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沾在裤脚,凉丝丝地渗进布料里。我握着星陨剑站在广场中央,剑身的银色纹路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 昨晚睡前我把剑靠在青石板旁,今早醒来时,剑身上竟沾了片新冒芽的草叶,嫩绿色的,还带着露水,像谁悄悄放在上面的礼物。
“蓝溟哥,准备好了吗?” 小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背着半旧的医疗包,手里拎着个铁皮桶,桶里装着李研究员调配的数据流中和剂,“李叔说,先净化广场的残留,这里人多,安全第一。” 我点头,指尖轻轻拂过草叶,将它小心地夹进医疗手册里 —— 是小林昨天翻的那本,扉页上还留着她画的小太阳。
沈砚拄着根木杖走过来,他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却执意要帮忙。木杖是老张找的,上面刻着简单的防滑纹,顶端还包了块铁皮。“我帮你盯着周围,要是有残留没清干净,我喊你。” 他靠在旁边的断墙上,目光扫过广场的黑痕,眼神比平时更专注。
我举起星陨剑,调动体内的力量。剑身的北斗七星纹路瞬间亮了起来,银光顺着剑尖往下淌,落在最近的一道黑痕上。数据流残留像遇到暖阳的冰雪,发出 “滋滋” 的轻响,渐渐化作透明的水汽,散在空气里。旧友的意识碎片轻轻颤了一下,像股暖风吹过手腕 —— 我知道,他在看着,在陪着我做这件事。
清理到青石板附近时,星陨剑突然顿了一下。银光落在石板的星星刻痕上,竟泛起一圈淡金色的光晕,黑痕被净化得格外快。我蹲下身,指尖摸着刻痕里的细沙,突然想起旧友当年刻星星时的模样:他蹲在石板前,小石子在手里转了两圈,还故意把星星的角刻得歪歪扭扭,说 “这样才像我们 —— 不完美,却能发光”。现在想来,他说的哪里是星星,是我们这群人啊。
“蓝溟哥,这里还有一块!” 小林的声音传来,她指着不远处的墙角,那里还留着半道黑痕,旁边长着株刚冒芽的蒲公英,嫩白的绒毛沾着露水。我走过去,银光落下时,特意避开蒲公英 —— 嫩芽太脆弱,经不起数据流的余温和银光的冲击。旧友的意识碎片又颤了一下,像在夸我细心。
沈砚突然喊了一声:“你们看!李研究员那边好像有动静!” 我们抬头看去,只见李研究员举着修好的通讯器,朝着我们挥手,脸上满是激动。我们赶紧跑过去,通讯器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电流声,夹杂着模糊的人声:“这里是…… 幸存者营地…… 有人吗…… 请求支援……”
“有信号了!真的有信号了!” 李研究员的眼镜滑到鼻尖,他却顾不上扶,手指飞快地调试着频率,“根据信号定位,离我们大概五十公里,是个废弃的能源站!” 指挥官也快步走过来,接过通讯器,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这里是星渊基地幸存者,听到请回答!重复,听到请回答!”
通讯器里的电流声小了些,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我们…… 我们有十五个人…… 食物快没了…… 还有人受伤……” 小林立刻抓过医疗包,眼神坚定:“我去准备急救用品!五十公里,我们尽快出发!” 老张也拍着胸脯:“我去修越野车!之前在废墟里找到两辆,应该还能开!”
