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谁还记得那碗粥-《我用拳法打爆二次元世界》

  灶膛里的火,舔舐着最后一张书页。

  墨迹在高温下扭曲、沸腾,最终化为一缕轻烟,混入人间炊火,再也分辨不出原来的模样。

  苏璃的脸上没有半分不舍,只有一种旷日持久的疲惫终于卸下的安宁。

  风从破旧的窗棂挤进来,绕着她打了个旋,送来一句轻柔得仿佛叹息的耳语:“谢谢你,忘了我。”

  苏璃笑了笑,用火钳拨了拨灰烬,让那最后一点念想也散得干干净净。

  故事,真的能被遗忘吗?

  山雨来得又急又猛,豆大的雨点砸在芭蕉叶上,噼啪作响。

  采药的小女孩阿楚抱着药篓,连滚带爬地冲进一个避雨的山洞。

  洞里阴冷潮湿,弥漫着一股土石和腐叶混合的气味。

  她靠着洞壁坐下,试图点燃火石,微弱的光亮一闪,照亮了她面前的石壁。

  那不是一面普通的石壁。

  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图文,笔触古朴,似是出自数代人之手。

  阿楚借着时明时暗的火光,好奇地辨认着。

  那些是早已失传的旧日传说,是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讲不全的英雄史诗。

  她的目光被最深处一幅模糊的人像吸引,那画像线条简单,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威严。

  画像旁,一行小字被泥灰半掩着,阿楚凑近了,一字一字地念出声:“讲述者……苏璃……传人……”

  苏璃!

  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在她脑中炸开。

  村里那个终日熬粥、沉默寡言的老婆婆?

  那个无论孩子们如何央求,都只摇着头说“我只会煮粥”的苏璃?

  她就是那个传说中,能用言语撼动山河、用故事延续文明的“讲述者”?

  阿楚的心狂跳起来。

  她下意识伸出手,想抹去画像上的泥灰,指尖触及冰冷石壁的瞬间,一种莫名的寒意顺着脊椎窜上头顶。

  她看见了无数幻象:万人跪拜的祭坛,烽火连天的战场,神魔嘶吼的苍穹……而自己,就站在那最高处,身披星辰,口含天宪。

  她想开口,却发现喉咙里像是被灌满了铅,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

  台下,无数狂热的眼睛盯着她,等待着她口中的“神谕”,等待着她讲述下一个决定他们命运的故事。

  那不是恩赐,是枷锁!

  一个无法言语、无法反抗、只能被动承载所有期望的傀儡!

  “不!”阿楚惊叫一声,从幻觉中挣脱,冷汗浸透了衣衫。

  她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手,仿佛那上面沾染了什么看不见的诅咒。

  她没有再试图擦拭那行字,反而抓起一把湿润的苔藓,小心翼翼地,将那“传人”二字重新覆盖,盖得严严实实,仿佛从未存在过。

  当夜,回到家的阿楚做了一个梦。

  梦里,她再次站在高台之上,万人跪拜。

  但这一次,她没有试图说话,而是转身走下祭坛,走入人群,消失不见。

  第二天清晨,天光放亮。

  阿楚将药篓里所有草药都整理好,只留下最后一株通体幽蓝、叶脉如心形纹路的“忆心草”。

  传说中,此草能唤醒最深处的传承记忆。

  她走到村口的溪流边,沉默良久,然后用两块石头,将那株珍贵的忆心草捣得粉碎,幽蓝色的汁液浸染了石面。

  她捧起石粉,尽数撒入清澈的溪水之中,任由那承载着庞大记忆的碎片,被流水带向不知名的远方。

  她终于明白,苏璃婆婆每日熬煮的,或许不是粥,而是一种遗忘。

  真正的自由,不是去继承一个神话,而是拥有连自己都不再相信神话的权利。

  村东头新建的武塾里,一群半大孩子正吼得面红耳赤。

  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岳山武谱图解”,是村里识字的先生根据口耳相传的零星片段,自己揣摩着画出来的。

  村里的老拳师张伯摇着头,想上前纠正其中几处明显的气血搬运错误,却被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拦住。

  “张爷爷,这可是岳山老祖宗亲传的武学,错不了!”少年们一脸崇敬地看着墙上的图谱,仿佛那上面画的不是粗劣的线条,而是通往绝世高手的无上法门。

  岳山。

  这个百年前凭一双铁拳镇守此地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早已成了一个图腾,一个口号。

  至于他的拳法究竟是什么模样,反而没人真正在意了。

  张伯叹了口气,摇着头走了。

  当夜,那个叫铁牛的少年不服输,独自在武塾里对着图谱练拳。

  月光如水,洒在空旷的院子里。

  他一遍遍重复着图上那个蹩脚的招式,练得汗流浃背,却总觉得气血不顺,浑身别扭。

  就在他几近虚脱,打算放弃之时,一阵夜风毫无征兆地穿堂而过。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那阵风仿佛一只无形的大手,轻柔却不容抗拒地包裹住他的身体。

  他的拳、他的腰、他的腿,都不再受自己控制,被一股玄妙的力量牵引着,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轨迹运转起来。

  原本滞涩的动作变得舒展大方,错乱的气息也自然而然地归于丹田。

  一套他从未见过的拳法,竟通过他的身体,完整地演练了一遍!

