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5章 对马岛之冬 2-《我爷爷是道士皇帝》

  石田三成在合约上签了自已的名字,原则上同意了大明朝提出的一切要求………而后,便在一队士兵的“护送”下前往对马岛,离开了北京城后,石田三成长吁一口气,他真的怕自已跟小西行长一般,被弄成失踪人口。

  对马岛仿佛被世界遗忘,又仿佛被死神紧紧拥抱。

  寒风从海上咆哮而来,卷起地上的积雪和灰烬,抽打着岛上一切残存的生机。

  树木早已被砍伐殆尽,充当了最后那点可怜的燃料,裸露的山石和冻土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灰黑色。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恶臭,那是腐烂的尸体、污秽的营地和绝望的气息混合而成的味道。

  自被围困以来,近半年的饥饿、疾病和自相残杀,已将这座岛屿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丰臣秀吉寄予厚望的十几万大军连同十几万民夫,此刻幸存者已不足六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他们如同行尸走肉,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靠着啃食树皮、草根、甚至泥土和同类的尸体苟延残喘。

  大多数原本生机勃勃的营地此时死气沉沉,只有偶尔传来的一声虚弱呻吟或濒死的呜咽,证明这里还有活物……

  然而,在岛屿中心区域,一些由残余将领勉强控制的营地里,还残存着最后一丝组织度和抵抗意志。

  加藤清正等大将虽然自已也饿得两眼发绿,却仍靠着最后一点权威和武力,控制着一些早已是各种不堪入目的口粮……,聚集了数千名相对还有行动能力的士兵。

  大明万历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黎明, 釜山军港。

  与对马岛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釜山军港的肃杀与沸腾。

  凛冽的寒风中,战旗猎猎作响!

  庞大的大明水师舰队和朝鲜战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港口内外,粗大的桅杆如同丛林般耸立。

  士兵们呵出的白气连成一片,甲胄和刀枪在冬日暗淡的晨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芒。

  靖国公、朝鲜备倭总督李成梁,身着山文甲,外罩蟒袍,立于高大的旗舰楼船之上。

  他虽年事已高,但腰板挺直,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眼前这支即将出征的强大力量。

  七万朝鲜马步兵,三百艘运兵船,经过长期的围困和充分的准备,早已磨利了爪牙,只待致命一击。

  “擂鼓!升帆!”李成梁苍老却洪亮的声音通过号令兵传遍舰队。

  咚!

  咚!

  咚!

  低沉而震撼的战鼓声敲响,如同雷霆滚过海面。

  巨大的船帆依次升起,饱受风势。

  舰队如同苏醒的巨龙,开始缓缓离开港口,劈开冰冷的海浪,向着那片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岛屿进发。

  明军的登陆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滩头上原本设置的防御工事早已荒废,值守的倭军士兵不是饿死就是逃亡。

  先头部队轻易地占领了滩头,建立了稳固的阵地。

  随后,大军分为数路,如同数把巨大的梳子,开始从岛屿边缘向中心区域稳步推进。

  战斗初期,进展异常顺利。

  明军士兵们看到的,大多是空无一人的废弃营地、堆积如山的尸体、以及零星几个奄奄一息、连武器都拿不动的倭人武士。

  许多营地,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被“接收”,里面的幸存者大多目光呆滞,任由明军捆绑拘押,毫无反应。

  李成梁稳坐中军,不断接收着各路人马的战报。

  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酷:“遇抵抗者,格杀勿论。降者不杀,集中看管。清扫务必彻底,不留死角……”

  随着向岛屿腹地的深入,开始遭遇零星的、绝望的反抗。

  一些饿疯了的倭兵三五成群地发起的自杀性冲锋,往往很快就被严阵以待的明军弓箭射成筛子。

  真正的战斗发生在几处较大的、由残余将领控制的营地。

  在岛中央一处地势稍高的山谷营地里,加藤清正聚集了约三四千名还能动弹的士兵。

  他们吃光了最后一点“储备”,瞪着血红的眼睛,做着最后的困兽之斗。

  当明军的旗帜出现在山谷入口时,加藤清正发出了野兽般的嚎叫,带着这群形销骨立却异常疯狂的士兵发起了冲锋。

  场面一度有些混乱,饿的头发懵的倭兵早就不知道怎么打仗了。

  他们完全不顾伤亡,凭着最后一股血气猛冲猛打。

  明军结阵而战,弓弩齐发,火铳轰鸣,长枪如林。

  倭兵的冲锋如同浪花拍击在礁石上,粉身碎骨。

  战斗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山谷里便铺满了倭军的尸体。

  加藤清正身中十余箭,如同刺猬般倒地,死不瞑目。

  类似的场景在几处据点重复上演。

  每一次抵抗都异常惨烈但短暂,最终都以倭军的全军覆没而告终。

  明军的推进坚定而高效,碾碎一切障碍。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明军对整个对马岛进行了拉网式的彻底清剿。

  搜捕藏匿的残兵,清理尸体,大部分集中焚烧深埋,以防瘟疫,收缴一切有价值的战利品。

  战役结束时,统计的战果触目惊心,累计斩首五万余级,俘虏约两万三千人,几乎全是奄奄一息的饥民和伤兵。

  考虑到围困期间饿死、病死者以及自相残杀消耗的数量,丰臣秀吉投入对马岛的超过四十万大军和民夫,最终存活下来的,十不存一。

  这对于总人口不超过一千二百万,且此次损失了大量青壮劳力和士兵的倭国而言,是一次空前惨重、伤筋动骨的巨大损失。

  那两万多名俘虏,命运已然注定。

  他们被戴上枷锁镣铐,如同牲口一般被押解上船,运回朝鲜。

  等待他们的,不是释放或交换,而是无尽的苦役。

  根据李成梁的奏请和皇帝的批复,这些战俘将被分散押往朝鲜各地的官营矿场以及最艰苦的筑路、修城工程中,充当免费的、消耗性的劳动力,直至死亡。

  他们的血肉,将用来弥补战争对朝鲜造成的破坏,并成为大明胜利的又一种注脚……

  万历二十年,对马岛彻底沉寂了下来。

  硝烟散尽,只余下焦土和十几个万人坑……

  标志着大明帝国对这场跨越国境的征伐,取得了彻底而血腥的胜利。

  李成梁站在已然肃清的岛岸,望着苍茫的大海,开始起草那份准备在新年之际呈送北京的、宣告最终胜利的捷报……

  而在大明围剿对马岛上的武士集团的时候,从天津来的石田三成,很幸运,成为了见证者……

  ………………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