王师傅从灶台那边跑过来,手里拎着两个布包:“我装了些压缩饼干和煮好的红薯,路上吃!” 大家一下子忙碌起来,帐篷里的人都钻了出来,有的帮忙搬物资,有的跟着老张去修越野车,有的帮小林整理医疗用品,废墟上一下子充满了活力。
我靠在通讯器旁,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星陨剑轻轻贴在掌心。旧友的意识碎片像团暖雾,绕着通讯器转了圈,似乎也在为这意外的发现高兴。沈砚走到我身边,手里拿着张简易地图 —— 是李研究员根据信号画的,上面标着能源站的位置,还画了几条避开数据流残留的路线。
“我们下午就能出发,” 他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能源站附近有水源,应该能暂时安顿。等把他们接回来,我们的人手就更多了,重建也能快些。” 我点头,目光落在地图旁的小草上 —— 是从废墟缝隙里钻出来的,叶子上还沾着泥,却挺得笔直。
中午的太阳有点热,王师傅煮了大锅粥,大家围在一起吃,没人说话,却都吃得很快 —— 心里惦记着远方的幸存者,想早点出发。小林把医疗包放在越野车上,还特意多带了几瓶数据流稳定剂:“万一遇到残留,也能应急。” 老张拍了拍越野车的方向盘,笑着说:“放心,这玩意儿结实,肯定能把你们安全送到。”
下午两点,我们准备出发了。指挥官留在基地,继续组织重建;王师傅和几个守卫负责照看留下的人;我、沈砚、小林、老张,还有李研究员,一共五个人,开着两辆越野车,朝着能源站的方向驶去。
越野车驶过废墟,车轮压过碎石,发出 “咯吱” 的声响。车窗外,之前被净化的土地上,已经有小草冒芽,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鸟落在废墟上,啄食着什么 —— 是新的生命,在这片曾经被黑暗笼罩的土地上,慢慢苏醒。
李研究员坐在副驾驶,手里握着通讯器,时不时调试频率:“信号还在,他们应该还在等我们。” 小林坐在后座,手里抱着医疗包,眼神里满是期待:“希望他们都好好的,希望能帮到他们。”
我握着方向盘,星陨剑放在旁边的座位上,剑身的银色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光。旧友的意识碎片轻轻颤了一下,像在说 “加油”。我知道,我们不是在赶路,是在寻找更多的希望,是在把 “回家” 的路,铺得更宽、更长。
五十公里的路,不算远,却走得格外郑重。每往前开一段,就离那些等待救援的人近一点,离重建家园的目标近一点。车窗外的风很轻,带着青草的味道,我看着远方的地平线,心里充满了期待 —— 期待看到那些幸存者的笑脸,期待把他们接回家,期待在这片废墟上,长出更多的希望。
毕竟,微光虽小,却能照亮前路;人心虽散,却能聚成火焰。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一起走,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没有建不起来的家。
“蓝溟哥,准备好了吗?” 小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背着半旧的医疗包,手里拎着个铁皮桶,桶里装着李研究员调配的数据流中和剂,“李叔说,先净化广场的残留,这里人多,安全第一。” 我点头,指尖轻轻拂过草叶,将它小心地夹进医疗手册里 —— 是小林昨天翻的那本,扉页上还留着她画的小太阳。
沈砚拄着根木杖走过来,他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却执意要帮忙。木杖是老张找的,上面刻着简单的防滑纹,顶端还包了块铁皮。“我帮你盯着周围,要是有残留没清干净,我喊你。” 他靠在旁边的断墙上,目光扫过广场的黑痕,眼神比平时更专注。
我举起星陨剑,调动体内的力量。剑身的北斗七星纹路瞬间亮了起来,银光顺着剑尖往下淌,落在最近的一道黑痕上。数据流残留像遇到暖阳的冰雪,发出 “滋滋” 的轻响,渐渐化作透明的水汽,散在空气里。旧友的意识碎片轻轻颤了一下,像股暖风吹过手腕 —— 我知道,他在看着,在陪着我做这件事。
清理到青石板附近时,星陨剑突然顿了一下。银光落在石板的星星刻痕上,竟泛起一圈淡金色的光晕,黑痕被净化得格外快。我蹲下身,指尖摸着刻痕里的细沙,突然想起旧友当年刻星星时的模样:他蹲在石板前,小石子在手里转了两圈,还故意把星星的角刻得歪歪扭扭,说 “这样才像我们 —— 不完美,却能发光”。现在想来,他说的哪里是星星,是我们这群人啊。
“蓝溟哥,这里还有一块!” 小林的声音传来,她指着不远处的墙角,那里还留着半道黑痕,旁边长着株刚冒芽的蒲公英,嫩白的绒毛沾着露水。我走过去,银光落下时,特意避开蒲公英 —— 嫩芽太脆弱,经不起数据流的余温和银光的冲击。旧友的意识碎片又颤了一下,像在夸我细心。
沈砚突然喊了一声:“你们看!李研究员那边好像有动静!” 我们抬头看去,只见李研究员举着修好的通讯器,朝着我们挥手,脸上满是激动。我们赶紧跑过去,通讯器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电流声,夹杂着模糊的人声:“这里是…… 幸存者营地…… 有人吗…… 请求支援……”
“有信号了!真的有信号了!” 李研究员的眼镜滑到鼻尖,他却顾不上扶,手指飞快地调试着频率,“根据信号定位,离我们大概五十公里,是个废弃的能源站!” 指挥官也快步走过来,接过通讯器,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这里是星渊基地幸存者,听到请回答!重复,听到请回答!”
