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神奇的莲花藻井-《大唐:萌娃小兕子,宠无极限》

  这个展柜里的东西,是一幅巨大的拓片。

  黑色的宣纸上,用白色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对巨大的脚印轮廓,脚印之中,还有着千辐轮、宝瓶、双鱼等繁复的纹样。

  整个拓片古朴而庄重,透着一股奇异的神秘感。

  有了前几次的经历,李泰这次学乖了,没有立刻开口评价,而是先仔细地看了一遍展台下的说明。

  “释迦如来足迹碑……”

  他轻声念出声,随即抬起头,脸上带着几分不确定。

  这东西,听起来比之前的舍利和贝叶经来头更大,可经历了几次“仿制品”的洗礼,他现在看什么都觉得心里没底。

  李世民也走上前,打量着那对巨大的脚印。

  他能看出,这绝非普通人的脚印,无论是尺寸还是脚底的纹路,都充满了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东西……总不会也是后人仿的吧?”李承乾在一旁小声嘀咕。

  陈晨笑了笑。

  “这个,倒是真的。”

  真的?

  “玄奘法师西行至摩揭陀国,于巴连弗邑城南不远,见到一处佛陀驻足过的圣迹,那里便立着这块足迹碑。”

  陈晨指着拓片上的纹路,缓缓解释。

  “法师心生敬仰,便亲手将碑文拓印了下来,带回大唐。”

  “我们眼前的这一幅,就是当年的原件。”

  此话一出,众人心中再无一丝轻慢。

  原件。

  玄奘亲手拓印的原件。

  这三个字的分量,比任何宝物都来得沉重。

  李世民伸出手,虚虚地隔着玻璃罩,描摹着那脚印的轮廓。

  李泰站在原地,久久没有说话。

  文字可以流传,故事可以讲述,但都比不上这样一件亲手制作的物品来得真切。

  “在旁边的塔室里,还有一些东西。”陈晨的声音适时响起。

  众人跟着他转过一个弯,进入了一个更小的房间。

  这里没有展柜,墙上挂着几幅装裱好的字画。

  “这也是玄奘法师的?”长孙皇后问。

  “是的。”陈晨点头。

  “不过不是经文,是法师的诗。”

  诗?

  李世民和李泰都来了兴致。

  他们快步上前,看向墙上的字。

  那字迹清秀有力,自成风格。

  “……大乘旬日,小乘月余,总十二年,学毕,将欲束装东归……”

  李泰轻声念着开头的序言,越看,表情越是专注。

  这并非单纯的诗作,更像是一篇篇纪行的随笔,记录了西行途中的见闻与感悟。

  其中一首《题金刚座》写道:“渺渺三界内,巍巍百尺台。后人瞻不见,座上已生苔。”

  诗句平实,却带着一股看透世事的沧桑与空寂。

  “文笔不俗。”

  李世民看完了几首,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确实不错。”李泰也跟着点头。

  他本以为玄奘只是一心向佛、不通俗务的苦行僧,没想到其文学才情也如此出众。

  看完了这第五层的所有展品

  “走吧。”陈晨开口。

  “我们去第六层。”

  众人拾级而上,入眼所见,又是展柜。

  分隔开的展柜里,都悬挂着一个古朴的铃铛。

  这个两个铃铛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也就其中一个有着一些文字雕刻。

  “这是……风铎?”李泰辨认了出来。

  这东西在大唐的宫殿和寺庙的屋檐下也常见,风一吹,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可为何要将两个风铎也当成宝贝一样陈列在这里?

  难道是哪位高僧的随身之物?

  “这是明代或民国制作的。”

  明代?民国?

  这两个陌生的词汇,让李世民和李泰都愣住了。

  他们隐约明白朝代会有更迭,可当“明代”这两个字从陈晨口中如此自然地说出时,李世民的心头还是不由自主地一跳。

  那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感觉。

  “明代……是在我大唐之后?”李世民的声音很平稳,听不出任何波澜。

  “是的,在唐之后,是宋、元,然后是明。”陈晨的回答也很平静。

  他没有多做解释,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李世民没有再问下去。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明代的风铎,仿佛想透过这块青铜,看一看那陌生的、数百年后的时光。

  “走吧,去最后一层。”

  陈晨的声音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默。

  “上面,就是这个塔里最后一样东西。”

  这最后一层塔顶,空间比下面几层都要小上一些。

  可当众人踏上来的瞬间,却都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仰起了头。

  头顶之上,并非寻常的梁木,而是一个巨大而华丽的莲花藻井。

  层层叠叠的木结构向上收拢,正中央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雕工繁复,古朴庄重。

  “这……”李泰看得有些出神。

  他很快发现,那莲花的花瓣之上,竟然还刻着字。

  他凑近了些,眯着眼仔细辨认,将那些字一个个念了出来。

  “佛、法、僧、宝、正、真、圣、像、金、轮、舍、利、光、明……”

  一共十四个字。

  可连在一起,却怎么都读不通顺。

  “佛法僧宝……正真圣像……这句子不通啊。”

  李泰眉头紧锁,在下面来回踱步,反复琢磨。

  他感觉这里面有玄机,可一时又看不透。

  “青雀,你换个方式念念。”陈晨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换个方式?”李泰一愣。

  “这是一种回文诗。”陈晨解释道。

  “这十四个字,可以有上百种读法,组成不同的诗句。”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闻言,也来了兴趣。

  “哦?竟有如此巧思?”

  李世民走上前,也仰头看去。

  “比如,可以四字一句,佛法僧宝,正真圣像,金轮舍利,光明普照。”陈晨随口念出一种。

  李泰眼睛一亮,连忙跟着念了一遍,果然通顺无比,且意境深远。

  “还可以五字一句,圣像金轮舍,利光明佛法。”

  “七字一句也行,僧宝正真圣像金,轮舍利光明佛法。”

  李泰站在那藻井之下,时而顺时针念,时而逆时针念,时而跳字组合,越念越是心惊,越念越是佩服。

  “妙啊!当真巧妙绝伦!”他忍不住击掌赞叹。

  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将建筑、雕刻、文学与佛法教义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李世民也缓缓点头,脸上满是欣赏。

  这种巧夺天工的设计,即使是见惯了奇珍异宝的他,也觉得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