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里,皇后皱着眉头听完昭美人垂泪告状,听着她一口一句,“娘娘乃是后宫之主,德服后宫,妾才敢来与娘娘说……”
虽被戴这样的高帽,但皇后也不是很高兴。
她不是不知道宫里私底下并不是那么和平。
但是,宫里这么多人,心思不齐,有龌龊也是正常。只要不闹出来,当没看到,才是常理。
可如今苦主站她面前,就为了一句后宫之主,德服后宫。
皇后也得有所决断。
这样想着,皇后便派女史去传怡顺仪过来了。
但没一会儿,女史回话说,“静妃娘娘带着怡顺仪和公主去康宁宫了。”
看皇后皱眉,一旁的昭美人险些笑出了声。
一早听说静妃莽撞,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这样一想,昭美人面上却更惶恐了,她又垂泪,眼巴巴的养着皇后,说,“娘娘,这,太后娘娘若是看在公主的份上,护着怡顺仪……我……我们只能不为难娘娘了……只是宫里日子难过,我们姐妹不敢再得罪静妃娘娘和怡顺仪,求娘娘看在我们刚进宫,孤苦无依的份上,能庇护我们姐妹一二,让我们不被人害了去,能平安过日子。我们,我们再也不敢做其他想法了!”
她这一通话下来,说的皇后更有气了!
而康宁宫里,圣母皇太后听了静妃和怡顺仪请罪!十分头疼的按住了额头。
她以为,自己当了太后,就不用沾惹这些官司了。
但且看在公主的份上!
圣母皇太后只说,“怡顺仪虽错在先,但昭美人想借此生事,便是不对了,让她且抄《金刚经》百遍,静心养性。”
怡顺仪大喜,刚要叩首谢恩,圣母皇太后却话锋一转:“另,怡顺仪害兰美人生病,又以公主来要挟哀家,罚俸两年,份例减半,以儆效尤。再有下次,公主便由静妃抚养。”
怡顺仪脸色瞬间惨白,忙回说,“娘娘明鉴,为了公主,嫔妾也断不敢再做错事了……”
圣母皇太后目光平静回她,“宫里最怕无事生非。你既种了因,便得偿果。给兰美人赔罪去吧。”
说完,她又看向静妃,声音更冷漠了,“后宫万事有皇后做主,云贵妃协理。你们无理,还要惹哀家烦心,日后,出了节礼,便别来康宁宫惹哀家生厌了!”
静妃带着怡顺仪小心应了。
出了康宁宫宫门,见怡顺仪拉着公主,一脸担忧说,“这怎么办?太后厌了咱们,皇后那里,也叫我刚迁宫时就得罪了,日后……娘娘,我该怎么办……”
静妃十分无所谓,她本来就是不爱废脑子,一有事便找皇帝想办法的主。皇后肯定再就烦透了她,不过是为了大皇子过继,不得不在她身上表现贤后风范。
至于圣母皇太后这,大皇子都在齐王府养着了,自己无欲无求,更无所无惧,才不在乎得不得她喜爱。
这会不过是不想带怡顺仪去找皇帝,让她知道,自己在后宫立足最有用的招术罢了。
所以她安静带着怡顺仪回宫,才跟她说,“你自己准备给兰美人赔礼的东西吧。反正你有公主,皇后和云贵妃都是爱脸面的人,不会缺了公主的东西,你以前也没讨好过太后,以后便是不能再讨好太后,往后日子不用愁。至于本宫,”
静妃看了看自己的手,又说,“绿绣上次送进来的手油不错,把本宫都养嫩了,本宫可得爱惜点自己,就不去皇后宫里惹嫌了!”
就这样又过了半月。亥时二刻,乾清宫的灯烛忽然一阵乱晃,夜里太监跌跌撞撞闯进殿门,跪地叩首,“陛下!太子太师徐万阶,方才于府中薨逝!”
朱维桢正批阅秋赋折子,朱笔“啪”地一声顿住,他心里一惊,徐万阶年纪才过六旬,当真是没有一点预兆。如此,先帝老臣便又走了一位。
小太监还在回话,“听徐府人说,太子太师午膳时还饮了两盏茶,酉初突发心痛,不过一刻便……太医赶到已无力回天。”
听到此处,皇帝缓缓搁笔,指尖在案上轻敲两下,他叹气说,“徐太师年逾六旬,竟走得如此急。罢了,传朕旨意,太子太师徐万阶,两朝元老,清慎勤恪,今忽长逝,深为震悼。其子徐彦,现任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忠谨有父风,特擢工部郎中,以示体恤。”
旨意出宫时,徐府白幡初挂。
徐彦素服跪接圣旨,额触青砖,热泪砸在朱漆诏书上。
如此再到来年四月。
才暮春时节,明昭仪就觉得十分闷热,她挺着肚子,在永福宫廊下来回踱步,手里一把团扇摇得起了风。
未时三刻,天边忽地闷雷滚过。
明昭仪只觉腹中一坠,疼得攥紧了扇柄,指尖泛白。宫人慌乱奔走,太医、稳婆潮水般涌进寝殿。
“娘娘莫怕,吸气——再吸气——”稳婆的声音混着雨点砸窗声。
明昭仪咬住软帕,冷汗顺着鬓角滑进衣领。
一声雷响,雨倾盆。
“哇——”细弱的婴啼划破雨幕。
稳婆剪脐,把孩子裹进软红襁褓,声音发颤:“是位小公主……”
又有太医等在屏风后,看了公主,小声说,“公主早产,身子弱,要用好药养着……”
听到这话,明昭仪连抬头的力气也无,只微微侧脸,远远看见那孩子小脸皱成一团被人抱着。
她眼眶发热,却不敢掉泪,怕泪水惊了这脆弱的小人儿。
喜欢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
虽被戴这样的高帽,但皇后也不是很高兴。
她不是不知道宫里私底下并不是那么和平。
但是,宫里这么多人,心思不齐,有龌龊也是正常。只要不闹出来,当没看到,才是常理。
可如今苦主站她面前,就为了一句后宫之主,德服后宫。
皇后也得有所决断。
这样想着,皇后便派女史去传怡顺仪过来了。
但没一会儿,女史回话说,“静妃娘娘带着怡顺仪和公主去康宁宫了。”
看皇后皱眉,一旁的昭美人险些笑出了声。
一早听说静妃莽撞,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这样一想,昭美人面上却更惶恐了,她又垂泪,眼巴巴的养着皇后,说,“娘娘,这,太后娘娘若是看在公主的份上,护着怡顺仪……我……我们只能不为难娘娘了……只是宫里日子难过,我们姐妹不敢再得罪静妃娘娘和怡顺仪,求娘娘看在我们刚进宫,孤苦无依的份上,能庇护我们姐妹一二,让我们不被人害了去,能平安过日子。我们,我们再也不敢做其他想法了!”
