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广福接下分配宅基地和竹林的任务后,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章程。
不过这事要做到公平公正,让大伙儿都挑不出问题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想了想,转身就去找自己的小儿子谢文。
谢文此时正拿着一根树枝,在刚刚清理出来的一片平整泥地上教谢吉利认字,最近谢吉利认字的速度有些快,他每天都要教上两三个新字才能满足他。
“小文,别写了,过来帮爹个忙。”谢广福招招手。
谢文抬起头,交代谢吉利自己练习,快步走过来:“爹,什么事?”
“里正把分配宅基地和后面那片竹林的事儿交给我了。这事儿得办得又快又公道,爹有个想法,你脑子活络,帮爹参详参详,看看怎么弄最省事最公平。”
谢广福说着,把自己的想法和谢里正以及族老们同意的“人头均等,好坏搭配”等核心原则详细地说给了谢文听。
谢文安静地听着,等谢广福说完,他略一思索:“爹,您这‘分级、均分、抓阄、调剂’的思路非常周全,完全可行。而且,用数学方法可以做得更快更清晰,减少后续纠纷。”
“哦?数学方法?你说说看?”
谢广福知道儿子有点子,感兴趣地追问。
“爹,您看啊,”
谢文又捡起一根树枝,重新在地上画起来:
“首先,就像您说的,我们把清理出来的整个宅基地区域,根据位置优劣,比如靠近溪流的、地势高的平整地定为上等地块,稍远些、略有坡度但稳固的为中等地块,离中心稍远、可能需要稍微平整一下的为下等地块,所有地块划分成三个大区块,或者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更多级也行。然后,估算出每个区块大概能划分出多少份‘标准份’。”
他在地上画出几个大圈,标上“上”、“中”、“下”。
“第二步,计算总‘份数’。咱们假设有120口人吧?”谢文看向父亲。
谢广福点点头:“先假设,我听听。”
“好,120人,每人半分地作为基础住宅面积。那么总共需要划出6亩地的宅基地出来,对吧?”谢文迅速算出。
“对,是这个数。”
“接下来是关键,”谢文的声音带着一种理性的兴奋:“先预留出道路和排水渠,为了保证每户分到的地综合质量差不多,我们不是简单地把120份地混在一起抓阄,那样可能一家子全抓到好地或者全抓到差地。而是应该按‘户’来分配‘组合地块’。”
“组合地块?”谢广福稍微有点困惑。
“是的,爹。比如我们家五口人,就应该分到总计2.5分地的宅基地。但这2.5亩地,不能全是上等地,也不能全是下等地。我们可以事先规定好,每户人家分到的宅基地,必须由不同等级的地块组合而成。比如,规定每户至少包含一小块上等地、一块中等地和一块下等地,或者根据各级地块的实际数量规定一个比例。这样就能天然实现您说的‘好坏搭配’。”
谢广福恍然大悟:“妙啊!这样不用我们强行指派,每家拿到手的地自然而然就是好坏掺着的,综合起来价值都差不多!小文,你这数学学的不赖!”
谢文笑了笑,继续解释:“然后就是抓阄了。但抓阄分两步。第一步,先抽取‘选地顺序号’,决定哪户人家先来挑选‘组合地块’。”
“第二步,按照抽到的顺序号,每户家主从我们事先根据家庭人口数准备好的、已经搭配好的不同‘组合地块方案’里,选择自己心仪的一套。”
“这样,既保证了绝对公平,又给了大家一定的选择权,效率还高。选定了方案,那方案里的几块地自然就归这户人家了,通常这几块地不会离得太远,方便建房。即使稍微有点分散,问题也不大,反正都是自家地。”
谢广福听得连连点头:“好!这个‘组合方案’抓阄的法子好!比我想的还周到!那要是有人就是对分到的某块地不满意,想换呢?”
