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昖去世,朝廷派遣礼部侍郎前去吊唁,这件事情,不出两日便传遍了京师的官场中。
几个穿着绯色官袍的主事却顾不上踩碎落叶,扎堆在影壁墙后低声议论,声音里裹着压不住的惊惶。
“刚从那边递来的急报,朝鲜国王李昖……没了。”
“怎么没的?上个月不是还递了国书,道贺大明战胜倭国吗?”
“谁知道呢,听说是暴毙。可这节骨眼上暴毙,难免让人多想……”
“多想什么?还能是李成梁那老匹夫动的手?”有人压低了声音,却故意让周围人都听见。
这话一出,影壁墙后的议论声瞬间炸了锅。
有摇头不信的,有连连附和的,还有人急得直搓手,说这要是真的,那可是大事啊。
朝鲜李昖的死,在这个关头,显得多少有些奇怪。
官员们也议论颇多。
实际上,李成梁在北京城虽然做了好几年的国公,但名声一直不好,不过,人家也没有冤枉他半分,名声不好,自作自受,若是好了,才不公平。
对于这种非议,朱翊钧多少得知一些,但并未过问。
直到暮色四合,申时行府邸的书房里还亮着灯。
年过五十的首辅坐在紫檀木椅上,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微光。
他四十岁入阁,如今已稳坐首辅之位十余年,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可今晚那双眼睛里却没了半分暖意。
书房下首坐着七八个官员,有户部的,礼部,兵部,都察院的,个个都正襟危坐,却掩不住神色里的紧张。
“阁老,外面都传,朝鲜国王李昖之死与李成梁脱不了干系。先帝在时,他在辽东拥兵自重,现在得封国公,连藩属国王都敢动,这已是不臣之心啊!”
“依我之见,该即刻请旨,将他调回北京任职,削了他的兵权,就算不问罪,也得让他离,朝鲜,辽东远些。”
“调回来?”旁边的都察院御史立刻接话,语气更硬,“若真是他擅杀藩王,那是死罪……”
“话不能这么说,李成梁确实有大功,若是真把他问罪了,难免寒了功臣之心吗,一个朝鲜的藩王,死了也就死了,咱们不能因为一个朝鲜的国王,去调查咱们大明朝的国公,不过,狼虽老,但牙依然锋利,依我看,调回北京闲置着就好,别闹得太大,免得伤了边军的心……”
此时在申时行身边的这些官员,都是他在朝中的门生故吏,当首辅十几年了,身边没有团团伙伙的,可是一点事也干不成的。
因为这些人平日走的都非常近,头上又全都挂着一个共同的头衔,尊师申时行。
所以,他们这个时候说的话,还是比较露骨的。
有人主张严惩,有人主张安抚,七嘴八舌地争了半天。
申时行缓缓睁开眼,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了敲。
书房里瞬间安静下来,连烛火燃烧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之话,只在这书房里说。谁若是敢把半个字漏出去,本官绝不饶他。”
官员们都是一愣,随即纷纷站起身,拱手道:“不敢。”
“陛下已经遣了礼部侍郎去朝鲜吊唁,”申时行接着说,“李昖是怎么死的,眼下不是最要紧的事。你们先想想,朝鲜欠我大明有了多少银子。”
这话让众人都愣住了。
户部任职的官员赶忙说道:“这些年,朝鲜的军需、粮草、棉衣,还有咱们支援的民用物品,加起来估摸有八百多万两白银。可朝鲜一年的税收才几十万两,就算他们十年不吃不喝,也还不上十分之一啊……”
一听,这么多银子,这些官员们立马眼珠子瞪得极大。
“那还能怎么办?总不能逼着他们卖地卖人吧?”
“还能怎么办,只能自认倒霉了。好在咱们打赢了倭国,说不定能从倭国那边捞些好处,多少弥补一点。”
官员们纷纷点头,觉得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可就在这时,申时行突然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们就没有想过,把朝鲜故土纳入大明的疆土?”