她这一通话下来,说的皇后更有气了!
而康宁宫里,圣母皇太后听了静妃和怡顺仪请罪!十分头疼的按住了额头。
她以为,自己当了太后,就不用沾惹这些官司了。
但且看在公主的份上!
圣母皇太后只说,“怡顺仪虽错在先,但昭美人想借此生事,便是不对了,让她且抄《金刚经》百遍,静心养性。”
怡顺仪大喜,刚要叩首谢恩,圣母皇太后却话锋一转:“另,怡顺仪害兰美人生病,又以公主来要挟哀家,罚俸两年,份例减半,以儆效尤。再有下次,公主便由静妃抚养。”
怡顺仪脸色瞬间惨白,忙回说,“娘娘明鉴,为了公主,嫔妾也断不敢再做错事了……”
圣母皇太后目光平静回她,“宫里最怕无事生非。你既种了因,便得偿果。给兰美人赔罪去吧。”
说完,她又看向静妃,声音更冷漠了,“后宫万事有皇后做主,云贵妃协理。你们无理,还要惹哀家烦心,日后,出了节礼,便别来康宁宫惹哀家生厌了!”
静妃带着怡顺仪小心应了。
出了康宁宫宫门,见怡顺仪拉着公主,一脸担忧说,“这怎么办?太后厌了咱们,皇后那里,也叫我刚迁宫时就得罪了,日后……娘娘,我该怎么办……”
静妃十分无所谓,她本来就是不爱废脑子,一有事便找皇帝想办法的主。皇后肯定再就烦透了她,不过是为了大皇子过继,不得不在她身上表现贤后风范。
至于圣母皇太后这,大皇子都在齐王府养着了,自己无欲无求,更无所无惧,才不在乎得不得她喜爱。
这会不过是不想带怡顺仪去找皇帝,让她知道,自己在后宫立足最有用的招术罢了。
所以她安静带着怡顺仪回宫,才跟她说,“你自己准备给兰美人赔礼的东西吧。反正你有公主,皇后和云贵妃都是爱脸面的人,不会缺了公主的东西,你以前也没讨好过太后,以后便是不能再讨好太后,往后日子不用愁。至于本宫,”
静妃看了看自己的手,又说,“绿绣上次送进来的手油不错,把本宫都养嫩了,本宫可得爱惜点自己,就不去皇后宫里惹嫌了!”
就这样又过了半月。亥时二刻,乾清宫的灯烛忽然一阵乱晃,夜里太监跌跌撞撞闯进殿门,跪地叩首,“陛下!太子太师徐万阶,方才于府中薨逝!”
朱维桢正批阅秋赋折子,朱笔“啪”地一声顿住,他心里一惊,徐万阶年纪才过六旬,当真是没有一点预兆。如此,先帝老臣便又走了一位。
小太监还在回话,“听徐府人说,太子太师午膳时还饮了两盏茶,酉初突发心痛,不过一刻便……太医赶到已无力回天。”
听到此处,皇帝缓缓搁笔,指尖在案上轻敲两下,他叹气说,“徐太师年逾六旬,竟走得如此急。罢了,传朕旨意,太子太师徐万阶,两朝元老,清慎勤恪,今忽长逝,深为震悼。其子徐彦,现任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忠谨有父风,特擢工部郎中,以示体恤。”
旨意出宫时,徐府白幡初挂。
徐彦素服跪接圣旨,额触青砖,热泪砸在朱漆诏书上。
如此再到来年四月。
才暮春时节,明昭仪就觉得十分闷热,她挺着肚子,在永福宫廊下来回踱步,手里一把团扇摇得起了风。
未时三刻,天边忽地闷雷滚过。
明昭仪只觉腹中一坠,疼得攥紧了扇柄,指尖泛白。宫人慌乱奔走,太医、稳婆潮水般涌进寝殿。
“娘娘莫怕,吸气——再吸气——”稳婆的声音混着雨点砸窗声。
明昭仪咬住软帕,冷汗顺着鬓角滑进衣领。
一声雷响,雨倾盆。
“哇——”细弱的婴啼划破雨幕。
稳婆剪脐,把孩子裹进软红襁褓,声音发颤:“是位小公主……”
又有太医等在屏风后,看了公主,小声说,“公主早产,身子弱,要用好药养着……”
听到这话,明昭仪连抬头的力气也无,只微微侧脸,远远看见那孩子小脸皱成一团被人抱着。
她眼眶发热,却不敢掉泪,怕泪水惊了这脆弱的小人儿。
喜欢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