“这就是第三步,自愿调剂。”谢文接着说,“选定方案后,给予一到两天的时间。允许村民之间自行协商,无偿交换彼此分到的、等级相同的地块。比如咱家想要一块更靠近溪边的上等地,可以用另一块地去换别人家同样等级但位置更合心意的一块。自由交换,但是所有交换的地块必须到里正爷爷那里登记备案,签字画押,日后不得反悔。”
“如果有无偿交换解决不了的,那就自己私下商量,补偿银子也好,用其他东西换也好,村里不管,但最终交换结果也必须登记!不登记就不算数,村里不认可。如果谁登记后又反悔闹事,就请族老和里正爷爷依据登记册裁定,反悔的一方必须给对方补偿‘辛苦钱’,这样才能杜绝胡搅蛮缠。”
“太好了!每一步都想到了!”谢广福用力拍了下儿子的肩膀,满脸赞赏:
“那竹林呢?竹林按人头,两人一丛,我家五口就是两丛半,这半丛怎么算?”
“竹林更好办。”谢文自信地说:“首先清点竹林总丛数。然后划分出大小差不多的出来分配,那些明显大一些,小一些的竹丛直接归村里公产。像咱家5口人,就占有2.5个竹丛。”
“给竹丛挂上编号,分配时直接一步到位抓阄,谁家抓到哪一丛就是那一丛,就不会有人说我家的大,你家的小,剩下半丛就随机匹配,比如秋芝的半丛和小花的半丛抽到一起,那就归两人所有,以后两家自己商量着用,外人也管不着,若是有人想换这半丛,自己商量好,也去里正爷爷那里登记就好了。”
“公产的竹子也好处理,以后谁家建房,或者想做竹器,可以向里正爷爷申请,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砍伐。卖竹子所得的钱,以及未来公田、公山的收入,都存入村里公账。这笔钱的用途,就像爹您说的,修建祠堂、学堂、仓库,赈济孤寡、应对荒年,或者奖励村里读书好的孩子,都由大家一起商议决定,账目公开透明就行。”
谢广福听完,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欣慰和骄傲的笑容:
“好!好!好!不愧是我谢广福的儿子,你这套法子,清晰明白,又公平又高效,还把以后可能扯皮的地方都想到了!真是帮了爹的大忙了!走,咱这就去找里正和几位族老,把你这套‘数学分配法’说给他们听!咱们桃源村这安家立业的第一步,必须走得稳稳当当!”
说着,谢广福拉着儿子谢文,脚步轻快地向刚才的高地走去,那里,谢里正还在和几位族老商量事情。
不过这事要做到公平公正,让大伙儿都挑不出问题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想了想,转身就去找自己的小儿子谢文。
谢文此时正拿着一根树枝,在刚刚清理出来的一片平整泥地上教谢吉利认字,最近谢吉利认字的速度有些快,他每天都要教上两三个新字才能满足他。
“小文,别写了,过来帮爹个忙。”谢广福招招手。
谢文抬起头,交代谢吉利自己练习,快步走过来:“爹,什么事?”
“里正把分配宅基地和后面那片竹林的事儿交给我了。这事儿得办得又快又公道,爹有个想法,你脑子活络,帮爹参详参详,看看怎么弄最省事最公平。”
谢广福说着,把自己的想法和谢里正以及族老们同意的“人头均等,好坏搭配”等核心原则详细地说给了谢文听。
谢文安静地听着,等谢广福说完,他略一思索:“爹,您这‘分级、均分、抓阄、调剂’的思路非常周全,完全可行。而且,用数学方法可以做得更快更清晰,减少后续纠纷。”
“哦?数学方法?你说说看?”
谢广福知道儿子有点子,感兴趣地追问。
“爹,您看啊,”
谢文又捡起一根树枝,重新在地上画起来:
“首先,就像您说的,我们把清理出来的整个宅基地区域,根据位置优劣,比如靠近溪流的、地势高的平整地定为上等地块,稍远些、略有坡度但稳固的为中等地块,离中心稍远、可能需要稍微平整一下的为下等地块,所有地块划分成三个大区块,或者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更多级也行。然后,估算出每个区块大概能划分出多少份‘标准份’。”
他在地上画出几个大圈,标上“上”、“中”、“下”。
“第二步,计算总‘份数’。咱们假设有120口人吧?”谢文看向父亲。
谢广福点点头:“先假设,我听听。”
“好,120人,每人半分地作为基础住宅面积。那么总共需要划出6亩地的宅基地出来,对吧?”谢文迅速算出。
“对,是这个数。”
“接下来是关键,”谢文的声音带着一种理性的兴奋:“先预留出道路和排水渠,为了保证每户分到的地综合质量差不多,我们不是简单地把120份地混在一起抓阄,那样可能一家子全抓到好地或者全抓到差地。而是应该按‘户’来分配‘组合地块’。”
“组合地块?”谢广福稍微有点困惑。
“是的,爹。比如我们家五口人,就应该分到总计2.5分地的宅基地。但这2.5亩地,不能全是上等地,也不能全是下等地。我们可以事先规定好,每户人家分到的宅基地,必须由不同等级的地块组合而成。比如,规定每户至少包含一小块上等地、一块中等地和一块下等地,或者根据各级地块的实际数量规定一个比例。这样就能天然实现您说的‘好坏搭配’。”
谢广福恍然大悟:“妙啊!这样不用我们强行指派,每家拿到手的地自然而然就是好坏掺着的,综合起来价值都差不多!小文,你这数学学的不赖!”