书房里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愣住了,连呼吸都忘了。
坐在最边上的翰林院学士手一抖,手里的茶盏差点摔在地上。
他们都是读圣贤书出身,自幼便知道“藩属”二字的分量,大明开国两百多年,除了交趾之外,再无将藩属纳入自已国土的先例。
更何况,交趾的本土化,是彻底失败了。
这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这些官员也都清清楚楚。
“老师,啊,不,阁老,这……这怕是不妥吧?”刚才主张严惩李成梁的御史率先反应过来,语气里满是犹豫:“朝鲜是咱们的藩属国,若是把它纳入疆土,其他藩属国该怎么想?安南、琉球那些地方,怕是要人心惶惶啊。”
“其他藩属国不欠咱们八百万两白银。”申时行淡淡地说,目光扫过众人:“我今日说这些,不是要立刻定夺,只是给你们通个气。此事关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半点外传。”
“不过,有朝一日,需要你们为这件事情说话的时候,你们不能置身事外,想不通呢,就关起门好好的想,想通了,继续做官,实在想不通,就辞官归乡吧。”
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谁也不知道,老师这看似随口一提的话,是自已的想法,还是跟天子商量过的。
说起来,天子虽然平日里面表现得和蔼可亲。
可跟着申时行混的这帮学生们,各个都是人精,他们都挺害怕皇帝陛下的。
人都是有自已感觉的。
像他们这些人,科举出仕,这个第六感便更加强烈。
他们总觉得天子和蔼可亲是演出来的,实际上,多少有些暴虐,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他们甚至觉得,可能在不远后的将来,属于万历朝的洪武大案,会在哪个不起眼的小事上彻底爆发。
当然,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
是因为他们靠近了申时行,知道了此时天下一些弊患……
而现在听到阁老说的这些,他们也是多少能够接受一些。
甚至,此时很多官员都开始想着理由呢。
交趾本土化失败,是因为离得太远,朝鲜就在北京旁边,好经营……
………………
这几天老李为搬厂呢,五号,六号应该能搬完,到时候,休息两天,爆炸更新,上一个月完成二十四万子,这个月我定的任务是二十五万字……更晚些还有一更,欠的,老李记着呢。
几个穿着绯色官袍的主事却顾不上踩碎落叶,扎堆在影壁墙后低声议论,声音里裹着压不住的惊惶。
“刚从那边递来的急报,朝鲜国王李昖……没了。”
“怎么没的?上个月不是还递了国书,道贺大明战胜倭国吗?”
“谁知道呢,听说是暴毙。可这节骨眼上暴毙,难免让人多想……”
“多想什么?还能是李成梁那老匹夫动的手?”有人压低了声音,却故意让周围人都听见。
这话一出,影壁墙后的议论声瞬间炸了锅。
有摇头不信的,有连连附和的,还有人急得直搓手,说这要是真的,那可是大事啊。
朝鲜李昖的死,在这个关头,显得多少有些奇怪。
官员们也议论颇多。
实际上,李成梁在北京城虽然做了好几年的国公,但名声一直不好,不过,人家也没有冤枉他半分,名声不好,自作自受,若是好了,才不公平。
对于这种非议,朱翊钧多少得知一些,但并未过问。
直到暮色四合,申时行府邸的书房里还亮着灯。
年过五十的首辅坐在紫檀木椅上,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微光。
他四十岁入阁,如今已稳坐首辅之位十余年,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可今晚那双眼睛里却没了半分暖意。
书房下首坐着七八个官员,有户部的,礼部,兵部,都察院的,个个都正襟危坐,却掩不住神色里的紧张。
“阁老,外面都传,朝鲜国王李昖之死与李成梁脱不了干系。先帝在时,他在辽东拥兵自重,现在得封国公,连藩属国王都敢动,这已是不臣之心啊!”
