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浮世录》为天下苍生-《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谢里正使劲揉了揉眼睛,终于确认这就是三个月前与他们逃荒队伍同行了一路的那位沉默寡言却气度不凡的“沈大人”!

  再看到沈砚身后那三头油光水滑的耕牛和堆满粮袋的牛车,他激动得几乎要老泪纵横。

  “哎呀呀!真是沈大人!小老儿……小老儿叩谢大人天恩!这……这真是雪中送炭,救命的恩情啊!”谢里正说着就要下拜,被沈砚虚抬手拦住。

  沈砚并不想多解释观风使只是方便行事的虚拟身份。

  “里正不必多礼,昔日同行亦是缘分,如今见贵村欣欣向荣,沈某亦感欣慰,些许物资,不过是恰逢其会,能助乡亲们一臂之力,便是它们最好的去处了。”

  谢里正千恩万谢,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招呼谢大虎安排接收牛车和粮食,并妥善安置那三头珍贵的耕牛。

  处理完赠村之礼,沈砚这才转向谢锋,语气坦然:“谢兄,村务已了。沈某此次前来,尚有一件私事,欲拜会令尊与……令妹,不知可否方便?”

  谢锋心中了然,点了点头:“家父应在水渠那边监工,我已派人去请,沈大人请随我来。”

  谢锋早已暗中吩咐了一个半大小子跑去水渠通知谢广福。

  当谢广福被匆匆叫回,刚换下一身沾满泥点的衣服时,就看到谢锋引着沈砚来到了自家窝棚前。

  “沈大人。”谢广福上前几步,拱手行礼,态度不卑不亢,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客气,心中叹息,今天又要说文绉绉的文言文了,和官家的人打交道就是心累。

  他对沈砚的印象其实并不差,这个年轻人沉稳内敛,不浮夸,做事极有分寸,虽然上次镇北侯府门前发生了不愉快,但当时沈砚确实也是出面维护了他们,后来更是送来了关于隐龙坪的关键信息和建议,可谓帮了桃源村大忙,这份人情,谢广福是记在心里的。

  “谢先生,贸然来访,打扰了。”沈砚回礼,姿态放得很低。从安九探查到的信息来看,谢广福已然是这桃源村公认的先生了,沈砚也觉得他担得起先生这个称呼。

  “寒舍简陋,怠慢贵客了,还请沈大人勿要见怪。”

  谢广福侧身,请沈砚在窝棚前那几块大石头和旧木板搭成的简易桌椅旁坐下。

  谢锋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带着泥点子和汗渍的粗布短打,对谢广福和沈砚道:

  “爹,沈大人,你们先聊,我这一身泥污,实在失礼,先去换身衣服。”

  “快去快去。”谢广福点头。

  谢锋转身进了窝棚,李月兰闻声出来,见是长得像“梦中情人”的沈大人,连忙用新做的竹杯给沈砚和谢广福倒了开水:

  “家里没什么好招待的,只有白水,大人您……”

  “无妨,白水甚好,多谢夫人。”沈砚双手接过竹杯,态度自然,没有丝毫嫌弃之意。

  他自幼虽锦衣玉食,但军旅生涯、边关苦寒之地也没少去,并非娇生惯养之辈。

  谢广福与沈砚相对而坐,客套了几句之后,沈砚便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向了正题。

  他先让展风取出几个精心准备的礼盒,放在石桌上。

  “谢先生,初次正式登门,备了些许薄礼,望勿推辞。”

  他一一打开,“这是一方松烟墨,一刀澄心堂纸,听闻谢小公子喜读书,应该能用上。这是一点雨前茶,还有一壶梨花白。”

  最后,他指向那个包装最为精美的扁平礼盒,“此物,是送给谢姑娘的。”

  这些礼物比之送给村里的耕牛和粮食,显得文雅而贴心,显然是花了心思的,既不过分贵重让人难以承受,又恰好投其所好。

  恰在此时,谢锋换了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出来,虽仍是粗布,却显得清爽利落了许多。他在另一块石头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礼物,最后落在那精美的礼盒上,眼神微凝。