  拳毕,风止。

  铁牛浑身大汗淋漓,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

  他惊骇地环顾四周,对着空无一人的院子颤声问道:“谁?是谁在那里?”

  无人应答。

  只有那阵风,悠悠地掠过墙角,轻轻吹起墙上一幅早已褪色的旧画。

  画上,是一双针脚细密的旧布履,鞋底沾着干涸的泥土。

  铁牛不知道,风拂过他身体的那个方位,那个角度,正是一百年前,岳山站过的地方。

  村尾那座玄音小庙,更是破败得不成样子。

  庙祝为了香火,早已请来了一尊金漆斑驳的新神,每日供奉。

  只有小庙门前那一片银光草,依旧在每个月圆之夜,固执地散发出清冷如水的辉光,仿佛在祭奠着某个被遗忘的存在。

  有路过的旅人好奇,问庙祝这草的由来。

  老庙祝眼神闪烁,随口编了个故事:“哦,这草啊,是沾了神光的。古时候,村里有个哑巴婆婆,最喜欢坐在这儿听风,听着听着,草就亮了。”

  人群里,一个约莫十岁的盲童,闻言竟煞有介事地点了点头:“他说得对。”

  他身边的大人拉了拉他:“小七,别乱说。”

  小七却不作声,只是“望”着那片在日光下平平无奇的草叶,唇角勾起一抹微笑。

  他知道,名字可以被遗忘,事迹可以被篡改,但当人们开始用一种完全错误的方式去记住你,用他们的想象填补你的空白时,那才说明你真正活进了他们的呼吸里,成了这方水土的一部分。

  当夜,月上中天,银光草再次亮起。

  小七悄悄来到庙前,伸手,却没有触摸那光,而是凭着风的指引,摘下了距离根部最近的一片草叶。

  他走到溪边,将草叶放入水中,轻声说:“你走吧,去被人讲错,去被人遗忘,去变成一个笑话,或者变成一个新的神话。别留在这里了。”

  草叶打着旋,顺流而下,那一点银光,很快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光阴荏苒,四十年弹指而过。

  盲童小七已是年过半百的“七爷”。

  岁月并未让他复明,反而让他瞳孔中的那点微光也渐渐淡去,世界在他眼前彻底化为一片虚无。

  村人见他那双“神眼”即将失效,无不扼腕叹息,替他发愁。

  他却笑了,对众人说:“以前我是用眼看,总被看见的东西骗了。从今天起,我要开始学着用耳朵听了。”

  自此,他终日闭目静坐,对外界的一切“视”而不见。

  起初,人们都以为他疯了。

  直到邻村的妇人哭天抢地地跑来,说自家孩子在山里走失,找了一天一夜都没找到。

  七爷眼皮都未抬一下,只是侧耳听了片刻,淡淡说道:“东南三里,溪边那块像卧牛的大石头下面,睡着了。”

  众人将信将疑地找去,果然在指定地点找到了蜷缩着睡得正香的孩子。

  从此,七爷的“神能”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玄妙。

  人问他缘故,他只答:“风刚才跟我说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逢大旱,赤地千里。

  村里赖以为生的溪流断绝,连玄音小庙前那片生命力顽强的银光草,也尽数枯萎。

  绝望之下,有饥饿的孩童去挖银光草的根茎充饥,却在深土里挖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盒子里没有金银,没有秘籍,只有半块残破的陶片。

  陶片上,用最古老的字体刻着一个字,大部分笔画已经模糊,只隐约能辨认出是一个“苏”字的残痕。

  村里无人识得此物,只当是个没用的瓦片。

  只有一个最年长的老妪,颤巍巍地将陶片捧了回去,没有供在庙里,也没有摆在堂前,而是恭恭敬敬地放在了自家灶台最干净的角落,每日煮饭前都拜一拜,嘴里念叨着:“粥娘娘,保佑风调雨顺,人人有饭吃。”

  说来也怪,就在老妪供奉陶片的当晚,天上竟淅淅沥沥地落下了雨。

  雨声中,闭目静坐的七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轻声呢喃:“她还在熬啊……”

  三年后,大旱早已过去。

  下游村庄的一个孩童,将一只折好的纸船放入溪中。

  船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给粥娘娘。”纸船顺流而下,行出百里,沿途村庄的孩童见了,纷纷捞起,又在船身空白处添上一笔,或是一句祈福,或是一个鬼脸,或是一句不成调的歌词。

  待到纸船漂过千里水路,汇入大江之时,那小小的船身,已经写满了一首无头无尾,却充满了童真的童谣。

  那一夜,万里风起,席卷过山川与村落。

  无数在睡梦中的人,无论老幼,无论贫富,都在梦里清晰地听见了一句温柔的喟叹。

  “我今天,也吃饱了。”

  而那风最终吹向的地方,是村头一间不起眼的小屋。

  屋里的油灯早已熄灭,只有一个苍老的身影,静静地躺在床上,呼吸平稳而悠长,仿佛与这天地的脉动融为了一体。

  她的故事似乎早已结束,又似乎,正以一种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方式,重新变得喧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