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紫薇格格被贬为庶名-《新还珠格格之燕泰情》

  【第四十九章 素衣除名】

  三更未至,乾清门侧小角门吱呀一声,李玉亲自提着一盏防风纱灯,引着两名内侍,悄步踏入敬胜斋。

  案上黄绫已展,金匣开启,玄凌帝执笔,朱砂蘸饱,却迟迟不落。

  殿极静,只闻更鼓与笔尖悬滴。

  终于,帝腕一沉——

  “明珠格格夏紫薇,性乖律,行悖伦,即废为庶人,削玉牒,逐宗室,永不得续。”

  朱字如刀,一刀一刀,把十五年的父女血脉刻得血肉模糊。

  最后一笔挑起,像挑断一根看不见的脐带。

  玄凌帝掷笔,闭目,金袖掩住了半张脸,也掩了眼底一闪而过的水光。

  李玉跪接圣旨,额触地,不敢抬头

  同一刻,冷宫崇仁殿。

  铜镜蒙尘,皇后亲自捧来一只乌木托盘,盘上叠着一套粗布素衣——无纹、无绣、无镶滚,连纽襻都是最劣的麻线。

  “丫头,”皇后声音哑得如同灯芯将灭,“宗人府已递了牌子,你……自己换吧。”

  紫薇被两个小宫女扶起,十指仍缠着渗血布条,却固执地自己解扣。

  第一颗,盘金翟鸟纽;

  第二颗,东珠嵌银纽;

  第三颗,珊瑚团蝠纽……

  每一颗落地,都似一截骨节被卸下。

  绛红蟒袍褪下,像褪下一层皮,露出里面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肩背。

  她弯腰,拾起素衣,袖口补丁磨得指尖发疼,却笑得安然:

  “娘娘,民间有句俗话——‘粗布衣裳不寒体’,今日才知是真的。”

  皇后猛地转身,指甲掐进掌心,才没让眼泪当众滚落。

  天方鱼肚白,御河冰面未消。

  宗人府右宗正、内务府总管、钦天监监副三人立于河岸,面前是一只生铁巨镬,镬内黑水翻涌,底下堆着乌炭,火苗舔得冰层咝咝作响。

  李玉捧来金漆托盘,盘上端正放着:

  ——描金朱册一本,封面书“和硕格格紫薇”六字;

  ——团龙青玉印一枚,角上缺了半爪;

  ——赤金小冠一座,十二旒东珠微颤。

  “奉旨——”右宗正拖长声调,“金册沉河,玉印熔炉,冠服入井,以昭天地——宗室再无此人!”

  火卒钳起玉印,投入镬底,顷刻裂作青烟;

  金册被黑水吞没,翻了一个漩涡,像一声闷哭;

  小冠十二旒珠串断线,玉珠滚入冰缝,叮叮当当,如碎玉雨。

  河岸跪了黑压压一排太监宫女,无人敢抬头。

  风卷残灰,掠过紫薇赤足——她只着素衣,被两名嬷嬷押在十步外,亲眼见证自己的“死”。

  冰面映出她削瘦的影子,像一截被削去的枯枝,却仍执拗地立在那里。

  “夏氏,”右宗正展开第二卷黄绫,声音冷硬,“圣谕:‘褫夺“紫薇”之名,永不许复用。’自今日起,你只称‘夏氏’,再敢擅用宗室名讳,杖六十。”

  紫薇——不,如今只是“夏氏”——俯身,额头触在冰碴上,血珠顺着眉心旧疤滑下,滴进御河。

  “民女……谢主隆恩。”

  她开口,声音沙哑,却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废黜仪式毕,内廷不开侧门,只给她留了一条最窄的夹道。

  夹道长三百步,青砖覆雪,尽头是神武门黑洞洞的券洞。

  皇后、华妃、令嫔……皆未敢送。

  只一个老嬷嬷,远远跟着,手里拎一只破包袱——里头一套换洗布衣,两块碎银,一只冻硬了的馒头。

  风穿长巷,卷起她单薄的衣角,像一面残旗。

  一步、两步……

  血脚印在雪上开出淡淡红梅,很快被新雪填平。

  快到券洞时,她忽地停住,回头望了一眼——

  那眼望去,是九重凤阙,是朱墙金瓦,是她叫了十五年“皇阿玛”的地方。

  她缓缓屈膝,对着虚空,行了一个规规矩矩的民间大礼。

  “夏氏……去了。”

  声音轻得只有自己听见。

  转身,弯腰,钻进了券洞外的黑夜。

  雪,恰在此刻落下,一片一片,像撕碎的纸钱,为她送葬。

  同一刻,乾清宫铜漏滴答。

  玄凌帝立于檐下,伸手接雪。

  李玉躬身轻禀:“万岁,人……已出宫。”

  帝“嗯”了一声,掌心雪化,水痕沿指缝滑落,像血。

  他忽道:“传旨,神武门外戍卫——三日内,不得拦她;三日后,生死由命。”

  李玉愣了半息,忙叩首领命。

  帝转身,金袍掠过廊柱,背影在灯影里拉得极长,极冷。

  更深漏断,雪压檐铃。

  无人知道,券洞外那抹素色身影,是否还走得动三日。

  也无人知道,三日后,火是否会如约而至,焚掉这九重冰雪。

  喜欢新还珠格格之燕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