“依我之见,该即刻请旨,将他调回北京任职,削了他的兵权,就算不问罪,也得让他离,朝鲜,辽东远些。”
“调回来?”旁边的都察院御史立刻接话,语气更硬,“若真是他擅杀藩王,那是死罪……”
“话不能这么说,李成梁确实有大功,若是真把他问罪了,难免寒了功臣之心吗,一个朝鲜的藩王,死了也就死了,咱们不能因为一个朝鲜的国王,去调查咱们大明朝的国公,不过,狼虽老,但牙依然锋利,依我看,调回北京闲置着就好,别闹得太大,免得伤了边军的心……”
此时在申时行身边的这些官员,都是他在朝中的门生故吏,当首辅十几年了,身边没有团团伙伙的,可是一点事也干不成的。
因为这些人平日走的都非常近,头上又全都挂着一个共同的头衔,尊师申时行。
所以,他们这个时候说的话,还是比较露骨的。
有人主张严惩,有人主张安抚,七嘴八舌地争了半天。
申时行缓缓睁开眼,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了敲。
书房里瞬间安静下来,连烛火燃烧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之话,只在这书房里说。谁若是敢把半个字漏出去,本官绝不饶他。”
官员们都是一愣,随即纷纷站起身,拱手道:“不敢。”
“陛下已经遣了礼部侍郎去朝鲜吊唁,”申时行接着说,“李昖是怎么死的,眼下不是最要紧的事。你们先想想,朝鲜欠我大明有了多少银子。”
这话让众人都愣住了。
户部任职的官员赶忙说道:“这些年,朝鲜的军需、粮草、棉衣,还有咱们支援的民用物品,加起来估摸有八百多万两白银。可朝鲜一年的税收才几十万两,就算他们十年不吃不喝,也还不上十分之一啊……”
一听,这么多银子,这些官员们立马眼珠子瞪得极大。
“那还能怎么办?总不能逼着他们卖地卖人吧?”
“还能怎么办,只能自认倒霉了。好在咱们打赢了倭国,说不定能从倭国那边捞些好处,多少弥补一点。”
官员们纷纷点头,觉得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可就在这时,申时行突然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们就没有想过,把朝鲜故土纳入大明的疆土?”
书房里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愣住了,连呼吸都忘了。
坐在最边上的翰林院学士手一抖,手里的茶盏差点摔在地上。
他们都是读圣贤书出身,自幼便知道“藩属”二字的分量,大明开国两百多年,除了交趾之外,再无将藩属纳入自已国土的先例。
更何况,交趾的本土化,是彻底失败了。
这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这些官员也都清清楚楚。
“老师,啊,不,阁老,这……这怕是不妥吧?”刚才主张严惩李成梁的御史率先反应过来,语气里满是犹豫:“朝鲜是咱们的藩属国,若是把它纳入疆土,其他藩属国该怎么想?安南、琉球那些地方,怕是要人心惶惶啊。”
“其他藩属国不欠咱们八百万两白银。”申时行淡淡地说,目光扫过众人:“我今日说这些,不是要立刻定夺,只是给你们通个气。此事关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半点外传。”
“不过,有朝一日,需要你们为这件事情说话的时候,你们不能置身事外,想不通呢,就关起门好好的想,想通了,继续做官,实在想不通,就辞官归乡吧。”
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谁也不知道,老师这看似随口一提的话,是自已的想法,还是跟天子商量过的。
说起来,天子虽然平日里面表现得和蔼可亲。
可跟着申时行混的这帮学生们,各个都是人精,他们都挺害怕皇帝陛下的。
人都是有自已感觉的。
像他们这些人,科举出仕,这个第六感便更加强烈。
他们总觉得天子和蔼可亲是演出来的,实际上,多少有些暴虐,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他们甚至觉得,可能在不远后的将来,属于万历朝的洪武大案,会在哪个不起眼的小事上彻底爆发。
当然,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
是因为他们靠近了申时行,知道了此时天下一些弊患……
而现在听到阁老说的这些,他们也是多少能够接受一些。
甚至,此时很多官员都开始想着理由呢。
交趾本土化失败,是因为离得太远,朝鲜就在北京旁边,好经营……
………………
这几天老李为搬厂呢,五号,六号应该能搬完,到时候,休息两天,爆炸更新,上一个月完成二十四万子,这个月我定的任务是二十五万字……更晚些还有一更,欠的,老李记着呢。