  沈砚见谢锋坐下,神色一正,看向谢广福和谢锋,语气变得坦诚而直接:

  “谢先生,谢兄,明人面前不说暗话,沈某今日前来,一是为致意,二则是为请人。”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谢锋:“广陵府外,夜探敌营,盗取账本,次日又将贪墨证据散落府衙街头,谢兄果然好胆识,好手段!那些纸张,更是闻所未闻,效果惊人。”

  谢锋放在膝上的手瞬间握紧,但面上依旧沉静,没有说话,谢广福心中也是一沉。

  沈砚将他们的反应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安抚道:

  “二位不必紧张,沈某并非兴师问罪,相反,对此等为民除害、胆大心细之举,唯有钦佩。今日提及,只是想表明,沈某对此事知之甚详,并无意追究。”

  他话锋一转,终于切入核心:“至于今日沈某真正想请之人,乃是令妹,谢秋芝姑娘。”

  他看向谢广福,“不瞒先生,城中松墨斋,实乃我镇北侯府私产。日前,掌柜在店门外偶然捡到一本画册,技法超绝,内容……更是令人震撼。画册署名‘芝芝’。沈某循此线索,加之曾与你们同行数日,方才将诸多事情串联起来。”

  看到谢锋眼神变得冷冽,沈砚语气无比诚恳地说道:“谢兄切莫误会!沈某绝无恶意,更无借此胁迫之意!实是因沈某近年来正在编撰一部名为《浮世录》的书籍,旨在记录当下民生百态,警示后世。奈何苦寻能真实还原场景、直击人心的画师而不得。直至见到令妹画作,方知天外有天!故而今日冒昧前来,是诚心诚意,想聘请谢姑娘为《浮世录》绘制插画。所有画作,必定会注明出自她的手笔,润笔费用,必定优厚。”

  谢广福听完这番话,心中的警惕减去了一些,但也并没有立刻答应。

  他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沈大人的诚意,我等感受到了。只是,不知能否让我等先看一看,究竟是怎样的书籍?”

  沈砚似乎早料到他会有此一问,微微颔首。

  身后的展风立刻上前,从随身携带的行囊中,郑重地取出一厚摞书稿,双手奉到桌上,书稿封面上,是沈砚亲笔所书的三个苍劲大字——《浮世录》。

  谢广福和谢锋对视一眼,各自拿起一部分书稿,仔细翻阅。

  刚一翻开,父子二人便被其中内容深深吸引,这《浮世录》分明就是一份极其详实、视角客观、甚至带着批判精神的古代社会全景纪实年鉴!

  里面分门别类地记录了朝廷政令、地方奏报、灾情实况、民间疾苦……许多内容他们都亲身经历过,一看就知道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视角多维,力求真实。

  谢广福越看越是心惊,这得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去收集、整理、核实?

  这沈砚编纂此书,志向可不小!

  这本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社会舆情价值,若能成功面世,甚至可能流传后世。

  两人默默翻看着,最后抬起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深思,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艳。

  这本书确实担得起“为天下苍生”这几个字。若他们家芝芝的画能与之结合,无疑是珠联璧合。

  沈砚并不催促,只是安静地喝着竹杯里的白水,等待着他们的决定。

  良久,谢广福合上书稿,长长舒了一口气,转头问向一旁正过来添开水的李月兰:

  “孩子她娘,芝丫头呢?去哪儿了?”

  李月兰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看了看沈砚,小声说道:

  “那个……一大早就牵着追风,说去……去牧场那边跑马散心去了,这会儿还没回来呢。”

  场面一时安静下来。

  正主不在,而且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让这场严肃的“招聘面谈”陷入了一个略显尴尬的暂停。

  沈砚闻言,倒是神色不变,只是轻轻放下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