺拔立在高山中。

  冒尽多少风和雨,

  面对秋霜仍从容。”

  如皋先贤、文化巨匠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相比,我们应该算是幸运的一代,同时也是尴尬的一代,注定被边缘的一代。改革开放初期,因劳动力过剩,我们跟着打工潮涌向城市,成了城市边缘人。因为各种土地开发,失地的我们又成了农村边缘人。

  在这期间,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为也罢,历史发展的必然也罢,一切都和时间一样难以逆转,除了适应和坚守,我们没有太多选择。所幸和“打工”这个边缘化的名称一样,由于城市的不断膨胀,原先的边缘人渐渐成了主流,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成了打工者,绝大部分人的命运,都在逐渐被边缘化主导。

  文学,也未能幸免。

  原先的文学体制正在日渐弱化,权威性更是日渐淡漠,业余写手及作品已呈现出燎原之势,无时不在侵蚀着体制内作家的领地,是幸运还是悲哀,唯有时间才能裁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同样,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持之以恒。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它诞生于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不仅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传世之宝。

  据考证,《红楼梦》里很多诗词,都套用或模仿一代才女董小宛的笔墨,大观园好多景观,也和如皋水绘园相似,加上里面很多和如皋一样的方言,于是有人推断:《红楼梦》其实是出自如皋人冒辟疆之手。

  冒辟疆(1611~1693),名襄,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小名绳绳。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复社骨干。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慈善家,与桐城方以智(密之)、宜兴陈贞慧(定生)、归德侯方域(朝宗)被时人称为“明末四公子”。忆语体文学的开山始祖。

  冒辟疆出生在如皋城的一个世代仕宦之家,他五次乡试落第,仅两次中副榜,深感怀才不遇。当时魏忠贤等阉党专权,加上灾害连年,民不聊生。面对社会乱象,他常说为人臣者要“常存匡扶之志”,“为国家做一二大事”。

  冒辟疆风流潇洒,满腹经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敢与阉党对峙,那个时代国家动荡,江南名妓们却普遍节气颇高,都喜欢有才学、有胆识、有正义感的文人。

  相传当时有一句话,说宁为冒辟疆妾室,也不愿做达官贵人的正妻,可见冒辟疆的影响有多大。

  董小宛(1624~1651),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出生于苏州。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成为秦淮歌妓,又因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而“才色为一时之冠”。

  大家普遍认为,董小宛是林黛玉的原型。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钱谦益帮助她还清欠债,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如皋”,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

  《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登舟赴府”的故事,与现实中董小宛的故事何其相似。

  从风尘炼狱、债务缠身、惊恐万状,到锦衣玉食、平静安逸、被人宠爱,董小宛不禁发出“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的感叹。从内心深处喊出“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的感恩诗句!

  水绘园里,两人耳鬓厮磨、喃喃喁喁、极尽昵爱;花间柳下卿卿我我,焚香品茗,低吟浅唱;洗钵池上泛舟邀月,抚琴弄箫、轻曼吟哦。神仙眷侣之爱,缠绵缱绻之情,流淌在他们的字里行间、短吟长叹里……

  古往今来,对冒辟疆的理解和认知,没有人超过董小宛!

  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家弦户诵。早已沉淀为如皋人世代珍藏的文化遗产,并还将鲜活在如皋人口碑相传的记忆之中。

  另外,如皋水绘园里遗留着一张董小宛曾经就寝过的床榻,也和贾宝玉在上面梦游太虚的床榻一样,床榻前红木竹屏上雕刻着和实际大小一般的竹枝,彰显着妙到毫厘的精致与婉约。

  除了以上这些,《红楼梦》中还呈现出众多的“如皋元素”。

  一是如皋方言。全书中共出现如皋方言五千多处,仅在如皋小片区域使用。如“稿子”,在如皋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的意思。又如“猴”,如皋话作动词用,是“窜”的意思。再如“顿”,如皋话是“拉一拉”的意思。如皋人说的“不好过”,是生了病的意思;如皋人说的“说淡话”,其实就是说闲话,其它地方是不会这样讲的。《红楼梦》中写到的酒名有十二种之多,其中就有四种酒系如皋特产。例如“黄酒”。其实就是如皋的“白蒲黄酒”。

  二是如皋习俗。《红楼梦》一百零六回写到:“贾母……又命在自己院内焚起斗香”。说到斗香,只有如皋和北边的邻近县市才流行“焚斗香”这一习俗。《红楼梦》六十四回写到贾敬去世,贾珍、贾蓉为其守灵,“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藉草枕块”,指长辈去世,晚辈睡在铺草上,用土块做枕头,为死者守灵。这是如皋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治丧习俗,至今许多如皋人家还照样沿习。《红楼梦》五十八回写到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钱,宝玉说:“你告诉我姓名,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烧包袱”是如皋丧葬文化的“土特产”,外人根本听不懂什么意思(烧包袱就是烧纸钱)

  三是如皋地理。《红楼梦》第一回写道:“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这“大如州”,当然也是作者虚拟的,不过如皋在明清隶属扬州府,为扬州门户、东疆要冲,是地处江海平原的一个大县。到冒辟疆离世为止,全国以“如”字开头的县市只有如皋。《红楼梦》中大多数城市都用实名,而开宗明义第一回就捧出一个“大如州”来,这也是匠心独具的。

  总之,《红楼梦》中闪耀着难以数计的“如皋元素”,这种元素对于冒辟疆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如果不是如皋人肯定写不出来的。

  现在的如皋,背倚淮扬,坐拥沃野千里;俯瞰长江,尽享舟楫之利。境内如海浩荡,云蒸霞蔚;龙游蜿蜒,毓秀钟灵。嘉木迤逦环抱,紫气氤氲东来,迎白蒲之晨曦,送常青之晚照。山水开画境,朗朗天光云影;文武立根本,皎皎人杰地灵。龙游河中摇曳的水草,岸边轻拂的柳丝,长空袅娜的炊烟,见证着沧桑巨变......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张老师现在已去世,生前曾担任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