通讯器里的电流声小了些,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我们…… 我们有十五个人…… 食物快没了…… 还有人受伤……” 小林立刻抓过医疗包,眼神坚定:“我去准备急救用品!五十公里,我们尽快出发!” 老张也拍着胸脯:“我去修越野车!之前在废墟里找到两辆,应该还能开!”
王师傅从灶台那边跑过来,手里拎着两个布包:“我装了些压缩饼干和煮好的红薯,路上吃!” 大家一下子忙碌起来,帐篷里的人都钻了出来,有的帮忙搬物资,有的跟着老张去修越野车,有的帮小林整理医疗用品,废墟上一下子充满了活力。
我靠在通讯器旁,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星陨剑轻轻贴在掌心。旧友的意识碎片像团暖雾,绕着通讯器转了圈,似乎也在为这意外的发现高兴。沈砚走到我身边,手里拿着张简易地图 —— 是李研究员根据信号画的,上面标着能源站的位置,还画了几条避开数据流残留的路线。
“我们下午就能出发,” 他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能源站附近有水源,应该能暂时安顿。等把他们接回来,我们的人手就更多了,重建也能快些。” 我点头,目光落在地图旁的小草上 —— 是从废墟缝隙里钻出来的,叶子上还沾着泥,却挺得笔直。
中午的太阳有点热,王师傅煮了大锅粥,大家围在一起吃,没人说话,却都吃得很快 —— 心里惦记着远方的幸存者,想早点出发。小林把医疗包放在越野车上,还特意多带了几瓶数据流稳定剂:“万一遇到残留,也能应急。” 老张拍了拍越野车的方向盘,笑着说:“放心,这玩意儿结实,肯定能把你们安全送到。”
下午两点,我们准备出发了。指挥官留在基地,继续组织重建;王师傅和几个守卫负责照看留下的人;我、沈砚、小林、老张,还有李研究员,一共五个人,开着两辆越野车,朝着能源站的方向驶去。
越野车驶过废墟,车轮压过碎石,发出 “咯吱” 的声响。车窗外,之前被净化的土地上,已经有小草冒芽,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鸟落在废墟上,啄食着什么 —— 是新的生命,在这片曾经被黑暗笼罩的土地上,慢慢苏醒。
李研究员坐在副驾驶,手里握着通讯器,时不时调试频率:“信号还在,他们应该还在等我们。” 小林坐在后座,手里抱着医疗包,眼神里满是期待:“希望他们都好好的,希望能帮到他们。”
我握着方向盘,星陨剑放在旁边的座位上,剑身的银色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光。旧友的意识碎片轻轻颤了一下,像在说 “加油”。我知道,我们不是在赶路,是在寻找更多的希望,是在把 “回家” 的路,铺得更宽、更长。
五十公里的路,不算远,却走得格外郑重。每往前开一段,就离那些等待救援的人近一点,离重建家园的目标近一点。车窗外的风很轻,带着青草的味道,我看着远方的地平线,心里充满了期待 —— 期待看到那些幸存者的笑脸,期待把他们接回家,期待在这片废墟上,长出更多的希望。
毕竟,微光虽小,却能照亮前路;人心虽散,却能聚成火焰。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一起走,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没有建不起来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