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白工作室”的牌匾在秋日阳光下挂了不到半月,院里的海棠树叶还未落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便带着一件跨越重洋的谜题,叩响了那扇老旧的木门。
来者是位年约六旬的老先生,姓司徒,名文翰,衣着整洁得体,带着海外华人特有的儒雅气质,眉宇间却锁着一丝化不开的乡愁与疑虑。他是由大藏家马先生引荐而来。
“陈老师,林博士,冒昧打扰。”司徒先生操着一口略带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言辞客气,“鄙人司徒文翰,侨居南洋三代。此次回国,是为一桩家事,也是为一桩心事。”
他将一个用软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锦盒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室中央的鉴定台上。那锦盒本身已是老物,丝绸面料磨损得起了毛边,边角处的漆皮也有些剥落,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
“这是祖上所传的一件瓷器,”司徒先生一边细心地解开系带,一边缓缓道来,“据家父生前所言,应是清末时由一位祖上从国内带出,具体年代、窑口,乃至真伪,家族中众说纷纭,已成悬案。家父临终前念念不忘,嘱托我若能有机会,定要弄清它的来历。近来听闻陈老师眼力非凡,马先生又极力推崇,故特来拜访,恳请先生为我解惑。”
锦盒打开,里面衬着柔软的黄色绸缎,一件高约四十厘米的青花玉壶春瓶静静躺在其中。瓶身修长秀美,釉色白中闪青,绘着传统的缠枝莲纹,笔触流畅,青花发色沉稳,乍一看,品相相当不错,是典型的清代晚期民窑精品风格。
然而,陈墨白的目光落在瓶身上时,眉头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动。
林清瑶也戴上了手套,拿起高倍放大镜,从口沿、纹饰、底足等细节开始仔细观察。她看得非常仔细,不时用仪器测量胎釉厚度,记录数据。
“司徒先生,”林清瑶初步观察后,开口道,“从器型、纹饰风格和青花发色来看,这确实符合清光绪年间民窑青花瓷的特征。胎质略显粗糙,但烧制工艺尚可,画工也算规整,是当时外销瓷中比较常见的品类。”
司徒文翰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松了口气的神色,但眼中那丝疑虑并未完全散去:“林博士的意思是,这瓶子是真的?”
“仅从传统眼学和初步形态学分析来看,是的。”林清瑶严谨地回答,“但要更精确地判断其产地、年代,甚至是否后加彩(后描绘纹饰),可能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比如成分分析。”
司徒文翰点了点头,目光却转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陈墨白:“陈老师,您看……”
陈墨白没有立刻上手,而是先静静地“看”了片刻。他的“看”,并非单纯的目视,更是一种心神的感应。这件瓶子给他的第一感觉,气息是“老”的,那种岁月的沉淀感做不了假。但在这股“老”气之中,似乎又夹杂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协调的“新”意,或者说是一种……被“干扰”过的痕迹。
“司徒先生,我能上手看看吗?”陈墨白礼貌地问。
“当然,请便。”
陈墨白戴上白手套,小心地捧起玉壶春瓶。入手沉甸,手感温润。他闭上双眼,指尖轻轻拂过瓶身的每一处转折,每一道纹饰,尤其是瓶腹和底足部分。
《鉴古心经》悄然运转,“触灵”能力如同细微的触须,缓缓探入。
起初涌入脑海的,是南方湿润的空气、颠簸的海船、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这是它流传海外的经历,情绪基调是漂泊与乡愁,与司徒先生家族的历史吻合。
紧接着,感知向更深处追溯。窑火的温度、工匠忙碌的身影、绘制纹饰时那熟练却略带机械的笔触……清末民窑那种大批量生产、追求效率的氛围清晰可辨。
然而,就在陈墨白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外销瓷,准备结束感知时,他的指尖在触及瓶身一处看似寻常的缠枝莲纹时,猛地一顿!
那里,传来一种极其短暂、却异常清晰的情绪波动!
那不是制作者的专注,也不是流传者的乡愁,而是一种……急促、紧张、甚至带着一丝恐惧的情绪!仿佛有人在某个特定时刻,对着这个瓶子,灌注了极强的负面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似乎被某种方式“封存”或“标记”在了这个特定的纹饰节点上!
更让陈墨白心惊的是,这股紧张恐惧的情绪残留中,竟然隐约透出一丝他有些熟悉的、冰冷而诡异的气息,与那“山鬼”标记带给他的感觉,有几分形似,却又更加隐晦和微弱!仿佛是同源而出,但被刻意稀释和伪装过!