谢文笑了笑,继续解释:“然后就是抓阄了。但抓阄分两步。第一步,先抽取‘选地顺序号’,决定哪户人家先来挑选‘组合地块’。”
“第二步,按照抽到的顺序号,每户家主从我们事先根据家庭人口数准备好的、已经搭配好的不同‘组合地块方案’里,选择自己心仪的一套。”
“这样,既保证了绝对公平,又给了大家一定的选择权,效率还高。选定了方案,那方案里的几块地自然就归这户人家了,通常这几块地不会离得太远,方便建房。即使稍微有点分散,问题也不大,反正都是自家地。”
谢广福听得连连点头:“好!这个‘组合方案’抓阄的法子好!比我想的还周到!那要是有人就是对分到的某块地不满意,想换呢?”
“这就是第三步,自愿调剂。”谢文接着说,“选定方案后,给予一到两天的时间。允许村民之间自行协商,无偿交换彼此分到的、等级相同的地块。比如咱家想要一块更靠近溪边的上等地,可以用另一块地去换别人家同样等级但位置更合心意的一块。自由交换,但是所有交换的地块必须到里正爷爷那里登记备案,签字画押,日后不得反悔。”
“如果有无偿交换解决不了的,那就自己私下商量,补偿银子也好,用其他东西换也好,村里不管,但最终交换结果也必须登记!不登记就不算数,村里不认可。如果谁登记后又反悔闹事,就请族老和里正爷爷依据登记册裁定,反悔的一方必须给对方补偿‘辛苦钱’,这样才能杜绝胡搅蛮缠。”
“太好了!每一步都想到了!”谢广福用力拍了下儿子的肩膀,满脸赞赏:
“那竹林呢?竹林按人头,两人一丛,我家五口就是两丛半,这半丛怎么算?”
“竹林更好办。”谢文自信地说:“首先清点竹林总丛数。然后划分出大小差不多的出来分配,那些明显大一些,小一些的竹丛直接归村里公产。像咱家5口人,就占有2.5个竹丛。”
“给竹丛挂上编号,分配时直接一步到位抓阄,谁家抓到哪一丛就是那一丛,就不会有人说我家的大,你家的小,剩下半丛就随机匹配,比如秋芝的半丛和小花的半丛抽到一起,那就归两人所有,以后两家自己商量着用,外人也管不着,若是有人想换这半丛,自己商量好,也去里正爷爷那里登记就好了。”
“公产的竹子也好处理,以后谁家建房,或者想做竹器,可以向里正爷爷申请,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砍伐。卖竹子所得的钱,以及未来公田、公山的收入,都存入村里公账。这笔钱的用途,就像爹您说的,修建祠堂、学堂、仓库,赈济孤寡、应对荒年,或者奖励村里读书好的孩子,都由大家一起商议决定,账目公开透明就行。”
谢广福听完,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欣慰和骄傲的笑容:
“好!好!好!不愧是我谢广福的儿子,你这套法子,清晰明白,又公平又高效,还把以后可能扯皮的地方都想到了!真是帮了爹的大忙了!走,咱这就去找里正和几位族老,把你这套‘数学分配法’说给他们听!咱们桃源村这安家立业的第一步,必须走得稳稳当当!”
说着,谢广福拉着儿子谢文,脚步轻快地向刚才的高地走去,那里,谢里正还在和几位族老商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