陈墨白猛地睁开眼,瞳孔微缩。他不动声色地将瓶子放回锦盒,沉吟片刻,才对一脸期待的司徒文翰说道:
“司徒先生,这件玉壶春瓶,从胎釉、器型、青花发色等传统鉴定要素来看,确是清光绪年间民窑真品无疑,市场价值不菲。”
司徒文翰脸上露出笑容:“那就好,那就好!总算对先父有个交代了……”
“不过,”陈墨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这件瓶子,可能不止是一件普通的传家宝那么简单。”
“哦?”司徒文翰的笑容僵在脸上,“陈老师的意思是?”
“我在瓶身上,感受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陈墨白斟酌着用词,他无法直接说明“触灵”的细节,“它可能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或许还承载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能……与一些历史上的隐秘事件有关联。您祖上当年带回此瓶时,可曾留下过什么特别的话?或者,家族中有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比较特别的记载?”
司徒文翰愣住了,皱眉苦思良久,才不太确定地说:“特别的话……家父好像提过一句,说祖上当年带这瓶子出来时,形势很乱,好像是……‘避祸’?对,就是‘避祸’!具体的,他就没多说了,那时我还小。”
避祸!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划过陈墨白的脑海!与那紧张恐惧的情绪完美吻合!
一件清末的外销瓷,为何会与“避祸”联系在一起?又为何会沾染上那丝与“山鬼”同源的诡异气息?
这看似普通的委托背后,似乎牵出了一条指向历史迷雾深处的新线索!
陈墨白与林清瑶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与凝重。
“司徒先生,”陈墨白郑重地说,“这件瓶子的鉴定,或许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如果您允许,我们工作室想对它进行一次更全面的科学检测和史料排查,看看能否揭开它背后隐藏的故事。当然,所有费用由我们承担,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鉴定的范畴。”
司徒文翰被陈墨白严肃的态度所感染,也意识到了事情可能不简单,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既然陈老师这么说,那就有劳二位了!我也很想知道,这瓶子里到底藏着我们司徒家什么样的秘密!”
第一位正式委托,竟以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将一件海外遗珍与一段可能尘封的历史公案,甚至与那神秘的“鬼工门”隐约联系了起来。
“墨白工作室”接手的第一桩案子,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平静的海面下,新的暗流,已悄然涌动。
来者是位年约六旬的老先生,姓司徒,名文翰,衣着整洁得体,带着海外华人特有的儒雅气质,眉宇间却锁着一丝化不开的乡愁与疑虑。他是由大藏家马先生引荐而来。
“陈老师,林博士,冒昧打扰。”司徒先生操着一口略带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言辞客气,“鄙人司徒文翰,侨居南洋三代。此次回国,是为一桩家事,也是为一桩心事。”
他将一个用软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锦盒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室中央的鉴定台上。那锦盒本身已是老物,丝绸面料磨损得起了毛边,边角处的漆皮也有些剥落,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
“这是祖上所传的一件瓷器,”司徒先生一边细心地解开系带,一边缓缓道来,“据家父生前所言,应是清末时由一位祖上从国内带出,具体年代、窑口,乃至真伪,家族中众说纷纭,已成悬案。家父临终前念念不忘,嘱托我若能有机会,定要弄清它的来历。近来听闻陈老师眼力非凡,马先生又极力推崇,故特来拜访,恳请先生为我解惑。”
锦盒打开,里面衬着柔软的黄色绸缎,一件高约四十厘米的青花玉壶春瓶静静躺在其中。瓶身修长秀美,釉色白中闪青,绘着传统的缠枝莲纹,笔触流畅,青花发色沉稳,乍一看,品相相当不错,是典型的清代晚期民窑精品风格。
然而,陈墨白的目光落在瓶身上时,眉头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动。
林清瑶也戴上了手套,拿起高倍放大镜,从口沿、纹饰、底足等细节开始仔细观察。她看得非常仔细,不时用仪器测量胎釉厚度,记录数据。
“司徒先生,”林清瑶初步观察后,开口道,“从器型、纹饰风格和青花发色来看,这确实符合清光绪年间民窑青花瓷的特征。胎质略显粗糙,但烧制工艺尚可,画工也算规整,是当时外销瓷中比较常见的品类。”
司徒文翰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松了口气的神色,但眼中那丝疑虑并未完全散去:“林博士的意思是,这瓶子是真的?”
“仅从传统眼学和初步形态学分析来看,是的。”林清瑶严谨地回答,“但要更精确地判断其产地、年代,甚至是否后加彩(后描绘纹饰),可能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比如成分分析。”
司徒文翰点了点头,目光却转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陈墨白:“陈老师,您看……”
陈墨白没有立刻上手,而是先静静地“看”了片刻。他的“看”,并非单纯的目视,更是一种心神的感应。这件瓶子给他的第一感觉,气息是“老”的,那种岁月的沉淀感做不了假。但在这股“老”气之中,似乎又夹杂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协调的“新”意,或者说是一种……被“干扰”过的痕迹。
“司徒先生,我能上手看看吗?”陈墨白礼貌地问。
“当然,请便。”
陈墨白戴上白手套,小心地捧起玉壶春瓶。入手沉甸,手感温润。他闭上双眼,指尖轻轻拂过瓶身的每一处转折,每一道纹饰,尤其是瓶腹和底足部分。
《鉴古心经》悄然运转,“触灵”能力如同细微的触须,缓缓探入。
起初涌入脑海的,是南方湿润的空气、颠簸的海船、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这是它流传海外的经历,情绪基调是漂泊与乡愁,与司徒先生家族的历史吻合。
紧接着,感知向更深处追溯。窑火的温度、工匠忙碌的身影、绘制纹饰时那熟练却略带机械的笔触……清末民窑那种大批量生产、追求效率的氛围清晰可辨。
然而,就在陈墨白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外销瓷,准备结束感知时,他的指尖在触及瓶身一处看似寻常的缠枝莲纹时,猛地一顿!
那里,传来一种极其短暂、却异常清晰的情绪波动!
那不是制作者的专注,也不是流传者的乡愁,而是一种……急促、紧张、甚至带着一丝恐惧的情绪!仿佛有人在某个特定时刻,对着这个瓶子,灌注了极强的负面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似乎被某种方式“封存”或“标记”在了这个特定的纹饰节点上!
更让陈墨白心惊的是,这股紧张恐惧的情绪残留中,竟然隐约透出一丝他有些熟悉的、冰冷而诡异的气息,与那“山鬼”标记带给他的感觉,有几分形似,却又更加隐晦和微弱!仿佛是同源而出,但被刻意稀释和伪装过!
陈墨白猛地睁开眼,瞳孔微缩。他不动声色地将瓶子放回锦盒,沉吟片刻,才对一脸期待的司徒文翰说道:
“司徒先生,这件玉壶春瓶,从胎釉、器型、青花发色等传统鉴定要素来看,确是清光绪年间民窑真品无疑,市场价值不菲。”
司徒文翰脸上露出笑容:“那就好,那就好!总算对先父有个交代了……”
“不过,”陈墨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这件瓶子,可能不止是一件普通的传家宝那么简单。”
“哦?”司徒文翰的笑容僵在脸上,“陈老师的意思是?”
“我在瓶身上,感受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陈墨白斟酌着用词,他无法直接说明“触灵”的细节,“它可能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或许还承载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能……与一些历史上的隐秘事件有关联。您祖上当年带回此瓶时,可曾留下过什么特别的话?或者,家族中有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比较特别的记载?”
司徒文翰愣住了,皱眉苦思良久,才不太确定地说:“特别的话……家父好像提过一句,说祖上当年带这瓶子出来时,形势很乱,好像是……‘避祸’?对,就是‘避祸’!具体的,他就没多说了,那时我还小。”
避祸!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划过陈墨白的脑海!与那紧张恐惧的情绪完美吻合!
一件清末的外销瓷,为何会与“避祸”联系在一起?又为何会沾染上那丝与“山鬼”同源的诡异气息?
这看似普通的委托背后,似乎牵出了一条指向历史迷雾深处的新线索!
陈墨白与林清瑶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与凝重。
“司徒先生,”陈墨白郑重地说,“这件瓶子的鉴定,或许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如果您允许,我们工作室想对它进行一次更全面的科学检测和史料排查,看看能否揭开它背后隐藏的故事。当然,所有费用由我们承担,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鉴定的范畴。”
司徒文翰被陈墨白严肃的态度所感染,也意识到了事情可能不简单,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既然陈老师这么说,那就有劳二位了!我也很想知道,这瓶子里到底藏着我们司徒家什么样的秘密!”
第一位正式委托,竟以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将一件海外遗珍与一段可能尘封的历史公案,甚至与那神秘的“鬼工门”隐约联系了起来。
“墨白工作室”接手的第一桩案子,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平静的海面下,新的暗流,已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